古代小说典故
⑴ 谁知道关于古代九大名剑的典故..传说或是小说之类的
古代九大名剑:圣道之剑-轩辕夏禹、仁道之剑-湛泸、帝道之剑-赤霄、威道之剑-泰阿、诚信高洁之剑-七星龙渊、至情之剑-干将、莫邪、勇绝之剑-鱼肠、尊贵无双之剑-纯钧
⑵ 求本专门记录古代典故由来的小说
以发送注意查收
⑶ 中国古典文学典故有哪些比较著名的
去找本青少年版的名著吧……简装本,上海人民XX(那2个字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出版社,背后有满满的书名,从最后往前看,有中国古典名著
⑷ 关于中国古代故事典故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另外给你一个网站关于二十四图
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4/05/18/[email protected]
⑸ 古文典故(常用与否都可以)
1.烧猪 北宋诗人苏轼和佛印和尚友好。一次他写了一首《戏答佛印》的诗,其中两句说:“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后来的文学作品常用这个典故。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这的是烧猪佛印待东坡。 2.杀声弦中见 东汉蔡邕的邻人请蔡喝酒。蔡走到邻家门口,听见里面的琴声带有杀声,立即打回。邻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明原因。弹琴的人说,他弹琴的时候正好看见螳螂在捕蝉,蝉要飞走,他怕螳螂失去一顿美餐,这就是杀声表现在琴声里的原因。见《后汉书?蔡邕传》。元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呀,怎的只见杀声在弦中见?敢是螳螂来捕蝉?” 3.散木 相传古时一棵很大的栎树,枝叶能遮荫上千条牛;树干有百尺围。看的人很多,但有一个姓石的匠人不去看。他的徒弟问他为什么这样好的木材却不去看一看。他说,这是散木。做船船会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做用具会坏得决,做门户会吐脂,做屋柱会蛀,做什么都不行。见《庄子?人间世》。比喻无用之材。唐温庭筠《古意》诗:“散木无斧斤,纤茎得依托。” 4.三马食一槽 东汉末,司马懿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握曹氏军政大权,排除异己。当时流传曹操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的故事(三马,指司马氏父子三人。槽,与曹谐音),因此曹操很恨司马氏。见《晋书?宣帝纪》。宋欧阳修《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得之以此失亦此,谁知三马食一槽!” 5.三里雾 汉代的张楷能作五里雾。关西人裴优能作三里雾,自以为不如张楷,去向他学习。张却不肯见他。见《后汉书?张楷传》。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 6.如烟入抱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女儿小玉,同韩重相爱。吴王不许他们成婚,小玉气结而死。韩重在她墓前看见了她,她把明珠送给韩重。当她的母亲上去抱她的时候,她象轻烟一样,散开不见了。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明汤显祖《牡丹亭?婚走》:“尚颖猜,怕如烟入抱,似影投怀。” 7.肉阵 唐玄宗时,杨国忠专权。他生活豪奢荒淫,冬天挑选身体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遮风,称为“肉阵”。也称“肉屏风”。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肉阵》。清王昙《苏台留别》诗:“肉阵屏风散似云,烛围尚向封家立。” 8.肉竹 肉,指声乐。竹,指管乐。东晋桓温问孟嘉:听音乐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是为什么?孟嘉说:这是逐渐近于自然。见《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后泛指音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 9.肉鼓吹 鼓吹,古代的一种合奏乐。五代后蜀官僚李匡远,性情残忍,几乎每天要逮捕人;一天不杀人,一天不舒服。他听到有人受刑时的惨叫声,就说:这是一部肉鼓吹。见宋《类说》卷二七引《外史梼杌》。后以喻受刑的罪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堂上肉鼓吹,喧阗旁午。” 10.日食万钱 西晋大官僚何曾生活奢侈。“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意思是每天吃成万钱的菜,还说筷子没地方送。见《晋书?何曾传》。后以喻生活奢侈。《敬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有个王涯丞相,官居一品,权压百僚,僮仆千数,日食万钱。” 11.秋娘 唐代的李琦,有妾名杜秋。在李琦叛变后入宫,受宪宗宠幸。到穆宗时年纪已老,放回故乡。诗人杜牧曾写了《杜秋娘歌》,记述她的身世遭遇。后以泛指美女。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12.穷鸟入怀 三国魏的刘政因为避祸去投靠邴原,他对邴原说,我好比是“穷鸟入怀“。邴原说:你怎么知道这个怀是可入的?见《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比喻处于困境的人前来投靠。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穷鸟入怀,仁人所悯。” 13.青骡 相传汉武帝时的方士李少君,死后一百多天,有人看见他骑着青骡在水边行走。汉武帝听说,派人打开他的棺材,棺材是空的。见《太平御览》卷901引《鲁女生别传》。唐李贺《马诗》之二三,:“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14.青蝇报赦 东晋时,前秦苻坚要行大赦,同王猛、苻融密议。苻坚亲自写大赦文书。忽然一只大苍蝇嗡嗡飞来,停在笔上,挥去又来。见《晋书?苻坚载记》。明汤显祖《杜丹亭?冥判》:“青蝇报赦,磊齐功德转三阶。” 15.青袍白马 南朝梁时北方的降将侯景起兵叛乱。他骑着白马,士兵都穿青衣。事前曾有童谣说:“青丝白马寿阳来。”见《梁书?侯景传》。后以喻叛乱。唐杜甫《洗兵马》诗:“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16.宁越之辜 宁越,人名。辜,罪过。相传晋时有人犯夜禁被捉到宫里。长官王安期问他为什么犯禁,他说因为在老师家学习,不知不觉夜深,所以犯禁。王听了说:“责罚象宁越那样勤学的人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是不合理的。”派人把这人送回家。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宁越是战国时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见汉刘向《说苑?建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幸容宁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 17.南阳三葛 东汉末,天下纷乱。琅邪(今山东临沂北)诸葛亮兄弟流徙,寓居南阳。后来诸葛亮被刘备请去,任蜀国丞相;他的哥哥诸葛瑾到吴国当了州牧;堂弟诸葛诞在魏国当刺史。当时人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后以“南阳三葛”称才干有别的兄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但南阳三葛,君得其龙。” 18.幕里红丝 相传唐朝宰相张嘉贞想以郭元振为女婿。他有五个女儿,让她们藏在幕后,各牵一根红丝留在幕外。郭元振伸手牵着一根,是第三个女儿牵着的,就娶为妻子。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后以喻择妻。元高明《琵琶记?奉旨招婿》:“屏间孔雀人难中,幕里红丝谁敢牵?” 19.蛮触 寓言故事:古时有在蜗牛左角上建立国家的,叫触氏;在蜗牛右角建国的,叫蛮氏。蛮触两国常为争地而战,遗尸成万。见《庄子?则阳》。后以“蛮触”比喻因小事争吵的双方。宋苏轼《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乃知蜗牛之角,可以战蛮触。” 20.面首 南朝宋前废帝的妹妹山阴公主生活放荡。他曾对前废帝说,你的后宫姬妾很多,我只驸马一人,这很不公平。前废帝就替她“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见《宋书?前废帝纪》。“面首”本来是指强健美好的男子;后以指男庞。《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假如丈夫这里拥着金钗十二,妻儿那里也置了面首十人,那作丈夫的答应不答应?” 21.怒蛙 相传越国被吴国打败以后,越王勾践一心想报仇。有一次在车上看见一只蛙在鼓气,他就伏在车前横木上表示敬意。车夫问他为什么。他说,蛙这样鼓足勇气,能不向它致敬吗?见《韩非子?内储说上》。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是以晋文回轮于勇虫而壮士云赴,勾践曲躬于怒蛙而戎卒轻死。 22.弄兵潢池 西汉宣帝时,渤海地区人民对政府的压迫群起反抗。龚遂去当渤海太守,认为百姓的反抗就象小孩在积水池里玩兵器一样。见《汉书?龚遂传》。后以喻造反。章炳麟《致袁世凯商榷官制电二》:“发难首功著,非无稳健智略之人,何取弄兵潢池之陈其美?” 23.牛眠地 东晋大臣陶侃未出仕的时候,父亲死了,将要安葬,忽然家里的一条老牛不见了。有个老人对他说,前面岗上有一条牛,睡在山汙里,如果葬在那里,将来必然富贵。陶侃就去寻牛,把父亲形象在牛睡的地方。见《晋书?周光传》。后以“牛眠地”称葬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经月余,各得牛眠地。” 24.木柿 柿,削下的木片。隋文帝大造战船,准备渡江灭陈。有人说这事应该保密。文帝却叫人把造船厂时刨下来的木柿全倒进江里,有意让陈朝知道。见《资治通鉴?陈长城公祯明元年》。唐李商隐《南朝》诗:“敌国军营漂木柿,前朝神庙锁烟煤。” 25.牛衣 给牛御寒的覆盖物。西汉的王章,起初家里很穷。在京城学习的时候,生了病,没有被子盖,就用牛衣遮身。夫妇两人朝着牛衣哭泣。见《汉书?王章传》。宋刘克庄《沁园春?和林卿韵》词之二:“牛衣病卧,肯泣王章?” 26.暴鳃 暴:暴露。相传龙门有一段急流,鱼不容易游上去。游上去的就变成龙;游不上去的鳃就暴露出来。见《艺文类聚》九六引《辛氏三秦记》。后以喻挫折、困顿。《南齐书?王僧虔传》:“书牍十二,接觐六七,遂不荷润,反更暴鳃。” 27.剖腹藏珠 唐代西域有个商人,得到很美丽的珍珠,就剖开身体把它藏起来。见《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后以喻为物伤身,轻重倒置。《红楼梦》第四五回:“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怎么忽然又变成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28.霹雳手 唐代的裴琰之当小官,上级以为他年轻,瞧不起他,故意把几百件积年旧案交他快办。他立即在短期内办完,判词公允。从此他很有名声。人称“霹雳手”。见《旧唐书?裴琰传》。后以称断案迅速的官员。明于谦《昼夜长短》诗:“诉牒旁午来,剖断不留宿。虽非霹雳手,遇事颇神速。” 29.赋闲 西晋潘岳有才名,做官多次,后来不得志,闲在家里种树钓鱼,逍遥自在,作了一篇《闲居赋》,描写悠闲的生活。见《晋书?潘岳传》。后因称无职闲居。《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吾兄在省候补,是个赋闲的人,有这闲工夫等他。” 30.女博士 博士,官名。三国魏文帝的甄后,九岁时见字就识,常用哥哥的笔砚写字。哥哥对她说:你应当学做针线;但你学书写字,是想当女博士吗?见《三国志?魏志?文昭甄皇后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书》。后以称才女。宋黄庭坚《赠李辅圣》诗:“相看绝叹女博士,笔研管弦成古丘。 31.齐山诗酒 唐代诗人杜牧九月九日重阳节同客人在齐山饮酒作诗,曾写了一首《九日齐山登高》的诗。后来即作为重阳节登高赋诗的典故。宋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之二:“与牧之高会,齐山诗酒。” 32.漆园傲吏 战国时的庄周,做过漆园吏。楚威王派人送给他许多财物,请他到楚国为相。他说他不肯当牺牲品;要送礼物的人赶快走开,免得弄脏他的地方。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比喻孤傲不仕的人。晋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33.齐东野语 孟子的弟子咸丘蒙问及舜为天子,尧率诸侯北面称臣之说是否属实。孟子答道:“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见《孟子?万章上》。后以喻道听途说、荒诞不经之言。清王韬〈日本通中国考〉:“至所云徐福子孙多居于熊野山麓村落中,单姓是也,其亦近于齐东野语耶!” 34.七宝鞭 东晋时,王敦谋反。明帝悄悄去察看他的军营。王敦发现后,派人追赶明帝。明帝经过一个旅店,看见一个老妇,就把七宝鞭给她,并说如果后面有人追来,就把这鞭子给他们看。不一会追的人来到店里。老妇给他们看七宝鞭。他们玩赏起来,停止了追赶。见《晋书?明帝纪》。唐李白《南奔书怀》诗:“顾乏七宝鞭,留连道旁玩。” 35.临潼斗宝 历史故事:春秋时,秦穆公想吞并各国,召集各国在临潼聚会,借比宝定输赢。伍子胥在会上举鼎示威,制服了秦穆公。见明无名氏《十八国临潼斗宝》杂剧。《红楼梦》第七五回:“天天宰猪割羊,屠鹅杀鸭,好似临潼斗宝的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里的好厨役,好烹调。” 36.钱癖 晋代的和峤财产很多,为人吝啬。人都耻笑他。杜预说他有“钱癖”。见《晋书?和峤传》。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钱癖与传癖何殊?” 37.前度刘郎 传说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还乡后,至太康年间,两人重到天台。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后以称去而复来的人。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38.念奴 唐玄宗时的歌女。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才安静下来。见唐元稹《连昌宫词》原注。后以指歌女。明汤显祖《荆钗记?折柳阳关》:“你红粉楼中一念奴。” 39.千日酒 传说中山狄希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刘玄石好饮酒,求饮一杯,醉眠千日。见晋张华《博物志》卷十。后以称好酒。唐韩偓 《江岸闲步》诗:“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 40.乞儿向火 唐玄宗天宝年间,杨国忠专权。不少朝臣巴结他。大臣张九龄说这些人是“向火”的“乞儿”。意思是说,有一天火灭灰冷,一定会遭到冻裂身体之祸。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比喻小人趋炎附势。清赵翼《青山庄歌》:“热客倚冰终日计,乞儿向火一群忙。”
⑹ 古代文人轶事的典故
这种东西太多了古人古代文人一时传闻太多了。那王安石的故事苏轼的故事。欧阳修的故事太多太多了,美白的故事,杜甫的故事。
⑺ 30个经典文学典故
一、出自神复话传说的典故
制1、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庄子?外物》记载的处在涸辙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为飞龙。作者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
⑻ 上古神话小说常用的典故和姓氏
盘古开天 共工怒触天柱 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 三皇治世
太昊伏羲 风氏 烈山氏神农 公孙轩辕 姬
⑼ 古代文人典故的简短写作素材 30个
1、车胤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
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唐伯虎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3、匡衡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
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4、陈平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
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5、苏秦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⑽ 请问几个古代文言文的意思或者典故
戒书
《独断》曰:“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世皆名此为策书,失之远矣。”又称戒敕。《文心雕龙·诏策篇》:“戒敕为文,实诏制切者。”可见是对于各地太守的命令。
此外,《独断》还记录了“天子命令之别名”,即命、令、政:“出君下臣名曰命”、“奉而行之名曰令”、“著之竹帛名曰政。”可见当时各种文体的区分十分明晰。
蔡邕《独断》卷上记载大臣呈递文书也有四种:“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文心雕龙·章表篇》:“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一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1、章
《独断》曰:“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当是谢恩时作也。《文心雕龙·章表篇》称:“章者,明也。……前汉表谢,遗篇寡存。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其特点是“对扬王庭,昭明心曲。”任昉《文章缘起》认为上章始于“后汉孔融《上章谢太中大夫》”。其实蔡邕有《戍边上章》就是这种“昭明心曲”之作。这篇文章作于光和元年,蔡邕四十六岁。由于犯颜直谏,被流放朔方,故作此文,回顾自己进入东观之后立志续补《汉书·十志》的经过。深感“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职在侯望,忧怖焦灼,无心复能操笔成草。”“臣窃自痛,一为不善,使史籍所阙,胡广所校,二十年之思,中道废绝,不得究竟。……臣谨因临戎长霍圉封上”。《后汉书》本传:“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 这篇文章披肝沥胆,近似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2、奏
《独断》曰:“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其中者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也。”当是按劾时作也。《论衡·程材篇》:“进退失度,奏记言事。”《后汉书·班固传》注:“奏,进也。记,书。”这种文体,秦时称奏,《文心雕龙·章表篇》:“秦初定制,改书曰奏。”奏以按劾。按《汉书·艺文志》春秋家有奏事二十篇,原注:“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同时,或曰奏记,或曰上书,或曰奏札、或曰奏状。如汉代董仲舒有诣公孙弘奏记,任昉《文章缘起》以为奏书之始。此文仍存于《古文苑》卷十,题《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后汉书·百官志》:“兰台令史,六百石。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书。”《后汉书·班彪列传》 李贤注:“汉官仪曰:兰台令史六人,秩百石,掌书劾奏。”
3、表
《独断》曰:“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臣某甲上。文多用编两行。文少以五行。诣尚书通者也。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大夫以下有同姓官别者言姓。章口报闻。公卿使谒者,将大夫以下至吏民,尚书左丞奏闻报可。表文报已奏如书,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帛囊盛。”当是陈请时作也。《释名·释书契》:“下言于上曰表,思之于内,表施于外也。又曰上,示之于上也。又曰言,言其意也。”任昉《文章缘起》以为淮南王刘安《谏伐闽表》为这种文体的最早创作。让表,始见于汉东平王刘苍《上表让骠骑将军》。表的核心还是表明心迹,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称:“表者,标也。”用“表以陈请”最为明晰。多数奏表是以公开形式上呈的,或陈请,或让封,或推荐。如张溥编《蔡邕集》中《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表》、《尚书诘状自陈表》、《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就是陈请表;《荐皇甫规表》、《荐太尉董卓表》、就是推荐表;《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让尚书乞在闲冗表》等就是让封表;《巴郡太守谢表》、《辞金龟紫绂表》(阙)就是谢恩表,等等。大臣奏表还有一种更加公开的上书方式,就是露布。《三国志·王肃传》注引《世说》:马超反,劫贾洪作露布,钟繇识其文,曰:‘此贾洪作也。’《文章缘起》引此以为露布之始。其实,露布之名,汉已有之,但非专用于军旅,而是一种公开上书的激烈方式。《汉书》记载,何武为刺史,劾奏属吏,必先露章。《后汉书·礼仪志》:大丧则“诸侯王遣大夫奉奏,吊臣请驿马露布。”又汉桓帝时地震,李云露布上书,移副三府。露布又谓之露版。《文心雕龙·檄移篇》曰:“露布者,盖露版不封,播诸视听也。”[13]还有秘密上奏的形式。《后汉书·蔡邕传》:“又特诏问曰:‘比灾变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载怀恐惧。每访郡公卿士,庶闻忠言,而各存括囊,莫肯尽心。以邕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具对经术,以皂囊封上。’”史载:“章奏,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就是说,“其言密事得帛囊盛”者,近臣也不得而闻。但是曹节却偷看了蔡邕的奏章,结果,蔡邕以此获罪。在《尚书诘状自陈表》中,蔡邕抱怨说:“臣实愚赣,唯识忠尽,出命忘躯,不顾后害,遂讥刺公卿,内及宠臣。实欲以上对圣问,救消灾异,规为陛下建康宁之计。陛下不念忠臣直言,宜加掩蔽,诽谤卒至,便用疑怪。尽心之吏,岂得容哉?诏书每下,百官各上封事,欲以改政思谴,除凶致吉,而言者不蒙延纳之福,旋被陷破之祸。今皆杜口结舌,以臣为戒,谁敢为陛下尽忠孝乎?”《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公孙瓒初平二年上书讨伐袁绍文中有“矫刻金玉以为印玺。每有所下,辄皂囊施检文称诏书”之句,章怀太子李贤注:“《汉官仪》曰: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表启的特点诚如《文心雕龙·奏启篇》所言:“表奏确切,号为谠言。谠者,正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荡荡,矫正其偏,故曰谠言也。……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其文体除开头结尾有所要求外,行文用散体,唐宋以后多四六体。
4、驳议
《独断》曰:“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赣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当是执议时作也。《文心雕龙·议对篇》:“迄至有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曰驳也。”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这文体是否始于汉代,尚可讨论。《韩非子·存韩篇》在韩非上书秦王后,“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子之未可举,下臣斯。臣斯甚以为不然。” 李斯作《上秦王驳议韩非书》。题目虽然是后人所拟,但是,其内容正符合驳议的要求。《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难夏育请伐鲜卑议》,设五不可反对出兵征讨,用来反驳夏育的《上言讨鲜卑》表。《宗庙迭毁议》等均属于驳议一类。此外,蔡邕的《历数议》、《答斋议》、《和熹邓后议》、《朱公叔谥议》等可谓事切情举,文洁理辨,符合《文心雕龙·议对篇》“动先拟议,明用稽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