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的拟人化寓言
A. 《庄子》中的寓言形象分哪些类别各有什么特点
鲁 王 养 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每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就活活饿死了。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待可观事务,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对象,应当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否则,像鲁王那样,用供养自己的方法供养海鸟,尽管主管愿望很好,也难免要失败。
杀 龙 妙 计
朱萍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想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转瞬三年,他学成回来。人家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兴奋地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踩龙的尾巴,怎样从龙脊上开刀……指手划脚地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问:"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 朱萍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上根本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实际并不存在,因此,虽有高超的沙龙的本领,也只能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一定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无的放矢,为学习而学习,那么学来的本领再好也是一钱不值的。
望洋兴叹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
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庄子的这个观点已经被现代物理学所证实。科学向微观发展,有量子物理;向高速发展,有相对论。而它们的适用范围也有局限。从庄子的学说中,已显露出现代科学的萌芽。
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义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盗亦有道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盗跖这一套说教,和儒家宣扬的“圣人之道”如出一辙,由此讽刺了儒家的虚伪。看来“圣人之道”如果用来教育君子,君子就能被培养成圣人;如果被坏人利用,坏人就能成为大盗。可是天下圣人少而大盗多,可见“圣人之道”给天下带来的利益少,带来的祸患多。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只有打击虚伪的“圣人之道”,让人民一切顺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值得指出的是,跖是奴隶起义的领袖,由于代表了被压迫者的利益,所以被历代统治者诬蔑为“盗跖”。庄子对盗跖是有同情心的,曾多次指出这个社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并且说,“圣人之道”教大家追名逐利,圣人的危害其实超过大盗。与其把跖叫做盗跖,不如把孔子(孔丘)叫做盗丘。认为虚伪的“圣人之道”才是造成天下混乱的原因。
B. 庄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话;重言就是借重古代先贤或当世名人的话,来论证要讲的道理;言在此处而意在彼处,就叫做寓言,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寓言世界,看起来是“满纸荒唐言”,实则都成为思想的一种载体。
1、卮言
漏斗这种器物,虚空无底,多少水注进去都会漏下来。庄子用漏斗来比喻,意思是说的每一句话都无成见,就好像从一只漏斗里漏下的水一样。只是替大自然宣泄声音,只是把大自然想要表述的东西通过他这只“漏斗”给漏下去。
2、重言
“重言”的关键是这个“重”字,这个字有两重意思,一是重量级的人物,二是重量级的语言,当然更多的时候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
3、寓言
“寓言”的比重占得最大,所以说“寓言十九”,十篇里面有九篇是用寓言的手法写出来的。庄子笔下的河伯海若、山灵水怪、浑沌魍魉、鸱鸦狸牲,林林总总,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寓言世界,看起来是“满纸荒唐言”,实则都成为他思想的一种载体。
(2)庄子中的拟人化寓言扩展阅读
通观《庄子》全篇,“三言”并不是相对独立的。从形式上来说,寓言是借人、借物、借事所说的话,重言是借耆艾所说的话,卮言则是如酒随意挥洒之言;
从其功能来看,寓言是载道之言,重言是弘道之言,卮言是和道之言,三者分别体现了庄子释道的三个层次;从其关系上看,重言包含在寓言之中,卮言与寓言、重言相互渗透,浑融一体。
不难总结,“寓言”是文章的基本形式,“卮言”是庄子思想的具体内容,“重言”则是借以申明其学说的先贤佐证。
探讨《庄子》这部古典文献时,应当遵循着“以庄解庄”的路线,打破传统思维局限,立足整体文本和“三言”的表现形式,对博大精深的《庄子》进行具体分析。
庄子以“三言”经营其文章,使其水乳交融,共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独特品格的重要支撑之一。
C. 《庄子》 中的寓言故事
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回模答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庄子·秋水》
“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庄子列御寇》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被动义。《庄子·秋水》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出处
《庄子·秋水》
“餐腥啄腐”
解释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庄子·秋水》
“孤雏腐鼠”比喻微贱之物了。《庄子·秋水》
“太仓稊米”
比喻非常渺小。
《庄子·秋水》
“太仓一粟”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庄子·秋水》
“夏虫语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庄子·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雏腐鼠
顾盼多姿
管中窥天
邯郸匍匐
邯郸学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销雨霁
井底之蛙
井蛙之见
见笑大方
秋水盈盈
寿陵失步
视死若生
双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仓稊米
太仓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见
望洋兴叹
非愚则诬
学步邯郸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疑冰
夏虫语冰
夏虫朝菌
向若而叹
以管窥天
用管窥天
一日千里
曳尾涂中
贻笑大方
遗笑大方
鱼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锥刺地
D. 庄子寓言中关于自然现象的寓言有哪些
无己"、历史人物来、"。文源章拟从自然现象和动植物;《庄子》寓言具有想象丰富而奇幻;无为",构思新颖而巧妙,拟人化的手法以及夸张;的现代思想价值、渲染等浪漫主义特色、现实生活及作者的即兴创作四个层面分析庄子寓言文学及其"
E.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搜索
搜索
小语网 > 知识专业问答 > 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发布于2020-11-19
748次
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有
一、魏王召见庄子
庄子贫困,靠编草鞋过日,向监河侯借过米。按理,他为了解决无米之炊,应当象孔子困于陈蔡一样,苟且就食,而在鲁哀公国宴上才讲究“肉不正不食”。但他没有这样做。
魏王 召见庄子,见他一身补丁,问道:“先生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这么狼狈呢?”他是一针见血地回答:“活在这种世道,怎么能够不狼狈呢?”言下之意,世道上昏下乱,衣锦玉食的人统统都是生疮流脓的家伙。
二、楚王聘庄子为相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特意派了两个大夫(官名)去聘请他为相。两大夫在谈水找到正在钓鱼的庄子,说明来意。
庄子听了,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 ,枯骨龟甲还被楚王珍藏着,你们说这个畜性多幸运呵!”两大夫还不太懂这个意思,还以为人说的是楚王敬贤之意。
不料庄子冷笑道:“我呢,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为至少还活着,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愿意让楚王供奉珍藏。”两个大夫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三、庄子论天地初,不信神鬼
在庄子的时候,上天神明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事,特别是贵族,自认为他们的富贵命运都是他们亲爱的上帝所赋予他们的特权。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恍兮惚兮”,就已不承认天地神造论,老子还说“道象帝之先。”
到庄子进一步从逻辑上解释了这句话,他说“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能够生出物质的原始的东西一定是超越物质形式的更高级的东西,它不是物,所以不能认识,无法说他如何存在。
所以他根本不使神鬼。他说“夫大块(天地)载我以开,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活着就是活着,管他死后,他老婆死了,他敲着装 的盆子,边敲边跳边歌边舞。朋友也是哲学家的惠施批评他不通人情,不会惋惜伤心。
庄子说:“人本无生死,形气相变,是正常现象,你懂什么!”真的,我们身上每时每分都在不断的生死代致,到一定时候,一个过程自然结束,有什么好悲喜的呢?
实际上,这是在挑战神鬼论的同时,揭示的极为高深的哲理呵。
四、与惠施论鱼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五、庄子论美女不美
庄子说,世界上的事没有绝对的真理。你说左传毛嫱、骊姬是大美女,那只是一些人的看法,至多是人的看法。如果普天下的万物唯其后最美的话,那么,鱼见了美女为什么根本不欣赏,反而掉头就跑呢?
他又进一步说,人睡湿地会得病,而泥鳅却以湿地为天堂。再进一步,泰山比秋毫之未大,但是泰山比之天地也不过是秋毫之米,则秋毫也可以为山……
说这些干什么了?原来他的话中有话,他是说:你说某人美,我看不一定美;你说某人是圣贤,我看不一事实上是圣贤;你说他高贵,我偏说他在另一方面看是极其卑劣下贱……
六、尧舜卑劣
尧舜是儒家奉为圣贤的榜样。庄子出于对封建社会残酷统治的极端不满,也一样拿这些人开刀。他编了个善卷的人对舜帝的故事,说明帝王之流为权杀人,窃国为侯,行事恶劣而貌为仁义,王法实际上是为牝害人性,束傅人民而设立的。
庄子歌颂的善卷是什么样的人呢?“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饬;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是标准的劳动自足的人,同时,也是对老子“民自富足”,最好是没有王官的道治社会的描述。所以说,尧舜卑劣,多余,有害无益。
七、庄子轻相位
惠施当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他,因为两人虽然有些理论分岐,仍然是哲学上的学友。这时有人挑拨说:“惠子你要当心,庄子来了,他的学问名声比你高,对你的相位是个威胁。”
惠施果然下令提拿主子,搜捕三天没有提到,他才放下心来。不料第四天,庄子却从什么地方神不知鬼不觉的又来求见。
惠施紧张的作了准备。庄子进来不久,悠然说道:“你听说南方奇鸟鸩的故事吗?鸩是凤凰一族,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么长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栖身,不是竹实不充饥,不是甘泉不钦用。有一天老鹰抓了只死老鼠,抓得特紧,生怕鸩抢了,你说,这时鸩会怎么办呢?”
惠施面红耳赤,不知说什么好。
八、庄子论儒士
许多人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势同水火,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庄子一日到鲁国见到了鲁国群哀公。鲁国本来就是儒学之国,哀公对庄子说:“我们这里没有人信奉先生你的学说,到处都是儒士,谈的是儒书。”
庄子说:“好呀。不过依我看来,鲁国儒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怎么能说少了呢?”
“名符其实的太少。按理,儒服园冠方殿,园指天、方指地,应当知天文地理,有许多这样的讲究。便如你下一道命令,没有真才实学敢着儒服者死,就可以看到真实情况。”
鲁哀公果然下了一道命令,结果全国只剩下一个人敢着儒服上街。鲁哀公召见他,果然是个奇才。这才知道,世上名不符实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所以,道家论儒家,不是纯粹的攻击,其实就是类似这种情况。
九、庄子和果园主
庄子在一个果园里,拿着弹弓弹雀儿,也不知是为了好玩还是为了吃一回美味。这时果园主碰上了,怀疑庄子偷了栗子。
庄子说:“我刚才见到一个奇景。一只螳螂瞄准了一只蝉,迅速的伸出前足刚把蝉捕获,不料螳螂的背后早就伏着一只黄雀,趁螳螂不注意,一下子把它给吃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我怎么知道?”“告诉你吧,这和世上的人是一样的,只顾眼前的一点利益,却不知道背后有很多危机在候着他呢!”
十、庄子借粮
我们前面说过,庄子很穷,没米下锅时,记得监河侯的小官和自己有一面之交,就向他借米。
监河侯是个小气鬼,但也是个诡计多端的人。他推辞不掉,就说:“好呵,等些时候吧,我把封邑的租子收回来了,可以给你价值三百余的粮米,让你吃个痛快。”
庄子悠然坐下:“我刚才在路上听到一阵呼救的声音,找了半天,原来是一条小鲫鱼。它被什么人扔在车轮辗出的泥糟子里,它对我说它快要渴死了,先拿点水给它活命。我想呢,一点水只能救得一时,就答应它到南方游说吴越,让他们兴修水利,造一条渠把水引到这里来,你说我这个办法如何?”.
监河侯也趣:“那样还不如到干鱼滩上找它呢。好吧,我先拿点给你。”
忘了庄子拿了没有。不过庄子在另一个地方写道,大抵富贵圣贤们的接济穷人,都象个样子
F. 庄子的逍遥游包含了几篇寓言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集中地表述了庄子的思想。
先对《逍遥游》所表现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做一些说明。 所谓“逍遥”,是指得了道家自然无为之道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人 作为万物之一生活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处于既相关联又相对峙的地位中,如果达到“逍遥”的境界,便可跳出人作为一物的局限,与万物冥合,超越时间和空间,逍 遥自在的游放于天地之间。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体,万物都是体“道”而生,万物从道得来的禀赋就构成万物之性,道生万物,万物体道得性,这一切都是自 然而然的,自然无为的,并非有什么道以外的力量主宰和创造。因此庄子理想的天下,就是万物各任其自然,各顺其本性生存、发展、变化,这样就万物各得其所, 各足其生,社会大治,天下安宁。根本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干预和影响,所以崇尚无为,提出 理想的人格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 己”就是不以一己为核心,要求万物适应于自己。“有己”便会违背万物之自然,与万物处于对立地位。所谓“无功”就是不要有为。“功”属于有为的范畴,有所 作为才有“功”可言;无为自然无功。所谓“无名”又从无功中来。名是实之宾,即名附着于实,有功才有实,有实才有名。既然顺应自然,无所作为,无为而治, 就无功无实,自然也应该无名了。总括起来看,无己,无功,无名三者都是根源于自然无为,是得自然无为之道者的一种自然表现。道家提出的作为万物本体的 “道”就是自然无为的,所以达到自然无为便能与道合一,与道同体,完全合于道的法则。这样便能超脱自身作为一物的局限,不再与万物对立,逍遥于天地之 阏 ,无往而不适。
《逍遥游》的中心 就在说明这样一种高境。该文的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脱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当然庄子式的所谓“自由”,完全是脱离实际的、违反人情物理的唯心主义呓语,是不足为训的,但这篇文章却挥洒自如,想象丰富,不失为我国散文史上的一篇名作。 其 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逍遥游》篇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
《逍遥游》全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
从篇首到“圣人无名”为前一部分。这一部分一般吸收旧注的思想,认为是通过小大之辩,如大鹏可以高飞,斥 鴳 只能低飞,说明万物各有其不同的禀赋,应当各守其分,各任其自然。但细按文意,似乎并非如此。它的中心用意是在说明 “小知不及大知” 这 个道理,也就是说识见短浅的人,囿于一得之见,是不足以了解高深的东西的。庄子看到,世俗人物局促于有为之界,往往不能了解道家所讲的自然无为的高境,甚 至加以嗤笑,实际上不过表现了嗤笑者的短识和无知。所以先用这一段文字对短识小智进行批判,为谈自然无为的高境扫清道路。
作者首先刻画了大鹏的形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溟”即北海。北海中有鱼,其名叫鲲。“鲲”本是鱼卵或刚孵化出的小鱼,庄子借为鱼名,并给以极度的夸张,说鲲有几千里长。北方深海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大鱼,这鱼之大,已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复又变化为鸟,名叫做“鹏”。鹏之背也长几千里。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而飞”,是说积满力气,怒张毛羽,一突而起。“怒而飞”三字,穷形尽相地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时那种突飞迅猛的样子。腾空以后,“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天之云” 旧 注释为“若云垂天旁”今人新注亦多沿袭,说“像悬挂在天边的一大块云”,似未尽庄子原意。笔者以为“其翼若垂天之云”句,是说巨鹏腾空,若云行中天,垂阴 布影其下。天空辽阔,在漫漫无际的天幕上,任何物都不会显得大,只有垂下的云影,会给人一种遮天盖地的感觉。它一怒而飞,展开的翅膀有如“垂天之云”,即 遮蔽半边天的云朵。这怎能不使人感到神奇莫测,惊叹莫置呢!以上几句是写鹏鸟来历的不凡和鹏体的巨大。应当说,这样的大鹏是现实中所没有,为人们所绝不曾 见过的,但浪漫主义者的庄子,却似乎偏要使你置信不疑,对它进行一番形象描写。“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南冥者,天池也。” “是鸟”即此鸟。“海运”指海水的流转,海动时则有风,便于乘风而行,所以海运时大鹏即乘风而迁徙于南冥。“南冥”即南海,说南海是“天池”,意谓南海乃造化所成。文中说这个大鹏岂止是大,而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风做万里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我 们知道,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以虚构形象,描写幻想为特征的,但虚构或幻想并不能完全脱离人们的实际经验,否则就会变成荒诞无稽,不可理解。因此,浪漫主 义文学作品,往往在整个作品的构思上,形象的塑造上是虚构的,夸张的,幻想的,但却绝不排斥细节的真实描写,唯其如此,才能调动人们的想象,造成虽非事 实,但又不失一种真实的气氛。这个巨大无比的鹏鸟腾空而起时是个什么样子呢? 下面写它不寻常的行动,庄子在文章中假借所谓“齐谐”的话,并加以发挥,对 于鹏飞刺天的情景,又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 , 引《齐谐》书上的话说明鹏的飞行之异。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主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谐》是志怪书,“志”是记载之意,“志怪”即记录怪异。《齐谐》书上说大鹏迁徙于南海,“水击三千里”,即起飞时两翼拍击水面冲出三千里。然后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是自下而上直起的暴风。“ 抟 ”是拍、拊之意,“ 抟 扶摇”即拍击扶摇之意。大鹏乘风而上至九万里的高空。 “去以六月息者也”, 是说一飞半年才停下来,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究竟是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驰?接着具体描写上升九万里的大鹏体下积风之厚。 野马也,尘埃也, 指游动的气,到处是游气、尘埃,被生物的气息鼓荡,用尘埃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们仰视苍穹的经验来加以比况, “其视下也,亦若是而已” ,指鹏在碧远高空俯视下界,犹如下界之人仰视高空,只见茫茫苍苍,不辨正色。天的深青色,是天的真正的颜色,还是由于远得没有边的结果呢? “正色” 犹如说本色。 “无所至极” 即没有尽头。这里对大鹏起飞南徙,凑摩霄汉的描写,真可谓绘声绘色之极。
大鹏的巨大形象及非凡行动勾勒完毕,下面则通过比喻在道理上做些阐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水积的不厚,便无力负载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坑洼地,只能以芥草为船,放个杯子就会沉底不动,因为水浅而船大。 “坳” 指低陷处。 “芥” 是小草。 “胶” 指粘着不动。下面再回到大鹏上来,风积的不厚,便无力负载大鸟,所以鹏飞九万里高便有很厚的风在下面了,而后才开始乘风。“乃今” 犹如说才开始。 “培风 ”的“培”同“凭”,凭风即乘风。于是大鹏背负青天而飞行,无所阻滞,才开始图谋南飞。 “天阏” 是遮拦阻塞。 “图南” 指打算南飞。这一段文字从几个侧面生动地创造出奇异非凡的大鹏形象,它实是 , 得道家自然无为之道者的高大人物的象征。
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识见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喻,特别是童话般地写了蜩与学鸠对大鹏的所谓嘲笑:
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突越过)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 即蝉,学鸩是一种小鸟。大鹏的高远奇特的行动是蜩与学鸠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它们讥笑说:“我冲起而飞,也不过突过了榆树檩树,有时候还到不了那么高,而投 落地上,哪里用得着上九万里高空图谋向南海飞行呢!”“决”是迅疾。“抢”是突过。“枋”即檩树。“控”是投之意。蜩与学鸠就是眼光狭隘的世俗人物的象 征。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正十足表现出蜩与学鸠本身的可笑和可怜,说明了作者所要说明的 “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这种漫画式的笔触和形象对照,为庄子散文顿时添了一层幽默的气氛。
有了大鹏与蜩及学鸠两种形象,接下去作者便就此发表议论了,但也很少用抽象的议论语,而是出以比喻和各种奇异的传说。“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 犹果然;适百里者,宿 舂 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 ” 到近郊的林野去,只消三顿饭,转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 去百里之遥的人,前一夜就要舂米储粮了 。 去千里之外的人,就要积三个月的粮食了。这几句是以行路打比方,走的越远,积粮越要多。所以大鹏就要有九万里厚的风。“适” 是去往。 “莽苍” 指近郊的林野。 “果然” 是形容肚子很饱。 “宿” 是隔夜。 “舂” 是捣米。 “之二虫” 指蜩与学鸠, “之” 是代词,意同“此”。庄子批评蜩与学鸠 “又何知” ,即不了解什么。因此导出一个结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知”即“智”,指才智。“年”指寿命。小智见识浅,认识不到大智所了解的东西,短命的事物,了解不了长命的事物的经历。 “奚” 是何的意思。为什么知道是如此呢?下面便举例说明 : “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朝菌” 是朝生暮死的菌,经历不了一昼夜,所以不知道黑夜和黎明。 “晦” 指夜。 “朔” 指旦,天亮。 “蟪蛄” 一名寒蝉,旧说认为这种昆虫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经历不了一年,所以不知道春秋,这就是小年者。 “冥灵” ,或说是大树,或说是大龟。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东西,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就是说它以一千岁为一年 。 上古有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就是说它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这是大年者。“彭祖” 相传是尧的臣子,活到商代,年七百多岁。七百多岁似乎很长了,但比起冥灵、大椿来,又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作者慨叹彭阻不过活了七百多岁,却以长寿著称,浅识的世人把他看作长寿的榜样,希望能比得上他,不是很可悲么? “久特” 指长寿特出。 “匹” 是相比并之意。
下面引汤问棘一段话再重复申明小大不相及的意思。 汤之 问 棘 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 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 之辩也。”“汤” 指商汤王, “棘” 是人名,传说为汤的大夫。汤问棘这段话所写与前文关于大鹏和蜩及学鸠的描写大体相同。 “穷发” 指不毛之地。 “修” 指长度。 “羊角” 是旋风名。 “绝云气”是说冲越云气之上。 “斥鴳” 指小鸟, “斥” 同“尺”。 “仞” 是高度单位,有七尺和八尺两说。这段话特别明确地指出斥鴳把它飞不过数仞之高,也看作 “飞之至” ,即飞翱的极至,并笑话大鹏那样高飞远行往哪里去呢?庄子点明这就是小大之辩,即小智不及大智, 浅 识的人不能了解高深的东西。
下文由自然领域移到人事范围,以自然无为之道为衡量标准,从名教社会中人物讲起,逐次引出道家所主张的至人、神人、圣人的高境。“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知效一官”指才能能胜任某一方面职务,“行比一乡”指行为能保护一乡之地。“比”同“庇”;“德合一君” , 指 德行能合一个国君的心意,“而征一国” , 指才能可以取得一国人的信任。“而”读为“能”做才能解。“征”做信解。“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是承上文斥鴳笑大鹏的话说,这四种人自视其所为为高也就像斥鴳把数仞之飞看作飞之至一样。“若此”的“此”,指斥鴳。这四种人为一等,完全陷入世俗名教社会的观念中。
其次举出宋荣子。 “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 宋荣子即宋鈃,先秦思想家,学说接近墨家。“犹然”是笑的样子。“笑之”的“之”指前面说的四种人,因为宋荣子修养高一等,不以前四种人为 之 。 他高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整个社会称誉他,也不因此而鼓舞,整个社会非议他,也不因此而沮丧,即不以世人的毁誉为得失。所以是“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 境”。所谓“内”指自身修养,所谓“外”指世人毁誉。不以世俗毁誉为转移,一心修养自己,在对待内外上是有根了,也真正明辨了世俗的所谓荣辱。“斯己矣” 是说也只是如此罢了。虽然像他这样的人,在世上也不是常见的,“数数”即频频之意。但是“犹有未树”,即还没有达到至德。因为,从道家观点来看,宋荣子虽 能摆脱世俗名教社会的是非毁誉观念,超然于世俗之外,但他还坚守一己的东西,仍然有己,不能做到无己而与万物冥 合 为一,修养还不到家。
再次举出列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列子即列御寇,相传他曾得风仙传授法术,能乘风行走,“御风而行”即指此。“ 泠 然 善也”是说乘风的样子很轻妙,御风的技术很高。“旬有五日”即十五天。“致”是得到之意。“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是说像他这样得到驾风之福的,世上 也不常见。但是列子“虽免于行”,“犹有所待”,即还需依赖风。列子乘风自由游行于天地万物之间,已经多少能跳出物的局限,但还需依赖另一外物,所以还是 没有达到极致。
最后庄子提出修养至极的人物,这就是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谓“天地之正”,就是怍为万物本体的“道”。“乘天地之正”也就是与道合一,顺应万物自然之性,完全做到自然无为。“六气”捐阴阳、 风雨 、 晦明。“辩”同“变”。“六气之辩”犹如说自然 的 变 化,“御六气之辩”即顺应自然的变化。“无穷”,从时间说是无终点,从空间说是无止境,“以游无穷”犹如说逍遥于天地万物之间,与宇宙共终始。达到这一地 步的人,自然“彼且恶乎待哉”,不需要依赖什么了,成为无所待者。“恶乎待”即何所待,也就是无所待之意。庄子认为道生万物,但是体道而生的物如果局限于 物自身,便与他物处于相对立的地位,而不能与之冥合,只有体 悟 了道,跳出自身的局限反归于道,真正做到因任自然而无为,才能与万物同一,与万物同体,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无往而不适,达到逍遥的高境。这样的人也就是本段末尾所提出的 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即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
从 “尧让天下于许由”以下为文章的后半部分, 分三层分别说明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从这部分的开端到“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为第一层, 是 通过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拒不承受的故事说明“圣人无名”。尧治天下,是尧之事。与遗世重道的许由无关。有道者的许由绝不企羡名教社会中所谓治天下、做 天子的最高声名。对于守道弃世的许由来说,天下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多余的。正像鹪鹩在深林中作巢,不过占其一枝而已,其他林木都是多余之物。
从“肩吾问于连叔”至“宵然丧其天下焉”为第二层, 藉接舆所谈藐姑射山的神人的作用说明“神人无功”。藐姑射山的神人 , “吸风 吮 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说明他是一个与世无为的人物。 “其神凝”, 也就是精神专一于道,与道合一,达于自然无为之境。无为,就能任万物之自然,万物各得因其自然之性 而 发展,结果万物皆治,所以“其神凝”便可使万物不病而谷物丰收,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人的道德并不 “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即并不辛辛苦苦以治天下为事,却 “ 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 ,即德被万物而使天下大治。“旁礴”是广及无所不至之意。“蕲”同“祈”,求之意。“乱”是“治”的意思。因而以治天下之民著称的尧,到了藐姑射山、汾水之阳,见到类似神人的得道人物之后,也不禁神往,而忘其天下。神人既然是无为的,也就是无功的。
从“惠子谓庄子曰”到“安所困若哉”为第三层, 以五石之瓠和臃肿蜷曲的樗两种无用的东西为喻说明“至人无己”。中心意思是说明不以 己 意为核心,以求外物之适应 己 用,而要顺应外物之自然,以外物之用而为用。瓠太大了,不可盛物或剖为瓢,可以顺其性用作腰舟以浮于江湖。樗臃肿蜷曲不成材,也可以顺其性植于遥远之地,而逍遥无为乎其下。因其无用,为人所弃,反而不遭有为戕害,得以顺其天性,无所困苦,全其大用。
我们可以通过《逍遥游》这篇作品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
首先,它的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 该 篇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 , 如 以大鹏与学鸠的故事讲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以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讲圣人无吝的道理等。《庄子·寓言》篇自称其书“寓言十九”,即绝大篇幅都是寓言。所谓 鲲鹏、蜩与学鸠,都不过是比喻,但在鲲鹏与蜩、学鸠故事中,作者又插入了一系列的精比巧喻,如水与舟之比,适百里、千里者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 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这种比中之比就犹如园 中 之园,使人涉步成趣,目不暇接,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情趣。这样,就把哲学道理讲得意趣盎然,引人入胜。
其次,《庄子》中的寓言又独具特色。 一 般的寓言虽然也属于创造,但大都接近于生活中习见的形态,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等,都使人感到是现实生活中可有的。即 使是将动植物拟人化的寓言,如《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也不超出人们常识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外。《庄子》中的寓言不同,往往异想天开, 神奇怪异,不是现实生活中与人们常识中所有之物。如本篇中的鲲鹏、藐姑射山的神人,以及巨瓠、大椿等,无不带有浓厚的神话与幻想的色彩。庄子的文章是“以 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庄子·天下篇》)。他的一切征引和故事,最终都是要为表达他的所谓“超然物外”的唯心主义思想来服务的。《逍遥游》一篇也不 例外。文章写到最后,“图穷而匕首见”。原来照庄子的观点,他不仅认为蜩、学鸠和斥鴳之流的小知小见,“决起而飞”,算不上什么“逍遥游”,就连他所大 力 渲 染的“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由于仍不得不有“所待”,也算不上是真正逍遥游的。只有像他最后说的那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也就是说,要能与他所宣扬的所谓“正道”——即神秘的“宇宙精神”同体,超乎物质世界变化之上,而神游于天地宇宙之外的,才算是真正的绝对自由—— “逍遥游”。当然, 像 这种完全抛弃客观条件的所谓“无待”的自由,是天地间所根本没有的,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幻想,所谓心造的幻影而已。
另 外,《庄子》一书还极善于写故事,它的思想、观点,许多都是靠着生动的小故事来表达的。《庄子》书中的故事,有的是庄子派们为寄寓自己思想而精心创作的寓 言,有的则是虚构的历史放事。后者虽有真名实姓,但实际上也是为了表达观点,抒发感情,讽刺人世间而写的艺术创作,有些较长的篇章已很像短篇小说。就连记 载庄子本身言行的一些章节,也是半真半假,带有很大的艺术虚构成份。《庄子》书中的寓言故事,往往以生动幽默和奇幻见长 , 用各种各样的故事形式来表达思想观点,浅显易懂,容易引动人们的兴趣,这是《庄子》最擅长采取的方式。
第三, 《庄子》的文章极富想象力。 如本篇中的鲲,本为鱼卵之类至小之物,文中却把它想象为身长几千里的大鱼,化而为鹏,就更庞然异常了。又如藐姑射山的神人,被想象为以风露为饮食,乘云驾龙,上与天齐的 , 大水淹不了他,使金石熔化的大旱,也热不着他。讲他的高出于名教社会之上,说他身上的尘垢糠秕就能陶铸出名教社会的最高理想人物尧舜来。想象力之强,令人叹服。
第四,善于比喻和描写。 《庄子》中的比喻,常常是连翩不绝而又贴切有力。如本篇言大鹏需积厚风以行,以水之浮物为喻,指斥学鸠不能理解鹏之高飞远行,以旅行备粮为喻。对事物的描写则形象鲜明突出,笔酣墨饱。如本篇关于大鹏的描写,藐姑射山神人的描写,都能以庞大神异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五, 《庄子》文章词汇丰富,而又运用自如,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如写仙子则是“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只简单几笔,便把人物写得情貌毕现,使人感到如见其状,如闻其声。
《庄子》散文的这些特点,加上哲学思想的深邃新异,就构成其独特的风格。想象丰富,奇诡壮丽,笔势纵恣,变幻莫测,有一种雄奇浩瀚的壮美。读之摇人心目,开人心胸和视野,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G.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庄子·秋水》
“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庄子列御寇》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被动义。《庄子·秋水》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出处 《庄子·秋水》
“餐腥啄腐” 解释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庄子·秋水》
“孤雏腐鼠”比喻微贱之物了。《庄子·秋水》
“太仓稊米” 比喻非常渺小。 《庄子·秋水》
“太仓一粟”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庄子·秋水》
“夏虫语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庄子·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雏腐鼠 顾盼多姿
管中窥天 邯郸匍匐 邯郸学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销雨霁 井底之蛙 井蛙之见 见笑大方 秋水盈盈
寿陵失步 视死若生 双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仓稊米
太仓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见 望洋兴叹 非愚则诬
学步邯郸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疑冰 夏虫语冰 夏虫朝菌
向若而叹 以管窥天 用管窥天 一日千里 曳尾涂中
贻笑大方 遗笑大方 鱼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锥刺地
H. 庄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1.“寓言”:与譬喻论证,其特征是“藉外论之”。“藉外论之”是指“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按照人之常情,某人被别人称赞比被其父称赞更易令人信服,因为父亲称赞儿子容易致人生疑。
其特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主张。就其规则而言,即是“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在使用寓言时,当然是赞同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反对和否定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其是非必须由自己来主张和评定。
2.“重言”:与引用论证,其特征是“借有见解、有才德之长者或先人的言论来论说”。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就其规则而言,即便年长却无才、无德、无做人之道者,其言论亦不能作为论说之论据。
其作用而言,即如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的《天下》篇所言“以重言为真”。
白话译文:此名人名言的论证形式与印度逻辑的“声量”、“圣言量”相似;但在形式逻辑里,则犯了“以人为据”或“诉诸权威”的错误,因而此“真”不是形式逻辑之“真”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庄子》里的“重言”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虚构一个人的言语作为论证之理由;
(2)用真人虚构一个事件为论证之理由;
(3)用真人真事为论证之理由;等等。由此可见,它与先秦诸子的引用论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3.“卮言”:与事实论证,其特征是“事实陈述”。万物有其固有的本性和作用,“卮言”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即为未经刻意思考,从而不带任何成见之言,即无心之言。
其规则是:在论证说理中,必须真实地描述事物,所言必须与物之本性相一致。也就是说,“卮言”不能是主观言论,不能有价值判断,只要是合于事物本身即可。
由此看来,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的“卮言”论式要求不带有价值偏好等个人成见,是一种事实陈述。
在庄子看来,自然规律不需要言说;如果真要言说,也只能合于自然的规律,即这种言说只是描述自然规律。就其作用而言,即要强调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论证作用。
(8)庄子中的拟人化寓言扩展阅读:
一个语篇的主要论说方式有三种,三者所占比例为:整个语篇都是“卮言”;语篇的十分之九为“寓言”;语篇的十分之七为“重言”。
用逻辑学类与类的关系看,在一个语篇里,“卮言”、“寓言”、“重言”三者的外延关系为:如果“寓言”真包含于“卮言”,“重言”真包含于“卮言”,“寓言”与“重言”为交叉关系。
那么,一个语篇的论说方式必为“卮言”,“寓言”、“重言”外延之和必小于一个语篇的论说方式。
从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所有论说方式必为“卮言”,其中在“卮言”论式里,所包含的“寓言”、“重言”是主要论式,另外还应有其他论式。
I. 先秦寓言的拟人
拟人化,来赋予自然界自里的生物与无生物以人的性格特征,从而反映社会生活,这也是先秦寓言里常见的。雏的清高,鸱的丑陋,虎的凶猛,狐的狡猾,都是人们所认定的特性。把这种生物的特性,与某些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巧妙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鸱得腐鼠”(《庄子·秋水》)等故事。《庄子·大宗师》记有一个很短的寓言:“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莫邪。”冶金时确会发生“踊跃”的现象,莫邪确是冶炼铸造出来的金属利剑,这些都体现了金属的特性,同时又把以英雄豪杰自命的人物性格灌注其中,讽刺的意味不难体会。这种拟人手法,大量见于《庄子》,其次是《战国策》以及《韩非子》等。
J. 关于庄子作品中的寓言形象
我有许多关于庄子作品中的寓言形象的学术论文,我觉得写论文的话,还是看那些比较好,然后再选择、重组,也不算抄袭。这种论文不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的么?
要的话留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