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发冲冠引用典故
㈠ 壮士发冲冠的古诗
于易水送别
,唐 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㈡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出自哪个典故
易水送别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命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
用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上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就派秦舞阳作助手。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
又过了些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丹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丹说:
“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暴秦。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决别吧!”于是就出发了。太子丹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
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2)壮士发冲冠引用典故扩展阅读: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全诗《于易水送人》介绍:
《于易水送人》
作者: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头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㈢ 于易水送人"壮士发冲冠"引用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壮士荆轲刺秦出发燕太子丹于易水送别的典故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内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容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重冠"
诗的头两句是用典。 战国时,燕太子丹曾被质于秦,与秦王赢政结下分怨。太子丹回国后就如募勇士荆轲到易水边上,为他送行,即是“此地别燕丹”的寓意。当是时,高渐离击筑,荆轲昂首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击兮不复还!”于是“土皆嗔目,怒发上冲冠。”此就是第二句“壮士发冲冠”的意思。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缅怀荆轲,不是单纯的讲故事,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骆宾王一生道路坎坷,常感到现实的压迫 因此用借古抒情的方法,在情景交融之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讲的是荆轲刺秦王,刺杀秦王是必死的任务,荆坷肯定会死在秦国,燕国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是这个典故。
骆宾王在易水送别朋友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壮士荆轲从这里出发去刺杀秦王时的种种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荆轲虽然已经死去,但易水仍然寒气逼人,好象诉说着荆轲的豪情壮志,充满着对他无限的崇敬之情,令人在它面前不由得肃然起敬。
㈣ 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引用了3个典故的诗句是
这首词一共引用了三个典故:
第一个是,“亲射虎,看孙郎”引的是孙权的典,此处以孙权自喻,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第二个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的典是当初魏尚被冤屈,朝廷派遣冯唐免去他的罪并官复原职。此处以魏尚自喻,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渴望被重新起用。
第三个是,“西北望,射天狼”这里也是表达自己愿护卫国家大好河山的壮志情怀。
出自:《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4)壮士发冲冠引用典故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围猎后所写。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赏析: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
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
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
就更加豪情洋溢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㈤ 壮士发冲冠引用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引用了荆回轲刺秦王的典故。壮士发答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㈥ 《于易水送人》中的"壮士发冲冠"引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于易水送人此复地别燕丹,壮士制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引用了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㈦ 猜人物典故:1.此地别艳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荆轲
诸葛亮
屈原
李广
岳飞
苏武
贾谊
㈧ 猜人物典故: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荆轲,战国时期人。曾受太子丹之命出使秦国刺杀秦王。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
㈨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壮冠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记载的历史事件是: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专,太属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
此句出自《易水送别》。
原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26—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终,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