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报笔典故

报笔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31 15:26:40

㈠ 意到笔不到的典故

唐代张彦远论吴道子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北宋苏轼跋赵云子专画:”属笔略到而意已俱。”清代恽寿平说:“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已。”意与笔的关系即虚与实的关系,用笔实处见虚,虚处见实,乃臻“通体皆灵”之妙。

㈡ 古代书信传之递典故

1.置邮而传命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齐国人)向老师请教怎样治国,孟子回答:“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其大意是,孔子说过,道德的流行,比设立邮驿传递公文的速度还要快。当今,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肯实行仁政,就像为百姓解了倒悬之苦,使百姓高兴。因此,效法古人行仁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在,正当其时。置邮而传命,即设立邮驿来传递官方文书。这句话也说明,远在战国时代,我国即已有了邮驿,距今2400多年。
2.烽火报警
我国自周朝开始使用烽火报警。周朝各国在边境上设置边亭,配有亭长或亭尉管理。遇有敌人入侵,就击鼓或举烽。邻亭得到信息后,相继击鼓或举烽。如此接力相传,很短时间内就把战争信息传出百里、千里之外,直至国都。秦汉时代,烽火通信日臻完善,颇具规模:“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烽火台一般设在高爽空旷、便于瞭望而附近又有水源的地方。传递警报的信号有表、烟、苣火、积薪四种。表是用缯布做成的颜色鲜明的旗帜,遇有情况,将旗帜升在表杆上。烟是在高竿上安装一只小笼,需要时点燃它以示警。表和烟常常在白天并举,所以也叫“烽烟”。又因报警烧的常常是狼粪,因而又叫“狼烟”。夜晚的信号时苣火,特别紧急时将积薪点燃,让熊熊火光传递警报。烽火报警报的主要是军情,所以,烽火被作为战争的代名词。周幽王有“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杜甫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呐喊,王昌龄则有“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的诗句。“百尺楼”指备置烽火的城楼,也称戍楼。
3.鸿雁传书
也称雁足系帛。故事源于《汉书·苏武传》。汉武帝晚年,汉与匈奴间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正在酝酿重归于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单于送还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同年,苏武奉武帝之命率副使张胜、随员常惠等百余人出使匈奴,除带去大量礼品外,还归还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意外发生了:汉降将、匈奴人卫律的部下虞常等策划,乘单于外出打猎的机会,射杀卫律,劫取单于的母亲归汉。由于虞常曾向张胜透过消息,及至虞常失败,单于下令扣留了苏武一行。
匈奴王想尽办法,软硬兼施,企图使苏武投降,都失败了。他们将苏武关在一地窖里,并断绝饮食。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才免于饿死。后来,匈奴人又把他流放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让他放牧一群公羊,说什么时候公羊下崽,就放苏武回国。
在人迹罕至的北海,苏武持节牧羊19载。饥寒交迫不说,期间母亲和一兄一弟相继死去,妻子改嫁,终不能动摇其志。汉昭帝初年,汉朝与匈奴和亲,汉朝遣使要求接回苏武,单于诈言苏武已死。常惠设法见到汉使,教他一法。第二天,汉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皇帝射猎的宫苑)射下一只雁。雁足系有帛书,说苏武现在北海。”单于大惊,不得不放苏武等9人随汉使一道归汉。
上述鸿雁传书的故事,是常惠虚拟出来的。但并非说鸿雁传书的事就绝对没有。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元代初期的郝伯常就曾用自己驯养的鸿雁送过书信。
由于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人们常常以鸿音、雁札、雁书、飞鸿、鱼雁等来代表书信。
4.鲤鱼传书
书信又称鳞鸿、鱼书、鱼素、鱼函、双鱼、双鲤等。鱼与书信的关系,可追溯到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里的双鲤不是真鱼,而是用木刻成的鱼。汉代以前,信封还没有出现。信件是夹在两块木板里面传递的。两块木板刻成鱼形,中间挖成凹形,信件放入,合在一起,用绳子捆好,在打结处糊上泥土,加盖印章,然后发出。
与此相联系的,是典故鱼腹丹书帛。说的是公元前209年,壮丁900人调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因雨阻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于是爆发了大泽乡农民大起义。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为了“威众”,即让人信服,就找来一块帛,上述“陈胜王”3个字,装入鱼腹,偷偷放进渔人的鱼网中。待士卒买鱼烹食,得腹中书,大惊,以为天意。“陈胜王”四处传开。此事见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5.纸鸢飞空
纸鸢即风筝。说到风筝,自然想起曹雪芹《红楼梦》中,探春制作的风筝迷:“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大创造。它的发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春秋时代,鲁班就曾削竹为鹊,精巧得能飞上天空,三天不落。战国时代,墨翟曾用3年时间,制成木鸢,会在天空飞翔。纸鸢飞空说的是风筝用于战争。据南朝无名氏《独异志》载:“侯景围困台城,简文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南北朝时代,梁武帝被河南王侯景叛兵围困在京城建业(今南京)内的台城,武帝之子简文用纸鸢飞空求救。
6.青鸟传书
相传西王母住在昆仑山附近的玉山,有3只青鸟为她觅取食物和传递信息。这3只青鸟长着红脑袋,黑眼睛,绿羽毛,招人喜爱。
有一天,汉武帝和群臣正在举行斋戒仪式,忽然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到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一美丽可爱的青鸟,甚为惊奇,问大臣东方朔:“这是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回答:“西方王母要来了,青鸟是来报信的。”过了一会儿,西王母果然由两只青鸟左右扶持着,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慌忙迎接。从此以后,青鸟传信的传说便流传下来。后人也常以传信的使者为青鸟。唐代李商隐《无题》有云:“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五代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㈢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1、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2、坐观成败

汉武帝晚年,对佞臣江充非常宠爱。江充非常歹毒,总想铲除异己,被他杀戮的无辜之人竟多达数万。

有一次,汉武帝到甘泉视察,江充居然对太子不怀好意,想诬告东宫中埋有诅咒皇帝的木人,借机害死太子。太子实在不能忍受,率领军队把江充杀了。

江充的同党急忙向汉武帝禀告,并说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赶下台去。武帝信以为真,派丞相刘屈统领军队,去捉拿太子。太子见丞相带兵来捉他,就进行抵抗。双方打了好几天,最后,太子吃了败仗,逃到湖县,终于被人杀死。

太子发兵对抗丞相时,没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号,用的是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镇守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中,给他兵符,要他发兵对抗丞相。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动人马相助,而是紧闭营寨不出,坐观事态的发展。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的双方谁能获胜。

汉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后,觉得任安没有发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没有帮助太子之意,就没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曾经遭到任安鞭打,怀恨在心,就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说:“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锐军队。”这一下,任安坐观太子与皇帝成败的态度,便昭然若揭。

汉武帝勃然大怒,说道:“任安的资历相当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见战争发生,却脚踏两只船,想依附得胜的一方。这说明他怀有二心。如此奸猾之人,焉能留在朝中!”

于是,武帝传下旨意,将任安捉住杀掉。

3、逐鹿中原

楚汉战争时期,汉王刘邦封部将韩信为齐王,对他非常宠信。韩信的谋士蒯通看到韩信的力量已经很大,就劝韩信背叛刘邦,带领军队与刘邦、项羽共争天下,那时天下三分之势可以实现。可是,韩信觉得刘邦对他不错,不忍心背叛汉王。

刘邦打败项羽后,当上了皇帝。可是,他开始猜忌韩信了。有一次,刘邦带兵出征后,吕后假传圣旨,将韩信抓起来,说韩信想篡夺帝位,准备将他杀死。韩信见到刘邦、吕后这样无情无义,后悔地说道:“我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这个下场!”

刘邦打了胜仗回来后,听别人讲述韩信的遗言,就将蒯通抓来,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说自己无罪。

刘邦问他:“你当初唆使韩信反叛我,我今天准备杀了你,这不是很合理吗?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蒯通一点儿也不害怕,从容不迫地说:“狗都知道对自己的主人要忠诚,我那时是韩信手下的谋士,当然要忠于韩信,为他考虑。再者说,那时候秦朝失去了政权,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谁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对手因为力量不够才会失败,你要愿意杀就杀吧!反正你是胜利者。”

刘邦听完蒯通的话后,觉得这个人就是胆子大,对自己并不构成威胁,就把他放了。

4、画地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个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来卖柴。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由于市井道窄,将柴担换肩时不知塌了一头,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王相耳门上打了一下,当即就打死了,被拿住来见文王。文王说:“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

命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了起来。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他:“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你为什么要哭呢?”武吉说:“小人母亲七十岁了,她只有我一个孩子,小人也没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饿死了!”

散宜生入城进殿来见文王,说:“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再来抵偿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让武吉回家去了。 “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5、振臂一呼

西汉时,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汉将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北上。他的军队走了很长时间,在一处开阔的地方,与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相遇。尽管敌强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匈奴单于见汉军非常骁勇,于是向北撤退。李陵率众追赶,歼敌两千多人。

单于十分生气,又调来八万骑兵,与李陵的部队作战。单于发现汉军没有后援部队,就打算把他们全部消灭。李陵见势不妙,只得撤退。单于率领部队追击。李陵率领部将英勇反抗,杀死了很多敌军士兵。单于觉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败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这个时候,汉军中的一个小头目投降匈奴,泄露了军事秘密,说汉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伤、得病的人非常多。单于觉得汉军可以很快消灭,打消了原来的主意,下令对汉军进行全线进攻。汉军吃了败仗,尸体堆满了原野,血流成河。剩余的汉军已不足百人,且以伤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输,挥动着手臂,高声呼喊道:“快杀敌啊!”在李陵的号召下,众士兵无论有伤无伤,全都举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冲杀过去。匈奴兵见汉军这样英勇,惊得心惊胆战,纷纷向后退去。

后来,这支汉军部队还是被匈奴消灭,李陵万般无奈,只得投降匈奴。

㈣ 投笔从戎典故

班超是班固的弟弟。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

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立功封侯,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4)报笔典故扩展阅读:

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óu bǐ cóng róng,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后汉书·班超传》: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意思是: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和张骞出使外国立功,以封侯,怎么能够老是干抄抄写写的事情呢?”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的经过。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弃文就武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二回:“小可兀自弃文就武,来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

示例:于是童子以读书为至苦,就学校如就囹圄,对师长如对狱吏,恒思半途废业,弃文就武。

反义词:

解甲归田

解甲归田是一个汉语成语,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硬质防护服。脱下军服,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现亦可引申为下岗。

出自: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意思是:孙叔通在战争年代挺身而出,解除武装,于是制订君臣之间的礼仪,着是找到了应有的归宿。

示例:方明将军解甲归田十多年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㈤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典故:鸿雁传书。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出处:出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5)报笔典故扩展阅读:

相关典故: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㈥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

一、烽火传军情

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鱼传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三、青鸟传书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四、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㈦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很多其写出三个典故

一、烽火传军情

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鱼传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三、青鸟传书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四、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㈧ 古代有含义对现在又影响的典故,比如说结绳记事此类的,文化底蕴高的典故

笨鸟先飞——笨拙的鸟先飞起来。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怕赶不上别人,抢先动手。出处: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二哥,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示例:萧干《我爱新闻工作》:“这个~的办法,往往可助你解决燃眉之急。
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别鹤孤鸾——比喻离散的夫妻。出处:晋·陶潜《拟古》诗之五:“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别鹤离鸾——比喻离散的夫妻。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君百计营求,归吾妻子,恒耿耿不忘。今君别鹤离鸾,自合为君料理。”
别置一喙——插一句嘴。比喻提出不同意见。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此等书不知出于何伧之手,乃托文章巨公之名,以诳世之聋瞽。人家子弟,辄奉以为圣经贤传,不敢别置一喙,闻人出一议,辄摇手闭目
布袋里老鸦——比喻虽然活着,但象死了一样。出处:清·瞿灏《通俗编·禽鱼》:“钦山邃曰:'布袋里老鸦,虽活如死。
不舞之鹤——比喻名不副实的无能之人。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竟以~为羊公辱。
采凤随鸦——比喻才貌出众的女子嫁给远不如自己的男人。
彩凤随鸦——比喻才貌好的女子嫁给差劲的男人。出处:明·汤显祖《紫钗记·哭收钗燕》:“终不然到嫁了人,那里有彩凤去随鸦,老鹮戏弹牙。示例:清·嬴宗季女《六月霜·前提》:“浮云夫婿,忍甚秋胡。~,明珠弹雀,乐府凄凉咏采芜。
惭凫企鹤——比喻惭愧自己的短处,羡慕别人的长处。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
骖鸾驭鹤——驾驭鸾凤仙鹤。喻成仙。
蚕头燕尾——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出处: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出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示例: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长颈鸟喙——喙:鸟的嘴。长颈项,尖嘴巴。指阴险狠毒者的状貌。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示例:既已灭吴,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同逸乐,浮海而去。(明·瞿佑《剪灯新话·龙堂灵会录》)
朝阳丹凤——比喻贤才逢明时。出处:《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沉鱼落雁——沉:使下沉;落:使落下。鱼见了潜入水底,雁见了飞落地面。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出处:庄周《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示例: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不提防~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乘龙配凤——比喻得佳偶,结良缘。
乘鸾跨凤——乘鸾:求得佳偶。比喻结成美好的佳偶。示例:……只留下伊行笔踪就不怕事成空,准备着~。(清·李渔《慎鸾交·债饵》)
鸱目虎吻——如鸱的眼睛,像老虎的嘴。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中》:“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示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王莽非直~,亦紫色蛙声。
鸱视狼顾——①如鸱鸟举首而视,如狼反顾。②形容人的凶狠贪戾。
鸱鸮弄舌——鸱鸮:猫头鹰一类的鸟,比喻小人。鸱鸮卖弄口舌。比喻小人拨弄是非,得以逞强。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枉了你扬威耀武,尽忠竭节,定国安邦,偏容他鸱鸮弄舌,乌鸦展翅,强配鸾凰。
鸱鸦嗜鼠——比喻嗜好各不相同。出处:《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 且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池鱼笼鸟——池里的鱼,笼里的鸟。比喻受束缚而失去自由的人。晋·潘岳《秋兴赋》:“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鸱张门户——树立门户,标榜门庭。
鸱张鼠伏——比喻时而嚣张,时而隐蔽。
鸱张蚁聚——喻指如鸱嚣张,如蚁聚集。
鸱张鱼烂——《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焚鱼烂,无非破败而终。”后以“鸱张鱼烂”比喻外表嚣张,内则溃烂而自行覆灭。
虫沙猿鹤——比喻战死的将士。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示例:唐·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穆昔南征军不归,~伏以飞。
雏凤清声——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出处:唐·李商隐《寄韩冬郎兼长之员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处堂燕鹊——比喻居安忘危的人。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燕雀处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火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将及也。示例: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纳币称臣。
雏鹰展翅——雏:幼鸟。幼鹰展开翅膀飞翔。比喻青年人开始独立生活、工作。
鹑衣鹄面——chún yī hú miàn破烂的衣服,瘦削的面形。形容穷苦落魄之状。
鹑衣鷇食——chún yī suō shí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刺虎持鹬——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慈乌返哺——慈:奉养。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处:元·无名氏《薛苞认母》第二折:“常言道马有垂缰。犬有那展草,踹踏街心慈乌反哺。
丛雀渊鱼——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语本《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
打凤捞龙——凤、龙:这里指人才。比喻搜索、物色难得的人才。出处:元·朱凯《昊天塔》第一折:“也不须打凤捞龙,别选元戎。
打鸡骂狗——比喻旁敲侧击地漫骂,以发泄对某个人的不满。
打鸭惊鸳鸯——比喻打此而惊彼。出处:宋·梅尧臣《打鸭》诗:“莫打鸭,打鸭惊鸳鸯。鸳鸯新自南池落,不比孤洲老秃鸧。
打鸭子上架——比喻强迫去做能力做不到的事。
骀背鹤发——dài bèi hè fā鲐背白发。形容年老高寿。
戴鸡佩豚——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
呆若木鸡——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出处:庄周《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示例: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
丹凤朝阳——比喻贤才逢明时。出处:《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单鹄寡凫——鹄:天鹅;凫:罢鸭。孤单的天鹅,独居的野鸭。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出处:《西京杂记》卷五:“齐人刘道强善弹琴,能作单鹄寡凫之弄。听者皆悲,不能自摄。
雕龙画凤——刻绘龙凤;刻绘的龙凤。
雕心雁爪——比喻外表善良而内心狠毒。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示例:《天雨花》第28回:“尤氏夫人劈面唾:'好个~人!'”
雕心鹰爪——比喻心肠残忍,手段毒辣。
跌弹斑鸠——谓中弹落地的斑鸠。喻指失意落寞或受挫神伤的人。
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示例:《元史·外夷传一·高丽》:“大军已驻乎心腹,~,亡在旦夕。”
东劳西燕——劳:伯劳,鸟名。比喻情侣、朋友离别,也比喻来自不同方向的同路人。出处: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示例: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这人莫不是也要搭西伯利亚铁路去游学,和我们恰做个~幺?”
斗鸡走狗——斗:使相斗;走狗:使狗竞跑。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纨绔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沉,相随行,斗鸡走狗。”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正是~、问柳评花的一干游荡纨绔。”
斗鸡走马——斗鸡赛马。古代的赌博游戏。
斗酒只鸡——一斗酒一只鸡,指简便酒食。以鸡和酒祭奠亡友。出处:三国·魏·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示例:宋·陆游《祭刁景纯墓文》:“~,聊写我哀。”
独鹤鸡群——一只鹤站在鸡群中。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超群出众。出处: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示例:~自寡俦,三间老屋日西头。(清·钱谦益《客途有怀吴中故人周吏部景文》)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断鹤续凫——鹤:仙鹤;续:接续;凫:野鸭。截断仙鹤的长腿接到野鸭的短腿。比喻做事违反自然规律。出处:庄周《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娇作者妄;移花接木,创始者奇。”
断鹤继凫——截短鹤的长腿,接长野鸭的短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办不成的事。
断线鹞子——犹言断线风筝。鹞子,指纸鸢,鸟形风筝。
断雁孤鸿——鸿:鸿雁。离了群的孤独大雁。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出处:明·张凤翼《红拂记·杨公完偶》:“徐生,你一向断雁孤鸿,可曾寻偶否?”
鹅行鸭步——形容步态迟缓而摇摆。出处:元·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13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狼心狗行潜宗阚,鹅行鸭步怀愚滥。”示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2回:“你两个闲常在镇上抬轿时,只是~,如今却怎地这等走的快?”
范张鸡黍——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出处:《后汉书·范式传》载:“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符伯。二人并告归乡里。……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放鹰逐犬——指打猎。
飞鸿踏雪——鸿:大雁。大雁踩过的雪地。比喻往事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亦作“雪泥鸿爪”、“飞鸿印雪”、“飞鸿雪爪”。
飞鸿印雪——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出处: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示例:明·宋濂《大夫界寺住持白庵禅师行业碑铭》:“生死去来兮不碍真圆,~兮爪趾宛然。”
飞鸾翔凤——谓英俊才识之士。
飞鸟惊蛇——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出处:《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飞鸟依人——依:依恋。飞来的小鸟依偎在人的身边。比喻依附权贵。亦比喻小孩、少女娇小柔顺,可亲可受的情态。出处:宋·阙名《宋季三朝正要·二·理宗淳佑四年》:“今嵩之父死如路人,方经营内引,摇尾乞怜,作飞鸟依人之态。”示例:善画兰,亦工诗;丰姿绰约,如~。(清·冯仙湜《图绘宝鉴续篡·三·女史·叶文》)
飞鹰走狗——放出鹰和狗去追捕鸟兽。指打猎。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术传》:“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
飞鹰走马——放鹰追捕和骑马追逐鸟兽。指打猎。
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火烧了煮白鹤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出处:宋·洪适《满江红》词:“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示例:清·黄景仁《恼花篇》:“不忧人讥煞风景,~宁从同。”
凤泊鸾飘——比喻有才之人不得志,飘泊无定。出处:清·全祖望《<莺脰山房诗集>序》:“然而凤泊鸾飘,漫漶怀中之刺。”示例:柳亚子《重题<南社写真>》诗:“~吾辈事,未须憔悴诉生平。”
凤采鸾章——形容诗文的文采华丽。
凤雏麟子——比喻贵族子孙或称誉佳子弟。
凤歌鸾舞——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凤骨龙姿——形容超凡的体格和仪态。
凤管鸾笙——笙箫之乐的美称。
凤冠霞帔——凤冠:古代女子的帽子;帔:披肩。古代女子出嫁时的装束。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戴凤冠霞帔的夫人,是好锁的?待我来。”
凤凰来仪——凤凰来舞,仪表非凡。指吉祥的征兆。出处:《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0回:“自魏即位以来,麒麟降生,~。”
凤凰于飞——凤和凰相偕而飞。比喻夫妻相亲相爱。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满。出处:《诗经·大雅·卷阿》:“凤皇于飞,刿刿其羽。”示例:唐·颜真卿《和政公主道碑》:“~,梧桐是依。噰噰喈喈,福禄攸归。”
凤凰在笯——笯:鸟笼。凤凰被关在笼中。比喻有才能者不能施展报负。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
凤狂龙躁——形容心情烦躁,精神失常。
凤楼龙阙——形容华美的宫阙楼台。
凤毛鸡胆——凤的羽毛,鸡的胆子。比喻外表英武而实际怯弱。
凤毛济美——比喻后继者能与前人的业绩齐美而发扬光大。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你不听见说他们世兄即日也要保道台?真正是凤毛济美,可钦,可敬!”
凤毛麟角——凤:凤凰;毛:羽毛;麟:麒麟。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稀少的人或事物。出处: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文》:“康对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凤毛麟角。”示例:续范亭《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如刘志丹、鲁迅这种人在旧社会里,真所谓~,很难找到的。”
凤毛龙甲——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
凤靡鸾吪——比喻贤人去世的挽辞。出处:《禽经》:“凤靡鸾吪,百鸟瘗之。”示例:清·康有为《将去日本示从亡诸子》诗:“~历几时,茫茫大地欲何之。”
凤鸣鹤唳——形容优美的声音。
凤鸣麟出——凤凰鸣唱,麒麟出现。比喻贤人出现。
凤鸣朝阳——比喻贤才遇到好时机。出处:《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示例:《新唐书·韩瑗传》:“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之'~'。”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示例:郁达夫《出奔》:“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示例: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之感。(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
凤食鸾栖——鸾凤非竹实不食,非悟桐不栖。比喻高位或帝位。
凤髓龙肝——比喻珍奇美味。
凤叹虎视——形容谈吐文雅,器宇轩昂。
凤舞龙飞——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凤舞龙蟠——凤凰飞舞,蛟龙盘曲。形容相配得当。
凤舞鸾歌——①形容美妙的歌舞。②仙舞的两支曲名。
凤箫龙管——指笙箫一类管乐的吹奏声。
凤箫鸾管——笙箫之类的吹奏乐。
凤枭同巢——凤:凤凰,吉祥的象征;枭:恶鸟的象征。神鸟与恶鸟同在一个窝里。比喻好和坏混在一起不分。
凤翥龙蟠——fèng zhù lóng pán像凤凰飞舞,蛟龙盘曲。比喻体势的飞扬劲建,回旋多姿。
凫短鹤长——凫胫短鹤胫长。长短不齐。泛指馀缺不齐。
附凤攀龙——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出处: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
凫胫鹤膝——指事物各有长短,天性就是这样,不可随意损益。出处:庄周《庄子·骈拇》:“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示例:清·无名氏《帝城花样·管霞传》:“冠卿年亦有~之诮。”
凫趋雀跃——凫:野鸭;雀:麻雀;跃:跳跃。形容欢欣鼓舞。出处:唐·卢照邻《穷鱼赋》:“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示例:唐·梁涉《长竿赋》:“闻之者~,见之者足蹈手舞。”
赶鸭子上架——比喻勉强别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出处: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说着一把将我拖了起来,要我去看看。这是硬赶鸭子上架,我向她解释,去看也是没用。”
割鸡焉用牛刀——割: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花大气力。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自有战将建功,不必主将挂念。”
歌莺舞燕——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示例:明眸皓齿,~,各逞温柔,人俊惜风流。(元·曾瑞《青杏子·骋怀》)
狗盗鸡鸣——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孤云野鹤——天上的孤云和野生的仙鹤。比喻隐居或闲散的人。出处: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栖无定所。”
龟鹤遐寿——遐:长久。祝人长寿的颂辞。出处:《抱朴子·对俗》:“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
龟年鹤寿——相传龟、鹤寿有千百之数,因以“龟年鹤寿”比喻人之长寿。或用作祝寿之词。
鹤长凫短——《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后用“鹤长凫短”比喻事物各有特点。
鹤短凫长——《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后以“鹤短凫长”比喻颠倒是非,妄加评论。
鹤发鸡皮——白发皮皱。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出处:北周·庾信《竹杖赋》:“噫,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示例:清·蒲松龄《拟上加意养老诏……谢表》:“山岩洞谷之中,齐呼万岁;~之叟,俱颂三多。”
鹤发童颜——鹤发:白白的头发;童颜:红红的面色。雪白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出处:唐·田颖《玉山堂诗文集·梦游罗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示例:黄宗英《大雁情》:“我看见一些~的科学家,奋发挺进,拾级而上。”
鹤困鸡群——比喻才能出众的人沦落于平庸之辈当中。
鹤立鸡群——比喻仪表或才能卓然出众。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示例:鲁迅《朝花夕拾·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之概。”
鸿鹄之志——鸿鹄:天鹅。比喻远大的志向。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示例: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据英杰之才。”
鸿雁哀鸣——哀:悲哀。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生活凄惨。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鹄面鸠形——①面容枯樵,形体瘦削。形容饥疲的样子。②指枯樵瘦削的人。出处:《明史·忠义传七·耿廷箓》:“小怨必报,何不大用于断头饮血之元凶;私恩必酬,何不广用于鹄面鸠形之赤子。”
鹄形鸟面——指饥疲瘦削的样子。出处:明归有光《送宋知县序》:“岁复荐饥,侯加意抚恤,向之逃亡者,鹄形鸟面,争出供役。”
花香鸟语——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8回:“云雾渐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烟来往,各处花香鸟语,颇可盘桓。”示例:许杰《邻居》:“又好象经过了暴风雷雨、黑云弥天的夏夜,重见风光明媚、~的春晨一样。”
环肥燕瘦——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形容女子体态不同而各有其风韵。也比喻艺术作品风格流派各具特点,各擅其美。出处: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憎。”示例: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京师梨园》:“评量粉黛,~之间;品藻冠裳。”
欢呼雀跃——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出处:庄周《庄子·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示例:消息传来,大家立刻~起来
黄雀在后——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出处: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鸡肠狗肚——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鸡飞蛋打——鸡飞走了,蛋打破了。比喻两头落空,一无所得。出处:周骥良《吉鸿昌》:“只要他一进关抄了咱们的后路,那就鸡飞蛋打,不可收拾了。”示例:郭澄清《大刀记》第17章:“狼羔子又将人、枪丢了个净,落了个~,他只身跑回柴胡店去了。”
鸡飞狗走——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13回:“你看前两天那种搜索的样子,只就我们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走,鬼哭神号。”示例:鲁迅《故事新编·起死》:“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脚了,真吓得大家~,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鸡口牛后——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出处:《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不成系统。出处:茅盾《雨天杂写》:“则此一特点不能不有一佳名,故拟题曰:'鸡零狗碎'云尔。”示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那~的事,恕不细说,但值得大书特书的奇迹,放过未免可惜。”
鸡鸣而起——鸡叫时就起床做事。形容勤奋不怠。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示例:唐·韩愈《上宰相书》:“~,孜孜焉亦不为利。”
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药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出处:东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章:“这事一办成,你就一步登天,你们一家人的日子也马上苦尽甜来。古话说的好:一人得道,~。”
鸡犬相闻——指人烟稠密。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示例:晋·陶潜《桃花源记》:“阡陌交通,~。”
金鸡独立——指像公鸡一样独腿站立的一种武术姿势,后也指用一足站立。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我是金鸡独立,要一足微长。”示例:茅盾《子夜》:“你站在这桌子上,~,那一条腿不许放下。”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而遇事惶惶的人。出处:《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

㈨ 请在列举两个与笔有关的文化行为和一则与笔有关的典故。

很高兴为你解答:

(一)与笔有关的行为

夸别人文章好可以说 “大手笔”

自己写的文章可以说“亲笔”

生活中的一些小感想可以说“随笔”

和文章主旨没有关系的叫“闲笔”

开始写文章是“起笔”,结束文章是“收笔”

练习作业可以叫“练笔”

写的不好的地方可以叫“败笔”

一个人最后的文章说“绝笔”

(二)与笔有关的典故

A妙笔生花

中国古代大诗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意朦胧中,一边吟诗,一边随风飘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只见四周云海苍茫,花木葱茏。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正在这时,一支巨大的毛笔耸出云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样。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这支巨笔,用大地作砚,蘸海水为墨,拿蓝天当纸,写尽人间美景,那该有多好。”就在他浮想联翩之时,忽然听见一阵悠扬悦耳的仙乐,并有五色光芒从笔端射出,接着在笔尖开放出一朵鲜艳的红花。那支生花笔渐渐移动,朝着他飘然而来。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笔越来越近,便伸手去取,当快要摸到粗壮的笔杆时,不觉惊醒,原来是黄粱一梦。李白梦醒之后,反复回想梦中情景,总想不出是在什么地方。他决心遍访名山大川,寻找梦中仙境。后来,李白云游到黄山,一见这支生花巨笔,不觉失声大叫:“以前我梦中所见的生花巨笔,原来就在这里。”

B投笔从戎

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