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禅典故

禅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28 23:14:42

1. 如何找到更多的禅的故事,还有就是著名的悟道的禅师的故事,如果和自己积累感悟

自己看 宋释普济撰 苏渊雷校订 《五灯会元》,30卷
明净柱《五灯会元续略》8卷;通容《五灯严统》25卷;文琇《五灯会元补遗》1卷
湛愚老人 《心灯录》,
《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
等等。。。。需要的时候在问我。。。。
不过不知楼主悟性如何。。。读中文十余年。。。笔者。竟不能悟。。看来与佛无缘啊。。
下面是禅宗南派大宗师清凉文益的部分内容:
南原下八世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鄮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复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觉师目为我门之游夏也。师以玄机一发,杂务俱捐。振锡南迈,抵福州,参长庆,不大发明。后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炉次,藏问:“此行何之”。师曰:“行脚去。”藏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曰:“不知。”藏曰:“不知最亲切。”又同三人举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处,藏曰:“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师曰:“别。”藏竖起两指,师曰:“同。”藏又竖起两指,便起去。雪霁辞去,藏门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曰:“在心内。”藏曰:“行脚人著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藏语之曰:“佛法不恁么。”师曰:“某甲词穷理绝也。”藏曰:“若论佛法,一切见成。”师于言下大悟,因议留止。进师等以江表丛林,欲期历览,命师同往。至临川,州牧请住崇寿院。开堂日,中坐茶筵未起时,僧正白师曰:“四众已围绕和尚法座了也。”师曰:“众人却参真善知识。”少顷升座,僧问:“大众云集,请师举唱。”师曰:“大众久立。”乃曰:“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与大众举一古人方便。珍重!”便下座。子方上座自长庆来,师举长庆偈问曰:“作么生是万象之中独露身?”子方举拂子,师曰:“恁么会又争得?”曰:“和尚尊意如何?”师曰:“唤甚么作万象?”曰:“古人不拨万象。”师曰:“万象之中独露身,说甚么拨不拨?”子方豁然悟解,述偈投诚。自是诸方会下,有存知解者翕然而至。始则行行如也,师微以激发,皆渐而服膺。海参之众,常不减千计。上堂,大众立久,乃谓之曰:“祇恁么便散去,还有佛法道理也无?试说看!若无,又来这里作么?若有,大市里人丛处亦有,何须到这里?诸人各曾看还源观、百门义海、华严论、涅槃经诸多策子,阿那个教中有这个时节?若有,试举看!莫是恁么经里有恁么语,是此时节么?有甚么交涉?所以道:微言滞于心首,尝为缘虑之场;实际居于目前,翻为名相之境。又作么生得翻去?若也翻去,又作么生得正夫,还会么?莫祇恁么念策子,有甚么用处?”僧问:“如何披露即得与道相应?”师曰:“汝几时披露即与道不相应?”问:“六处不知音时如何?”师曰:“汝家眷属一群子。”师又曰:“作么生会,莫道恁么来问,便是不得。汝道六处不知音,眼处不知音,耳处不知音,若也根本是有,争解无得?古人道:离声色,著声色,离名字,著名字。所以无想天修得,经八万大劫,一朝退堕,诸事俨然,盖为不知根本真实次第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祇果满。他古人犹道,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又道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也须体究。若如此用多少省力!”僧问:“指即不问,如何是月?”师曰:“阿那个是汝不问底指?”又僧问:“月即不问,如何是指?”师曰:“月。”曰:“学人问指,和尚为甚么对月?”师曰:“为汝问指。”江南国主重师之道,迎住报恩禅院,署净慧禅师。僧问:“洪钟才击,大众云臻,请师如是。”师曰:“大众会,何似汝会?”问:“如何是古佛家风?”师曰:“甚么处看不足?”问:“十二时中,如何行履,即得与道相应?”师曰:“取舍之心成巧伪。”问:“古人传衣,当记何人?”师曰:“汝甚么处见古人传衣?”问:“十方贤圣皆入此宗,如何是此宗?”师曰:“十方贤圣皆入。”问:“如何是佛向上人?”师曰:“方便呼为佛。”问:“如何是学人一卷经?”师曰:“题目甚分明。”问:“声色两字,甚么人透得!”师却谓众曰:“诸上座且道,这个僧还透得也未?若会此僧问处,透声色也不难。”问:“求佛知见,何路最径?”师曰:“无过此。”问:“瑞草不凋时如何?”师曰:“谩语。”问:“大众云集,请师顿决疑网。”师曰:“寮舍内商量,茶堂内商量?”问:“云开见日时如何?”师曰:“谩语真个。”问:“如何是沙门所重处?”师曰:“若有绉毫所重,即不名沙门。”问:“千百亿化身,于中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是。”问:“簇簇上来,师意如何?”师曰:“是眼不是眼?”问:“全身是义,请师一决。”师曰:“汝义自破。”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流出慈悲喜舍。”问:“百年暗室,一灯能破。如何是一灯?”师曰:“论甚么百年?”问:“如何是正真之道?”师曰:“一愿也教汝行,二愿也教汝行。”问:“如何是一真之地?”师曰:“地则无一真。”曰:“如何卓立?”师曰:“转无交涉。”问:“如何是古佛?”师曰:“即今也无嫌疑。”问:“十二时中如何行履?”师曰:“步步蹋著。”问:“古镜未开,如何显照?”师曰:“何必再三。”问:“如何是诸佛玄旨?”师曰:“是汝也有。”问:“承教有言,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何是无住本?”师曰:“形兴未质,名起未名。”问:“亡僧衣众人唱,祖师衣甚么人唱?”师曰:“汝唱得亡僧甚么衣?”问:“荡子还乡时如何?”师曰:“将甚么奉献?”曰:“无有一物。”师曰:“日给作么生?”师后住清凉,上堂曰:“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古今方便不少。不见石头和尚因看肇论云: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他家便道,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有一片言语唤作参同契,末上云:竺土大仙心。”无过此语也。中间也祇随时说话。上坐今欲会万物为自己去,盖为大地无一法可见。他又嘱云:光阴莫虚度。”适来向上座道,但随时及节便得。若也移时失候,即是虚度光阴,于非色中作色解。上座于非色中作色解,即是移时失候。且道色作非色解,还当不当?上座若恁么会,便是没交涉。正是痴狂两头走,有甚么用处?上座但守分随时过好。珍重!”僧问:“如何是清凉家风?”师曰:“汝到别处,但道到清凉来。”问:“如何得诸法无当去?”师曰:“甚么法当著上座?”曰:“争柰日夕何!”师曰:“闲言语。”问:“观身如幻化,观内亦复然时如何?”师曰:“还得恁么也无?”问:“要急相应,唯言不二。如何是不二之言?”师曰:“更添些子得么?”问:“如何是法身?”师曰:“这个是应身。”问:“如何是第一义?”师曰:“我向你道是第二义。”师问修山主:“毫牦有差,天地悬隔。兄作么生会?”修曰:“毫牦有差,天地悬隔。”师曰:“恁么会又争得?”修曰:“和尚如何?”师曰:“毫牦有差,天地悬隔。”修便礼拜。﹝东禅齐云:“山主恁么祇对,为甚么不肯?及乎再请益法眼,亦祇恁么道便得去。且道疑讹在甚么处?若看得透,道上座有来由。”﹞师与悟空禅师向火,拈起香匙,问曰:“不得唤作香匙,兄唤作甚么?”空曰:“香匙。”师不肯。空后二十余日,方明此语。僧参次,师指帘,时有二僧同去卷。师曰:“一得一失。”﹝东禅齐云:“上座作么生会?有云为伊不明旨便去卷帘。亦有道指者即会,不指而去者即失。恁么会还可不可?既不许恁么会,且问上座阿那个得?阿那个失?”﹞云门问:“僧甚处来?”曰:“江西来。”门曰:“江西一队老宿寱语住也未?”僧无对。后僧问师:“不知云门意作么生?”师曰:“大小云门被这僧勘破。”问:“僧甚处来?”曰:“道场来。”师曰:“明合暗合。”僧无语。师令僧取土添莲盆。僧取土到,师曰:“桥东取,桥西取?”曰:“桥东取。”师曰:“是真实,是虚妄?”问:“僧甚处来?”曰:“报恩来。”师曰:“众僧还安否?”曰:“安。”师曰:“吃茶去。”问:“僧甚处来?”曰:“泗州礼拜大圣来。”师曰:“今年大圣出塔否?”曰:“出。”师却问傍僧曰:“汝道伊到泗州不到?”师问宝资长老:“古人道,山河无隔碍,光明处处透。且作么生是处处透底光明?”资曰:“东畔打罗声。”﹝归宗柔别云:“和尚拟隔碍。”﹞师指竹问僧:“还见么?”曰:“见。”师曰:“竹来眼里?眼到竹边?”曰:“不恁么。”﹝法灯别云:“当时但擘眼向师。”归宗柔别云:“和尚祇是不信某甲。”﹞有俗士献画障子,师看了,问曰:“汝是手巧,心巧?”曰:“心巧。”师曰:“那个是汝心?”士无对。﹝归宗柔代云:“某甲今日却成容易。”﹞僧问:“如何是第二月?”师曰:“森罗万象。”曰:“如何是第一月?”师曰:“万象森罗。”上堂:“尽十方世界,皎皎地无一丝头,若有一丝头,即是一丝头。”﹝法灯云:“若有一丝头,不是一丝头。”﹞师指凳子曰:“识得凳子,周匝有余。”﹝云门云:“识得凳子,天地悬殊。”﹞僧问:“如何是尘劫来事?”师曰:“尽在于今。”师因患脚,僧问讯次,师曰:“非人来时不能动,及至人来动不得。且道佛法中下得甚么语?”曰:“和尚且喜得便。”师不肯,自别云:“和尚今日似减。”因开井被沙塞却泉眼。师曰:“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甚么碍?”僧无对。师代曰:“被眼碍。”师见僧般土次,乃以一块土放僧担上,曰:“吾助汝。”僧曰:“谢和尚慈悲。”师不肯。一僧别云:“和尚是甚么心行?”师便休去。师谓小儿子曰:“因子识得你爷,你爷名甚么?”儿无对。﹝法灯代云:“但将衣袖掩面。”﹞师却问僧:“若是孝顺之子,合下得一转语。且道合下得甚么语?”僧无对。师代曰:“他是孝顺之子。”师问讲百法论僧曰:“百法是体用双陈,明门是能所兼举。座主是能,法座是所,作么生说兼举?”﹝有老宿代云:“某甲唤作个法座。”归宗柔云:“不劳和尚如此。”﹞师一日与李王论道罢,同观牡丹花。王命作偈,师即赋曰:“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王顿悟其意。师颂三界唯心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大地,谁坚谁变?”颂华严六相义曰:“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师缘被于金陵,三坐大道场,朝夕演旨,时诸方丛林,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至。玄沙正宗,中兴于江表。师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凡举诸方三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请益,皆应病与药。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周显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国主亲加礼问。闰月五日剃发澡身,告众讫,跏趺而逝,颜貌如生。寿七十有四,腊五十四。城下诸寺院,具威仪迎引。公卿李建勋以下,素服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起塔,谥大法眼禅师。塔曰无相。后李主创报慈院,命师门人玄觉言导师开法,再谥师大智藏大导师。

2. 达摩参禅的故事,要短一点的,急急急急

据说,当他来到洛阳时,看到永宁寺内十分精美的宝塔, 自云: “年一百五十岁,历游诸内国\”,从容未见到过, “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后到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在此期间,收弟子慧可,有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流行于世。之后,他与弟子继续北行传法(《续高僧传》中称他为“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 《楞伽师资记》中也有“达摩禅师,志阐大乘,泛海吴越,游洛至邺\”的说法)。但同当年在南方一样,是非常的不顺利(其中的道理,另文再谈)。不仅受人“讥谤\”,而且还遭到了光统律师、流支三藏等人的人身迫害,竟然六次被毒,最终因中毒不救而死。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起塔于定林寺。但是又传,在他死后三年,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又在葱岭遇到他。见他手携只履,翩翩独逝。当时宋云间他:大师到哪里去?他的回答是:回西天去。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如果宋云所说属实的话,那就有可能是达摩本来就没有死,而是重返故土了(《景德传灯录》中就有他“欲西返天竺\”的说法)

3. 要几个有禅机的故事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版生受此权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奄奄一息。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的知情况,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的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来,给女尸体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疑惑见,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书生不明所以,僧人解释到,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是还你一个情,但是 她真正要报答的人,是最后那个掩埋她的人,也就是她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唰的从床上坐起,病愈。
缘分这东西不可强求,该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该是你的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但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绝望,不要放弃自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随缘......

4. 周恩来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表明自己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的诗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919年3月,19岁的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此诗正是他回国前夕,书赠为他饯行的同窗好友张鸿诰等人的.
“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掉头东”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周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故他在国内革命需要时可以放弃在日本的留学,又可以为了革命的需要于1920年到欧洲勤工俭学.
“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周恩来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着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周恩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蹈海”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此处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周恩来此诗的背景.
近现代革命先驱为挽救陷于危世的中国,他们的志向都是非常高瞻而伟岸的,他们绝不因个人的利益而短视,也不因功利的目的而委琐,他们具有超迈拔群的豪气,具有敢作敢为、为国捐躯的勇气与胆识,这永远令我们后人高山仰止.

5.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

苏东坡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成就。他跟黄庭坚并称“苏黄”,跟辛弃疾都是豪放派代表人物,并称“苏辛”,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除了留下不少传世的诗词之外,留下了一些书画,他最擅长的就是墨竹、怪石、枯木以及文人画。历史上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美食家。据说江南地区的传统名菜东坡肉跟他有很大的关联,家中的厨子在他的指点下才做出这道东坡肉。

苏东坡

苏东坡听完后非常高兴,当场解下玉带放置在几案上,代表直接同意这个赌注。佛印问到:“山僧四大本无,五蕴非有。翰林想要坐在哪里。”苏东坡听完后想了很久都没回答上来,佛印叫侍者去将这条玉带收起来留在寺庙当作纪念,并取出了一件衲衣交给苏东坡作为回礼。从这可以看出来,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辩论中,佛印禅师赢了。

6. 佛教禅宗典故查出处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见《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法语开示录》,并见《七系付法传》,二者互有详略):
释迦和他的弟子曾在印度沙珂那(Sahara)地方,受国王因陀罗菩提(Indra-Bohddi)的供养。国王修密法中的“事业手印”已有相当成就,但仍未解脱。有一天,释迦在他的耳边,只轻轻地说一句曰:“你就是佛!”这国王便顿然开悟了。弟子们埋怨释迦不肯把成佛的法门公开传授,释迦便对他们解释:“那国王是密宗的根基,你们是显教的根基。”

7. 请问有一个关于兰花和禅宗的故事是出自哪里拜托了~

禅宗史上,有位知名的晋迨禅师。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养植兰花。在他住持的禅院里,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兰花,品种繁多。香客游人来到寺院听法礼佛,看到满架的兰花暗香四溢,清幽甘畅,都不由得赞叹不已。也由此,人们将喜爱兰花的晋迨禅师叫作“兰花和尚”。

某日,晋迨禅师应邀去寺院外讲经说法。行前,他将一位弟子叫到跟前,对弟子说,我去讲法,天黑才回来,你要替我好好照看这些兰花,记住给它们浇水。

弟子知道禅师钟爱兰花,因而在他走后看护得很仔细,在给兰花浇水时更是分外小心。真是怕处有鬼,越是小心就越是出差错。他一个不留意,脚下一绊,竟将一个兰花架子撞倒,整架的兰花轰然一声倒地,瓦盆破碎,花叶零落。看着一地的残花烂泥,小沙弥吓坏了,不知如何是好。晋迨禅师的其他弟子看到了,过来帮他收拾,并对这位弟子说,等天黑师父回来,你就照实认错吧,师父是不会责难你的。

晚上,晋迨禅师回到了寺院,弟子向师父报告了白天发生的事情,他想师父知道心爱之物被毁,一定会生气恼怒的,因此他请求师父惩罚自己。晋迨禅师听后只是平静地笑笑说,你既然不是故意的,又知道了东西被毁不是一件好事情,以后自会用心做事,我还怪你什么?我的确喜欢兰花,视兰花为朋友。但我种植兰花的目的是为了香花供佛,美化寺院和大众心境,不是为了生气烦恼的啊。世事无常,转瞬即逝,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灭不坏的,我怎会执著于心爱的东西而不知割舍?这可不是咱们的禅门家风呵!

弟子听了禅师的一番教导,霍然有悟,更加勤于修持,终于也在佛学上有所成就。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世上的任何东西,无论我们认为美好或是丑陋,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有生有灭,不会永存的。所以不应拘泥于事物的外相,而应随缘安心。这不但是一个禅者应有的风度,即便是普通的人,也应知道顺应事物的变化,不让外在事物改变内心世界的平静。

8. 求一个禅师的故事

这个是日本南隐禅师的公案。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他的一杯专茶的故事常常为人所津津乐道属并予以启发。有一天,一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水招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个访客的杯中,杯满之后他还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倒了。”
"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南隐意味深长地说。

9. 关于六世班禅的故事

据我所知,六世班禅在得到乾隆举行七旬庆典的消息后,通过章嘉活佛,主动要内求朝圣。乾隆容对此自然同意,并进行了周密准备。为了班禅的到来,专门建造须弥福寿之庙。当乾隆得知六世班禅要带五千驮包到承德,特令热河总管永赫“务将须弥福寿之庙内厢房赶在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前修竣,以备存放班禅先遣两千驮包及其众喇嘛居住。断不可误期。”乾隆先后发出六道谕旨,催促驻藏大臣刘保柱专程前往扎什伦布寺与六世班禅商议入觐事宜,并征询章嘉活佛意见,确定迎接等事项。乾隆皇帝甚至想到,班禅长途跋涉,鞍马劳顿,谕令为他准备轿辇。当接到六世班禅确定启程日期后,又派索琳赴扎什伦布寺赐谕奖赏,谕令在六世班禅启程后,后藏事物由八世达赖看管办理等。乾隆还学习唐古特语(藏语),欲与班禅额尔德尼见面时叙谈。 自此,六世班禅东行,朝觐乾隆皇帝这一历史事件,就通过这幅六世班禅画像(唐卡),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的乐章 现在在某个寺庙里还有他的画像

10. 苏东坡和禅师的故事

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

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吃亏的倒是大才子苏东坡。

心中有佛,所见是佛。心中有佛,大概就是有一颗仁义之心、慈爱之心、善良之心、诚恳之心、感恩之心、怜悯之心、大度之心,包容之心,用这样的心,去看世界,看生活,看人生,大概才会看到世界的美好,天空的蔚蓝,花鸟的可人,人间的真情。

心中有快乐,所见皆快乐;心中有幸福,所见皆幸福。而且,会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品尝生活蕴含的美好,心中有佛,邻居接好保险丝,我们会表示感激;人家扶起我的车子,会笑脸相谢;看到有人让座,会送去赞美的目光;有人救了亲人,更应千恩万谢。

这样,大家不都会生活在幸福与快乐之中吗?这样,咱们的人际关系不是会更温馨、更和谐、更是如沐春风吗?

(10)禅典故扩展阅读: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赏析

如今,很多人都超级聪明。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做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他们从不认真听取其他相关信息。他们没有仔细观察。他们仅凭道听途说。他们会做很多错综复杂的事情。他们总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好。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幻想的。

那些没有认真修行的人,当认真修行的时候,还要认真理解,总结和分析他们所做的是否正确,是否有错误和遗漏,下次如何做得更好。

我们总是可以提醒自己“聪明”,不要被一两句话打扰。记住,如果有人说你疯了,你必须远离那个说你疯的人,因为只有疯子能看见他眼中的疯子;而当有人说你是天才时,你不应该不知所措,仔细倾听和观察。理解和实践将证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任何时候不要猜测个体的主观意识,每个个体都不能代表共性,不能代表共性不是标准,所以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只要他们知道我是谁。然后做你喜欢做的事,实现你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要让别人说一句话,把它变成牛粪。不要老是看别人的意见不一致。这种心胸太狭隘,不能适应世界的光辉精神。

参考资料:佛印禅师-网络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