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大全 » 公输字词语

公输字词语

发布时间: 2021-01-22 02:45:41

❶ 人教版初中三年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句解释,重难点考点归纳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5、 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古汉语的今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准确地理解原文,是进行今译的基础。原文理解错了,译文当然就不能准确。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这句中的“生”是使动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译时肯定会出问题。
还有,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这句中的“或”是个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若译成“或者”就错了。
还有一点,古汉语的一些词,有常见意义,也有特指意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确理解“进、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
对古汉语有了正确理解之后,还要能用现代汉把它译出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翻译出来。这类句子如果在翻译时增加了不必要的词语,或变动了词序,就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但是古今汉语相比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词语有所不同,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结构有所不同,碰到这些不同的地方,今译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遇到古今汉语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适当的词和它对应。如,琢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这句说陈列的宝物很多,有的东西现代没有,如,瓯、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译时就不用译。
还有,古汉语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说法。象,《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称自己的死是“填沟壑”,称赵太后的死是“山陵崩”,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区分,在翻译时只能用大体相应的词语来对译,把“填沟壑”译成“死去”把“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还应注意的是不要随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词改成现代名称。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若随便改成“让他挂着刀巡逻警卫,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错了。太过于现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义。
再有词语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两句话并不难懂,但是翻译时却并不容易,就单个词来说,“芳”就译为“芳香”,“鲜”可以译为“新鲜”,“美”可以译为“美丽”,“缤纷”大致可以译为“繁多”。但是,问题在于,把这些词语翻译出来以后,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这种情况,翻译时就要灵活些,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语的搭配关系,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
一般来说,古汉语的表达要比现代汉语简略一些,因此,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进要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比较完整。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译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还有古汉语中有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欢喜悲哀。
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态副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词气词。例如“其”字,有时表示推测语气,有时表示祈使语气,在翻译时要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测语气。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是较高的要求,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翻译古文,可以记住这个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古文翻译,直译,意译相结合即可。

--
[学以致用]
1.翻译下面这段文字,想想内容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游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题解]庄子家中贫困,去向河监侯借粮,但是结果是耐人寻味的。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不甚详。只是在《史记》中说他是宋国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作过蒙漆园吏,楚威王听说他有才能,想让他做相,他辞去不干。另外在《庄子》书中说人他家贫,也就是这篇文章中说的“庄周家贫”,他为人旷达,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书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组成。这些故事含义深刻,脍炙人口,取材广泛,设想奇持,意境开阔,描写生动传神。富有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知识]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故,所以。往,去。贷粟,借粮。监河侯,监河的官。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将,将要。金,这里是封地交纳的税金。金,金属货币,不是黄金。子,人称代词,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间。
来,子何为者邪;来,这是呼唤鲋鱼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为者邪,这是为什么呀?邪,同“耶”。
我,东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岂有,可有。斗升之水,一点点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动用法。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将要。吴越,这里指的是水乡。激,震荡,推拥。西江,大概指吴越之西的大水,即长江。可乎,可以吗?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失我常与,我失去了经常作伴的(指水)。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我无所处,我没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先到干鱼让去寻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实际的话没用。
[概括提要]
这则寓言用讲故事的形式反驳监河侯的不切实际,只说空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话说的非常轻松,但是理由却显得更加充分。讽刺了空话的无用而可笑。这则寓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庄子哲学宏伟阔大,他给我们无穷的遐思和启发,有兴趣同学请阅读《庄子-秋水》。
[题解] 教,指的是教学,学,指的是学习。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各据所闻而撰写,由西汉戴圣纂集。也叫《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礼仪制度的重要资料。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常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即使。嘉,同“佳”,好的。肴,鱼肉类的荤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够之处。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已。
[原文参考对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详见《文科爱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订尝测渴爻韭诧血超摩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❷ 谁有一些词语来历的故事

1. 断肠

形容悲伤到极点多用断肠、肠断、肝肠寸断。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2. 倒霉

为什么说做事不顺利,或者遇到不吉利的情况,就叫“倒霉”呢?原来封建时代读书人要做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时,考试录取很难,如果录取了,就在门前立旗杆一根;如果考不中,就把旗杆倒下拿走,称为“倒楣”。“楣”本是门上的横木,这里指高杆。“楣”与“霉”读音相近,江浙一带的人就把遇事运气不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

3.碧血

“碧血”和“丹心”常常连在一起,例如“甘洒碧血献丹心”,是对为国为民而死的称颂,“碧血”也就是为正义事业而流的鲜血了。

为什么称“碧血”而不叫其他什么血呢?原来有个出典:春秋时有个叫苌(cháng)弘的人,在诸侯内乱中被放归蜀地,后被剖腹而死。当地人被他的正气所感动,用盒子藏起他的血,三年以后血化成碧玉,这才用“碧血”指称为正义而流的鲜血的。

4.春晖

春晖,指春天的阳光。为什么用春晖比喻慈母的爱子之情呢?

原来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游子吟》的诗,写的是慈母一针针一线线辛苦缝纫,制成衣服,让儿子穿上远离家乡。明晨就要远行了,母亲深夜还在密密缝缀,唯恐衣服不结实,怕久久在外的儿子经不起穿着。儿女对母亲的心意只像寸草那样柔弱,而母亲的恩情却像春天的阳光那样温暖,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春晖”比喻母亲的恩情了。

压 惊

王韶是北宋神宗时的一位大臣,他有一个小儿子叫南陔(gāi),年纪很小,刚刚学会说话。

有一年元宵节,京城里张灯结彩,举行灯会。王韶让家人带着南陔去观灯。南陔打扮了一番,头上戴着一顶珍珠镶嵌(xiāng qiàn)的帽子,坐在家人的肩上看灯去了。孩子打扮得漂亮,帽子又很奇特,所以南陔在街市上很引人注目。

灯会非常热闹,观灯的人如潮水一般。在拥挤的人潮中,一不小心,南陔被人抢走了,等家人发觉时,早已不知孩子的去向。

家人慌了,赶紧四处寻找,但找来找去毫无结果。无奈中只好向主人报告,甘愿接受重罚。没料到的是,王韶听说这件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过多地指责家人。只是坦然地说:“若是别的孩子,就得赶紧再去找;至于南陔,他不一般,过些日子可能会自己回来的!”说罢,一挥手,让家人们都离去,好像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家人们对王韶的话非常吃惊,也不敢要求主人再派人去寻找,只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等着孩子自己回来。只有那个背着南陔去观灯的家人总是后悔莫及,责怪自己的粗心,整天愁眉苦脸,寝食难安。大约十天过后,一天,一顶皇宫中的轿子突然进了王韶的家门,南陔竟然坐着宫中的轿子回来了,全家人万分惊奇和高兴。

王韶和夫人赶忙问孩子的情况,南陔讲述了事情的过程。原来,那天观灯时,有贼人看中了他那顶镶有珍珠的帽子,便暗暗跟随着他,趁人拥挤时,一把将他从家人肩上抢走。家人正看灯入迷,没有马上发觉。

南陔年纪虽小,但很聪明。他知道贼人是想要他那顶贵重的帽子,所以很快就把帽子摘下来藏在怀中。这时,正巧有宫中的车辆从身旁经过,他便大声呼救,贼人一听,吓慌了,赶忙扔下他就逃跑。就这样,他被宫中的官员带回了宫中。

第二天,神宗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很聪明,就把南陔找来,详细询问他的家庭和被抢的经过,这才知道是大臣王韶的孩子。

皇帝见南陔伶俐可爱,非常喜欢,便让他留在宫中玩耍,过了十天,才派人把他送回,并且还送给他一些金钱和果品,作为压惊之用。

“压惊”这个词就是这样产生的。“惊”是惊恐,“压惊”就是消除惊恐的意思。现在这词还常常使用,它指在人受惊之后,亲戚朋友等用酒食等来安慰受惊者。见于宋代岳珂《桯史》。

捉 刀

传说东汉末年,魏王曹操的手下有个武官叫崔琰(yǎn)。他魁梧英俊,仪表堂堂,特别是那长长的胡须,飘飘洒洒,很有风度。有一年匈奴的使者到汉朝来朝拜,临回国时,请求当权的魏王曹操接见。曹操心想,我堂堂天朝应给人以美好的印象,作为魏王更应使外人敬畏佩服,于是心生一计,让英俊的崔琰假扮魏王,代替自己接见使者,以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曹操的精心安排下,隆重的接见仪式举行了。只见大殿上端坐着崔琰,他身穿王服,头戴王冠,俨然是威严的魏王。而曹操自己却手持大刀扮作侍卫,站在崔琰的身后。

仪式很快结束了,曹操很想知道这次接见的效果,于是派人去接触匈奴的使者,探听他对魏王的印象。派去的人向使者探询说:“您见到了魏王,对我们魏王的印象如何呢?”

使者毫不迟疑地回答说:“魏王眉清目秀,仪表非凡,令人佩服!不过,我看他身后那位侍立的捉刀人,虽身材不及魏王,可是神采奕奕(yìyì),倒很像是位英雄人物哩!”

这个回答令曹操非常吃惊,也异常高兴。他没想到这位使臣竟有如此敏锐的眼力。

从此,“捉刀”或“捉刀人”就有了一个代替别人做事的意义。“捉刀”本义是持刀、拿刀,后来引申指代替别人做事,再后来意思就更具体了,指代替别人写文章。如:捉刀代笔,捉刀弄笔等。见于《世说新语·容止》。

姗 姗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妃子叫李夫人,她聪明伶俐,美丽动人,而且还能歌善舞,所以很受汉武帝的宠爱。

有一天,李夫人病了,汉武帝要去看她。她却坚持不愿意见皇帝,原因是害怕自己的病容会给皇上留下不好的印象。后来,她的病越来越重,显然是难以好转了,汉武帝执意要去看望她。在这种情况下,她也只得同意。然而,当皇帝前来探望之时,她却将被子蒙住自己的头部,不肯让皇上见到自己那消瘦不堪的面容。没过多久,她就因病早逝了。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很想念她,常常为此而心绪不宁。看到这情形,有些大臣也很着急,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一位叫李少翁的方士来晋见汉武帝,他自称神通广大,法术高明,有一套招魂的方法,并愿为皇上招来李夫人的魂魄。汉武帝一听,非常高兴,就请他尽快试一试。

这位李方士在宫廷中布置了一番,在宫中挂起薄薄的纱帐,燃上香烛,摆上酒肉等祭品。他让皇帝坐在另一纱帐之中,悄悄地观看。

没过多久,汉武帝仿佛看见了,从远处缓缓地走来一位美女,很像李夫人的姿态。可是由于离得较远,看得并不真切。汉武帝见美女走来,便赶忙站了起来,远远地观望着。可是,很快,美人就消失了。

汉武帝平日就思念李夫人,今日看见她的身影就更伤感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短诗:“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也!”这诗的意思是:是(李夫人)呢?还是不是呢?我站着望去,偏偏怎么慢腾腾的,来得这样晚啊!诗句虽不多,却寄托了汉武帝深深的思念之情。

“姗姗”后来就成了一个词。它原本形容女人行走时那缓慢从容的样子。现在不一定专指女人了。凡是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都可以用姗姗来形容,如姗姗而来。

它还可以与“来迟”两字组成成语“姗姗来迟”,形容那慢腾腾的、来得晚的情况。它比直接说迟到委婉一些,也幽默一些。如:大家都在开会,只有小李姗姗来迟。见于《汉书·孝武李夫人传》。

天 年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庄子带着几个弟子外出,经过一片山林,看见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他见旁边的一些树木都被砍伐了,而这棵树却一点儿也没有受影响,心中很有些奇怪。他便走上前去,向正在大树下休息的伐木工人询问:“这棵大树怎么没有被砍掉,而偏偏保留着呢?”

伐木工人告诉庄子说:“别看这棵树很大,但是木质并不好,不能作材料,没什么可用的。砍了它有什么用呢?”

庄子听了后,感叹地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天年!”这话的意思是说:这棵树是因为没有用,才能享尽天赋的寿命啊!

庄子一行离开这片山林后,当天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朋友见客人到来,非常高兴,要热情地接待,便让家里的仆人宰杀一只鹅来做菜。一会儿那仆人问主人说:“先生,有只鹅会鸣叫,有只鹅不会叫,您说杀哪一只呢?”

主人毫不犹豫地说:“把那只不会叫的杀了吧!”庄子听了以后,若有所思,他感叹了一番。

第二天,庄子的一个弟子问道:“老师,我真的被弄糊涂了。昨日山林中那棵大树因为不成材、没有用,而没有遭到砍伐,因而能享尽天年;可是那只鹅却因为不会鸣叫、不成材而被宰杀了。那么,究竟是要有用呢,还是要没有用呢?要成材呢,还是要不成材呢?请先生教我。”

庄子听后,看了看弟子,笑了笑说:“要是我,就处在‘材’与‘不材’之间啊!”接着庄子分析了一番,讲了他的主张,强调了要顺其自然。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免于劳累与忧患。

“天年”这个词由此产生。它指自然的寿命,现在一般是指人的寿命。如:尽其天年,安养天年等。见于《庄子·山木》。

喷 饭

宋代的苏轼,字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散文写得好,诗词很有名,书法和绘画也很不错,确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他为了画得传神,曾多次到竹林中去细心观察,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竹子的各种姿态,所以他画出的竹子千姿百态,十分逼真。人们评论文与可画竹时,常说他胸有成竹,意思是他的胸中早就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了。

苏东坡与文与可两人的爱好相同,所以常常来往,谈论文学书画,交谊很深。

有一次,文与可将他画的筼(yún)筜(dāng)谷中所产的大竹,赠给正在当太守的苏东坡,苏东坡十分欣赏。他反复观看,觉得所画之竹很不寻常。那画面上仅仅几尺长的竹茎,欣赏起来却有万尺长的气势,确实令人赞赏。苏东坡看着友人的作品,不禁心中涌动起诗潮,他提起笔来写出了诗句:“料得清贫谗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大意是:你是考虑我这太守生活清贫吧,故意用竹笋来引起我的食欲,原来那渭水的千亩竹林都装在你的胸中了!他把这诗句抄了下来,又写了一封短信,派人送给了文与可。

文与可这时正带着夫人在筼筜山谷中游玩,天将暮时,他们正就地取材,在竹林中挖掘鲜笋野餐。当他们正在进餐时,来人呈上了苏东坡的书信。文与可一边嚼饭,一边拆开书信。当他看到那两句诗时,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得把口中的饭都喷出来了。

由这件事产生了“喷饭”这个词。“喷”音pēn。“喷饭”的意思是吃饭时突然发笑,把嘴里的饭都喷出来了。常用来形容那令人发笑的场面。如:令人喷饭。见于宋朝苏轼《筼筜谷偃竹记》。

请 缨

汉武帝时候,山东济南有个青年人叫终军。他年纪虽轻,却很有志向,很有才能。刚刚十八岁,就被朝廷任命为博士弟子。没多久,又被提升为谏议大夫。一个年轻人,竟能担任这么高的官职,是很难得的,因而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有一年,汉朝打算与南越搞好关系,准备派人出使南越。这南越又称南粤(yuè),实际上是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当时朝廷想派使臣去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汉朝将给予南越以诸侯国的地位。

终军得知这消息后,非常激动,主动要求出使南越。他启奏皇帝说:“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jī)南越王而致阙(què)下。”他说的是,我请求出使南越,我愿拿一根长绳子把南越王捆起来送到您的面前。皇帝肯定了他的主动态度,答应了他的要求。

不久,终军到了南越。他向南越王介绍了汉朝的强大,汉朝对南越的友好政策,并从利和弊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终于说服了南越王,南越王答应举国归附汉朝。

南越归附汉朝的消息传到朝廷,皇帝自然非常高兴,然而,想不到的是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就在终军即将返国的时候,南越国内发生了政变。南越的丞相吕嘉不愿归附汉朝,杀死了南越王,另立新王,并且杀害了汉朝派来的使者。可惜刚刚20出头的终军也被吕嘉杀害了。

终军虽然被害了,但他那爱国的精神、主动请求出使南越的做法一直被传为美谈。

终军所说的“愿受长缨”的话流传下来,形成词语“请缨”。“请缨”中的“请”是请求,“缨”是长缨,即绳子、带子,比喻克敌制胜的武器。“请缨”的本义指请求给予缚住敌人的长绳子,后来引申为请求给予任务,特别是请求从军、报国的任务,有褒扬的色彩。如:为国请缨,主动请缨等。见于《汉书·终军传》。

羁 绊

班彪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历史学家,平日很重视收集史料工作,他同时还注意收集一些遗闻轶事。他考虑到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以后没有正式的历史记载,于是就续写后传65篇。这为后来他的儿子班固写成《汉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班彪有个堂兄叫班嗣(sì),两人从小就在一起求学,在学问上常常一起切磋。他们虽然学的主要是儒学,但也十分喜欢老子、庄子的学说,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并且家里的藏书很多,一些学者常常来拜访他们。

当时有位学者叫桓谭,这人的学问渊博,几乎读遍了五经,而且还懂音乐,善于鼓琴。他听说班嗣家里有很多藏书之后,就特地向班嗣借书。没料到,班嗣就是不借。班嗣给桓谭写了封信说:“庄子主张顺其自然,保持清白,不追求名利,不被世俗所俘虏。现在你已用仁谊将自己束缚,用名声将自己紧锁(原文是‘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你既然信仰周公、孔子之道,走颜渊等人的道路;既然对他们的学说恋恋不舍,那么又何必再用老子、庄子的理论来装饰炫耀自己呢?”言下之意是,不必看老庄之书了。实际上是对桓谭借书的拒绝。

“羁绊”一词就是在这封信中出现的。“羁”音jī,是马的笼头;“绊”音bàn,是绊索。“羁绊”本是控制马的两种工具,组成词后,表示束缚或者被缠住了不能脱身,是书面语言。这词的意义,今天和古代没什么变化。如:挣脱羁绊,冲破习惯势力的羁绊等。见于《汉书·叙传上》。

捧 腹

汉武帝的时候,皇帝迷信鬼神,一些重大的事情都要靠占卜来决定。这样,占卜之风盛行,长安的街上出现了卜市。有个叫司马季主的人就在长安的东市,以占卜为业。有一天,天正下雨,雨过天晴之后,街上的行人不多,司马季主也正闲着,身旁有三个弟子陪他坐着。他们正在一起议论天地的形成、日月的运行、阴阳吉凶的缘由等等,谈论得十分热烈。

这时有两位官员正在东市闲逛:一位是中大夫宋忠,一位是博士贾谊。他们走着,走着,到了司马季主那儿,很有礼貌地拜见了司马季主。司马季主见两位风度翩翩,很像有智慧的人,于是很客气地请他们入座。待客人坐定后,他们又继续前边的话题。司马季主就天地、日月、阴阳、祸福等议论了一番,讲的是头头是道,句句有理。

宋忠、贾谊在一旁认真地听着,被这一番宏大的议论所吸引,他们对司马季主的学问十分惊奇。他们没想到一个占卜的人竟有如此广博高深的知识。他们情不自禁地整理了一下冠带,很严肃也很恭敬地问道:“我们见了先生仪容,听了先生长篇宏论,觉得先生是当今罕见的人才。不知先生为何竟屈居于这么低下的地位,从事占卜这类事情呢?”

司马季主听完后,双手捧着腹部大笑起来。他说:“我看你们好像很有学问,怎么会问得这样浅薄,说得这么粗俗呢?”

宋忠与贾谊对占卜为什么是下贱的事情解释了一番。

司马季主作了长篇的批驳,他将占卜的人与当时做官的人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论证了占卜者的贤德,揭露了仕宦者的卑污。

一番议论使宋忠、贾谊无言以对,他们只好告辞,无精打采地上了车,贾谊更是低着头,俯在了车前的横木上,若有所失地离开了长安东市。

“捧腹”这个词就是从这段故事中产生的,“捧”是手捧,“腹”是腹部,“捧腹”就是双手捧着肚子,形容大笑的神态,也常常引申为大笑。如:捧腹大笑,令人捧腹等。见于《史记·日者列传》。

piánpián,是形容一个人肥胖的意思,常常与“大腹”连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见于《后汉书·边韶传》。

护 短

有一次孔子外出,走在路上时,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原先晴朗的天空,在一阵风之后,聚集起了乌云,很快雨就下了起来。在毫无雨具的情况下,一位跟随着孔子的弟子说:“先生,子夏的家离这儿不太远,咱们先去他那儿借把雨伞再走吧!”孔子连忙摆了摆手说:“不,不,别去找他了。”

看着弟子不理解的神情,孔子解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与人交朋友就应该尽量发挥人家的长处,而避开人家的短处,这样朋友才能长久。子夏是比较吝惜财物的,这正是他的短处。我们去向他借东西,不正是没有避开他的短处吗?”

后来,到了晋朝,有一位叫嵇康的文人在给朋友写信时,就提起孔子不向子夏借伞的事。他信中写道:“仲尼(即孔子)不假盖(借伞)于子夏,护其短也!”这话的意思是,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维护、原谅他的短处啊!

嵇康说的“护其短也”后来经过缩略,就成了“护短”这个词。“护”就是维护、保护,“短”就是短处、缺点。“护短”就是维护自己或自己这方面人的短处。引申为不说自己或自己人的过失或缺点。如:对孩子的错误要教育,要批评,切不要护短。见于《孔子家语》和《文选》。

墨 守

战国时期,鲁国的巧匠公输盘帮助楚国制成了一种攻城时登城用的器具——云梯。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工具。因此,楚王非常高兴,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

当时极力反对战争的一位学者叫墨翟(dí),他听到消息以后,决定要阻止这场战争。他急匆匆地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赶到了楚国的都城,见到了公输盘。

公输盘直率地问道:“先生来此,有何见教呢?”

墨翟很诚恳地说:“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借阁下的力量去杀死他。”

公输盘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我是不随便杀人的呀!”

接着这句话,墨翟讲了一番道理,说宋国无罪,楚国却要去攻打它,不杀个别的人,而杀众多的人,这不也不合道理吗?

墨翟的一番话使公输盘无法反驳,只得说:“没办法啦,因为这事已经和楚王商议好了,没法再改变了!”

墨翟只好去拜见楚王。

楚王也相信云梯,不听墨翟劝阻,决定跟他们较量一下,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实力究竟如何。

当着楚王的面,墨翟和公输盘分别作为守与攻的两方较量起来。墨翟解下了腰带在桌上围起来做城墙,并用小木片做器械进行防守。公输盘一连进攻了九次,用尽了攻城的方法,但都被墨翟一一顶住了。公输盘进攻的办法用尽,而墨翟守城的能力还有余,公输盘感到非常沮丧。

在这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公输盘笑了笑说:“我知道打败你的办法,只是不说罢了。”

墨翟也笑了笑说:“我也知道你打败我的方法,我也不说而已。”

楚王沉不住气了,他好奇地问道:“你们究竟是什么方法呀?”

墨翟回答说:“公输盘先生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城,他就可以胜利。不过,我要说明,我的弟子300多人已拿着守城的器械在宋国等着你们。即使公输盘先生杀死了我,也不能杀尽所有守城的人呀!”

楚王一听,宋国早有准备,于是下令取消了这次进攻。

由于墨翟善于守城,所以后来人们把牢固防守称为“墨翟之守”,经过简化成了“墨守”这个词。但这个词的意思现在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专指守城,而往往是指守旧。现在它一般不单独使用,往往与其他的词构成词组来使用。如:墨守成规、墨守旧章等。它们的意思都是表示思想保守,死死守住现成的老规矩而不求改进,含有明显的贬义。见于《墨子·公输》。

脉 脉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的一位知名人士,对“待诏公车”的官职很不满足,想办法让皇帝重视自己。

有一次,他制造谎言欺骗了一批个子极矮小的养马人。他对他们说:“不好了,你们的灾祸快要降临了!”这批养马人实际上是一些侏儒,他们听到后,极为惊慌。

东方朔见自己的谎言很有效果,又装出同情的样子替他们出主意说:“你们要想活命,有个办法可以试一试!皇上不久要经过这里,你们要拦住皇帝,叩头请罪,请求赦免!”

一段时间后,皇帝真的经过这里,侏儒们拦在路上磕头哭泣,个个哭得十分悲伤。皇上只好停住车马,查问原因。

东方朔被找来了,皇帝责问道:“你为什么造谣生事,恐吓这些侏儒呢?”

东方朔非常镇静地回答说:“请原谅我,我要照直说。即使是处死我,也要照直说。这些侏儒身长仅3尺多点,也拿1袋子小米,也领240元薪俸;我东方朔身高9尺有余,也是拿一袋子小米,领240元薪俸。侏儒吃这些粮食,饱得要死;而我这大汉子,却饿得要命。我的话若有道理,就请皇上区别对待;若讲得不对,那就作罢。总之希望不要不加区别地浪费长安的粮食啊!”

汉武帝大笑起来,于是给了东方朔一个“待诏金马门”的官职。

又有一次,汉武帝让一些擅长占卜、搞阴阳五行的术数家做一种叫“射覆”的游戏。这种游戏是将一种东西放在下边,上边覆盖着一种容器,然后让人来猜,猜中者有奖。当时将一个敞口的容器“盂”反扣住一只守宫(即壁虎),让这些人来猜,结果术数家们猜来猜去,谁也没有猜中。

东方朔也在场,他主动请求说:“我曾学过《易经》,懂得术数,请让我猜猜吧!”汉武帝点头同意了。

东方朔思考了一会儿,当众回答说:“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qíqí)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xīyì)。”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以为这东西是龙吧又没有角,是蛇吧又有角,从它爬行和凝视的样子以及善于攀缘的情况看,不是壁虎就是蜥蜴啊!

东方朔确实猜中了,大家欢呼起来,汉武帝也很高兴,当即奖赏他十匹绢帛。

东方朔射覆时所说的“脉脉”,它的本义是指看人看物时那凝神注视的样子。后来引申为默默地用眼注视,用眼神传情达意。如脉脉含情。要注意“脉”是多音字,一般读mài,如脉搏,而“脉脉”这词应读为mòmò。见于《汉书·东方朔传》。

便 便

边韶,字孝先,是东汉时期人。他文思敏捷,善于口才,以研究经学而著名。他很胖,为人豁达、幽默,不拘小节,常使人见而发笑。

有一次,边韶在讲授经书之后,感到有些疲劳,不知不觉靠在椅背上睡着了,而且还发出了鼾声。大白天,当着学生睡大觉,自然是不雅的事情。一些学生看着他那睡态以及那肥大的肚子,捂住嘴直发笑,有的学生还编了几句顺口溜来开玩笑。

几个学生不断地念着那几句顺口溜:“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一边念,一边小声在笑。

尽管声音不大,但还是惊醒了边孝先。他听到顺口溜后并没有生气,也没有马上睁开眼。他略一思索,也随口唱出了一首很短的歌谣来:“边为姓,孝为先。腹便便,五经笥(sì,盛物的方形竹器)。但欲眠,思往事。寐(mèi)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学生一听,老师竟未睡着,都吓了一跳。而老师所唱歌谣最后两句委婉地批评了学生。笑声顿时就停止了,大家赶忙正襟而坐。一些学生听到这歌谣后,心中也感到了惭愧。

这师生歌谣中所说的“便便”音piánpián,是形容一个人肥胖的意思,常常与“大腹”连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见于《后汉书·边韶传》。

解手
关于“解手”一词的由来,民间也有传说,在明朝初期对江西、山东等地的强制移民过程中,官方都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因此后来江西人的土话都将上厕所叫“解手”(方言念为"改朽")。

❸ 初中语文版课文所有文言文、字词解释、翻译

自己去买一本文言文全解,比较方便.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5、 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古汉语的今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准确地理解原文,是进行今译的基础。原文理解错了,译文当然就不能准确。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这句中的“生”是使动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译时肯定会出问题。
还有,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这句中的“或”是个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若译成“或者”就错了。
还有一点,古汉语的一些词,有常见意义,也有特指意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确理解“进、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
对古汉语有了正确理解之后,还要能用现代汉把它译出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翻译出来。这类句子如果在翻译时增加了不必要的词语,或变动了词序,就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但是古今汉语相比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词语有所不同,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结构有所不同,碰到这些不同的地方,今译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遇到古今汉语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适当的词和它对应。如,琢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这句说陈列的宝物很多,有的东西现代没有,如,瓯、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译时就不用译。
还有,古汉语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说法。象,《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称自己的死是“填沟壑”,称赵太后的死是“山陵崩”,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区分,在翻译时只能用大体相应的词语来对译,把“填沟壑”译成“死去”把“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还应注意的是不要随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词改成现代名称。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若随便改成“让他挂着刀巡逻警卫,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错了。太过于现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义。
再有词语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两句话并不难懂,但是翻译时却并不容易,就单个词来说,“芳”就译为“芳香”,“鲜”可以译为“新鲜”,“美”可以译为“美丽”,“缤纷”大致可以译为“繁多”。但是,问题在于,把这些词语翻译出来以后,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这种情况,翻译时就要灵活些,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语的搭配关系,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
一般来说,古汉语的表达要比现代汉语简略一些,因此,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进要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比较完整。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译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还有古汉语中有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欢喜悲哀。
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态副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词气词。例如“其”字,有时表示推测语气,有时表示祈使语气,在翻译时要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测语气。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是较高的要求,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翻译古文,可以记住这个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古文翻译,直译,意译相结合即可。

--
[学以致用]
1.翻译下面这段文字,想想内容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游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题解]庄子家中贫困,去向河监侯借粮,但是结果是耐人寻味的。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不甚详。只是在《史记》中说他是宋国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作过蒙漆园吏,楚威王听说他有才能,想让他做相,他辞去不干。另外在《庄子》书中说人他家贫,也就是这篇文章中说的“庄周家贫”,他为人旷达,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书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组成。这些故事含义深刻,脍炙人口,取材广泛,设想奇持,意境开阔,描写生动传神。富有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知识]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故,所以。往,去。贷粟,借粮。监河侯,监河的官。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将,将要。金,这里是封地交纳的税金。金,金属货币,不是黄金。子,人称代词,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间。
来,子何为者邪;来,这是呼唤鲋鱼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为者邪,这是为什么呀?邪,同“耶”。
我,东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岂有,可有。斗升之水,一点点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动用法。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将要。吴越,这里指的是水乡。激,震荡,推拥。西江,大概指吴越之西的大水,即长江。可乎,可以吗?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失我常与,我失去了经常作伴的(指水)。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我无所处,我没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先到干鱼让去寻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实际的话没用。
[概括提要]
这则寓言用讲故事的形式反驳监河侯的不切实际,只说空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话说的非常轻松,但是理由却显得更加充分。讽刺了空话的无用而可笑。这则寓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庄子哲学宏伟阔大,他给我们无穷的遐思和启发,有兴趣同学请阅读《庄子-秋水》。
[题解] 教,指的是教学,学,指的是学习。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各据所闻而撰写,由西汉戴圣纂集。也叫《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礼仪制度的重要资料。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常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即使。嘉,同“佳”,好的。肴,鱼肉类的荤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够之处。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已。
[原文参考对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详见《文科爱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❹ 公输重点字词翻译

1、公输盘为楚造抄云梯之械袭
之:的2、将以攻宋以:用来3、子墨子闻之之:代词,指的是鲁班为楚国造云梯的事情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至于:到达5、吾义固不杀人固:本来,从来6、子墨子起,再拜再:二次7、吾从北方闻子为梯从:在为:做

❺ 公输重点字词翻译

(1)公输盘:战国初鲁国的巧匠,又写作公输般或公输班,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2)为:替
(3)云梯: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
(4)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其学生对他的尊称;后一“子”字是当时对男子的尊称。
(5)起于鲁:自鲁国出发。起:起身,出发。
(6)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荆州江陵西北。
(7)夫子:先生,这里公输盘是对墨子的尊称。
(8)何命焉为:(有)什么教导呢?命:教导,告诫。 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9)侮:欺侮。 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10)藉:凭借,依靠。
(11)说:同“悦”,高兴,愉快。
(11)请献十金:请允许我献给您十金,(作为杀人的报酬)。“请”在此为表示敬意的副词。金:量词,前期秦朝以二十两为一金。
(13)义:崇尚仁义
(14)固:本来,从来。
(15)再拜:表示郑重的礼节,一拜再拜。
(16)请说之:请允许我向你说一些话。说,陈述,解说。
(17)何罪之有:有何罪。这里的“之”字,没有实义。
(18)荆国:楚国。
(19)见:拜见。
(20)争:同“诤”,直言相劝。
(21)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22)然:(既然)这样。
(23)胡:为什么。
(24)已:停止。
(25)见(xiàn):引见 。
(26)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27)敝舆:破车。
(28)褐:粗布衣服。
(29)粱肉:指好饭好菜。
(30)何若:什么样的。
(31)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
(32)犀兕: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
(33)鼍:鳄鱼。
(34)文梓:梓树。
(35)豫章:樟树。
(36)长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
(37)善哉:好呀。
(38)虽然:虽然这样,但是。
(39)牒:木片。
(40)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机变,巧妙的战术。
(41)诎(qū):通“屈”,理屈,屈服。
(42)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43)寇:入侵。
(44)距:通“拒”抵御。
(45)守圉(yù):守卫,圉通“御”,抵挡。
(46)禽滑(gǔ)厘:人名,魏国人。
(47)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48)文:彩饰。
(49)轩:有篷的车
(50) 选自《墨子 公输》。《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51)成:造好
(52)以:用
(53)攻:攻打
(54)愿:希望
(55)争:争夺

❻ 《公输》重点字词翻译

1、公输来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之:自的2、将以攻宋以:用来3、子墨子闻之之:代词,指的是鲁班为楚国造云梯的事情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至于:到达5、吾义固不杀人固:本来,从来6、子墨子起,再拜再:二次7、吾从北方闻子为梯从:在为:做

❼ 尽能组什么词语能组什么词语

尽美尽善
jìn měi jìn shàn
[释义] 〖解释〗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回“尽善尽美”。答
[语出]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❽ 公输字词翻译

《公输》字词翻译
公输盘为( 替、帮)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 用来)攻宋。子(先生、老师)墨子( 用在姓之后,表示对人的尊称)闻之,起(出发、动身)于(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拜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见教)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侮辱)臣者,愿(希望 )借子( 你 )杀之。”
公输盘不说( 通“悦”,高兴 )。
子墨子曰:“请献( 给 )十金(量词)。”
公输盘曰:“吾义( 坚守道义 )固( 本来)不杀人。”
子墨子起( 站起),再(两次 )拜,曰:“请(请允许我)说(解释)之。吾从(在)北方闻子为(造 )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 争夺 )所有余,不可谓(说 )智(聪明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对人亲善、友爱 );知(知道、明白)而不争(规劝、劝阻),不可谓忠(忠诚 );争而不得( 完成 ),不可谓强( 坚强);义不杀少(少量的人)而杀众( 许多的人),不可谓知( 明白 )类( 事理 )。”
公输盘服( 理屈)。
子墨子曰:“然( 但是、然而),胡(为什么)不已(停止)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 已经)言(告诉 )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 引见 )我于(向)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 在 此,舍( 抛弃、舍弃 )其文轩( 装饰华美的车 ),邻有敝舆( 破车 )而欲窃( 偷窃 )之;舍其锦绣( 精美鲜艳的衣服 ),邻有短褐(短而粗的衣服 )而欲窃之;舍其粱肉( 好饭好菜 ),邻有糠糟(粗劣的食物 )而欲窃之。此为( 是 )何若( 什么样的)人?”
王曰:“必(一定)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 土地)方(方圆)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 这 )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好像。。。和。。。相比)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到处都是、充满 )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 是)天下富( 富有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高大的 )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多余的)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认为)王吏( 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种类 )。”
王曰:“善哉!虽(虽然)然(这样),公输盘为我为( 造 )云梯,必取宋。”
于是(因此)见( 召见)公输盘。子墨子解( 解下 )带为( 作为、当作 )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多次 )设( 用 )攻城之机变( 巧妙的方式 ),子墨子九距(通“拒”,抵挡、对付 )之。公输盘之攻械尽( 完),子墨子之守( 防守 )圉( 通“御”,抵御 )有余。
公输盘诎( 通“屈”,理屈 ),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 用来。。。的方法 )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缘故、原因 )。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没有人、没有谁 )能守,乃( 于是、就 )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拿 )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等待 )楚寇( 入侵 )矣。虽( 即使 )杀臣,不能绝( 杀尽 )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 请求)无攻宋矣。”

❾ 关于《公输》这篇课文的导游词

《公输》
教学重点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言辞巧妙、锋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研习课文。先设疑,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然后点拨总结、拓展延伸。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 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 (13~16) (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 公输盘“服” 楚王曰:“善” 公输盘诎 楚王曰“善”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