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大全 » 形容人性本恶的句子

形容人性本恶的句子

发布时间: 2021-03-13 18:05:07

① 人性本恶的名言

性是恶的来,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源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② 有谁知道外国一些学者关于性善性恶的原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一般而言,对人性的哲学分歧主要有6种:

(1)人之初,性本善(孔子)

(2)人之初,性本恶(荀子)

(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接近本恶说)

(4)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5)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6)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但是,以笼统的分类应该只有本善说和本恶说,都似乎很有道理,在西方本恶说占上风,因为,西方人没有儒家思想的固有框架,而东方特别是东亚,儒家思想的强势让多数东方特别是中国人无法接受本恶说,主要就是因为这句人之初,性本善(孔子)

但是这个“性”应该有多种含义,也就是说应该是广义的。性质,性情,性格,性别,性欲……都是从“性”开始的。也说明了它的广义性。实际上人之初“性”本“色”,这也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和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所以性本来就是天生的。他后天形成的只是在发展它利用它和操作它。

法国学者Raymond Around 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说:我并不否认一场会议里的桌子两边的人有其一定程度的对立,我只是认为,你不可以因为他们有某些观念和见解,就把他们一分为二,说一个阵营是善的化身,属于未来,代表理性,一个阵营是恶的化身,属于过去,代表迷信。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说“人之初,性本恶”

我认为首先要界定善与恶的界限,然而,这才是不可探讨的,因为,随着时代和人类的发展,每个时期善和恶的标准都很模糊,正是因为这样的模糊,才导致这个问题的不可考!

比如,把人逼迫到极端(比如饥荒),人就会表现出动物性,残暴,极端自私,当人们饿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同类又有什么不可食用的?

英国著名的探险队在18世纪在北极探险的时候,最后全军覆灭,到最后这些被当作英国英雄的人自相残食,而几十年后当人们发现他们的尸骨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们尸骨上都有用刀砍割的痕迹,经过权威法医的鉴定认为是互相残割食用的痕迹。然而,英国人就是不肯相信,他们认为他们的英雄不可能这么做的,然而,他们真的是恶的吗?我不知道-----

这是因为我不知道那样做是善还是恶?

③ 急求~荀子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在他的哪些话语中有所体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④ 人性本恶,所有的善,都是伪善

《荀子》最著名的主张“性恶论”,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观点:人性本恶,善的一面完全来自后天修养。
现在让我们进入正文。
(1)你真的喜欢耿直的人吗
昨天留下的问题是:如果我说“性恶论和性善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你能够接受吗?
这个问题,要从《劝学》篇说起。
《荀子》把“善”定义为“伪”,显得特别刺眼。我们如果说一个人虚伪、爱装,肯定是嫌弃他,如果说一个人坦率、耿直,肯定是赞美他。但是,只要我们抛开感情因素,耐心把荀况的论述看完,就会发现他的话很难反驳。
我们真的会喜欢耿直的人吗?如果某人真够耿直,讲话直来直去,一点都不掩饰,他肯定会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他会为所欲为,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会考虑后果。
“伪”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一般是指虚假和欺诈,但荀况重新解释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也就是说,“伪”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比如文明礼貌,这就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伪”。从训诂角度来看,唐朝学者杨倞(jìng)作过一部《荀子注》,说“伪”是一个会意字,单人旁加一个“为”,表示“人为”。但凡不是出于天性而是出于人为的,都可以用“伪”来形容。后来《四库全书》的编辑们很推崇这个见解,说那些骂《荀子》的人搞不懂训诂,误以为《荀子》提倡“伪”这个概念是教人欺诈。
的确,“伪”在《荀子》那里就是“人为”的意思,但杨倞和《四库全书》的编辑说对了结论,却搞错了训诂过程。“伪”应该是个形声字,右边的“为”是它的声旁。这种错误很常见,经常有人把汉字用会意字的解读方法解读出深刻的涵义来,其实呢,很多字都不是会意字。
(2)礼义生于圣人之伪
如果人性本恶,那么礼义是怎么来的呢?《荀子》回答说:“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这些内容必须看一下原文,才能体会它对世道人心的冲击力。
在荀况看来,所谓善,就是指符合礼义,符合社会规范,相反就是恶。人的天性明明就不是符合礼义和社会规范的,如果符合的话,那圣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古代的圣人看得很明白,人的本性就是恶的,就是会受欲望的驱使,你争我抢。

⑤ 荀子说人性本恶,有他的原话吗

“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拓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而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⑥ 有没有关于人性本恶的名言啊...事例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参考资料:http://learning.sohu.com/20050207/n224270740.shtml

⑦ 能不能用一句话证明人性本恶

这个战国时期荀子就有一个主张叫做“性恶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本人认为这个要看自己怎么认为,每一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
请采纳!谢谢!

⑧ 讽刺人虚情假意的句子

一,因为人都会恐惧。

如果有两个人,你必须要得罪一个。

一个是虚伪的人,一个是善良的人。

大概率会选择得罪那个善良的人。

古语有云:“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真的是智慧的结晶。

二,小人更喜欢抱团。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小人的团体里太多是非,为外人不可知。他们只是看起来欢腾而已。

三,人性本恶。

小时候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后来我发现人性本恶。

太多的人根本不具备共情能力,又何来的善良?

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回忆自己的青春期,我也不具备共情能力。

哪一年汶川地震,所有人都沉浸在悲痛中,我只觉得虚伪。

十几年过去了,我忽然惊觉自己那时候为什么会丝毫无法共情。

后来我看到很多变态的虐杀的新闻都是出于出于青春期的孩子。

不禁想到,人性本恶。

四,人不利己,天诛地灭。

人类都是逐利的。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掂量利益的重量。

善良的人,在与虚伪的人拥有同样的资质和条件下,他们在这无情天地,获得成功的几率明显更低。

那么逐利的人们会选择谁呢?

好人不长命,坏人遗千年。

善良的人一般不会长寿。

这样的人于周围人而言,他所具备的利益价值就明显少了很多。

五,好人自我感觉被孤立了。

好人一般都是共情能力比较强的人,他们具备这样的能力,又多是自身比较敏感。敏感的人就容易觉得自己被忽略被孤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个体,都不可能无时无刻被感知被理解。被孤立的情绪每个人都有,但我们一起想想怎么去克服吧。

但其实呢?善良的人却更容易获得成功。善良的人资质普遍更高。

就像单纯善良的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一样。

善良的人大多拥有大智慧。

因此很多善良的人在获得财务自由以后,他们会寄希望于影响一代人,希望美好得到传承。

就像孔子被称为教育家。他的善良是希望更多人受教。

反观虚伪的人。他们特别爱宣扬自己人缘好。这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他们大多知道自己的资质一般,所以通过人缘好的假象,避免自己受到排斥。

以上是本人的小观点。

但还想说,这个世道,谁也不傻,更大几率是那个虚伪的人有后台。

以前单位有个小姑娘,活泼开朗招人喜欢。我开始也很喜欢她。后来我发现她欺上媚下,捧高踩低,挑拨是非,能力一般。可是这样的人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开心果。

这是什么情况?难道是我看走眼了,难道这些人眼瞎了看不出来她恶劣的本质。

终于调查发现,她背后果然有人。

这个问题在几年前也让我纠结了好多年。

希望上面的分析,能让你心里少一些不痛快。

无论虚伪还是善良,都是天生的。

虚伪的人适合在单位交际。

善良的人适合提升能力求上进。

如果逼着一个善良的人去做虚伪的事情,和许多人交往,应该也挺累的。

如果逼着一个虚伪的人去做踏实的事情,不断学习,也肯定很辛苦。

天生我材必有用,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用艳羡他人拥有得东西。

⑨ 主张人性本恶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语句

代表人物: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
代表语句:(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人之性,生而好利,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有疾恶,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3)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