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大全 » 性本恶句子

性本恶句子

发布时间: 2021-02-21 20:24:12

A. 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耻的欲望可以把人引向堕落,让人变得卑鄙,而用健康内的力量悉心的培育人,容可以让人变得高尚。我们要重视教育的作用和社会环境的作用,用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的价值取向,拒绝可耻欲望的诱惑,从而使人类变得高尚。

B.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诗句写的是真的吗

人之初,性本善
1、释义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2、出处
语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C. 诗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出自《增广贤文》。

原文选段: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身之计在于勤。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宁可负我,切莫负人。

译文:

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是春天,一天之中最好的时间是早晨,一个家庭中最宝贵的是和谐,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勤劳。用要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要像瓶子那样不轻易开口,像城墙那样实时防守,宁可别人辜负我,也不轻易辜负别人。

拓展资料: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

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D. 关于basically,这个句子怎么翻译

Are people basically bad or good?是指人性本善本恶
意思是: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呢?内
basically这里是本性容的意思
孔子说性本善是说人的本性,也就是先天本性
荀子所说的性恶是说人的习性,也就是后天的习染

E. 描写杀人狂病态心理的句子

说到杀人狂变态心理,首先便要了解其历史情况。(从新浪心理分析截下来的话)

据笔者了解的历史情况,中国最著名的淫乐杀人狂是南北朝时代的北齐皇帝高洋,此人嗜杀的程度完全是病态的,几乎每天都要亲手杀几个人,哪天不杀人他会很难受。他甚至一边临幸宫娥,一边进行杀戮。为此,该皇帝不管走到哪里,大臣们会为他准备几个绑好的囚犯随时跟着,史称“御用囚”。第二号变态杀人狂非明朝末年张献忠莫属,他发明了好多种杀人取乐的方式,杀人的数量远在高洋之上。之所以列为第二,是因为他可能还没有达到不杀人就很难受的地步。

这算是杀人狂病态的行为的特点,它的成因有很多。

首先谈内因,那就是他们先天禀赋的攻击型人格。这种人格可以存在于性染色体的异常。正常男性的性染色体是由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组成,其中Y染色体司职雄激素并表达一切男性特征。杀人狂的性染色体很可能属于XYY,他们的雄激素过高,脾气异常暴躁,性欲倒错且自控力差。据医学统计,大约1500人中会有一例。即使杀人狂的性染色体正常,但是他们的染色体中的某段基因可能异常编码,致使他们在胎儿时期就存在大脑前额区域的脑组织发育不良,也是病态攻击型人格的成因。这类人虽然属于“人之初,性本恶”的范畴,但如果后天有良好的教育并得到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他们也不一定沦为罪犯,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军或运动员。

再谈外因,如果禀赋了攻击型人格的人,家族和家庭的亲人特别少,幼年遭到虐待,社会上受到孤立,就必然造成这类人的“情感缺失”,即没有爱心、怜悯心、感激之情等等一切正常人具备的情感。情感缺失加上攻击型人格再加上控制不住的强烈性欲,造就了人类社会中最可恶的变态杀人狂。他们在杀戮的前后根本没把受害者当做人看待,也就是说,他们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在他们充血的眼中,受害者只不过是他们恣意征服、暴虐乃至残杀的动物,他们在流血和嚎叫中得到极大的满足,甚至还会发出恶魔的笑声。

----------------------------------------------------------------------------------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你要的东西,你看着办吧~

F. 荀子关于人之初性本恶的话,和翻译。

原文:先秦 荀子《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释义: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

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6)性本恶句子扩展阅读:

荀子认为凡是人的本性无论是唐尧、虞舜与夏桀、盗跖,都是邪恶的;君子和小人的本也都是邪恶的。现在如果要把累积后天所的人事作为所形成的礼法义理当作人的本性,那就不用珍重尧、禹以及君子了。

我们之所以尊重尧、禹以及君子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改变先天的恶性(化性),建立后天良好的人事作为(起伪);良好的人事作为建立起来了,便会产生礼法义理。

此处荀子藉由珍重尧禹等君子,来说明后天良好的人事作为与礼法义理,都不是属于人的本性,而是后天的人为教化所致。

G. 收集一点幽默,精辟而且又能说明道理的句子!

1: 哲学家不是法定的。当你想同一件事情,超过5分30秒,你就成了哲学家。
2:我爷爷告诉我,这个世界最触动心灵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你的肿瘤是良性的”
3:不要和任何一个作家谈到科学,即使科普作家也不例外。
4:不要和女人说理性。如果那个女人理性,那么就是我的判断不理性。
5:昨天,一个从不可能说真话的骗子,对我说了一句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话:“我是骗子!”
6:我活了22年,这22年来,我一直都是个骗子。在对别人说真话的时候,我欺骗自己;在对自己说真话的时候,我欺骗别人。
7:如果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
8:在都市夜归人,我是哲学家吗?不,我不是,认为我是哲学家的那些人才是。
9:有人叫我水王,虽然我喜欢这个称呼,但是我并认为这个称呼好。要知道,东西的数量和其价值成反比。
10:我只相信5样东西是真正存在的:科学,性,死亡,谎言和变化
11:中秋节的时候,月亮没有义务要变圆,只是人总是在月亮圆的时候过中秋节。
12:聪明的人大抵为两种,一种是高智商+自负,而另外一种,则是低智商+虚伪。
13:总有人在我面前说:先生存,再生活。可是我发现,但你忙完生存后,生活已经荡然无存。
14:朋友对我说,如果明天世界末日,他就会去抢银行。我想,既然明天是世界末日了,那要很多钱做什么?
15:一个说自己聪明的女人,被约会的几率比遇到KB分子劫机的几率还低。
17:都市夜归人里总有人说都市变了,但老实说,我分不清楚是听者变了,还是主持人变了。
18:在猪圈里,你不必讲究人类的礼仪。
19:在傻瓜眼里,聪明人的聪明一文不值。
20:让傻瓜影响情绪的人,同样是傻瓜
21:对聋子而言,正版唱片CD的作用只是拿来当照脸的镜子。
22:如果我告诉你我是牛顿,那你看这些语录的耐心可能会更好。
23:如果你的数学老师是个漂亮的女郎,那么你学到的数学,仅仅只是你老师的三围是多少。
24:我相信性本恶。所以在我看来,讨人喜欢的人,都藏着很深的虚伪。
25:不要在这个世界寻找快郑 慊钭牛 獗旧砭椭档每炖帧?
26:如果你的工作,机器也可以做。那总有一天,你也要变成机器。
27:(内容不佳-删了)请见谅
28:你嗜烟成性的时候,只有三种人会高兴,一种是医生,一种是你的仇人,另外一种是卖香烟的人。
29:对我来说,一个知名的主持人的价值,不如一个卖硬盘的计算机商人。
31:人们总说快乐很难,其实快乐很容易,只要你学会欺骗自己,你天天都是快乐的。
32:人们总说幽默很难,其实幽默很容易,只要你学会嘲讽自己,你天天都是幽默的。
33:人们总说智慧很难,其实智慧很容易,只要你学会嘲讽自己,你天天都是智慧的。
34:时尚很容易,让你的装饰物的价值超过你的内在价值,你就时尚了。
35:故意不讨人喜欢,也是一种虚伪,而且程度不小。
36:虚伪不等于愚蠢,不知道自己的虚伪,那才叫愚蠢。
37:手表其实毫无价值。当我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或者,当我和一个讨厌的人在一起,手表总是不准。
38:(内容不佳-删了)请见谅
39:如果地狱是一个五星级酒店,而天堂仅仅是一座贫民窟,那我还是选择下地狱吧!
40:你承认爱因斯坦很聪明的唯一理由只是:曾经有1000个人认为爱因斯坦很聪明;
36:虚伪不等于愚蠢,不知道自己的虚伪,那才叫愚蠢。
37:手表其实毫无价值。当我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或者,当我和一个讨厌的人在一起,手表总是不准。
38:(内容不佳-删了)请见谅
39:如果地狱是一个五星级酒店,而天堂仅仅是一座贫民窟,那我还是选择下地狱吧!
40:你承认爱因斯坦很聪明的唯一理由只是:曾经有1000个人认为爱因斯坦很聪明;
41:而那1000个人的其中一个人,认为爱因斯坦很聪明的唯一理由只是:曾经有999个人认为爱因斯坦聪明。
42:而那999个人的其中一个人,认为爱因斯坦很聪明的唯一理由只是:曾经有998个人认为爱因斯坦聪明。
43:如果让我做演员,那我只能扮演两类角色,一类是邋遢的骗子瘪三,因为我演起来很自然;还有就是知识分子,因为我看上去像知识分子。
44:信仰宗教的中国人里,有80%的人接受宗教的唯一理由是他们相信他们可以从中得到私利。
45:相对论不存在,爱因斯坦和盲信却都存在。

46:我为什么喜欢网络聊天,因为网络聊天,我不必请聊者吃饭。
47:作家的真正杰出的作品,大都在他出名以前完成。
48:如果你是有名的作家,那建议你改行吧,也许做个厂家商品的代言人,你会更有出息。
49:有资格被10000个责骂的人,就值得我崇拜。
50:想上面的话,你用得上几条!

H. 命里有时终须有全诗

此句出自《增广贤文》,全诗如下: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仪疏。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诗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坏之有余。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在家由父,出嫁从夫。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房终不如。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理。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8)性本恶句子扩展阅读: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I. 一个人的性格说说句子

1、有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哭了“你感冒了,干嘛要吃掉我呢?”老虎说“广告上都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

2、我讨厌以前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现在只能互相敷衍。

3、莫名的烦躁,坐立不安,拿什么去清除。

4、有良好的人员管理和交际能力。能在集体中发挥带头作用。

5、表示人物品质的 词语 :高尚谦虚助人为乐骄傲虚心傲慢自私无私忠心耿耿 热心 乐于助人

6、积极主动独立工作能力强,并有良好的交际技能。

7、原谅我盛装出席手握水笔眉头紧锁奋笔疾书只为帮学霸垫底。

8、只希望我们可以好好的,好好的笑,好好的爱,好好的过,好好的一辈子。 ​​​​

9、当你毫不怀疑地相信一个人,那么你最终有可能得到两种结果,要么得到一个值得托付一生的人,要么得到一个值得铭记一生的教训。

10、我相信一个人一辈子说过最多的谎话,就是别人问:“你怎么了” 你却逞强说:“没事”

11、莫烦恼,都会好!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天生的性格缺点来到这世上,在一世的打磨中,慢慢去除缺点弊端胡思杂念,慢慢完善自己,慢慢找寻到真爱。所以,莫烦恼,都会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把握好自己就好了!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3、有没有特别特别相信一个人,友情也好,爱情也罢,却反手被现实狠狠打了一个耳光。

14、能够在不同文化和工作人员的背景下出色地工作。

15、今天看到一只猫,看上去盛气凌人,不知怎的让我想起一个女孩。

16、芒种时节逢雨季,湿热困脾肺气虚。饮食方面要注意,减苦增辛多调理。天热神乏人慵懒,午后小憩补睡眠。冷热水浴持以恒,循序渐进健身体。芒种快乐!

17、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18、不要期待一个人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满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从此你就不再寂寞了。没有这回事。——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19、好好做人,低调做事,攒够人品换一个自己满意的将来!

20、喜欢一个人不是回复他每条动态,而是研究下面可疑的评论。 ​​​​

J. 论语中有关仁和礼的句子,配上译文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关键词:孔子 仁礼相成 动态 人性观

孔子的学说,当时深得其心的弟子颜渊已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论语·子罕》以下引《论语》只出篇名),不同的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已有差异。孔子卒后,关于孔子学说的真谛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千多年来,解释孔子的著述汗牛充栋,但孔子的思想却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清晰明朗起来,相反,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难以把握了。不过,在众多不同的解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为大家所一致认同的东西,这就是仁和礼。尽管人们对仁和礼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仍有不同意见,但几乎无人否认,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

一、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1)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方面,有识之士鉴于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人之干”,“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一方面,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满足其高高在上的虚荣心,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他们除了自己亲自学习礼乐知识外,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一条捷径。如此一来,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热门(关于春秋时期礼治思潮的兴起和学礼之风的盛行,吴龙辉博士有较详细的论述(2)。孔子生逢春秋末世,自然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据说他小时候做游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摹仿大人作礼仪演习,大概就与这种风气的影响有关。长大以后,孔子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敏求善思,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他设坛收徒,不仅很多普通人来向他学习,而且一些贵族人物也经常来向他学习,请教各种礼乐知识。

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但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那 么,这个更本质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启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一个真正热爱和怀念父母的人,会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否则便于心难安。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孔子称之为仁。仁既是礼所由生的内在根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只有仁发于心,则行才能合于礼,仁心不动,礼就失去了根据,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虚文。既然是虚文,当然就可以随意改动,也可以随意废弃了。宰我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由此可见,所谓礼的本质内涵不是别的,正是仁。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的确,为人而不仁,如何能理解礼乐制度的本质内涵呢?不能理解其本质内涵,又如何能尊重其仪文形式呢?

毫无疑问,在孔子的心目中,仁显然超越礼而具有先决性的意义和价值。《论语·八佾》如下一段记载,可以证明这一点: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曰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冯友兰解释此段说:“子夏以‘绘事后素’而悟及‘礼后’,盖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犹美女先有巧笑美目,然后可施脂粉也。否则礼为虚伪形式,非惟不足贵,且亦可贱矣。”又说:“不仁之人,无真性情,虽行礼乐之文,适足增其虚伪耳。”(3)冯友兰用“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来释“礼后”,可以说十分恰当独到。所谓“真性情”,即是根之于心、流露于外的仁心、仁性。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对于礼的优先性和决定性的地位,的确是无可怀疑的。

必须注意,孔子并没有因为仁的发现而贬低或轻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和规范价值,相反,恰恰是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礼既然是仁心外化的必然表现,那么只要是人,如果他内心还有一点真性情,如果他不想泯灭这点真性情而沦为禽兽的话,那么他就应该而且必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范,否则,他就是“不仁”。这样,本来是仁心外化的礼,最终却反过来成为判别一个人仁还是不仁的标准。由此可见,仁虽然超越礼而对礼的生成和践履具有先决性的意义和价值,但它并未取代礼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和价值。相反,当孔子把礼深深地植根于仁的基础上之后,礼作为支配人类生活和行为的道德规范,其合理性、权威性、必要性、重要性,都被更加有力地确认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属于心性范畴的仁还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基础。世道会变,但人之为人本诸自然的一些基本性情不会变(如亲情、友情、恻隐之情等等),与这些性情相适应的一些人类行为的基本规范也不会变。荀子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荀子·天论》)董仲舒也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三策》,见《汉书·董仲舒传》)这些话人们往往只道其荒谬的一面,而未见其合理的一面。如果能从儒家心性论的角度去审视,则这些话未尝没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换言之,礼的合理性、权威性、永恒性在儒家那里不是凭空确立的,而是有其心性的基础。事实上,从本诸自然的人之常情出发来论证传统礼义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这是自孔子以至当代新儒家一脉相传的家法。可以说,由孔子创立的儒家仁学,自始至终都担负着为传统礼义辩护的理论使命。

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3)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如果说,礼是孔子归本三代、述古得来的话,那么作为礼之根本的仁,则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仁基一立,本诸三代的礼乐制度,在三代礼乐秩序这一现实的根基崩解之后,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生长点”(1)。在这个“生长点”上,三代礼乐这颗数千年历史孕育而成的文化的种子,经孔子亲手采撷、点播,又重新生根发芽。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确实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大哉仁!大哉孔子!

二、仁、礼相成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面,仁和礼实在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混然一体,而非毫不相干、各自独存。它们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如果说,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话,那么礼便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本质的唯一恰当的方式和途径。孔孟都曾把礼比喻为出入房屋所必经的门户。孔子说: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孟子说: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孟子·万章下》)

以礼为门,这个比喻形象而又恰切,准确地反映出礼在孔子和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一个人,除非自甘堕落做那见不得人的“穿窬”者(《阳货》),否则,便不能出不由户,也不能行不由礼。只有经过礼这道门,人才能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质,或者说,只有经过礼这道门,仁才能由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外在的德行。而只有当仁由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外在的德行时,它才能成为一种真正完美的人格。孔子教人“成仁”、“成人”,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将其潜在的德性经由礼的规范和约束,在实践中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可以说,离开礼,别无其他“成仁”、“成人”的门路。《论语·宪问》篇载子路问孔子“成人”之道,孔子即回答说: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卡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可见,“文之以礼乐”是任何人“成人”的必由之路,少了这一步,即使拥有“知”、“不欲”、“勇”、“艺”等优秀素质,也不可谓之“成人”。孔子还说:

恭而无礼而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看来,一旦失去礼的规范和约束,不仅“成人”无望,而且还会使一些原本可贵的品质走向它们的反面,带来种种弊端,甚至酿成大乱。特别是“勇”,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而“勇者不惧”居其一(《宪问》)。他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可见,他主张有勇。但“勇而无礼则乱”,“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则盗”(《阳货》)所以,他又明确表示自己“恶勇而无礼者”。其弟子子路以勇武闻名,孔子也很看重他,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听了很高兴,而孔子却接着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认为子路虽是一个难得的治国之才,但还不是一个仁者:“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也。”(《公冶长》)孔子为什么不以仁许由,原因或不止一条,但子路的“勇而无礼”,恐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孔子认为应“为国以礼”,而子路却总是“其言不让”(《先进》),“野哉由也”是孔子经常训斥子路的话。孔子曾说“事君尽礼”(《八佾》),又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但他认为子路及其另一位弟子冉求都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只可以说是有才能的“具臣”,而不能说是“以道”、“尽礼”的“大臣”。尽管他也肯定子路、冉求都不至于跟随着乱臣贼子去做那“弑父与君”的悖逆之事,但从君子人格的完美性上看,由于不能“以道”、“尽礼”,所以总不免有所缺欠。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唯一许为“三月不违仁”、并且曾想以衣钵相传的人是颜回。为什么呢?原因也可能不止一条,但颜回对礼的地位和价值有着深刻的体认,深得孔子仁学和礼学的关系之奥秘,或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克己复礼为仁”即是孔子传给颜回的仁学大法。颜回请问其目,孔子又教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十六字诀。颜回听了恍然有悟,恭恭敬敬地谢道:“回虽不敏,请事斯语。”(《颜渊》)后来颜回赞美孔子对他教育的恩德时,用的也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样的话。看来,颜回对礼的体会和践履与孔子许其为仁之间,恐怕有着不小的关联。而礼对孔子“成仁”或“成人”之教的价值及其在孔门儒学中的地位,也由此可以想见了。

从成就完美人格的角度来说,仁可以说是德之质 ,而礼则是德之文,文质须相辅而行,才能成就完美的人格。所以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卫灵公》)

又说: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总而言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依仁成礼,以礼成仁。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这看起来好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是一个矛盾,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前一个仁指的是人之为人本诸自然、根之于心的真性情,而后一个仁则指的是经由礼的规范之后,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了的完美人格。两个仁实际上是同一范畴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型态。换言之,仁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有一个从潜在的德性到经由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人格的过程。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变的。因此,依仁成礼和以礼成仁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恰恰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仁作为一种品德具有内在和外在双重性质。就其根源而言,仁是内在的,就其实现而言,仁是外在的。明白了这一点,则那种关于“《论语》中的‘仁’充满悖论,神秘莫测”,“复杂得使人灰心丧气”的悲叹便似乎可以终止了。(4)

三、由仁礼相成看孔子的人性观

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来比喻: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犹如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它不仅质朴无文,混沌未开,而且还混合着其它杂质,甚至藏污纳垢。这时,充其量它只是一块上好的玉材而已,既非艺术成品,也就没有多少观赏价值。一块玉材只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才能剔去杂质,尽现文理,成为美仑美奂、赏心悦目的艺术珍品。同样,根之于心的仁要从潜在的德性之真发展为现实的人格之美,也必须经过一番刻磨雕琢的功夫,只不过刻磨雕琢的工具不是刻刀,而是礼。因此,学礼、知礼、视听言动皆不违礼是人们修养成人必不可少的功夫。仁不存于心,礼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仁虽存于心,没有礼的约束和规范,也未必能实现为完美的人格。《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话,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而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也必须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也才感到妥帖。

通过上述喻论,我们似可对孔子的人性观有所解悟。有的学者说,孔子对人性未曾有明确的主张,此说似可商榷。仁作为潜在的德性根之于心,其质地美善,但未经礼的雕琢之前,它又非纯美纯善,这就是我们从上述喻论中得出的结论。如此,则似乎可以肯定: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即是孔子的人性观。以此为基础,孔子既确立了仁的自主性地位,又确立了礼的规范性权威。因为人性有善,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因为人性非纯美纯善,所以需要“学礼”、“知礼”,“克己复礼为仁”,“不学礼,无以立”。毫无疑问,如果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果为孔子的人性观,则人在修养成人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有的学者之所以有此看法,主要原因可能即是未能认清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这一独特的人性观。

关于孔子人性观的上述认定,还可以使我们对于从孔子到孟荀之间儒学发展的逻辑线索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事实上,孟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本恶,恰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孟子就其性美善的一面而言性善,以此为基础,强调“存心养性”,强调道德自觉;荀子则就其人性非纯美纯善的一面而言性恶,强调克己修身,强调礼法规范。看起来矛盾对立、不可调和,事实上却本出一源,都是上承孔子而来。

从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推论孔子的人性观乃是一个尝试,结论未必恰当,但研究孔子的人性观,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以子贡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及其与孔子关系的密切,他所“不可得而闻”的,别人恐怕也难得而闻。因此,《论语》所载孔子明确论及人性的话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就不奇怪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太相信子贡的话。从《论语》所载内容来看,孔子的确不象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可能与他对人性动态而复杂的特点的深刻体认有关。我们平常说到孩子,往往说:这孩子还小,没定性。就是说这孩子长大后究竟怎么样,还说不准。说不准自然就不好强说。孔子对于人性的态度,可能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如果用查引得的方法,从《论语》中寻找“性”字,然后就此探究孔子的人性观,那一定会空手失望而归,绝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一句“性相近”,并非没有价值,但除了含有后来孟子所揭示的“圣人与我同然者”的意思之外,并未揭示“性”本身的性质内涵。因此,我们不能用查引得的方式去研究孔子的人性观。事实上,孔子有他自己谈论人性的独特方式,如果我们能转换一下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论语》中的有关记载,那么,其中很多并未明言人性如何的话,实际上恰恰蕴含着孔子的人性预设及其对人性的独特体认。比如,当宰我欲改三年之丧而孔子批评他“不仁”时,这正如我们平常指责某某人“没人性”一样,其中正暗含着一个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再如,孔子论“直躬”,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这个“直”实际上就是父子天性的自然流露。天性由中而出,不加伪饰,是为直。孔子很珍视直性,反对不直,认为“人之生也直,枉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直所透露出来的真性情乃是“礼之本”,如父子天性即是孝敬之本。失去了这点天性,什么孝敬什么礼义,统统失去了意义。这点天性乃是善的种子,或者用王阳明的话说,是照亮人生的“一点灵明”,可贵无比。但是,孔子又说,“直而无礼则绞”。这又说明,直之为性虽然可贵,但若无礼乐文饰节制,也未必即是美德,纵使父子天性也不例外。如果对父母不能“生事之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则单凭一点父子天性,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敬。如此一来,则孔子关于天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必经礼乐规范而后至美至善的思想,岂不是昭然若揭了吗?细审上引孔子话语,其间虽无一个性字,但其所论却都是人性在具体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孔子正是从这些各不相同的人性表现方式中,展露出人性动态而又复杂的特点。只要我们转换角度,改变方法,放宽视野,则就不难发现,孔子的人性观绝非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可范围,而是有着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