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大全 » 佛家生死感悟的句子

佛家生死感悟的句子

发布时间: 2021-02-06 17:41:08

『壹』 佛学经典参悟生命、人生的句子

作家杨大侠指出佛学修为。浅薄、渺小而卑微的人,面对俗世喧嚣应澄明心境,择其精良于自我修为。人心物性,心性相印。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贰』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问题

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而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观。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明代憨山大师在他的《梦游集》中云: 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1] 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盘”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 一、佛教的生死观简述 1.佛教生死本体论 佛教缘起论认为色心不二,肉体与精神一体,二者不可以分割,没有前后本末之分,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宇宙的实相,生命的本质。人的生命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单独的“实体”,皆随因缘聚散生灭,没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缘条件变化的制约,没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说无我,亦无灵魂不死。作为人类的个体,佛教认为他又是不真实的存在,即是“无”的,这个“无”又称之为“无我”、“非我”。而人的肉体存在是五蕴集合而成,从偏重于构成生命的精神要素来分析“五蕴说”,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识五大类,色是物质要素,受、想、行、识是精神,它们不能单独生起,必须相互依赖,互相结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运动。从偏重于物质要素来分析,有“六大说”,即人们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所组成,依借前五大构成物质属性的身体:地为骨肉,有坚性;水为血液,有湿性;火为热气,有暖性;风为呼吸,有动性;空为空隙,有无碍性。依借识大有种种精神活动。色心不二,五大之外无识大,识大之外无五大。互具互融,六大无碍,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其为生命。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生命因之随时而改变自己存在的形态,表现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内容则是不能改变的。从整个宇宙的主场看,生命之能是永恒的,它使具体的生命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由此构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并且反复循环,生而死,死而生,永远流转,以至无穷。故死亡在整个宇宙生命中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它只是相对于生存显现才具有终极意义。 由佛教的这种生死本体论衍生出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如果人类破除了我执,认识了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的真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充满信心,不再动摇,不再犹豫。正如池田大作说: 它是自发的和能动的,是不断生成和流动的;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具体到我们的人生来说,应该坚决抛弃观念上的僵化和独断。正因为现象是“无常”的,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生命的发扬才是可能的。[2] 2.佛教生死轮回论 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轮回的主体就是神识,可以相比中国人所说的灵魂 (但不同于灵魂),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所以叫神识。《宝积经》说: 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 《增一阿含经》卷七说: 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 《药师经》说: 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 《楞严经》卷八说: 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 解脱轮回之后,神识就被净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张“灵魂永恒不灭”,而主张生命全体的缘起缘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无我、无我所,没有主宰。 3.佛教生死涅盘论 阿部正雄所说: 在佛教看来,不是用生命力来克服死并在将来获得永生;根本的是要从生与死的自相矛盾性中解放出来,并悟到脱离生死轮。因为这种悟完全是存在性的,它只能在人们的此地此时发生。在这种存在性的悟中,涅盘不是脱离轮回的东西。在此地此刻,轮回本身就是涅盘,涅盘本身就是轮回。[3] 佛教认为,涅盘实质上是众生息灭烦恼后(无我)所证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实际、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实相、自性、圆成实性、如来藏等是异名而一体的。从哲学的角度申论之,这一体可以三个角度而言。一从修行实践论来说,它是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摆脱了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束缚而获的大自由、大喜乐,故名为涅盘、佛。二从本体论而论,它是诸法的本体、实相、理体、法性。诸法实相就是真实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无遮蔽状态。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净”,“本来无一物”,故为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为绝对的有。故名为真空妙有、真如、实相、法界、圆成实性。众生去除无明遮蔽后,即可证悟到这一宇;宙人生的实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处于真实、无蔽和展开的状态,达到光明的境地,自然处于悲智双修的运作状态,自觉觉他,上求下化。 二、佛教解脱生死的方法 道元禅师说: 断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缘也! 若生死中有佛,便能无生死。若知生死即涅盘之理,便能无可厌生死,亦能无可愿涅盘,自是超脱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缘也。[4] 众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恒安乐的归宿。为此,佛也一再提醒我们:若想实现圆满的生命,必须解脱生死。那么,我们如何解脱生死呢? 1.断惑证真 佛书中说:“众生迷而不觉以至轮回生死。”因此要断惑证真,觉悟生死同于涅盘的道理。无明既为生死之惑,那么,想求解脱生死,当先断无明为下手工夫,犹如擒贼必先捣其巢而擒其王。然而要怎样来灭除无明、了脱生死?当用般若观照力,照知无明无自性,乃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种虚妄,本非实体,因凡夫不觉故被其所迷,才妄造一切恶业,妄受生死等苦。今既了悟无明虚妄,当体即空而不被所迷,则无明无法活动,此则灭无明也。无明一灭则真心显现,于是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会迷执我法二相,而生种种颠倒取著去妄造一切恶业的行为。既不造业,哪还有依业受报的业识呢?没有业识,自然不会投生入胎的名色。既无名色,则安有六入的构成?六入既无,谁去接触?没有接触,怎能领受?领受既无,便不生贪爱。既无贪爱,怎能妄取?既不妄取,自无有业。既无有业,谁去投生?既不投生,哪有老死?所谓前者灭除,则后者不起,故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盖无明为生死根本,所以一灭了它——无明,其余十一支则不断而自灭了。 念佛就是一种能断无明,了脱生死的一种胜妙法门。所谓贪嗔痴三者谓之根本无明,能够一心念佛,万缘放下,则不起贪心;一心念佛,慈心发现,则不起嗔心;一心念佛,正念昭彰,则不起痴心,故念佛能破无明烦恼就是这种道理。 2.观照无常 在生死轮回中,我们有无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我们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认为恒常可以提供安全。这种以假当真的错误资讯,构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础。尽管再多的真理不断逼近,为了维持我们的伪装,我们还是宁愿不可救药地继续浮夸下去。为了震撼天真、懒惰、自满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现灭度,告诉我们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以此唤醒我们了悟无常。为什么一切皆无常?因为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一切都是因缘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赖,一切都在变迁,没有常住的事物。所以,变易、;无常是天地间永不动摇的真理。这就是佛所说的“空”。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从前我们认为是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即所谓“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当我们进一步观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质,我们绝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会唤醒我们的慈悲心,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我们再也不必保护和伪装自己了。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放下执著,回到真理!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 3、修行渐次 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就是三种解脱生死的主要方法。四谛是一种“依苦寻因,慕灭修道”的解脱法,十二因缘是一种“推因知果,观果断因”的解脱法,而六度则是一种“自利利他,摄末归本”的解脱法。这在佛法中称之为“三乘佛法”,即声闻乘的四谛法,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六度四摄法。除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基本解脱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解脱生死的方法,比如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别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和天台宗等,都是能够从根本的“我执”上下手,断除生死的束缚,从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脱,使生命呈现完全自由开放的状态。尽管在整个佛法中的解脱生死之方,有着各个宗派的差别,修行的方法次第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那就是破除“我执”才能真正彻底地解脱生死之苦。简而言之,只要把这颗生灭的妄心降伏了,一切杂念执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后,生死之苦被彻底征服,生命出现崭新的景象,内心中只有光明和宁静。正如佛陀说:“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是解脱道上的终极境界。 参考文献: [1]曹越著:《憨山老人梦游集·示修净土法门》卷九,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池大作著:《佛法西与东》,四川人民出版杜,1996。 [3]阿部正雄著:《禅与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 [4]大久保道舟著:《道元禅师全集》下卷,东京筑摩书局,1970。

『叁』 佛教道教有关生死的话及含义

323、生命轮来回一个概要的标准和启自示:至爱者,升华为天仙;至善者,升华为佛;至乐者,升华为神仙;至健者,升华为陆地仙;至慈者,升华为人仙;尽忠者,超升贵道;行孝者,再生福道;公平者,再返人道;积德者,转生富道;懵懂者,转往动物界;冷漠者,往生植物界;恶毒者,沉沦鬼道;霸道者,降沦冰冻层;残忍者,降入火炼层。
314、生死是表象,生命无生死。
315、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322、如果有心愿未了,人将再次转回人间。
——摘自《新时代人类八百理念》

『肆』 生死感悟的句子简短的

1,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已经到了面对生死的年纪。
2,面对生死的时候,其他任何事情都显得如此渺小。
3,都佩服我坚强,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会坚强,面对生死会如此镇静。其实,坚强的外表里是一颗脆弱的心。我别无他选,我只能用坚强来武装自己,坚强是我唯一的选择!

4,二十几岁的年纪,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它们来提醒你:你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你应该要学着去面对生死,去接受打击,去扛起人生的重负。
5,人只有面对生死,才会有彻底的觉悟,只有思考终极的存在才会有质感的升华。也许人的一生都在反复蹉跎中不断盘旋、沉淀,最终又归于终点。我们经历的,和经历过我们的,在世界上留下斑驳痕迹,湮灭于茫茫的时光与尘世之中。
6,我的一生稀里糊涂,错过了好多好事,有很多不甘心,面对生死时,一切都是浮云。
7,面对生死,面对疼痛的时候,似乎更需要身边人的陪伴和照顾。被人疼爱、关心照顾的幸福是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8,当我们面对生死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个是躲不过的问题,生亦死来,死亦生!
9,每次看到有关生死的事件,都会触及内心深处,面对生死,谁敢说“不怕”呢?谁敢说自己没有“遗憾”呢?愿我们都且行且珍惜,珍惜身边爱自己的人,珍惜在一起的每一次……
10,不管怎么样两个人的世界就是天堂;有些必须面对流言蜚语,有些必须面对众叛亲离:有些必须面对生死抉择、有些必须面对世俗压力!

『伍』 感悟生死的经典句子有哪些

关于生死的名言名句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版司马迁

2、哀莫大权于心死。——庄周

3、退休是死亡的开始。——巴普洛·卡梭

4、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罗曼·罗兰

5、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6、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柴琐屑终身乎?——秋瑾

7、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叔本华

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9、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拓展资料

生死:广义解释生死,可分二种。

(1)分段生死︰谓凡夫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时,系分段展转而受生死,故称。

(2)变易生死︰指菩萨等离三界之轮回,远离分段生死,而仅于断烦恼时产生微细的生灭变化,谓之变易生死。

『陆』 佛家对生死的是如何理解的

沾染因果,便入轮回。菩萨畏因,众生惧果。

『柒』 给几段感悟生死的经典句子

1、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下诗篇,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尼克斯
2、为了爱情的持续,婚姻的美满,妻子固要取悦丈夫,丈夫也要取悦妻子,至于如何取悦,乃是一种高级的艺术。——柏杨
3、妻子不贞,丈夫有一半责任。丈夫不贞,太太也有一半责任。如果把对方逼得落荒而逃,责任就更大。——柏杨妻子如果一方面要把丈夫紧紧抱到怀里,一方面又要他出人头地,天下根本没有这种便宜的事。——柏杨
4、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
5、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鲁迅
6、爱情原如树叶一样,在人忽视里绿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何其芳
7、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郭沫若
8、真挚而纯洁的爱情,一定渗有对心爱的人的劳动和职业的尊重。——邓颖超
9、爱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学习的绊脚石。——张志新
10、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只有爱给你解开不死之谜。——费尔巴哈
11、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12、爱情之中高尚的成分不亚于温柔的成分,使人向上的力量不亚于使人萎靡的力量,有时还能激发别的美德。——伏尔泰
13、人只有在恋爱里才能显示个性的闪耀,才能发挥独创性。——俄·屠格涅夫
14、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法·彭沙尔
15、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捌』 佛家怎么“看待生死”,怎么让自己解脱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而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观。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明代憨山大师在他的《梦游集》中云: 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盘”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 一、佛教的生死观简述 1.佛教生死本体论 佛教缘起论认为色心不二,肉体与精神一体,二者不可以分割,没有前后本末之分,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宇宙的实相,生命的本质。人的生命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单独的“实体”,皆随因缘聚散生灭,没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缘条件变化的制约,没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说无我,亦无灵魂不死。作为人类的个体,佛教认为他又是不真实的存在,即是“无”的,这个“无”又称之为“无我”、“非我”。而人的肉体存在是五蕴集合而成,从偏重于构成生命的精神要素来分析“五蕴说”,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识五大类,色是物质要素,受、想、行、识是精神,它们不能单独生起,必须相互依赖,互相结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运动。从偏重于物质要素来分析,有“六大说”,即人们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所组成,依借前五大构成物质属性的身体:地为骨肉,有坚性;水为血液,有湿性;火为热气,有暖性;风为呼吸,有动性;空为空隙,有无碍性。依借识大有种种精神活动。色心不二,五大之外无识大,识大之外无五大。互具互融,六大无碍,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其为生命。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生命因之随时而改变自己存在的形态,表现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内容则是不能改变的。从整个宇宙的主场看,生命之能是永恒的,它使具体的生命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由此构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并且反复循环,生而死,死而生,永远流转,以至无穷。故死亡在整个宇宙生命中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它只是相对于生存显现才具有终极意义。 由佛教的这种生死本体论衍生出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如果人类破除了我执,认识了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的真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充满信心,不再动摇,不再犹豫。正如池田大作说: 它是自发的和能动的,是不断生成和流动的;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具体到我们的人生来说,应该坚决抛弃观念上的僵化和独断。正因为现象是“无常”的,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生命的发扬才是可能的。 2.佛教生死轮回论 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轮回的主体就是神识,可以相比中国人所说的灵魂 (但不同于灵魂),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所以叫神识。《宝积经》说: 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 《增一阿含经》卷七说:“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 《药师经》说:“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楞严经》卷八说: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解脱轮回之后,神识就被净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张“灵魂永恒不灭”,而主张生命全体的缘起缘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无我、无我所,没有主宰。 3.佛教生死涅盘论 阿部正雄所说: “在佛教看来,不是用生命力来克服死并在将来获得永生;根本的是要从生与死的自相矛盾性中解放出来,并悟到脱离生死轮。因为这种悟完全是存在性的,它只能在人们的此地此时发生。在这种存在性的悟中,涅盘不是脱离轮回的东西。在此地此刻,轮回本身就是涅盘,涅盘本身就是轮回。” 佛教认为,涅盘实质上是众生息灭烦恼后(无我)所证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实际、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实相、自性、圆成实性、如来藏等是异名而一体的。从哲学的角度申论之,这一体可以三个角度而言。一从修行实践论来说,它是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摆脱了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束缚而获的大自由、大喜乐,故名为涅盘、佛。二从本体论而论,它是诸法的本体、实相、理体、法性。诸法实相就是真实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无遮蔽状态。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净”,“本来无一物”,故为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为绝对的有。故名为真空妙有、真如、实相、法界、圆成实性。众生去除无明遮蔽后,即可证悟到这一宇;宙人生的实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处于真实、无蔽和展开的状态,达到光明的境地,自然处于悲智双修的运作状态,自觉觉他,上求下化。 二、佛教解脱生死的方法 道元禅师说:“断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缘也!” 若生死中有佛,便能无生死。若知生死即涅盘之理,便能无可厌生死,亦能无可愿涅盘,自是超脱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缘也。 众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恒安乐的归宿。为此,佛也一再提醒我们:若想实现圆满的生命,必须解脱生死。那么,我们如何解脱生死呢? 1.断惑证真 佛书中说:“众生迷而不觉以至轮回生死。”因此要断惑证真,觉悟生死同于涅盘的道理。无明既为生死之惑,那么,想求解脱生死,当先断无明为下手工夫,犹如擒贼必先捣其巢而擒其王。然而要怎样来灭除无明、了脱生死?当用般若观照力,照知无明无自性,乃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种虚妄,本非实体,因凡夫不觉故被其所迷,才妄造一切恶业,妄受生死等苦。今既了悟无明虚妄,当体即空而不被所迷,则无明无法活动,此则灭无明也。无明一灭则真心显现,于是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会迷执我法二相,而生种种颠倒取著去妄造一切恶业的行为。既不造业,哪还有依业受报的业识呢?没有业识,自然不会投生入胎的名色。既无名色,则安有六入的构成?六入既无,谁去接触?没有接触,怎能领受?领受既无,便不生贪爱。既无贪爱,怎能妄取?既不妄取,自无有业。既无有业,谁去投生?既不投生,哪有老死?所谓前者灭除,则后者不起,故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盖无明为生死根本,所以一灭了它——无明,其余十一支则不断而自灭了。 念佛就是一种能断无明,了脱生死的一种胜妙法门。所谓贪嗔痴三者谓之根本无明,能够一心念佛,万缘放下,则不起贪心;一心念佛,慈心发现,则不起嗔心;一心念佛,正念昭彰,则不起痴心,故念佛能破无明烦恼就是这种道理。 2.观照无常 在生死轮回中,我们有无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我们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认为恒常可以提供安全。这种以假当真的错误资讯,构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础。尽管再多的真理不断逼近,为了维持我们的伪装,我们还是宁愿不可救药地继续浮夸下去。为了震撼天真、懒惰、自满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现灭度,告诉我们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以此唤醒我们了悟无常。为什么一切皆无常?因为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一切都是因缘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赖,一切都在变迁,没有常住的事物。所以,变易、无常是天地间永不动摇的真理。这就是佛所说的“空”。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从前我们认为是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即所谓“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当我们进一步观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质,我们绝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会唤醒我们的慈悲心,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我们再也不必保护和伪装自己了。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放下执著,回到真理!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 3、修行渐次 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就是三种解脱生死的主要方法。四谛是一种“依苦寻因,慕灭修道”的解脱法,十二因缘是一种“推因知果,观果断因”的解脱法,而六度则是一种“自利利他,摄末归本”的解脱法。这在佛法中称之为“三乘佛法”,即声闻乘的四谛法,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六度四摄法。除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基本解脱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解脱生死的方法,比如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别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和天台宗等,都是能够从根本的“我执”上下手,断除生死的束缚,从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脱,使生命呈现完全自由开放的状态。尽管在整个佛法中的解脱生死之方,有着各个宗派的差别,修行的方法次第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那就是破除“我执”才能真正彻底地解脱生死之苦。简而言之,只要把这颗生灭的妄心降伏了,一切杂念执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后,生死之苦被彻底征服,生命出现崭新的景象,内心中只有光明和宁静。正如佛陀说:“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是解脱道上的终极境界。

『玖』 佛教是怎么感悟生死的

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 (民国十九年(1930)) 世间最能使人悲伤的事情,没有比死更严重的,而且所有世间人,没有一个能够幸免的;因此有心想要自利利人的人,不能不尽早考虑这件事啊。实际上死这个字,本来是假名,只是因为宿生所感应的一期业报已尽,所以舍下这个身躯,再去接受别种身躯罢了。不懂得佛法的人,简直是无法可设,只能任凭亡者随业流转。现在既然听闻到如来普度众生的净土法门,就一定要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免去生死轮回的幻苦,证得涅槃常住的真乐。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有时父母兄弟,以及其他家人,如果得了重病,出现难以治愈的情况,这时应当发起孝顺、慈悲的心念,劝他念佛求生西方,并为他助念,使病人从这个世界死亡以后,就立即生到极乐净土。这样做的巨大利益,怎么能用语言说得清楚呢?现在列出以下三要,来做为成就临终人往生的依据。语言虽然粗俗浅陋,但是意思都源自佛经。如果一旦遇到亲人病危这样的因缘,希望大家都能按照三要来实行。 所说的三要,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使临终人生起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来帮助临终人保持净念;第三、临终时及咽气后12小时内切戒搬动、哭泣,防止耽误往生大事。果真能依照这三个方法来做,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住生西方。一旦得到住生,就会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而且渐渐进修,肯定一直到圆满成就佛果为止。要获得这样大的利益,完全要依仗家人助念的力量。如果能这样做,对于父母,就是真孝;对于兄弟、姐妹,就是真悌;对于儿女,就是真慈;对于朋友、对于一般人,就是真义、真惠。用这样的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净因、启发学佛人的信向,久而久之,相互学习、形成风气难道还困难吗?现在我就一一分条陈述,这样才能不至于在大家遇到病人临终时无所适从。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使临终人生起正信。 恳切地劝导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果有应该交代的后事,就马上让他交代。交代后,就告诉他把这些事情置之度外,立即开始劝说他做“我现在将要随阿弥陀佛往生佛国”这样的观想,世间所有富贵、快乐、家人等种种尘境,都是障碍,会导致让自己遭受祸害,因此心里不应该生起一个惦记、贪恋的念头。必须懂得自己的一念真性,本来没有死。所谓“死”,只是舍掉这个身,再去接受别种的身躯罢了。如果不念佛,就会随善、恶业力,又在善、恶道中受生。(善道,就是人道、天道;恶道,就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阿修罗道,既可以称为善道,也可以称为恶道,因为这类众生修因感果,全都是善、恶夹杂的缘故。)如果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依靠这个志诚念佛的心,必定能感应阿弥陀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使自己得到住生。千万不要怀疑“我是业力凡夫,怎么可能凭借少时间的念佛,就能够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呢?”必须懂得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即使是十恶、五逆的极重罪人,临终地狱相已经显现,如果这时有善知识教导他念佛,或者念十声,或者只念一声,也一样能够蒙佛接引、住生西方。这种人念这么几句,尚且还能得到住生,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业力重、念佛数量少,就生起不能往生的疑问呢?必须懂得我们本来具有的真性,与佛没有两样,只是因为惑业深重,得不到受用。现在既然向佛归命(译者注解:归命是梵语“南无”的汉译。有三义:一,身命归趋于佛;二,归顺佛之教命;三,命根还归于一心本元。表信心至极之词。),就像儿子投靠父亲,正是返回我本有的家乡,哪里是分外的事呢?还有,阿弥陀佛在过去因地时曾经发愿:“如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一切众生,只要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垂慈接引的。千万不能怀疑,怀疑就是自误,这样的祸害可是不小啊!更何况脱离这个苦难的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是最为快意的事,应当生欢喜心。千万不要怕死,怕死也仍旧不能不死,反而还会导致没有往生西方的份了;因为怕死会造成自心与佛相违反,所以佛虽然具有大慈大悲,但是对于不依从佛教导的众生也无可奈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像巨大的冶炼洪炉。我们多生多劫的罪业,与这句佛号相比,就像空中的一片雪。业力凡夫,由于念佛的缘故,罪业就会消灭。就像一片雪靠近洪炉,随即就消失得什么也没有了。更何况业力消灭后,所有善根,自然就会增长殊胜,又怎么能怀疑念佛不能得到往生,与阿弥陀佛不来接引呢?就像以上说的这样,委曲宛转地开导安慰,病人自然能生起正信心,这些就是为病人开导的内容。至于我们自己所应尽的孝心和诚心,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尽得到。千万不能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怎么可能让病人不死呢?一旦精力被这种无益的事情所左右,那么对于念佛这件事的诚恳心就会打折扣,就没有办法与佛感通了。许多人在父母临终时,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病;这种做法称为“卖孝”,无非是想要让世人称赞我对于父母能尽孝。他们哪里知道,天地鬼神实际上完全鉴察他的用心。因此凡是对于父母丧葬等事,过分张罗、搞排场的人,即使没有天灾,也必有人祸。身为人子的人,应该注重使父母的神识能够适得其所,那些世俗所称颂的事,本来就不值得让明眼人嘲笑,更何况还要去极意追求,而实际上却遭受不孝的大过失呢?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来帮助临终人保持净念。 前面已经开导了病人,使他生起正信。但是这时的病人,已经心力孱弱,不要说平时绝对不念佛的人,不容易相续长念,即使向来专门念佛的人,到这时也全仗他人的助念,才能得力。因此家中的亲人,应该一同发起孝顺慈悲的心念,为病人助念佛号。如果病情还没有严重到将要命终的程度,就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个小时,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如果有小事,应当在默持的时候办。值班时,绝对不能离去。二班念完了,三班接着念,终而复始。念一个小时,歇两个小时,即使经过昼夜,也不会觉得很辛苦。必须懂得,肯帮助别人净念往生,也能得到他人助念的果报。千万不要说是为父母尽孝才应该这样做,即使是为平常人助念,也是培植自己的福田、增长自己的善根,其实是自利之道,不仅仅是帮助别人。成就一个人往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作佛,这样大的功德,怎么能用凡情思议得清呢?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有气力能念,就随大家小声念,不能念,就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然就能与佛相应了。念佛声不能太高,高了就会伤气,难以持久;也不能太低,会导致病人听不明白。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了病人就不能跟随,就是听也难听明了;太慢了气就接不上,也难得到利益。必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让病人字字句句,入耳经心,这样才容易得力。念佛法器,只用引磬,其他一切,一概不适合使用。引磬声清,听后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因此不适合在临终助念时使用。而且助念时适合念四字佛号。刚开始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因为字少易念;病人或随大家念,或摄心听,都能省心力。家中的亲人要这样来念,外请的善友也要这样来念,人多人少都这样来念。不可以一起念,然后歇歇又念,导致让病人的佛念间断。如果赶上吃饭的时间,要换班吃,不要中断了佛声。如果病人将要断气了,就应该三班同念。直到气断以后,再分班念三个小时,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的时候,不能让亲友来病人面前,问候、安慰。既然有感情来看望,就应该随大家念佛若干个小时,这才是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如果用世间俗情来打扰病人,简直就是推人下海,这种情爱虽然令人感动,但是这种做法却非常令人痛心。这种情况完全要靠主事人明白道理,预先让人向亲朋好友说明,以免导致有碍面情,以及贻害病人,由于分心而不能得到往生。 第三、临终时及咽气后12小时内切戒搬动、哭泣,防止耽误往生大事。 病人将要临终的时候,也正是凡、圣、人、鬼分判的时刻,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用佛号,开导他的神识,绝对不可以洗澡、换衣,或移动寝处。不管病人是什么姿势坐卧,只可以顺着他的姿势,不可以稍微有所移动;也不可以对他生起悲感相,甚至哭泣。因为这时的病人已经身不自主,如果一触动,他的手、足身体,就都会受到拗、折、扭、挒的疼痛;一疼痛,瞋恨心就会生起,而念佛的心念就息止了;随瞋恨心去,大多堕入蛇蝎等毒类,极其可怕。如果病人见到家人悲痛、哭泣,就会生起情爱心,念佛的心念就息止了;随情爱心去,将导致他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不得解脱。此时,最能利益病人的事,莫过于一心念佛;最能贻害病人的事,莫过于胡乱触动、哭泣。如果有胡乱触动、哭泣的情况,导致病人生起瞋恨,以及情爱心,那么想要往生西方,一万个人里也不会有一个了。还有,人之将死,热气的消失从下到上的情况,是超升相;从上到下的情况,是堕落相。因此才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的说法。尽管如此,大家果真都至诚助念,自然可以直下往生西方。千万不要屡屡试探病人哪里凉热,以至于在神识还没有离体时,或许由于这样做产生刺激,使病人心生烦恼、疼痛,导致得不到往生。这样做的罪过,实在是无量无边,希望各位亲人朋友,每个人都恳切念佛,绝对不要试探病人身体的热气,最后冷在什么地方。身为人子的人,在这些方面留心,才是真孝。如果依照世间的种种俗情去做,就是不惜推亲人下苦海,只是为了邀得一般无知无识的人群相称赞他能尽孝。这样的孝和罗刹女的爱,正好相同。经中说:“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那些无知的人行孝,使父母失去快乐、得到痛苦,难道不是和罗刹女爱人的方式相同吗?我说这样的话,并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想要每个人都从实际上讲求,一定要实现亡者往生、存者得福的愿望,从而满足孝子贤孙热爱父母的一片血诚,不知不觉语言就有些激烈。真爱父母的人,一定能够谅解我。 “顶圣眼天生”等句子的意思是,人断气已后,通身冷透,如果唯独头顶还热,那么必定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所谓眼天生,如果唯独眼部以及额头处还热,就生天道。唯独心处还热,就生人道。唯独小腹处还热,就生饿鬼道。唯独膝盖处还热,就生畜生道。唯独脚心处还热,就生地狱道。这些现象,是由于人在活着的时候,所造的善恶两种业力,到断气这个时刻感应出现的,不是可以用势力来假造的。这个时候如果病人能够志诚念佛,再加上亲人、善友助念的力量,就一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了。没有必要专门做探试,寻求征验,从而导致误事。我在这里恳切叮嘱、恳切祈祷了。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