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诗词歌
① 《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
《诗经》分成风、雅、颂三部分.其中记载宗庙祭祀的是“颂”。
拓展资料:
《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
《周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乐章,也有迟至昭王时的作品。《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颂歌。《商颂》是春秋时期宋人追述祖业(宋为殷商后裔)之作。
《周颂》的作者已不可考。
《鲁颂》4篇,《小序》以为都是颂鲁僖公的。首篇是《?》,《小序》说,因为鲁僖公治国很节俭,宽厚爱民,很重视农业、美马,鲁国人尊重他,“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季孙行父是鲁国贵族,鲁文公、宣公时为掌权大臣,谥号“文子”。史克,即太史克,亦即里革。《左传·文公十八年》载季文子使太史克对鲁宣公的一大段话,可以看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史官,《小序》说《?》是他所作,当有所据。后人有的以为《鲁颂》都是太史克的作品,有的则认为只有《?》一篇是太史克所作。
《鲁颂》中有《?宫》一篇,朱熹《诗集传》认为它是鲁僖公自作,并不足信,有人根据诗中“新庙奕奕,奚斯所作”的话,认为此篇是奚斯的作品。奚斯,名鱼,鲁公子,《左传·闵公二年》有关于他的记载,事迹很简单。也有人认为“新庙奕奕,奚斯所作”的意思是说奚斯督造新庙,他是一名“监工”,并非说他作颂。《鲁颂》中大致可以确定作者的,只有《?》一篇,其余三篇可能出于其他史官之手。
《商颂》原为12篇,今传本《诗经》只有 5篇,其他7篇何时散佚,不可知,旧说孔子以前已亡佚,又有说是被孔子删去了,都是揣测之词。
拓展资料:诗经_网络
② 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叫什么
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叫《颂》。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颂》共有40篇。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据阮元《研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2)祭祀诗词歌扩展阅读
《诗经》的历史背景
《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西周取代殷商,经济制度的发生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诗经》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诗经》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至此,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如屈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李白、白居易等。
3、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③ 找一首描写清明节祭祀祖先的诗。诗句不记得了。诗名好像就是清明。但搜了百度没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为后人留下了描写清明节的著名诗句: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宋】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④ 《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版齐、魏、权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⑤ 关于祭祀阵亡将士的诗词!
原文: 是谁浩劫催成,马革分归①,虫沙竞化②,更摧残瘴雨蛮烟;试回看,越裳殄瘁③,汉帜苍茫④,这无限国殇,各向天涯遥布奠⑤。何处巫阳招得⑥,关门月黑,塞上云昏⑦,尽淹滞忠魂义魄⑧;倘他日,三界轮回⑨,九幽度脱⑩,愿都为壮士,重来边塞忾同仇。 注解: ①马革,为“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 于沙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②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以飞。 ③越裳,古代国名,也有说越裳即越南。殄瘁(tiǎn cuì),殄:尽,绝;瘁:病。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 ④汉帜,汉王刘邦军队的旗帜。《汉书·韩信传》:“拔赵帜,立汉帜”,这里指中国抗法军队的旗帜。苍茫,指辽阔无边的意思。 ⑤国殇,诗歌名,是中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国殇”又喻为为国战死者:国殇,殇魂,现寓意国家的悲伤。“这无限国殇,各向天涯遥布奠”,表达了岑毓英忧国忧民、惜怀死难将士的悲壮心情!“布奠”,即写上逝者姓名、籍贯系在各自发辫的布条作祭奠。正是:“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见唐朝李华《吊古战场》) ⑥巫阳,古代传说中的女巫。《楚辞·招魂》:“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 王逸注:“女曰巫,阳,其名也。” 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又诏巫阳反其魂,徐命之前问何冤。” 宋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馀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古直《感事》诗之二:“滚滚珠江水尽寃,巫阳不下复何言。” ⑦关门,关口上的门户。《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 郑玄 注引郑司农曰:“无关门之征者,出入关门无租税。” 唐岑参《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赞府赴选》诗:“客舍草新出,关门花欲飞。”这里指边关。塞上,指边境地区。 ⑧淹滞,原意为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也为拖延、久留的意思,这里是迟滞、积压之意。 ⑨三界轮回,万物演变、升级、破灭得到的循环就是三界轮回。三界轮回是不可能有重生的道理,只有相似的演变、升级、破灭。好比人死了,还有其它人活着一样,总是有人的存在。 ⑩地狱九重,又称“九幽”;度脱:佛、道教语,说是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到达仙佛境界。《云笈七签》卷七九:“累祷名山,愿求度脱;校计功过,殆已相掩。” 背景: 1885年4月4日,中法两国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停战条件草约,中法战争结束。中国军队不败而败,清廷命滇军班师回关。1885年7月,岑毓英奉朝命被迫回师关内,在河口等地布兵留守边关,并在河口莲花滩祭祀得意门生、部将杨玉科等阵亡将士,这是岑毓英写下的八十八字祭祀长联,挽联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岑毓英当时悲壮的情愫且报国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无论东南沿海闽台战场,还是越南战场上的东线,清军都有不同程度的溃败。只有西线滇军在岑毓英的指挥下,无论进退,都保持战场上的主动。冯子材组织镇南关--谅山反击战,使人们信服地承认他是一个抗法的民族英雄。岑毓英两次出关,组织宣光攻城战,取得了宣光、临洮大捷,并势如破竹,直捣越南河内,形成了彻底消灭法军收复越南之势。因此,岑毓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法民族英雄……当时战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仅宣光包围战,是岑毓英任西线统帅,亲自指挥的最大一次攻城战,从1885年的1月26日到3月3日,丁槐部4000人,唐景崧部2000人,何秀林部3500人,联合攻城,滇军死1000多人,伤2000多人。又,诸军屯戍安南未归之际,重嶂叠岭中烟岚成瘴,士卒染疫殁者甚重。班师时无法将战死将士运回,只得剪下死者发辫,书写牺牲将士姓名、籍贯于布条系在发辫上,足足用了八十余匹军马驮运,岑毓英于河口莲花滩约诸将设醮荐祭死者忠魂。这副长联,正是岑毓英当时亲题垂于斋坛的挽联。 释义: 是谁浩劫?造成多少男儿浴血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英勇的将士们竞相在战场上牺牲,更有甚者还被恶劣的瘴雨蛮烟所残害;暮然回头看,越国似病入膏盲陷于如此绝境,飘扬着茫茫一片的战旗更显得如此苍凉,这无限国殇啊,为国捐躯的忠魂,祭祀你的只有各自在向着茫茫天际摇曳着的布奠。 何处巫阳?招得如此边关门户煞人的风高月黑地,边境上乌云弥漫地暗天昏的景象,尽然在迟滞着烈士的忠魂义魄倾凄悲;倘若有他日,众将士们有三界轮回可以重生,毅然超凡脱俗地从九重地狱中夺胎超度,愿都为壮士啊,誓死为保疆护国,带着铮铮铁骨重来故国的边塞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岑宏泽 于2011年7月20日
大理观音塘里的软文大师岑毓英
从小接触到的历史教育、文化宣传,潜移默化的在脑子里形成农民起义值得膜拜、王朝末期反动派横行的定论,以致于看到“八路”两个字都觉得像看到亲戚的名字一般亲切,哪怕眼前的只是公共汽车的线路;看到某某运动、起义黯然收场,总觉得有多一桩千古伤心事,将满腔的怨恨全部加在灭火者身上。
在大理,曾经对坚持反清斗争18年的杜文秀起义充满敬佩,而到现在,对于靠镇压有功步入仕途青云的岑毓英的厌恶程度却有所衰减。这与闯王急冲冲进京又仓皇逃命,对从语文课本中“黄河渡口一夜急白了头”、“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精彩桥段塑造的正面形象的打击一样,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阐释不情愿与逐渐改变的看法之间的纠结。
改变的原因,在于接触到信息爆炸碎片的增多,从窥斑知豹到全局扫描,思想的木偶终于得到了一点灵性。
给岑毓英的正面加分,与他领衔岑家“一门三总督”的光宗耀祖、笑傲江湖无关,和他铲除马嘉理、加强台湾防务、痛打法国鬼子息息相关。但“在其位谋其政”,优秀的考核业绩能增加形象分,但不足以改变一个镇压者的负面形象,最多减少厌恶程度而已。
直到在观音塘看到他写的一幅对联,成为改变的催化剂。加上后来又看到他重修昆明忠爱坊、大观楼,又清除被阮元修改后的“主旋律”版大观楼长联,让幕僚赵藩重新书写原版悬挂的故事后,咬牙切齿的恨已经松动。
平定杜文秀起义起义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带头修缮了观音塘,将石头亭当仁不让的作为宣传工作的主阵地,非常有头脑。
观音塘是大理修建最早、最有知名度的寺庙之一,地处苍洱坝子中间,不论是以前的茶马古道还是现在的214国道,都将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放在山门之外。巨大的人流量使观音塘成为形象宣传的绝佳地点,传播率和覆盖率在大理首屈一指,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立刻显现。
精明的岑总督正式看重这一点大做文章。
不过,虽然一身的辉煌主要体现在武功上,但他也深知宣传的要义不在于狂轰滥炸,而在于一点就透的四两拨千斤手法。
本次形象宣传,仅仅用了寥寥可数的30个字,做成观音亭前的一幅对联,成为软文的经典案例——
负石阻兵,本菩萨心肠,显出英雄手段;
书画擒逆,托神仙幻梦,竟成将帅功勋。
上联不用多说,下联不仅一举去掉手上的血腥气,还将镇压与杀戮与吊民伐罪、菩萨心肠划上等号,不能不佩服这15个字的巨大威力,和软文大师的深厚内力。
大伙一看对联,都会毕恭毕敬的向岑大人请教下联的答案。
岑大人一脸严肃,眉头微锁,一幅往事难追、此情不堪的样子,缓缓说道:“天兵围困大理很久,我虽然远在百里之外的弥渡,但无时无刻不在为早日攻克反贼的‘紫禁城’而着急万分。有一天晚上,我梦见一个金甲天神向我招手,说菩萨送给我一样东西,醒来手上就有一幅字画。更奇怪的是,里面竟然是天兵与反贼的对阵图,还写着‘洛阳观音’四个字。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云阶(杨玉科),他起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到上面有‘观音’,就到五里桥天兵大营旁的观音塘去上香。他抽了一签,签文是‘棋逢敌手要藏机,黑白盘中未决时;到底欲知谁胜负,锅盖山里相机宜’。后来反贼杨荣在上关锅盖山向云阶投诚,表示要将匪首献于天兵。”
岑大人看着众人一脸的惊愕,微微一笑,又说道:“当时云阶向菩萨许愿,如果成功破敌,定要重塑金身。战乱过后,我们就来还愿。我想也是啊,很早以前,观音菩萨就在大理显灵,吓退敌兵,现在又帮助天兵平息战乱,真是对妙香佛国大理的一贯眷顾啊。”
言外之意如同钟声传遍大理:观音帮的人,肯定是好人;这样的人做的事,肯定是为人民服务。
可能由于杀业太重,大理人都不喜欢他和杨玉科,这个段子也流传不广。但文革期间,革命群众毁去观音塘中全部佛像,他和杨玉科的“书画擒逆”对联却有幸保存到现在,成为文化遗迹的一部分,不得不佩服这位软文大师的攻心力作。
在武侯祠写下攻心联的赵藩,当时正是他的幕僚。就像现在,有些好的提法,很难分清是领导的最高指示,还是秘书的妙笔生花。 赵先生的攻心路线和岑大人想法到底谁是著作权人,已经无从知晓。
云南牛街文物古迹
9、岑公祠。 岑毓英之生祠。位于牛街一街现南华街,坐南向北,占地440平方米,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至光绪十五年六月建。内有颂扬岑毓英的木刻《御赐祭文匾》,该匾木制,长120厘米,宽80厘米。光绪十五年四月岑毓英病逝,六月,御赐祭文。后存于牛街文化站。
岑毓英系云南总督,岑公秉性忠毅,才识过人,由诸生从事戎行。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四匪倡乱,兵事孔殷。其出奇制胜,克服省城,肃清大理等府,扫穴擒渠,全滇底定,厥功甚伟,光绪九年,统兵出关,卓著劳勋,朕御极后,擢任云南总督。
⑥ 祭祀母亲的诗词
《小雅·蓼莪》
先秦: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译文: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
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6)祭祀诗词歌扩展阅读:
《小雅·蓼莪》全诗六章,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
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
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
“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
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
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
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
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
⑦ 有关祭祀的诗词
1、一复体君臣祭祀同
唐制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
2、时致薄少助祭祀
唐
韩愈
《寄卢仝》
3、祭祀千千数
元
马钰
《苏幕遮 到莱州,复归宁海辞坟》
4、恭谨如同祭祀神
元
马钰
《战掉丑奴儿》
5、艺黍供祭祀
宋
陈与义
《诸公和渊明止酒诗因同赋》
6、课耕供祭祀
近代
陈三立
《题余尧衢同年倦知山庐图》
7、无以供祭祀
宋
柴元彪
《和周凤隐止酒韵》
8、尝闻鼎以大祭祀
宋
晁说之
《庚子冬至祭鼎阁差充太祝致斋於内西廊待漏院》
9、多少陇头无祭祀
宋
陈藻
《辛巳岁晚上坟》
10、贪嗜牛羊邀祭祀
宋
李觏
《闵雨诗》
11、宁止吒祭祀
宋
李觏
《名男曰参鲁以时喻之》
12、如何纯祭祀
宋
释遵式
《改祭修斋决疑颂》
13、拜起共祭祀
宋
苏泂
《举子》
14、祖宗祭祀足依赖
宋
苏泂
《书怀》
15、新祠民祭祀
宋
魏野
《闻雷宣徽薨背敕葬归乡》
16、祭祀在宗枝
宋
张祁
《庐州诗》
17、白头躬祭祀
宋
张元干
《彭德器北堂太夫人挽诗》
18、山寺方同祭祀斋
宋
赵蕃
《次韵刘寺簿二首》
19、祭祀合奔走
宋
郑侠
《示女子》
⑧ 九歌作为祭祀诗,与诗经中的祭祀诗最大区别是什么
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组诗歌,因为来自于楚地民间,版故具有权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和地域特色:在内容上强调“娱神”,想像奇特,在形式上比较自由,在文字上跌宕起伏,多用语气词“兮”。
诗经中的祭祀诗主要是郊庙祭歌,因为主要是王室或诸侯祭祀祖先时用,故在内容上强调“敬神”,在形式上要求严肃庄重,在文字上多堆砌、藻饰。
⑨ 描写祭祀的古诗词
悼亡诗 沈约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专
悲哉人道属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悼室人诗 江淹
佳人永暮矣,隐忧遂历兹。
宝烛夜无华,金镜昼恒微。
桐叶生绿水,雾天流碧滋。
蕙弱芳未空,兰深鸟思时。
湘醽徒有酌,意塞不能持。
悼室人诗 江淹
适见叶萧条,已复花庵郁。
帐里春风荡,檐前还燕拂。
垂涕视去景,摧心向徂物。
今悲辄流涕,昔欢常飘忽。
幽情一不弭,守叹谁能慰。
⑩ 九歌的祭祀诗与诗经的祭祀诗有什么区别
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抄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组诗歌,因为来自于楚地民间,故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和地域特色:在内容上强调“娱神”,想像奇特,在形式上比较自由,在文字上跌宕起伏,多用语气词“兮”。
诗经中的祭祀诗主要是郊庙祭歌,因为主要是王室或诸侯祭祀祖先时用,故在内容上强调“敬神”,在形式上要求严肃庄重,在文字上多堆砌、藻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