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古诗词仄平

古诗词仄平

发布时间: 2021-01-24 03:45:52

古诗如何分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话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白话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1)古诗词仄平扩展阅读:

特定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夜(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白话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Ⅱ 怎样看出诗词中的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

平仄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现代汉语来说,第一、二声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然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都转到了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当中去了。因此,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至于转到上声、去声的字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但是,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则是较为麻烦的。例如:现代汉语的“一、吃、压、”等字都是阴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都是入声字,如果去强记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对于学写律诗者,多少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区分平仄声却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在南方,吴、闽、粤、赣、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还有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也还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因此,根据方言读音,再用一种公式类比套用区分平仄声那就更为简易了,即用:“兵、平、病、丙、并”这五个字去套读“阴、阳、上、去、入”五声,类比如表:

由此可见,“兵”字正是阴平声,“平”字恰好正是阳平声,以此类推。

Ⅲ 古诗词平仄基本知识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内、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容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中”指的是该处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不必考虑读音问题填任何字都可以.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例如:妈 麻 马 骂 (阴平)(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Ⅳ 古诗和词中的“中平中仄仄平平”是什么意思

  • 古人作诗词是要讲究格律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中”指的是该处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不必考虑读音问题填任何字都可以。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入声字只在某些方言中还保留着,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字。

Ⅳ 古诗词中什么是平仄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声调第一和第二声为“平”。第三和第四声为“仄”。

Ⅵ 关于古诗中的平仄

古诗中的平仄介绍: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6)古诗词仄平扩展阅读:

古诗中平仄的辨别: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一、平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二、仄

1、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2、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3、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Ⅶ 古诗词中对平仄有什么要求

古诗词平仄之我见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

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

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

,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

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

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

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

,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

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

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

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

针。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

英语仅有音节特征。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

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

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一个编

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

准。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

,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

,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

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

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

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

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

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

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

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

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

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

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

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

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

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

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

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

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

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

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

低了音乐的丰富性。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

。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

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

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

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

的意境。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

,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

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艺术不是科

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

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

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

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

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

,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是一个明

智之举。

Ⅷ 古诗词中的平仄关系。

lz你好。我是复旦大学附属高中的文科生。这个问题我来替你解答。

古诗中词内中讲究平容仄押韵。尤其是在对偶这一手法上更是讲究平仄押韵。除了词性相对。词音押韵意外另一大重要的条件就是平仄押韵。
“平仄”指的一般是句尾的两字押韵。“平”代表的是第二声,“仄”代表的是第四声,一般来说在古体诗中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上句和下句都是第二声和第四声。(当然上句第二声下句第一声的情况也很普遍,这里不作细谈。)一般来说上句第四声下句第二声的情况会比较常见。也就是“仄平”的押韵。
举个例子吧。
杜甫在《登高》的颈联中写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们就以这句为例,来简单的说一下平仄押韵的关系。
我们看上句的尾字“客”是“仄”调,下句的尾字“台”是“平”调。这就是典型的仄平押韵。

两字码字不易。望采纳!

Ⅸ 古诗词的平仄是怎样的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根据这个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关系一阴一阳。平仄相替产生节奏,由此也就产生了汉语的音韵之美。



(仄)仄
(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现代人讲平仄难在入声字。用拼音难於分清,但你若来自南方方言区,则大致上可以借助方言区分。例如数字中的一、六、八,如果你用方言读来是一种很短促的声音,无法延长,那就是入声。如此推广到其他同样读法的字,就都可判为入声。而入声属仄声。近古语音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用现代音算是四声),一部分平声的字要算到仄声中。这样平仄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中的平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Ⅹ 古诗词中平仄怎么分

差不多是,就是有些字古代和现代的发音不同
古代的四声和现代的四声有一定的版区别,古代的四声权是“平上去入”,其中的“上去入”均为仄声,而现代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全部转化到现代的四声里面,需要注意区分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