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诗句古诗词
① 小学一年级关于放风筝的古诗是那一首
小学一年级关于放风筝的古诗是《村居》。
1、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专,拂堤杨柳醉属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译文: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注释: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散学:放学。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② 描写“放风筝”的古诗都有哪些
1、《风筝》
年代: 唐 作者: 司空曙
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
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
2、《风筝》
年代: 唐 作者: 鲍溶
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
雁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
幽咽谁生怨,清泠自匪躬。秦姬收宝匣,搔首不成功。
3、《风筝》
年代: 唐 作者: 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
4、《风筝歌》
年代: 宋 作者: 田锡
白苹洲暖春风生,画楼槛上争筝鸣。
铿锵节奏急复慢,空中一部天乐声。
三十六宫深窈窕,绣楣藻井光相照。
十三弦上千般声,朝霭微吟暮烟啸。
夜来亲向月中闻,繁音错节何纷纭。
碎如鸾铃与珂佩,巫山队仗迎湘君。
晚来金屋愁微雨,风细筝声不全举。
依稀嫔妾怕人知,啾啾切切私相语。
洪织断续何所拘,凤凰著对飞鸾孤。
梧桐枝边泊未稳,琅玕岛上鸣相呼。
有时方奏俄中绝,宫商斗顿如刀截。
杏花露重鸳鸯寒,空见如霜满庭月。
有时半日全无风,一一暮天楼阁红。
唯闻鸟雀啄弦上,暖珠寒玉何玲珑。
清音朝朝与暮暮,误声不管周郎顾。
只嫌雅郑交奏时,宝铎丁冬暗相妒。
5、《呈富相风筝》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秋风一击入云端,合国人皆仰面观。
好向丹霄休索线,等闲势断却收难。
1、《纸鸢》
作者:王令(宋)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回。
未必碧答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1、村居
作者:高鼎 (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村居书事》
作者:陆游(宋)
文辞苦思徒妨睡,官职虚名不疗饥。
垂老始知安乐法,纸鸢竹马伴儿嬉。
3、《题斋壁》
作者:陆游(宋)
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河一钓船。
瓜蔓水平芳草岸,鱼鳞云亲夕阳天。
出从父老观秧马,归伴儿童放纸鸢。
君看此翁闲适处,不应便谓世无仙。
以上几首诗里的纸鸢就是指风筝。
④ 放风筝古诗的诗句
风筝杂感(孤雁格)
伍玉龙
放飞理想梦随高,断线孤筝挂树梢。
所念之人专心似水,移情属妹子眼迷钞。
从来燕雀非鸿鹄,未必书生是草包。
识字清秋常伴我,闲云野鹤更逍遥。
适度时因
廖万友
乘风逆势上中天,得意忘形舞逸翩。
腑瞰人间尘世事,看明官史俗情圈。
凌空似若枭雄气,驾浪正如富泰然。
把握时因持适度,莫来断线坠深渊。
逆势情飏
廖万友
阳春三月好风光,丽日蓝天纸鹤扬。
牵线长空遨梦想,飞天逆势激情飏。
运筹适度能收放,把控相宜可扩张。
事业腾云精驾驭,人生励志慨而慷。
⑤ 关于放风筝的诗
段桥牵纸鹞,儿戏亦关心。风快应难挽,云高径欲侵。人夸无限力,身直不多内金。说与须知道,容明朝不似今。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
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
⑥ 关于放风筝的古诗句有哪些
《风筝》
鲍溶
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
雁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
幽咽谁生怨,清泠自匪躬。秦姬收宝匣,搔首不成功。
《戏赋段桥风筝》
杜范
段桥牵纸鹞,儿戏亦关心。
风快应难挽,云高径欲侵。
人夸无限力,身直不多金。
说与须知道,明朝不似今。《因赋风筝与黄郎偶》
李曾伯
竹君为骨楮君身,学得飞鸢羽样轻。
出手能施千丈缕,举头可问九霄程。
高穷寥旷宁无力,少假扶摇即有声。
所惜峥嵘能几日,儿曹偻指已清明。《呈富相风筝》
邵雍
秋风一击入云端,合国人皆仰面观。
好向丹霄休索线,等闲势断却收难。《风筝(一作题风筝寄意)》
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
⑦ 关于风筝的古诗
1、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译文: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3、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吴友如《题画诗》
译文:风筝只依靠风的力量就能有矫健的英姿,不用凭借羽毛丰满。牵着的红线向天空飞去,这就是直上青云通畅道路。
4、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孔尚任《燕九竹枝词》
译文:小孩子成群结伴,穿着红裤子放起风筝,提着风筝线怒骂老天爷:人人都夸奖你春天来得早,你为啥不起一阵春风把我的风筝送上天。
5、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高骈《风筝》
译文:那音调模糊成曲勉强能欣赏,但不久又奏出另一种声调。
(7)放风筝的诗句古诗词扩展阅读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⑧ 描写儿童放风筝的古诗(2首)
1、小孙放风筝 清代:郑用锡
昂藏意气入云烟,喜放风筝到九天。要识内扶摇能直上,全容凭一线手中牵。
2、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散学:放学。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⑨ 关于春天放风筝的古诗
村居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回。
译文
农历二月,青答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⑩ 形容“放风筝”的诗句有哪些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回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村居答》,作者是清代的一个著名诗人高鼎。这个诗人在文学史上也没有多大的名气。不过这首古诗流传甚广,也使得他的名字在文学史上被保留了下来。这首古诗当中的“忙趁东风放纸鸢”,就是写的童年人们在放风筝。
2、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最早描写放风筝的诗歌应是唐代元稹,他写的这首诗《有鸟》,诗风浅直易懂,借物讽人,意味深远。
3、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唐代另一位诗人高骈写有一首《风筝》,这里描写了风筝发出的声音,像串串流动的音符,又如袅袅不绝的丝竹,让人感悟到风筝音乐的无穷曼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