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古诗词
❶ 关于节约粮食的古诗有哪些
1、《农父》
唐代: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释义:
每天星星还没有坠落(披星戴月去劳动),就去田间劳动,辛辛苦苦,待到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全家是多么高兴呀!
到头来,丰收所得将会全被官家剥削去了。家中无法生活,不知哪一天就会把自己的妻子儿女卖掉呢!
2、《咏田家 / 伤田家》
唐代: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释义:
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
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
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3、《别州民》
唐代: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释义:
杭州的父老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
作为地方官吏为自己在任时一无建树而惭愧 ,不禁潸然泪下。
因为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为旱田多,农民也有饥荒。
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指在钱塘增筑湖堤工程),救救干旱的灾荒。
4、《悯农·其二》
唐代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5、《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释义: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❷ 关于节约粮食的古诗
悯农复
李 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制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两首。 观刈麦》
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上渔者》范仲淹
宋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悯农
李 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❸ 节粮古诗大全
节粮的诗来句如下:
自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❹ 节约粮食的古诗
《悯农》[唐]李 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4)节约粮食古诗词扩展阅读: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❺ 三首节约粮食的古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李绅的《悯农》几乎是每个孩子会背的第一首古诗,但是,我们真的还记得它原本的要旨吗?
作为农民的孩子,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对粮食的来之不易深有体会,从播种、浇水、施肥、除草到收割,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家人无数的汗水和心血,无论是三伏天玉米地里爸妈湿透的衣衫,还是三更半夜麦糠飘飞带来的窒息感,更或是丰收在望时暴风雨过后留下的满地狼藉,都曾让我记忆深刻。可是,几年的城市生活却让我的记忆渐渐模糊,忘记了爸妈的汗水,也忘记了爷爷奶奶在总也看不到头田垄里的佝偻背影。餐厅用餐从不打包,食堂吃饭总有剩余,家里剩饭随手倒掉,扔掉饭菜的同时还总能为自己找到“剩饭菜致癌”“吃了也是浪费,不仅增肥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殊不知,正是由于无数个像我一样不珍惜粮食的人,导致我国每年粮食浪费1.35亿斤,位居世界第一,餐饮业每年浪费粮食1700万到1800万吨,约为整个河北省当年粮食产量的一半,足够3000到5000万人吃一年,中科院专家提供的这一组组数据真的是触目惊心。
的确,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种地要比以前轻松许多,我国粮食也连年丰收,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但是,就像袁隆平院士说的,“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因为灾荒饥饿导致 “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明文记载在史书上,因为粮食危机导致的战争暴乱、政权更迭更是屡见不鲜。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粮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近些年来,受自然灾害、耕地面积减少、“舌尖上的浪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粮食远远未达到高枕无忧的程度。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粮农组织统计“至少25个国家今年将面临严重饥荒风险,全球濒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没有能力为粮食增收贡献力量,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粥一饭、一羹一汤做起,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50克粮食, 全国14亿人每天就能节约7万吨,一年就能节约2555万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守住自己的“战场”,我国粮食安全这条战线就会稳如磐石。
❻ 节约粮食的古诗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❼ 节约粮食的古诗
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❽ 关于珍惜粮食的古诗
1、《悯农·其一》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2、《悯农·其二》
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6、《题农父庐舍》
唐代: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释义:春风是什么时候到来的呢?已经吹绿了湖泊上面的山峰。
湖泊上面的春意既然早来,种田的人民整天都闲不下来。
农民拿着耒耜在田间劳作,修沟引水铲除杂草躬耕不缀,
傍晚时分农民将牛喂饱后,回到家里把门关上睡觉去了。
❾ 节约粮食的古诗名言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