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阅读古诗

阅读古诗

发布时间: 2021-01-23 08:55:20

『壹』 如何阅读古诗

题主问如何读诗,大抵问题出在读不懂,进入不了诗的语境,无法钻得更深。很多新手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是个反映了普遍情况的好问题,很值得分享个人的一点心得。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之所以不知道怎么读,读不懂,读不明白,问题是出在了哪里。找到了病灶,才能开药方。就我的理解,一般在读诗上出现问题,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字不认识,繁体字不认识。

  • 典故不理解。

  • 疏通不了句子,不理解句意。

  • 全诗抓不住点。

  • 以上这几个原因,其实都是缺乏基础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是进入不了文本。

    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从读白话到读文言,是有个关卡的。从简体横排到繁体竖排这一步,迈得出迈不出,是靠量来说话的。另一个原因就很简单,你不认识字,不了解典故,就懂不了。和学英语一样的,四级的词汇量去做GRE,肯定要被羞辱死。所以要做的很简单,积累。有字典就是让你认字的,有笺注就是让你懂典故的。打基础的一步,没有捷径。

  • 然后是另一些原因:

  • 也能理解文本的意思,但是仅仅是理解了文意。

  • 看不出好不好,反正王国维什么的说好,我就说好,王国维他们说不好,我也跟着说不好。

  • 论诗动辄意境不意境、走不走心、通不通俗的。

  • 这里的问题就稍微大一点,说白了就是过早的从别人那里移植过来了一个审美的架子。移植器官有排异性,移植来的审美也是一样,说不定就叫排异反应弄死了。不是自己的东西,拿来臧否是非高低,其实自己也说不明白,长此以往,自己就给困死在这个来的小水坑里了。扑腾不出去,游着也总是打转转。

    要知道,审美须从自身来。不要轻信任何诗论家的话,这些东西可以暂时用,但是也要看血型合适不,移植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才能说有了心得。王国维觉得好的,你可以觉得不好,他觉得很差的,你可以觉得好,只要你自己的体系足够支撑。这个体系的建立,需要广泛的阅读、以及建立在阅读量上的大量思考。

  • 然后来看一些由浅入深的障碍:

  • 格律美我就看不出怎么办。

  • 诗的建筑美我就看不出怎么办。

  • 诗人玩的花招我就看不出怎么办。

  • 诗的……我就看不出怎么办。

  • 这些就是由浅而入深的一些必走之路了。新手疏通了文意,看起来也是,床前明月光,嗯,疑是地上霜,嗯,举头望明月,嗯,低头思故乡,嗯,完。更难一点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额,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额,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额,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看不大懂,不好看,算了下一首。再难一点的,锦襜褕,绣裆襦。强饮啄,哺尔雏。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UP*&^&I……不明觉厉……

    看同一首诗,不同水准的人,看出的东西绝不一样。就拿刚提到的老杜明妃一诗,仅仅疏通文意,也就是个说昭君的诗嘛,看过了就看过了。而高几个段位的人,能看得出其中结构的用心,构造的精细,格局的广阔。我们来看一个鉴赏:

  • 杜甫写王昭君的名作《咏怀古迹》: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首联两句相对,上句很富动势,山壑的走向大概朝着明妃村方向,给杜甫写得像山壑都往明妃村奔“赴”过去似的;下句顿为“明妃村”那个点。次联把这个节奏再奏一遍,然而声音更大、强度再高,对比得也愈加尖锐。明妃从“村”里“一去”往宫中、再去往遥远的匈奴,时间空间跨度都特别宽广,句意的动势在更阔大深远的背景里展开,“连”字尤其叫人感到昭君在茫茫无际的“朔漠”里走也走不完的情形;可是,猛然顿为一个更小于“村”的“冢”,浩渺的空间陡然收缩为孤零的一点,绵渺的时间也凝滞在“冢”上“黄昏”里,似乎时间也成为化石,从此千古不变。三联上句是个点、实点,下句又是个行程、虚影的行程,它把一二联反复的节奏倒过来用了一遍,本身还包含“图尚实存”和“魂只空归”的对照——杜甫大概在明妃村里见过明妃的画像,从诗意看,“画图省识春风面”不像仅仅用毛延寿替明妃画相的故典。


  • 细勘第二联,它是个对立句,上句动势的行程,下句凝滞的固点;又是个流水句,下句顺着上句讲的,是上句的结果,明妃去了朔漠,因而留下青冢。对立句把内容与格律打成一片,共同造成相反相成的效果;流水句把内容与格律分开来,自由的流动感与格律的僵固性又形成矛盾;而且,整个两句的流动写法——流水句——与两句之间的对立格局——对立句——还较着劲,诗意在流走,而流走的前部与后部竟然性质相反,流走与对立两个特质既相对而又交融。这一联的内涵显得特别深厚、复杂,远非用散文讲一声“昭君去了北方死后葬在那里”所可比拟的。它的张力使艺术富于弹性、强度,几乎穷尽了对联这个形式的限止,用光了它的潜力。


  • 实际上,从整首诗,我们可以看得到更多的辩证情况。一联像二联一样是个矛盾体,二联所以那样打眼,也有一联的功劳,二联是一联节奏的一次反复、扩印,占了它的便宜。但是,一联的行程指向明妃村,二联的流向倒过来,从明妃村指向塞外;一联既是二联的同盟,也是二联的敌手。三联把一、二联重复的节奏“行程、点”扭转头,成为“点、行程”,同时,流向又从塞外返回明妃村,并且二联是明妃生前那个人在流去,三联是明妃身后那个魂在流回。我们不由想到辩证论家那些套话:“否定之否定”、“正、反、合”——身后魂归的明妃比起生前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明妃,一面今人犹昔人,另一面已经今我非昔我了,她既回到了故地,又带着离开故地的后果,带来了死亡、带来了客死异乡的哀怨、同时也带来了所有被时间摧毁之物那永古无法躲避的悲伤——换句话讲,她带来了一切时间中事物的共同命运。杜诗的结句拆下来看,其实平庸,可是,经过前边那些正反顿折、回环往复的铺垫,最末两句已成为情感上必然的结论,我们不觉得它平庸,只感到心里盘郁纠缠、无路可走的强烈情绪给它极自然地引接出来,到了某个早该去的归宿地。


  • 不比李白,杜甫是个老实人,他自诩“晚节渐于诗律细”,并非空口讲白话,他这首诗的确网络着多重的、细致的辩证因素,可以作为他七律诗的典范。

  • 这种东西,需要你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诗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审美手段,艺术技巧都十分完备。抓住几个点,看一首诗试着从多个角度去看去读去想。不怕看的少,就怕看了一万首,还是停留在移植器官的层面。

『贰』 关于阅读的古诗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回。但使书种答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叁』 古诗阅读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主要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半亩方塘”,比作“鉴”。这“半亩方塘”很清澈,像明镜一样,可以映出“天光云影”。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因此,“渠”并不是渠水,而是代词“它”,指代半亩方塘(本体是“书”)。按“渠”字在文言文中可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指人指物都可以,本文中即可理解为“它”,就是“方塘”。
所以我的意见是解释为:“问它(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一直有河流源源不断的会聚过来啊。
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肆』 阅读古诗的方法

阅读古诗词的基来本方法自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伍』 阅读的古诗四句

读书的古诗(一)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读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读书的古诗(二)

1、《杂诗》东晋 陶渊明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诗意:精力充沛的时光不会再来,就像一天中只有一个早晨。我们应当及时勉励自己,岁月是不会等人的

2、唐代 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意: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陆』 关于阅读的古诗词

一、关于读书的古诗: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二、关于读书的名句: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7.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1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11.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柒』 关于阅读的古诗有什么

关于阅读的古诗有:

1、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3、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4、宋·陆九渊《读书》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5、明·于谦《观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6、清·法式善《读书》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捌』 阅读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阅读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版,古人写诗特权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