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古诗教案
1. 写云的古诗(整首)
单独描写云的诗还是比较少的,但是有相关的诗句。
离思五首·其四
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回难为水,除却巫山答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清平调·其一
作者: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 带日的古诗
带有日的古诗汇总如下
1.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清。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岛》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燕门太守行》
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7.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宋·王安石《孤桐》
8.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天。宋·王令《暑旱苦热》
9.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1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12.惟有日斜溪上思,旧旗风影落春流。唐·陆龟蒙《怀宛陵旧游》
13.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14.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宋·苏轼《新城道中》
15.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唐·张耒《初见嵩山》
16.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南朝·吴均《山中杂诗》
17.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19.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2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悯农》
22.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君子于役》
23.君子于役,,不日不月。《诗经·君子于役》
24.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陌上桑》
2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2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唐·李白《行路难》
27.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29.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0.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3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唐·白居易《观刈麦》
3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唐·温庭筠《望江南》
3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渔家傲》
34.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宋·晏姝《浣溪沙》
3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7.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近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3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3. 云在古诗文中的意像
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诗经里便有: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
《郑风.出其东门》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齐风.敝笱》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都人士之仕.白华》
诗经之“云”多以意“多”。因于认识上的局限,见天上漫漫云朵,其实为众,是而认为众多。也有看云飘飘而产生感叹的,如“英英白云”句,看白云飘悠悠而想到时运之艰难,有几分惆怅,已有象征的义素。
楚辞之中“云”也不少,如:
飘云屯其相离兮,帅云霞而来御
屈原《离骚》
云霞来迎,一如亲友,可见诗人给予“云”的任达,浪漫之情采。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屈原《大司命》
此云能“乘”,可谓为行铺路。岂是云能行?诗者思行矣!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屈原《悲回风》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宋玉《九辩.四》
“浮云”于高空飘荡,似高志之于理想,又不免“浮”而不定,何者?云因“浮”而难免有不能自控之处,因而高志遭疑总难免,此“浮云”实为诗人心中情感之云矣。
如果说《诗经》里的“云”仍是比较集体意识,那么《楚辞》里的“云”则已比较个性化。《诗经》之“云”仍多在实物与其本义的层面,而《楚辞》中“云”更注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色彩。如“云霓”成为拟人化的物象而恭迎诗人;是诗人用以遮天蔽日的“云”;“玄云”则为乌云,有迎风乘云之宏势;而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寄寓诗人精神上的舒放壮达;有时“云霏霏”弥漫天宇,仿佛把诗人的欢乐都笼罩去了,“云”即有黑暗势力之意;诗人心中的“浮云”则含有一种浮离不定之感,其飘其止仿佛其身其志,因而发出哀叹之声;而“云蒙蒙”则明显地指希望太阳(光明势力)耀长空,可恨乌云(黑暗势力)来迷蒙。总而言之,楚辞里“云”意象已具很强个性色彩,含有更多的是其本义之外的象征义
云,作为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被赋予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例如,卢思道的《从军行》中,借“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塑造了战斗激烈、绵长的景象。这里的“云”是从云的浓重沉实的本象形态与战斗凝重紧张的相似点出发,通过这个意象的寄托,使战斗场面更生动,突显其惨重;也使一种厌战之感委婉道出。崔灏的《黄鹤楼》所写的“云”,则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里的“白云”着重把其悠悠千载,依然如故的情景与鹤去楼空、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的现实相对比,发出的是对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叹。
王维的诗歌最喜写云。“在王维现存的489首诗中(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据初步统计有83首诗中有‘云’的意象,这表明王维诗中‘云’是一个中心意象。”
众所周知,“空”是王维诗歌的一个中心概念。但“空”也是佛教的最高范畴之一,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佛家之“空”,并不是指一切皆无。世间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有”,佛家所强调的是从“有”中悟“空”。王维最崇信的《维摩洁经》,以及《金刚经》、《楞伽经》都宣扬这种“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观点。王维接受了空幻观,他尽力想看空人世间的许空幻观对王维的艺术影响很大,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仅着重外形突出特征的刻画,还探究外在形式所蕴含的意味。佛家说,实相非相。王维的诗总在试图突显实际事物空幻的本质,因而具有一种超脱、空灵、含蓄的美。③
同时,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此它最能象征同样似有实无的空幻。这个也许就是王维常在诗中写到“云”的原因。因为心中塞满的全是“空幻”,感受最深的自然就是类似空幻的情景。而且王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过着亦官亦隐的日子,生活上的简单与孤独使诗人有充裕的时间亲近大自然:“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终南别业》,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云”作为天空的一部分,随处可见,可能是诗人每每抬头望天,思考无限的哲学意蕴,感概人生的最忠实的聆听者。此外,唐代士子盛行漫游、读书山林的风气,眼界广阔、理想远大,与自然更有长期的交往。唐代人口流动较大,疆域内外出入频繁,贸易、游历、迁谪、服役、做官等都使人们走出狭隘的家庭空间,走入自然。在王维以前及其时的唐代诗人中,也有不少写到“云”的意象,例如: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王勃〈普安建阴题壁〉)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只是王维诗中的“云”是有个性的,虽然各有差别,却符合其诗“清淡而味远”的整体风格。这些都是由于王维个人涵咏大雅的才情(精通音乐、绘画;广涉佛学以及以儒、道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复杂的人格结构(做官与归隐之间的长期徘徊)所赋予的。
张海沙先生在其著作《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论及王维诗中“云”的意象时,提出王维诗中“云”的意象主要有四层含义:较显明的一层,是将世事人事的变幻与空虚比作浮云;第二层是用云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第三层,是表达一种难解的禅境;第四层是佛法的象征,也是其最深的含义。
⑴将世事人事的变幻与空虚比作浮云;
“埋身白云长已矣,空余流水向人间。” (《哭殷遥》)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酌酒与裴迪》)
“山万重兮一片云,混天地兮不分。”(《送友人归山歌二首 其二》)
⑵用云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峡里谁知有人事,郡中遥望空云山。”(《寄崇梵僧》)
“望见南山阳,白云霭悠悠。”(《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⑶表达一种难解的禅境;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山中寄诸弟妹》)
“行到水穷处,坐看白云起。”(《终南别业》)
“不知栋云里,去作人间雨。”(《辋川集.文杏馆》)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
⑷佛法的象征;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乘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双关手法。“法云”万法如云,世事万物以及佛法都是如云一样虚而不实。
“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燃。”(《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这里的“云”则寓意“法”的高大、清静、圣洁.
“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韦士郎山居》)
“月回藏珠斗,云消出绛河。”(《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辋川集.欹湖》)
“山鸟群飞,日隐轻霞。”(《酬诸公见过.时官出在辋川庄》)
⑸表达一种欣赏自然的情趣;
“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韦士郎山居》)
“月回藏珠斗,云消出绛河。”(《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辋川集.欹湖》)
“山鸟群飞,日隐轻霞。”(《酬诸公见过.时官出在辋川庄》)
4. 带云的古诗
带云的古诗
1、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唐·李白《太原早秋》
2、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3、云起争峰势,花交隐涧枝。唐·张乔《商山道中》
4、云月有归处,故山清洛南。唐·许浑《长安早春怀江南》
4、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唐·孟浩然《登望楚山最高顶》
6、中林子规啼,云是古蜀帝。唐·鲍溶《子规》
7、四啼玄冥冬,云物惨不霁。唐·鲍溶《子规》
8、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唐·白居易《东坡种花二首》
9、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唐·白居易《东坡种花二首》
10、云侵帆影尽,风逼雁行斜。唐·马戴《江行留别》
11、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唐·杜甫《江亭》
12、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唐·皇甫冉《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13、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唐·王勃《易阳早发》
14、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唐·李白《姑孰十咏·丹阳湖》
15、云日遥相对,川原无不通。唐·谢勮《游烂柯山》
6、云扃掩苔石,千古无人赏。唐·谢勮《游烂柯山》
17、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唐·周贺《冬日山居思乡》
18、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19、云湿淮南树,笳清泗水楼。唐·喻坦之《晚泊盱眙》
20、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唐·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
5. 古诗云诗句解释
千形万象竟还空:云形象千变万化,实际上却空无一物。(讽刺那些不学无术的官员)
映水回藏山片复重答:即使映在水里,藏在山里,也是一样的空。
无限禾苗枯欲尽:很多禾苗都快枯死了。
悠悠闲处作奇峰:云彩却仍然悠闲的在高处变幻成山峰。(讽刺那些对人民死活不管不顾的官员)
6. 带有云字的古诗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内门关
这首诗的精华容在于后两句,个人也很喜欢的说。云只作为一个意象出现而已。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个很耳熟能详啦!
孤
云
唐
于邺
南北各万里,有云心更闲。
因风离海上,伴月到人间。
洛浦少高树,长安无旧山。
徘徊不可驻,漠漠更东还。
庆
云
见
唐
李绅
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庆云冠玉峰。
轻未透林疑待凤,细非行雨讵从龙。
卷风变彩霏微薄,照日笼光映隐重。
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
云
唐
董思恭
帝乡白云起,飞盖上天衢。
带丹绮罗映,从风枝叶敷。
参差过层阁,倏忽下苍梧。
因风望既远,安得久踟蹰。
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后山前。
飘零尽日不归去,贴破清光万里天。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完整的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7. 云古诗唐朝来鹄诗人
《云》是唐代诗人来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旱云千变万化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反映诗人为庄稼盼雨心情的抒情之作。这首诗描写细腻,旱天云彩的种种变化写得逼真而形象。从整篇的诗句中虽然贯穿着诗人对旱云的不满,但诗人还是成功刻画了云朵千娇百媚的形象。这是一首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的小诗。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像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到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似曾相识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8. 古诗云有哪些内容
《云》: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①,动则綦高以钜②。圆者中规③,方者中矩④。大参天地,德厚尧禹⑤。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宇⑥。忽兮其极之远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⑦,印印兮天下之咸蹇也⑧。德厚而不捐⑨,五采备而成文⑩。往来惛惫,通于大神;出入甚极,莫知其门。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君子设辞,请测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与?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郄穴而不偪者与?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往来惛惫而不可为固塞者与?暴至杀伤而不亿忌者与?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与?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
注释
①周静致下:弥漫在地面。周:周密。致:处于。②綦:极。钜:大。此二句言云变化时的形状。③规:画圆的工具。④矩:画方的工具。⑤德厚尧禹:恩德厚于尧禹。因为云可以致雨,并育化万物,故云。⑥盈:满。大宇:宇宙空间。⑦攭:分散。反:通“返”,还。⑧卬卬:向上而高的样子。咸:皆。蹇:艰难。云高去而不下雨。故天下皆艰难也。⑨捐:捐弃。此句言云对万物无所捐弃,并皆泽被之。⑩文:文彩。惛惫:幽暗,晦暝。通于大神:言其变化莫测也。极:通“亟”,疾迅。门:门径。以上两句言云往来迅疾,无人知道它出入的门径。敏:聪敏。陈:陈说。意:猜度。塞:堵塞。此句言云块虽大而不堵塞。不窕:没有空隙。窕:有间隙。郄:缝隙。偪:狭窄。此句言云为虚物,行虽远且迅速,但不可以托寄书信。讯:书信。固塞:坚固的要塞。暴至杀伤:指雷霆震怒,风狂雨骤,而杀伤万物。亿忌:怀疑、顾忌。亿读作“意”,疑。此句言天下共享其功而云不偏颇。不私置:无所偏颇,一视同仁。托地而游宇:托身在大地而浮游于天宇。友风而子雨:以风为友,以雨为子。云从风而来,故曰“友风”;雨从云间下,故曰“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