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吴祖光诗词

吴祖光诗词

发布时间: 2021-01-21 05:19:09

⑴ 赞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诗歌有哪些

【年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曲牌】:沁园春
【题目】:雪
【写作时间】:1936年 2月
【内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作法】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一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背景】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鉴赏】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附】《沁园春》
——柳亚子
1945年9月
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 不尽依原题意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附】《沁园春·雪——和二十八画生》
杨将军
2005年 大寒

数九隆冬,猎猎朔风,瑞雪飘飖。
眺黄河上下,冰凌浩浩;
长江左右,雪雾滔滔;
塞外皑皑,昆仑皓皓,万里茫茫素裹袍。
还放眼,看雾凇树挂,林海松涛。

山河触动心潮,数古往今来众英豪。
叹佛陀孔孟,非真圣道;
庄周黄老,难以逍遥;
雅典学园,清真古月,将相王侯枉自骄。
君识否?惟基督我主至大崇高!

【作者简介】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⑵ 祖籍在重庆长寿的名人

赤胆忠心杨应春

凤乡之地历来出厚爱赤诚之人,明朝时,长寿就出了一个深得百姓敬重的爱戴忠臣,叫杨应春。
杨应春举人出身,学识胆识兼俱。明英宗时,任太仆寺卿。当时北万的蒙古瓦刺族经常发动骚乱,与朝庭为敌,成了明朝的心腹之患。朝内有个宦官名叫王振,是个奸恶之徒,却因为善于阿谀奉承,深得明英宗宠信。1449年,瓦刺族再次发动骚扰,王振鼓动好大喜功的英宗御驾亲征,英宗竞用不懂兵法,且从未打过仗的王振统领三军,结果在蒙古的土木堡—战中,明朝三十万大军全军覆灭,英宗成了俘虏,蒙尘塞外。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当时杨应春跟随英宗被俘后,进入蒙古瓦刺族的军营中,但他处处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瓦刺人羞辱英宗时,他总是挺身而出,厉声喝止。瓦刺人曾威胁他:你—个奴才,不怕死吗?杨应春严厉地回答:“我是大明臣子,死有何惧?尔等不过猖狂一时,如果识时务,趁早把我们送回京城,不然后悔的是你们。”瓦刺人竟拿他无可奈何。
明英宗被俘之后,明朝政府多方想法营救,杨应春与明朝官员一道,多次与瓦刺人谈判周旋,最终让英宗还朝。但英宗还朝后,皇位已被其弟所得,杨应春再助英宗,“夺门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英宗帝位复得。英宗念其功高,封他为太子少保。
杨应春为官清正,名声很好,又擅长文学,赤胆忠心,深为后人称道,是我们长寿人的骄傲。

一代鸿儒谯天授
长寿富饶美丽,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名人辈出。
两宋时期,长寿出了个大儒,姓谯名定字天授。少年时就钻研易经,青年时赴河南,师从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家程颐,学业精进。后来程颐被贬谪到涪陵,谯定就与他同往,在北山定居,研讨易经,成为一代名家。北宋朝庭闻其名,两次召他入朝为官,他都不去。后来宋高宗再次召他到扬州做官,在赴任途中遇金兵未能到达目的地。此后就归隐在成都青城山,当地人知道他学识渊博,都尊称他为谯夫子。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谯定交往深厚,并佩服他的才学。在他-百三十岁生日曾写诗相贺:寄谢谯夫子,今年一出无?万缘随梦断,百念与形枯。云护巢松谷,神呵煅药炉。凭高应念我,百首学征祖。
谯定高寿,一生为人谦让豁达,博学多才。但晚年却不知所终,人们认为是他成了神仙云游四方去了。其实他就隐居在长寿的焦家今邻割镇境内,曾在但渡一带为人讲学。一生著述颇多,最有名的是《易传》,可惜未能流传下来。宋代的史书都有关于他的记载。

史海钩沉 垦荒县令李希贤
清朝建立后,百废待兴。面对-个当时有三亿多人口的国家,清朝政府把粮食问题放在第一位,增加粮食的办法之一就是扩大土地面种植面积,一些勤政有为的官员就千方百计带领百姓垦荒种地,李希贤就是当时有名的“垦荒县令”。
李希贤是长寿县人,生逢康、乾两代,在山东临淄、汶上、思县、馆陶等多个县任县令。为官任职期间,他深知“仓廪实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处便发动百姓疏通河道,兴修水利,开荒垦地,且亲自参与其中有。在他带动下,大片大片的荒山、滩涂之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决了当地百姓温饱问题,还为朝庭储备了大量的官粮。据清政府史料所载,他为官三十多年间,共计开垦荒地24000多公顷,同时兴修水渠无数。因其廉洁能干,多次得到提升,在山东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职,后来又到云南省任职。
七十岁时,李希贤告老还乡,清政府对他好评有加。

陈新甲替君代罪
明朝崇祯时,有一名臣,深通兵法韬略,忠于朝庭,力挽明朝于败亡,却因奸臣嫉限,屡遭弹劾,最后替君代罪,舍身成仁。
此人名叫陈新甲,长寿沙石新滩村人。陈新甲进士出身,通晓军事。但生逢明代崇祯年间,大明王朝腐败没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陈新甲与卢象升、杨嗣昌等一帮明臣竭力挽救大明于危亡,陈新甲在辽、沈一带多次指挥作战,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时有奸臣弹劾,但崇祯皇帝对新甲十分信任,并委以兵部尚书重任。
然而,当时的大明王朝已到无力回天的地步,陈新甲与农民起义军多次作战,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无法挽救整个败局,一些奸臣总是抓住机会就大加弹劾,让陈新甲举步维艰,曾要求辞官返乡,但崇祯坚决不同意。
明王朝面对义军和清军的双重夹击,不堪重压。清朝趁机派人来议和,欲以不战而获利。陈新甲认为朝庭年年征战,需要缓和,积蓄力量,向皇帝上书准予议和,得到崇祯私下认可。双方派人进行密谈之后,使臣将议和条款和密件送到陈新甲住处,陈当时忙于政事,随手放在办公案桌上,下面的人以为是朝庭用的快报,就传抄后送出去,一时舆论大哗,崇祯皇帝狼狈不堪,推罪于陈新甲,朝中奸臣趁机再次弹劾,崇祯无奈,只好以〃通敌〃罪挥泪斩忠臣。
陈新甲替君代罪被斩之后,仍有奸臣进谗言大肆诋毁。崇祯心里再明白不过了,怒斥:如果让你们处在陈新甲的位置,恐怕更不如。并不准再追究“通敌”之事,将陈新甲送回长寿原藉厚葬。

让生活充满诗意——凤鸣诗词学会会长谭连兴
本月底,我区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活动将正式启动。24日,记者就相关问题(以下简称“记”)采访了凤鸣诗词学会会长谭连兴(以下简称“谭”)。
记:请简要介绍什么是“全国诗词之乡”。
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是由中华诗词学会发起和评选的,是一项全国性的文体创建活动。能成功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标志着一个地区有着较繁荣的文化事业、文化氛围浓郁,精神文明建设比较优秀。
记: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创建全国诗词之乡?
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区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启动创建全国诗词之乡缘于三个原因,一是近年我区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化建设、文艺创作相对滞后,创建诗词之乡将为繁荣文艺创作搭建起一个有形平台;二是目前全区提出建设人文长寿,建设文化强区,创建诗词之乡、繁荣长寿文化旨在为此搭建有形平台。
记:据我所知,目前全国创建“诗词之乡”成功者只有近10个城市和地区,长寿开展这项活动时机成熟吗?
谭:在今年提出启动全国诗词之乡创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是长寿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丰富多彩,这为诗词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区委区府关心和重视此事,为我们创建诗词之乡提供了坚持的组织保障;三是长寿区已有来自工厂、农村、机关和学校等各行各业的诗词会员250多名,诗词创作有了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记:成功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有哪些具体要求?
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与创建文明城区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包括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会员规模1000人以上、诗词教育活动广泛深入等六项要求。

著名国画家施乃扬:胸有万千情意 画有万千神韵
长寿的女婿、著名国画家施乃扬将携平生数百件力作,来长举办个人画展。记者日前走近施乃扬,对这位当代中国画坛奇杰进行了专访。
施乃扬,祖籍天津,字仲鲁,号紫云轩主。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师从著名国画大师吴弗之,作品笔力苍劲,墨彩酣畅,注重神情表现,工小品、善巨幅,1997年被中国美协授予“中国画坛百杰”称号。
“溪山为写真,水墨见精神”。在多元格局的当代画坛,施乃扬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工写结合并能出新。他的山水画归于在传统基础上写意的一路,苍劲、浑厚,骨法用笔,以“写”抒中国画之“最”, 在中国画坛享有很高声誉。
据称施乃扬早年颇是喜爱京剧。那时,他的一个邻居是当地有名的京剧演员,且画得一手好画。受其影响,施乃扬结实了不少当地书画界朋友,随后一起到天津文化馆学画,王学仲、孙奇峰等先后成为他的导师,他也因之打下非常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后因崇尚海派绘画风格,施乃扬考入浙江美院,成为著名国画大师吴弗之先生的高足,学画七年,得到严格的教诲,博众家之长,酿造出了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
清人笪重光曾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施乃扬十分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之道,故在施乃扬的山水画里,既能感到吴弗之等绘画大家的风韵,又不失施乃扬自己的构思和运笔特点。
艺术创作原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笔墨当随时代”,这既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艺术家观察力、思想性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施先生多次游历漓江、新疆、西藏等名川大山写生,年轻时又有过在绵阳地区当知青的经历,与山川朝夕相伴。这使他对大自然的原生之美、天籁之美、地貌之美;对山水画的皴法之美、笔墨之美、意境之美更有一层特殊的情思和感悟,在创作中十分讲究天人合一,很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对应统一。他的画中,画理与哲理、艺术与科学是相融相通的,给观众以可行、可游、可局之感。在其作品《湘西归来看人间仙境》中,注重气韵、神情的表现,但见湘江东去、波涛翻滚,巨浪在山崖下猛烈冲刷,卷起千堆雪,而流峰波谷间,一叶飞舟正借风而下,整个作品充盈着积极、大无畏的气概,令人自然而然联想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类的句子
笔墨和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施乃扬强调笔墨的发挥和心象的展示,他说,山水画艺术不是对大自然简单的复制和发挥照相机的功能,而是通过画家的"心领神会"、构思、取舍、笔墨等技法,创作出物我相融、天然宛成、超越自然诗一般的艺术境界。其墨宝最大气的是山水画卷,壮观恢宏,墨彩酣畅,大气磅礴。他一幅346×92公分的巨幅山水《浮云游之意》和《青山无古今》等写意山水画作,山峰叠嶂,层次分明,巧妙地将弥漫的山岚、云海、近峰远山演绎成虚实变幻、云蒸霞蔚、层林尽染的人间仙境,令人叹为观止。《阳气动林梢》一画中,他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而又充分地运用 现代绘画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种元素,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更是耐人玩味。
近些年,施乃扬开始更加注重控微索微,博古创新,在“匠心独具”与“洒脱大气”间找到了统一之道,运笔更具匠心,作品笔力更加苍劲大方和形神飞扬。他的《阳气动林梢》一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而又充分地运用现代绘画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种元素,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更耐人寻味。
生宣纸上的工笔是国画中的至难,可施乃扬却能举重若轻,观他的花鸟鱼虫之画作,便可知其大家功力。如《九龙戏月》、工笔写意合一的《荷花图》和《相亲》、《相伴》等佳作,寥寥几笔,就将鱼虫或花鸟各种最优美的瞬间动态,用最经济的笔墨和亮丽的色彩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读之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不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数他一幅长18米的《大吉图》,群鸡荟萃,雄姿英发,情态各异,生趣盎然,充满了形态和动态之美感,浓墨重彩间,用宣纸特有的渲染效果,浓淡干湿的几笔就将雄鸡之神气跃然于纸上,笔墨之间又互为浸染,让"墨生五色"既自成肌理又浑然一体,恰到好处,令人不得不为其高超的艺术灵气拍手叫好。
鸳鸯戏水,恩爱和谐;写意山水,气象万千。在施乃扬笔下,一切都可以成画,万物都可以出意境:骏马威武、牡丹华丽、兰花清幽。不过最喜爱的还是观赏施乃扬画竹:铺纸、提笔、蘸墨,运笔时或轻或重、或快或慢,纸上的墨迹或浓或淡、或粗或细……腾落跌宕、笔起笔落之间,但见墨竹几杆、竹叶几片立即跃然纸上,错落有致,布局精巧,虚实之间意境无限……
施乃扬与长寿是有缘分的。今年四月他首次来长,美丽的长寿水山和热爱文化的长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此后不久,他便决定来长举办个人画展,为促进长寿与区外文化的文化交流注入自己的一个因子。施乃扬对长寿也是深情的,他接受采访时说:“我祝愿长寿明天更美好,祝愿长寿人民人人长寿!”

中国老一辈报业巨子——陈铭德
提起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上海《新民晚报》,我们大家都不会陌生。它的前身为《新民报》,其创始人之一便是我们长寿人——陈铭德。
陈铭德1897年出生在长寿,青年时代深受"五四"思想影响,后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1923年应约到北平《国民日报》当编辑,5年后到南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任编辑,在此期间,陈铭德对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言论专制深感愤怒,萌发创办民间报纸、让民众自由抒发心声的想法。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刚过而立之年的陈铭德与另外两名中央通讯社编辑吴竹似、刘正华在南京创立《新民报》,其宗旨为"作育新民"。
办一切事业,领导人的思想可以决定这个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命运。陈铭德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报业巨子",其伟大就在于他对于中国民主和自由、对振兴中华锲而不舍的追求,在于他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1937年抗战爆发后,《新民报》的经济压力更大,对于如何处理好争取上流社会支持和充分表达民意之间,陈铭德和其夫人季惺女士曾经深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给股东的事业以及当时的社会关系以鼓吹,但同时,也要懂得报纸要在社会上站住脚,不替人民群众说话是不行的!"
正是因为这着深刻的亲民爱民思想,不论是抗战时期,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新民报》总能以切中时弊,以能说真话、言真事而深受各个层次人群的欢迎,成为老百姓的一味"心药",故当时社会上曾流传一句话叫"要纾解苦闷,看新民报"。 周总理曾为《新民报》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新民报的坎坷经历为主线,勾勒了在旧中国惊涛骇浪中新民报筚路蓝缕,从一家地方报纸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报纸之创业过程,国民党统治后期,《新民报》停办,衍生出《新民晚报》等报系,如今,《新民晚报》已成为中国三大晚报之一,陈铭德开启的办报事业随着社会进步迈进了新时代。
除了亲民情结,陈铭德身上还有最难能可贵的一个品质:有用人之心,也有容人之量。"文化相轻"的事从未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被人们称作"刘备",赞誉他有容人、惜才之雅量。所以,在为中国报业发展奠基的同时,陈铭德还团结和激励了一大批进步作家、报人和青年革命知识分子。夏衍曾亲自主编过《新民报》晚刊《西乡夜潭》,后来,吴祖光、孙伏园、施白芜、陈白尘等都曾担任过《新民报》副刊主编,在抗战八年中,《新民报》所拥有的作者群,几乎把先后来川的文化界各方知名人士罗致无遗。
可以说,《新民报》既开启了中国民间报业、文化人士办大报的先河,也记录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变迁,更反映了包括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等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争取民主进步,言论自由的沧桑经历,从而呈现出一幅既鲜明又熟悉的历史文化图像。而陈铭德,就是这幅"历史文化图像"的主笔。

⑶ 吴祖光诗句:为情人一去无踪影、美人断肠直至今、相思泪化作滇池水、长发飘飘如云……

求爱一个人的诗句,里面要有张玲玲的诗句

⑷ 蔬菜诗句30字以内

韭菜:
杜甫《赠卫八处士》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高启《韭》
芽抽冒余湿,掩专冉烟中缕。
几夜故人来属,寻畦剪春雨

荠菜:
辛弃疾《鹧鸪天》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蓬蒿菜、韭菜:
1.“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苏轼

南瓜
1. 《南瓜诗》
吴祖光
苦乐本相通,生涯似梦中,
秋光无限好,瓜是老来红。

豌豆
《豌豆诗》
曹植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感巫州荠菜
---高力士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苏东坡:“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菱如铁甲。”

⑸ 和水果有关的诗句

《葡萄》
——唐·唐彦谦
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
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

《赋枣》
——宋·王安石
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余甘入邻家,尚得馋妇逐。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贽享古已然,豳诗自宜录。沔怀青齐间,万树荫平陆。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广庭觞圣寿,以此参肴蔌。愿比赤心投,皇明傥予烛。

《白樱桃》
——唐·于邺(一作韦庄诗)
王母阶前种几株,水晶帘内看如无。
只应汉武金盘上,泻得珊珊白露珠。

《恩赐樱桃分寄朝士(在岐下)》
——唐·韩偓
未许莺偷出汉宫,上林初进半金笼。
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
俱有乱离终日恨,贵将滋味片时同。
霜威食檗应难近,宜在纱窗绣户中。

《樱桃》
——宋·陈与义
四月江南黄鸟肥,樱桃满市粲朝晖。
赤瑛盘里虽殊遇,何似筠笼相发挥。

《和裴杰秀才新樱桃》
——唐·杜牧
新果真琼液,未应宴紫兰。圆疑窃龙颔,色已夺鸡冠。远火微微辨,繁星历历看。茂先知味好,曼倩恨偷难。忍用烹騂酪,从将玩玉盘。流年如可驻,何必九华丹。

《樱桃》
——唐·张祜
石榴未拆梅犹小,爱此山花四五株。
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

《谢杨尚书惠樱桃》
——唐·卢延让
满合虚红怕动摇,尚书知重赐樱桃。
揉蓝尚带新鲜叶,泼血犹残旧折条。
万颗真珠轻触破,一团甘露软含消。
春来老病尤珍荷,并食中肠似火烧。

《乞樱桃》
——唐·齐己
去年曾赋此花诗,几听南园烂熟时。
嚼破红香堪换骨,摘残丹颗欲烧枝。
流莺偷啄心应醉,行客潜窥眼亦痴。
闻说张筵就珠树,任从攀折半离披。

《吴樱桃》
——唐·白居易

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
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
鸟偷飞处衔将火,人摘争时蹋破珠。
可惜风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应无。

《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唐·崔兴宗
未央朝谒正逶迤,天上樱桃锡此时。
朱实初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
未胜晏子江南橘,莫比潘家大谷梨。
闻道令人好颜色,神农本草自应知。

《石榴》
——唐·无名氏
蝉啸秋云槐叶齐,石榴香老庭枝低。流霞色染紫罂粟,黄蜡纸苞红瓠犀。玉刻冰壶含露湿,斒斑似带湘娥泣。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

⑹ 请问与毛泽东和诗的刘亚子的生平

柳亚子(1887.5.28——1958.6.21)苏州吴江黎里人,中国诗人,原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号亚子,江苏吴江人。早岁在乡从陈去病、金天羽游,1905年加入国学保存会。后至上海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创办并主持南社。民国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 、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其诗高歌慷慨,亦工词。著有《磨剑室诗词集》和《磨剑室文录》,另有《柳亚子诗词选》行世。

柳亚子重视文学的思想性,他反对叹老嗟卑的个人主题的吟咏,也反对批风抹月的流连光景之词。在诗风上,他崇尚唐音,承继夏完淳 、顾炎武、龚自珍3家,贬斥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词风上,他推崇辛弃疾,贬斥吴文英。在文风上,他反对韩愈和桐城派。柳亚子是一个以诗歌为武器的政治诗人。他的诗,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在广泛的革命交游中,柳亚子写下了大量的怀人诗和赠友诗。革命派的英勇斗争使柳诗充满了慷慨激昂之气,这一斗争的多灾多难的历程又使他的诗具有沉郁苍凉的风格。辛亥革命后,柳亚子的诗歌主题转为对这次革命不彻底的批判。五四运动后,他的创作转入了新时期,一直歌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毛泽东与柳亚子的诗词交往逸事

抗战胜利之后,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重庆的43天中,毛泽东除主持谈判外,还同社会各界朋友进行了广泛接触。

柳亚子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结识的老朋友。8月30日,刚到重庆不久,毛泽东就在重庆桂园寓所,宴请柳亚子、沈钧儒等人。席间,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9月2日,《新华日报》以《赠毛润之老友》为题,发表了这首诗。9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又到重庆沙坪坝南开学校津南村看望柳亚子。在柳的寓所,柳亚子请毛泽东校正他准备收入《民国诗选》的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并向毛泽东索诗。10月7日,毛泽东将《沁园春。雪》题赠柳亚子,并附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得到毛泽东题赠的《沁园春.雪》后,柳亚子很快作出了和词《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10月下旬,柳亚子将毛泽东的赠与自己的和词,在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柳诗尹(瘦石)画联展”上展出,并将两词送交《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大概是发表毛泽东的词需经本人同意的缘故,《新华日报》于11月11日单独刊出了柳亚子的和词。

毛泽东赴重庆,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的武略文韬早已是举国景仰。在诗画联展上传出毛泽东有词《沁园春。雪》后,山城文化界纷纷流传开来,等到柳亚子的和词公开发表后,更多的人在打听原词《沁园春。雪》。张林岚说,重庆《新民报》当时的办报方针是“中间偏左”,事实上是十分倾向于进步的,从主笔赵超构到下面的编辑记者,倾向民主进步的人很多,很多人都会有意识地多登进步的文章。此时,重庆《新民报。晚刊》的副刊《西方夜谭》,是由著名的剧作家吴祖光先生当编辑。在山城皆盼毛泽东原词的氛围下,吴祖光先生设法拿到了这首词的抄件,读后他深为激赏,当即就在11月14日的副刊上予以公开发表,还加上了一段充满激情的编者按语,其中写道:“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在编者按之后,就是那首千古绝唱。

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不要说毛泽东的诗词,平时就是毛泽东的名字,都是见不到的。这首词一经《新民报。晚刊》发表,顿时在重庆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间,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柳亚子将它称为“千古绝唱”,谓“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此前,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毛泽东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亲赴重庆谈判,他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负责精神,已经深深打动了社会各界,为国人广泛称道。一阕《沁园春。雪》,又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盖世的才华,进一步地征服了人心,使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身上,更多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柳亚子的思想受过西欧民主思想的熏陶,崇拜卢梭,曾将自己的名字更为“人权”,字“亚卢”,亚洲的卢梭也。1903年他写过一首长诗《放歌》,其中一段道:“我思欧人种,贤哲用斗量。私心窃景仰,二圣难颉颃。卢梭第一人,铜像巍天阊。《民约》创鸿著,大义君民昌。胚胎革命军,一扫秕与糠。百年来欧陆,幸福日恢张。继者斯宾塞,女界赖一匡,平权富想象,公理方翔翔。谬种辟前人,妄诩解剖详。智慧用益出,大哉言煌煌。”他曾在报刊上宣传卢梭的民约论,提倡民主主义,反对向君主乞求的君主立宪制。他在一篇文章中,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卢梭的民约论思想,最后号召读者:“诸君诸君!认定宗旨,整刷精神,除暴君,驱异族,破坏逆胡专制的政府,建设皇汉共和国的国家,那就是诸君的责任了。”他专门写了一篇《哀女界》的文章,揭露中国专制主义统治下妇女所受的种种痛苦,呼吁妇女独立解放。 他的思想又受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张煌言、夏完淳思想的影响。这也反映在他早年的诗歌里。如《题<张苍水集>》:共四首,选一首:“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淡汉山河。盲风晦雨凄其夜,起读先生正气歌。”张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亡后,拥鲁王监国,以舟山为根据地,抗击清军达19年,曾和郑成功配合一度会师北伐,后为清军捕获,不屈牺牲。诗中借“胡尘惨淡汉山河”,号召抗清革命。另一首《题<夏内史集>》,共六首,选一首:“鸱枭革面化鸾皇,禹旬尧封旧土疆。大业未成春泄漏,横刀白眼问穹苍。”夏完淳,字存古,松江华亭人,他从14岁起便追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抗清,被害时仅17岁。“鸱枭革面”指清松江提督吴胜兆,原为明朝武官,后降清,后又举兵抗清,失败后,夏完淳亦被捕蒙难。柳亚子后来回忆说:“十八岁开始读夏存古和顾亭林的诗集。存古是明末陈子龙的学生,以神童著名,十五起兵抗满,十七岁殉国,所作都是激昂慷慨之音。”可见明末抗清诗人对他思想的影响。 1903年上海发生轰动一时的《苏报》案,章太炎、邹容被租界巡捕房监禁狱中,他写诗怀念他们:“祖国沉沦三百载,忍看民族日仳离。悲歌咤叱风云气,此是中原玛志尼。”两年后,邹容病死狱中,他写诗哭邹容。“白虹贯日英雄死,如此河山失霸才。不唱饶歌喝薤露,胡儿歌舞汉儿哀!哭君噩耗泪成血,赠我遗书墨未尘。私怨公仇两愁绝,几时王气划珠申?”珠申指满族。全诗异常悲愤和沉痛,也表达了他和革命党人浓厚的友情。 1907年秋瑾被清政府杀害,这件事震动了全国。他写了《吊鉴湖秋女士》七律四首。其三,四是:

饮刃匆匆别鉴湖,秋风秋雨血模糊。填平沧海怜精卫,啼断空山泣鹧鸪。马革裹尸原不负,蛾眉短命竟如何!凭君莫把沉冤说,十日扬州抵得无?

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碧血摧残酬祖国,怒潮呜咽怨钱塘,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

1907年冬,柳亚子在上海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筹备结社,有诗曰:

慷慨苏菲亚,艰难布鲁东。佳人真绝世,余子亦英雄。忧患平生事,文章感慨中。相逢拼一醉,莫放酒樽空。”诗中提到苏菲亚,是俄国民意党领导人之一。诗中提到的布鲁东,即蒲鲁东,为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理论家。诗中将苏菲亚比喻何震,布鲁东比喻刘师培②,因为他们夫妇俩是相信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这首诗表达了他们聚会慨当以慷,忧患国事,从事革命鼓吹的愿望。

同年,他又写了两首诗,选其一:

啼红泣翠送年华,潦倒穷途哭酒家。梦里荒唐新甲子,樽前憔悴旧琵琶。箫心剑态愁无那,马角乌头恨未赊。便是买山归亦得,只愁清泪落天涯。

全诗流露出悲怆的情调。

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成立,柳亚子即席赋诗: 寂寞湖山歌舞尽,无端豪俊又重来,天边鸿雁联群至,篱角芙蓉晚艳开。莫笑过江典午鲫,岂无横槊建安才。登高能赋寻常事,要挽银河注酒杯。

单一题目便是一完整的纪事。他特别强调三百年来社事零替以来,这是最快乐的一次结社集会了。全诗气势雄伟,风格高昂激越,是革命的呼号。

次年,南社第二次雅集,在杭州西湖,他写了一首词。

金缕曲 三月朔日,南社同人会于武林,泛舟西湖,醉而有作。

宾主东南美,集群英,哀丝豪竹,酒徒沉醉。指点湖山形胜地,剩有赵家荒垒。只此事,从何说起!王气金陵犹在否?问座中谁是青田子?微管业,付青史。大言子敬原非戏,论英雄安知非仆,狂奴未死。铁骑长驱河溯靖,勒石燕然山里,算才了平生素志。长揖功成归去日,便西湖好作逃名地。重料理,鸱夷计。

词中引了一些史籍上的典故,意思是要有英雄出来,驱除鞑虏,建立民国,而到了民国建立,则可功成身退,隐居西湖,学范蠡灭吴,改名鸱夷子,携西施泛五湖而去。词器识明达,意志坚定而又才气发越,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而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对于诗词,柳亚子诗宗盛唐,词宗南唐、北宋。他曾声称:“余与同人倡南社,思振唐音以斥伧楚,而尤重布衣之诗。”后来他又回忆说:“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做旧诗的人,大概可分为三派,甲派是王闿运,乙派是郑孝胥、陈三立,丙派是樊增祥、易顺鼎。我对于这三派都表示反对,想别创一宗,由明季陈子龙、夏存古以上追唐风。……我还有一个偏见,就是以人论诗:我在辛亥革命前反对满清,辛亥革命后反对袁世凯,所以接近清、袁的诗人,我是不佩服的。上面所讲对于近代甲乙丙三大流派的高举叛旗,一大半是这个原因呢!”这里说得很清楚,他反对江西诗派,从政治上讲,这派人接近清王朝,情绪低沉;从艺术上讲,“刻意求艰深,病在一涩字。”不能视为正宗。他有《论诗六绝句》其中两首云:

少闻曲笔湘军志,老负虚名太史公。古色斑斓真意少,吾先无取是王翁。

郑、陈枯寂无生趣,樊、易淫哇乱正声,一笑嗣宗广武语:而今竖子尽成名。

前一首诗讽刺王闿运作诗专门模仿魏晋诗体,是假古董,失去真情实感。后一首批判郑孝胥、陈三立的江西诗派同光体追求清瘦枯淡的风格,是一种衰飒危苦的韵味,寂然无生趣。而樊增祥、易顺鼎的宗晚唐派,专门喜欢写艳体诗,捧角诗,实是淫乱之声,是一种封建文化的腐朽堕落之风。而清末民初,这些诗派仍占据诗坛,他便发出阮籍所言“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哀叹。

柳亚子批评江西诗派却引起了南社内部社友的不同意见,发生了争论。当时姚鹓雏、闻野鹤、朱鸳雏崇拜同光体,发生争执,双方都意气用事,说了些过火的话,伤了感情。而总的说来,这场争论其性质是诗坛保守与进步思想的争论,是有意义的。柳亚子对郑、陈、樊、易的尖锐批评,实开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民主主义者批评这批诗作的先河。

⑺ 毛泽东的诗词!

毛泽东诗词选

沁园春《长沙》 菩萨蛮《黄鹤楼》 西江月《井岗山》 清平乐《蒋桂战争》 采桑子《重阳》 如梦令《元旦》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菩萨蛮《大柏地》 清平乐《会昌》 忆秦娥《娄山关》 《十六字令三首》 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 沁园春《雪》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浪淘沙《北戴河》 水调歌头《游泳》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到韶山》 七律《登庐山》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七律《答友人》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卜算子《咏梅》 七律《冬云》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虞美人《枕上》 七律《洪都》

--------------------------------------------------------------------------------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

西江月《井岗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

清平乐《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秋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甄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

如梦令《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五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宵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全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

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