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诗句中
杜牧留下的诗作中貌似没有描写赤壁之战的,倒是苏轼有一首。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
赤壁怀古》你是不是想找这个?
『贰』 古诗赤壁的中心
中心思想:抄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袭,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原诗:
赤壁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叁』 《赤壁》中以小见大的诗句是什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专万水军而大属获全胜呢?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其实的意思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肆』 赤壁古诗的意思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译诗: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我把它仔细磨洗,认出是三国的遗迹。
倘若当年,东风不将周瑜助,
那么铜雀高台春光深,
深锁住,江东二乔,沦为曹公妾。
二、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考题
1、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4、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得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赤壁》一诗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赤壁》一诗中作者抒发感慨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赤壁》中含蓄反映诗人抑郁不平心境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曲折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慨。
12、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伍』 赤壁古诗的解释
解释: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就这样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掉版,我拿了过来对它进权行清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如果不是东风给予周瑜方便,结局恐怕就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歌:《赤壁》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赤壁诗句中扩展阅读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赏析:
诗人在诗中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陆』 杜牧在赤壁中进行议论的诗句是
东风不抄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每至晴初,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柒』 古诗杜牧的《赤壁》的赏析。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艺术特色: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7)赤壁诗句中扩展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捌』 初中古诗《赤壁》的诗句
《赤壁》作者杜牧,该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版)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权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创下的佳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玖』 赤壁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战无不胜 [zhàn wú bù shè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专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属能成功。
褒义
出 处
《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例 句
自先王以来,楚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九回)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降龙伏虎 战无不克
『拾』 《赤壁》一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哪一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