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古诗改成小故事

古诗改成小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1-17 08:52:47

㈠ 选一首古诗词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改写自《秋思》:
不知不觉,夏日的炎炎已经悄然远去,萧萧的秋风时而灌满洛阳的街头巷尾。发黄的树叶再也不能栖息在树上举目远望了,随着秋风的吹拂在空中漫无目的的荡漾,不知道自己最后会落到哪个角落、为哪一棵树来年的生长增添养料。小草的身子也变得枯黄,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候鸟成群结队的向南飞去,偶尔还会有一两声鸣叫划破宁静的长空。天气逐渐转凉,人们都换上了秋装。
诗人张籍站在客栈门口,举目南望——家乡现在是什么样子呢?像往常一样,他边看边想,不知不觉眼睛酸涩,思乡的伤感不禁又一次侵袭了张籍的心头。
“秋来了,秋来了……”他喃喃着。说着说着,他又想起了中秋节,愈是想,他愈是伤感,年迈老母的身影,懵懂幼子的声音, 还有临行前妻子的叮咛……
“给家里写封信吧,”张籍转身走回客栈,“别让家人担心我。”说写就写,他迅速铺好宣纸,蘸好毛笔,握笔在手。可是,千种思念,万分挂牵真的不知如何写起。一支蘸好墨的笔停滞在空中。
“到底写什么啊?老母亲,爱妻,孩子都还好吗?”想着想着,张籍鼻子一酸,几滴苦楚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
第二天,张籍把写好的信揣在怀中,仿佛那是他的珍宝。找到捎信人,张籍一边双手交信,一边再三叮嘱:
“路上定要小心,务必把这信送到家人的手中。”
“ 好的,不要担心。”
捎信人转身上马要走,张籍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一样,再一次把信要回,重新拆开,看了又看,还自言自语的说着什么,最后确保没有什么遗漏时,才把信交给捎信人。
捎信人扬鞭催马,疾驰而去,张籍祥一塑雕像,久久的站立在路边迟迟没有离去……

1、原文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翻译

枯藤老树昏鸦,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3、赏析

“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㈡ 古诗编成的小故事

调停黄梅雨

清朝某年,春末夏初的一天,三位同窗好友约定在酒楼小酌。
细雨霏霏,方生、姚生先至。稍候片刻,刘生也上楼来了,手中的雨伞淌着水,见了两人便说:“咳,这雨怎么下个不停?真烦人!”
“这个季节就是多雨啦。”方生接口说,“古人不是早就这样说了吗——‘黄梅时节家家雨’?”
方、刘两人,平素就喜欢抬杠。方生话音刚落,刘生马上反击:“这个季节未必多雨,古人早就这样说了——‘梅子黄时日日晴’。”
两人各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
“两位所言,都有一定道理。”姚生历来是充当调停人的角色,这时他开口了,“不过,还有一句古诗,两位倘是记得,就不用如此争辩了。”
“是哪一句?”方刘两人齐声急问。
“‘熟梅天气半晴阴’,不是吗?”
姚生话音刚落,“哈哈哈——”三人一齐放声大笑起来。
三人言及的诗句,都是出自宋人的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三衢道中》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戴敏《初夏游张园》

春末夏初,正是梅子黄熟的时候,常是阴雨连绵,人们称为“黄梅季”、“黄梅天”、“黄梅雨”。历代写黄梅雨的诗歌就很不少。如唐末皇甫松的《梦江南》词: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江南夜间的潇潇梅雨,应和着船上的幽怨笛声,点染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

又如宋代贺铸的《青玉案》词的末尾: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以绵绵不绝的黄梅雨喻“闲愁”,化抽象为具体,又传神之至,作者因而被号为“贺梅子”。

至于上面三首诗,同是写黄梅季,但天气有所不同,那是因为诗人写的是当时自己的所见所闻。正如唐代的杜牧,在出游的路上恰好碰上下雨,留下了人们熟悉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但我们不可据此就认定清明节必然有雨(实际上倒应是“天清气明”之意)。方、刘两人,都把诗中描绘的景物当做黄梅季节唯一的现象,就失之片面了。而姚生同样也借一句宋诗来调停:黄梅天不仅有雨,也有晴,而且还有“半晴阴”呢,可不能拘泥于一人一时一地的见闻呀。这样调停,委婉蕴藉,不失文人之风雅,使双方在笑声中止息干戈,可谓妙语嘉言。
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读古人诗,倘若拘泥不化,是会出笑话的。

㈢ 把古诗《秋思》改成一个小故事100

树叶黄了,被瑟瑟来的秋风无情地吹源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
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后来,张籍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秋思》.

㈣ 把古诗改写成散文或小故事

把古诗改写成现代风格的诗,叫做古诗今译。通常有两种方法,1·采用直译:即尽量忠实于原作;2·采用意译:可适当发挥翻译者的合理想象来改写。其实都知道古诗是不能翻译的,否则将失去原汁原味。但作为与古人沟通,向经典致敬的一种学习方法,用来练笔还是可取的,千万别在意人说你乱改经典。一份作业而已,干卿甚事?下面尝试用意译的方法改写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满轮的月亮涌出来了,

在江与海汇合的波涛上,和春潮共生齐涨。

千万里春江跳荡着千万片月光。

江流拥吻江岸,原野上花草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月光洒满岸上林稍,恍若千万树梨花竞相开放。

流霜般飞动的月色将沙汀白茫茫一片掩藏。

碧澄的天空和碧澄的大地浑然一色毫无纤尘,

宇宙间只剩下孤月一轮在脉脉注视长江。

江畔人众是谁最先认识月亮?

江月哪年开始照在何人脸上?

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江月年年始终如一;

不知痴情江月是在等谁,但见流水匆匆告别长江。

青枫浦上离别的愁绪被月夜拉长,

伴着一去不复返的白云悠悠飘荡。

是谁家游子站在明月船头仰望?

月光此刻也应徘徊在思妇楼窗?

妆镜台上,相思如挥之不去的月色,

玉户门帘卷不走,捣衣帖上拂还来,

一片愁心寄明月,不能相见也盼能相望。

思妇思君如满月,但愿永远跟随在他身旁!

明月千里,鸿雁却无法传递夫君的音讯;

鱼龙跃水,满江波纹激起思妇春心荡漾。

昨夜闺梦,落花缤纷飘下幽潭;

花随春去,君却未按归期回乡。

落红无助随波飘荡,

明月西斜沉沉坠江。

碣石遥望,潇湘路远,山重水复不知几人正在踏月回家?

明月回眸,摇荡离情,春愁缠绕在春江沿岸的相思树上。

㈤ 关于古诗改写成故事的。

把诗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应该就行吧。古诗的话你可以把意思翻译准确了,然后把前后连起来,在好好写个开头和结尾应该就可以了。

㈥ 把古诗改成小故事

把古诗改成小故事
查看全部3个回答
我来答
我来答 查看全部3个回答

热心网友
2018-11-04

改写《回乡偶书》
古时候,在一座小山村里,有一个唐代诗人名字叫贺知章,贺知章很好学,他最大的愿望是考上进士,终 于有 一天,考上了进士。
贺知章拿好了行囊,准备出发了,他乘坐着马车来到了外地当官,他天天睡觉的时候,都想念着家乡的父 亲和 母亲。
光阴似箭,曰月如梭。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走到了镜子看看自己变没变,他看完后,心想:自己家乡的口音没变,但是 自己 的头发已经白了,我现在老了,家里人还会认识我了吗?
有一天,贺知章决定回到家乡,他把的大官给辞了,然后把他行囊收拾好,就乘坐着马车回到家乡,贺知 章日 夜兼程,终于回到了家乡,他看了看家乡的风景变没变,一排排的青山,笔直笔直的,想一排排小士兵一 样。 山下是一座草坪,草坪碧绿碧绿的。草坪顶上还开放着许许多多的鲜花,鲜花的香气非常浓,吸引来无数 的蝴 蝶和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特别美丽。草坪旁边还有一条清新的小河,小河在慢慢地流淌。一座座房 屋整 齐的排列着。贺知章想:家里的景色还是原先那么美丽,一直都没有变化。
贺知章有看到了许多小朋友正在玩耍,他走到小朋友的面前,小朋友们看到了一个陌生人,就又微笑着说 :“ 您从哪来呀?”贺知章听完,心想:自己回来的太晚了,家乡里的人都不认识我了。他很伤心
笑问客从何处来。

㈦ 把古诗(秋思)改成一个小故事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张籍吃完了晚饭,坐在小院里欣赏皎洁的月光,圆圆的月亮高高地回挂在天答上,给暗暗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他看着看着,忽然一阵秋风吹来,张籍冷得直打颤,他只得回到屋里,从衣柜里找出了一件临走时母亲给他缝的旧棉袄。

他看着棉袄就想起了他年迈的母亲,于是,他就拿起毛笔在纸上写到:母亲,您的身体可好?天气渐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着凉。请您别担心我,我过得很好。今年家里收成还好吧?……好象有许多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天,太阳刚爬上山腰,张籍就把信交到王三手里。

王三正准备和他告别的时侯,张籍又把信拿回来,拆开后反复检查了一遍,又添上了一句:你们要快乐的过好每一天,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开心……写完这些,张籍才将信交给了王三,王三骑着马,飞奔而去。

张籍看着远去的王三,心里既是喜,也是悲。喜的是,妈妈可以看到自己的信了;悲的是,不知到什么时侯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呀。

㈧ 把古诗改写成小故事

秋思
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张籍吃完了晚饭,坐在小院里欣赏皎洁的月光,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给暗暗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他看着看着,忽然一阵秋风吹来,张籍冷得直打颤,他只得回到屋里,从衣柜里找出了一件临走时母亲给他缝的旧棉袄。
他看着棉袄就想起了他年迈的母亲,于是,他就拿起毛笔在纸上写到:母亲,您的身体可好?天气渐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着凉。请您别担心我,我过得很好。今年家里收成还好吧?……好象有许多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天,太阳刚爬上山腰,张籍就把信交到王三手里。
王三正准备和他告别的时侯,张籍又把信拿回来,拆开后反复检查了一遍,又添上了一句:你们要快乐的过好每一天,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开心……写完这些,张籍才将信交给了王三,王三骑着马,飞奔而去。
张籍看着远去的王三,心里既是喜,也是悲。喜的是,妈妈可以看到自己的信了;悲的是,不知到什么时侯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呀。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

一个海边姑娘叫明月,翩翩公子叫暖日。
然后一段离奇的爱情故事。
姑娘泣泪成珍珠,男子化为轻烟一缕。

㈨ 把古诗秋思改写成小故事,

把古诗秋思改写成小故事,示例:

在很久很久以前,唐朝有位诗人名叫张籍。因为他博学多才,所以考中了状元。之后,由于他的出类拔萃,深得皇上的重用。有一天,皇上下旨让他到洛阳城去办一件大事。张籍不得不离开家乡,不得不离开他那年迈的老母和贤良淑德、年轻美貌的的妻子。临走时,他的老母泪流满面地说:“儿啊,你要早点回来。”他的妻子说:“相公,早去早回。”张籍依依不舍地走上马车,他回头望着自己的老母和亲子,直到看不见她们才回过头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子一天天如流水般过去了。两个月后的一天,张籍外出散步,他走在田野里,欣赏着美好和谐的景象,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让他不禁思念起故乡来。于是,他赶紧跑回他在洛阳城里住宿的客栈,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一时之间不知从何起笔。略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他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了足足9张纸,他把自己的悲欢离合,把自己离家以来方方面面的情况和处境都写在了上面。

封好信以后,他把信交给送信人。送信人转身刚刚要走时,他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会有什么遗漏的地方。他又说:“请您再等一会,让我再看看我的信,好吗?”送信人把信还给了张籍。于是,他拆开已封好的信查看。看完后,他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又把信封好交给了送信人。送信人走后,他高声吟到: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它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1、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2、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

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

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3、赏析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这“欲”字颇可玩味。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4、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长于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五言诗和近体诗,有些亦不乏深意。著名诗篇有《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