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论语
① 《论语》六则是不是诗词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专要经典之一。全书共二十篇,每属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你所说的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这个和诗词不是一回事,题材,意境,都是天壤之别。
希望你满意……
② 形容一个人谦逊上进的古代诗词,论语句子也可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陈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
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 葛洪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
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 —— 魏相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 —— 张咏
虚已者进德之基。 —— 方孝孺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 —— 朱舜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阳明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
而自成其学。 —— 谭嗣同
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申居郧
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 张廷玉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毛泽东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 莎士比亚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鸠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 列夫•托尔斯泰
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 —— 奥斯特洛夫斯基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 泰戈尔
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 —— 季米特洛夫
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 —— 柏格森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 —— 黄石公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 诸葛亮
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 —— 吕坤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 魏徵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 申居郧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③ 关于老师的诗词,《论语》和《师说》哪个更有道理
今年的教师节如约而至,今年是毕业的第五年,可是依旧很感谢那些在学校有老师陪伴的日子,因为在学校里,自己一直都是可以继续做一个小孩子,不必为生活和家庭而担忧,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按时去上课。偶然赖床不去上课还会被老师批评,那会觉得老师好多事,可是这会却觉得老师好温暖,因为有一个人总是在真心地惦记着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我遇到的所有老师里,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在这一路都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呵护和默默地陪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然不能时常去看望他们,但是这份教育之情一直留存在心中。
④ 论语是古诗词吗
不是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论、学说一部著作。
⑤ 关于古人修身养性的古诗词名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厚,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产生怨恨之情和矛盾了.)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如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是.)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常是坐立不安、忧愁苦闷的样子.)
13.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4.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1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1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1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1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19.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20.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2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2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24.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2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26.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2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2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2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于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⑥ 论语(其一)的古诗词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⑦ 关于修身的古诗词有哪些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厚,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产生怨恨之情和矛盾了.)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如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⑧ 论语或古诗词中含有“喜”的句子有哪些
父母之年,抄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杜甫《南邻》
忘机渐喜逢人少,缺粒空怜待鹤疏。——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
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东方虬《王昭君》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刘采春《啰唝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⑨ 《论语》是古典诗词歌赋吗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⑩ 古诗词、论语、、、、
《论语·子罕》中来有以下一自段,供您参考: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以下是繁体的原文和译文,供您参考: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後面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於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