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卫国戍边诗词

卫国戍边诗词

发布时间: 2021-01-13 16:00:20

『壹』 关于黄河的诗句赏析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贰』 请给下面几首古诗的资料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它是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
①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唐晋王李恭为润州刺史时改为芙蓉楼,遗址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角。辛渐:作者友人。
②平明:黎明。楚山:指镇江一带的山。
③冰心:比喻自己心地莹洁。

[赏析]
这是王昌龄贬为江宁(今南京市)丞后写的送别诗。它含蓄地反映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愤懑和孤寂心情。诗一开始就描绘寒雨入吴,客路孤寂的氛围,然后一笔宕开,写临别致意,请辛渐问候家乡亲友,诗人借玉壶冰心自喻,表白自己坚守操守的信念。诗写得十分含蓄深沉,写送别而不言别,着重表现诗人的高洁,借以表达被贬的幽怨。
从军行

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2,心中自不平3。
牙璋辞凤阙4,铁骑绕龙城5。
雪暗凋旗画6,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7,不作一书生。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
2.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3.不平:难以平静。
4.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5.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绕:围。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6.“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凋:原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此指赣江。

五言律诗是唐诗的主体,其形式与格律在初唐时已经完成。五律的一切规律和创作方法,可以通用到其他诗体,为此,这里我们再讲一首五律,顺便补充讲一点关于律诗的基础知识。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这首诗,先要讲题目。“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①,或称“乐府诗”。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一般都是歌行体诗,采用律诗体的很少。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这里,必须补充一下,在汉代以前,所谓“诗”,就是指能唱的曲词。一部《诗经》,三百零五首诗,都是可以唱的。到了秦汉时期,古诗已失去了曲谱,这个“诗”字渐渐成为文学形式的名词。在东汉时期,谱曲歌唱的称为“乐府歌辞”,《诗经》式的四言诗,称为“诗”。当时新流行韵五、七言诗,称为“五言”或“七言”。可以想见,“诗”是四言诗的传统名词,五、七言诗还不算是诗。刚才我说,能唱的称为“乐府歌辞”或“乐府诗”,不能唱的称为“诗”,这是魏晋以后的文学概念。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这一种体式的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读第一联和第四联,整首诗的内容都清楚了。第一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使我心中起伏不平。为什么心中起伏不平呢?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能力为国家御敌。于是第四联接下去说:“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以表示下级军官。

第二联说: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蕃人的京城。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凤阙,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与城阙不同,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意思只是说敌人的巢穴。

第三联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这时,正是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此诗第二、三联只是修饰部分,对诗意并无增加。这正是律诗初形成时的风格,艺术手法还没有发展到高度。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体会都不同了。我以为吴昌祺的理解比较可取,因为第一联已说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说他是为了武人显赫而心有不平,这一句就不应该紧接在“烽火”句下了。

五、七言八句律诗,一共四个韵脚,在第二、四、六、八句尾。例如《野望》这首诗,“依”,“晖”、“归”、“薇”,是韵。“依”字是第一个韵,称为“起韵”。起韵一定,以后就得跟着用同韵的字。但《杜少府》的第一句“城阙辅三秦”,这个“秦”字已经是韵脚了。这首诗有五个韵:“秦”、“津”、“人”、“邻”、“巾”。现在,《从军行》第一句“京”字也是韵,这首诗也有五个韵。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律诗的两种协韵法。

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这就意味着每首律诗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必须是平声字。于是,第一、三、五、七句的末尾相应地必须用仄声字。《野望》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这个“望”字是仄声字,不必协韵,故这首诗的起韵是第二句的“依”字。但律诗第一句末尾也可以用平声字,例如《杜少府》和《从军行》。这第一个平声句尾必须与第二句的起韵协韵。因此,这样的诗,就有了五个韵脚。但律诗的正格是用四个韵。第一句尾的韵称为引韵,不算入正韵。

关于律诗第一句的格律,有两句歌诀:“平起仄收”和“仄起平收”。起是指第一句第二字,收是指第一句第五字(七言律诗则指第七字)。“东皋薄暮望”,“皋”是平声,“望”是仄声,这是平起仄收。“烽火照西京”,“火”是仄声,“京”是平声,这是仄起平收。这两种句法的声调不一样,影响到以下七句的声调全不一样。平起仄收的律诗声调高亢雄壮,仄起平收的律诗声调较为低沉柔婉。唐人律诗以平起仄收为正格,仄起平收为变格。

学习或欣赏唐诗,要在具有四声平仄的基础知识上注意其对偶,和声和协韵。这是唐诗语言的三种艺术手法。对偶表现诗的文字美,和声、协韵表现诗的音乐美。关于对偶与协韵,我们已经谈到过一些。现在要讲一讲和声,唐人也称为调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上句是和声的定义,下句是协韵的定义。异音相从就是说平仄相从。平声字要和仄声字配搭。无论在一句或一联中,平仄声字必须有适当的配搭。从陈隋到初唐,诗人们已摸索到平仄配搭的规律。现在把《从军行》全诗的平仄标出来,就易于体会平仄声对诗句音调美的关系。
烽火照西京 平仄仄平平
心中自不平 平平仄仄平
牙璋辞凤阙 平平平仄仄
铁骑绕龙城 仄仄仄平平
雪暗凋旗面 仄仄平平仄
风多杂鼓声 平平仄仄平
宁为百夫长 平平仄平仄
胜作一书生 仄仄仄平平

我国汉族人民的语言或文字,通常用两字组成一个语词,成为一个语文音节。在每一句五言诗中,第二字、第四字,最要注意和声结构(七言诗还要注意第六字的和声)。这首诗除第七句外,每句的语法结构都是两个语词(名词)加一个动词或副词。例如:
烽火——照——西京
铁骑——绕——龙城

而第七句则是:
宁为——百夫长
但是在吟诵的时候,这三句都会读成:
烽火——照西——京
铁骑——绕龙——城
宁为——百夫——长

这里就可以看到第二字和第四字的重要,语法结构和音节结构出现了矛盾。许多人朗诵古诗,只会按照语法结构读。所以读不出诗的音节美来。看了《从军行》的平仄表,你可以发现,在第一句之中,第二字如果是仄声,第四字一定要用平声。在一联之中,上句第二字如果用仄声,下句第二字必须用平声。第四字也同样。这就叫“异音相从”。第二联上句,即全诗第二句,应当仍和第一句异音,而与第二句音调相同。接下去,第三联上句应当和第二联下句音调相同,而和第二联上句异音。第四联也是同样,上句和第三联下句音调相同,而和上句异音。异音相从的方法,唐代人称为“粘缀”。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你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体用了平声字,这就犯了“失粘”的声病。

如果你有多读五言诗的经验,你会发现五言诗的句法总是二字带三字,即所谓“上二下三”上二字是一个音节,下三字是一个半音节。可以是一二组合,例如“照西京”,也可以是二一组合,例如“白日晚”,也可以是一个三字名词,例如“维摩诘”。这种三字组合的名词绝对不能用在句子前面,造成上三下二的句式,就不可吟诵了②。

以上讲的是五言律诗的和声原则。这个原则也适用于七言律诗,不过七言律诗还要讲究每句第六字的和声。相传有两句歌诀,可以帮助记忆:

“一三五不拘,二四六分明。”

这是说:律诗的每句,第一、三、五字,可以不拘平仄,自由运用,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和声规律用平声或仄声字。这是指七律而言,对于五律,则应当说:“一、三不拘,二、四分明。”一、三、五虽然不拘,但平仄二字,声调毕竟有区别,熟悉律诗声调的人,在这些地方,还应当选用一个声音较美的字。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二日

① 这个“辞”字,魏晋以后,省作“词”。但唐宋以后,“词”字又多了些意义,在写作文学论文时,最好保留古写法,以示区别。本书在必要的时候,仍用“辞”字。
② 盛唐以后,出现了拗句,便突破了这个规律,有上三下二的五言句式。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ì):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叁』 与黄河有关的诗句(两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肆』 几首唐代的古诗(单个字的意思+全部诗的意思)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释: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唐诗别裁》:"作豪语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唐贤清雅集》:"清而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唐人绝句精华》:"又换一意,写思归之情而曰'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

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释:
①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较合理。
②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伍』 表现忧国忧民之痛的伤春诗歌

唐代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圣”,为什么如此称呼他呢?这与他生活的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都说李白的诗歌里有大半个盛唐,他的锦绣之作中,是长安的繁华,是牡丹的娇艳,也是三峡的辽阔,以及蜀道的苍凉。

而杜甫不同,他的眼里曾经有大唐之盛,也有国破之殇,还有石壕吏的残酷,以及秋风吹我屋上茅的悲伤。

见证了繁华与没落,于是杜甫的诗歌里,多了几许感时伤怀的情节。

《伤春》之作,就是在国破之时,杜甫对春叹息,感伤朝廷之乱。

代宗广德年间二年(公元764年),吐蕃人的铁骑踏入长安,生灵涂炭,代宗逃往陕州,杜甫的心中万分悲痛,长安城昔日的盛景不再,他叹息落泪。

诗圣杜甫

让杜甫想不到的是,相隔了很久,朝代已经更替,北宋的建炎年间,一位叫陈与义的诗人逃难至湖南邵阳,想到“上都”城中,金兵的狼烟已经烧遍市井街巷,心中悲愤不已,遂写道: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人类的情感总是殊途同归的,在国破之时,都会在今昔对比中,叙述盛世的繁华,对比如今的颓败。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古往今来在国破家亡之时,诗人们的情感却更加沉郁,乱世的诗歌中,有情感最深处的宣泄。

陈与义的《伤春》实则是借用杜甫的老题目,穿上了自己的新“衣服”,“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前四句,诗歌概括了战争的千钧一发,首联直击朝廷的无能,没有一个良策可以阻止敌人。

如此乱局,生灵涂炭,陈与义愤而书写道,“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春的浓艳景色,已经不能阻挡那漫天的愁思,霜发在国破之时,更添白头。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杜甫、陈与义却一反常态,在春天里感怀伤时。

杜甫目睹城破时的苍凉,把自己所见所闻都细细的诉于笔端。《义门读书记》中这样评价,“言春光虽日浓,天下兵方满,故可伤也”。

我国最早的诗人屈原,浪漫且感情深炙,是第一位把爱国书写进诗句的人。在《九歌·国殇》中,他“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人类的情感,总会在某个时刻重合,屈原、杜甫、陈与义等等,也许他们的思想都是相通的,国破之殇,爱国情怀,于时空对撞,唱出淡淡的哀愁。

二、盛世与乱世,爱国主义诗歌,所表达的情绪千差万别
烈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

『陆』 笛箫在古诗词中十分多见,诗人往往借它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万籁俱静的黄昏,在暗霜凝聚的深夜,在夕晖余照的古城,在秋风瑟瑟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飘泊颠踬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凡此种种,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
(一)游子思乡,归心似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天的喧嚣热闹也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一阵嘹亮悦耳的笛声,这凄清婉转的曲调随风飞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笼罩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举头望明月,张耳闻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不是欢快明朗的《欢乐颂》,而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曲.本来,古人离别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依依,暗含恋恋难舍的心情.现在,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以这样一种飘泊不定的身份,听这样一支哀怨痛楚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夜深人静,春风吹拂,笛声飞扬,溢满洛城,一个“飞”字,一个“满”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万千游子也耳听笛音,心盛乡思,随风飞扬,魂归故里,这是怎样一种急不可待,归心似箭的情思啊,非有饱受离别之苦者不能体会.
(二)征人思乡,嗟怨连连.王之涣千古名篇《凉州词》借羌管悠悠,抒万千感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是勾联全篇,统摄全诗的关目.羌笛之怨实乃戍边将士之怨,具体分析,其怨有三:一怨环境之苦,处境之孤.一、二句以远川高山反衬“一片孤城”,特别是万仞高山,百匝千遭,把边关孤城围堵得严严实实,可见将士们驻守荒寒,倍感孤危;二怨春风不度,杨柳不青.如此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留给将士们的不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而是天荒地老,满目凄凉;三怨皇恩浩荡,不度边关.“春风”又可隐喻皇恩,玉门关以西是一片荒寒绝域,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尚且不见,更别说皇恩普照了.几乎可以说,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城,住着一批冷落见弃的将士.他们与孤城高山为伴,与寂寞凄凉为友,长年累月,忍怨负重.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过,诗中“何须”二字又让我们心神一震,当边防将士在乡愁难襟时,也能意识到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何须怨,即不须怨,怨也无用之意,战士们不怨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有比“怨”更重要的责任.这三个字展示了将士们哀怨之余胸襟旷达的一面.在艰难困苦中始终能为国家大义着想,这正是将士们最可宝贵的地方.
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更是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动人.“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横笛遍吹,声情哀怨,意涉离别,思乡之情暗含其中.着一“遍”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稀稀拉拉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吹奏的曲目《行路难》又照应首句的环境描写,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行军之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这也是横笛哀怨的内容之一.结尾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更是典型的“望乡”特写.皓月当空,白沙茫茫,几十万征人闻笛感怀,回首望月.这是一个多么宏阔壮观、凄清深远的场面啊,诗人以大夸张、大手笔写出了行军将士无人不有、无处不在、充盈天地的浓厚乡情.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乡思离愁全是横笛遍吹引发出来的.诗人就是这样通过“横笛遍吹”将荒寒苦怨与望月怀乡巧妙地统一起来,使得诗歌感情表达怨而不哀,悲而能壮.李益的横笛声声,简直达到了惊天动地,感物应心的境界.

『柒』 为一幅画配两句古诗,画面为葡萄,画上题有丰硕二字,最好诗歌能表现出辛勤劳作、丰收等,寓意较好的。

凉州词目录
凉州词(音频)
【简析]
[欣赏]
[轶事] 1
[轶事]
凉爽的状态字(汪涵)
[注意事项]
[欣赏]
边塞]
凉州词章及

[评论] />赏析】
【边塞】的
凉州词章及

[评论]
[欣赏]

/> [编辑本段]凉州词(音频)
“唐王之涣(688-742)黄河,孤城万仞山。
羌笛我们为什么要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又名]
“亚军”
[翻译]
远方的黄河像丝带一般,似乎已漂流到天空,
在高山脚下的一个寂寞的城市,坐落在那里。
为什么竹笛演奏的“折杨柳”的第一个凄婉的曲调想家了,
春风也吹不到玉门关。
【注意事项】
1个字凉州:也被称为“凉州歌”。流行的一首歌的歌词的时候(“凉州词”)。凉州词在唐代乐府常见的歌名前沿军事生活写的东西。
2,两个原题,这其中,卷七19国Maoqian乐府诗集“,”现代抒情诗“包含凉州歌”,引“音乐花园”云:“凉州”宫调,开元西凉政府都督郭知识带入。“凉州,唐龙游路凉州的规则姑臧县(今武威县)。
3,“远”和“直”。
黄远:远方的黄河源。
5,孤立的城市:是指单独的城堡的前沿。
6,任:古代长度单位,相当于爬上了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附近的强。竹笛强仪器是一个跨吹的乐队。
8,杨柳:“折杨柳”的歌。古诗词经常柳宇告别的情况下。 “诗·小雅·采薇:”昔者吾往矣,杨柳依依音乐学院古交跨音乐“,”折杨柳枝“,歌词说:”推出捉鞭,反拗杨柳枝。卸载吹长笛,担心杀Strider的孩子。“
9:划线。后两个是为什么吹折杨柳羌笛这个悲伤的曲调是不胖,怨杨柳,春风来晚了,你??知道,春风不到玉门关外!
10,玉门关:汉武帝家,如此命名是因为西方输入玉的方式。置换在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关闭地址东移以来的安西双塔堡
的具体说明:这首诗描写的边境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和寂寞的视线。从黄河激流远,好像与白云一起,通过独自站立在山上,它是孤独的乔冷寂。为什么吹竹笛,悲哀的歌声柳拖延,原来玉门关沿春风,吹不抱怨春天! [编辑本段]浅析
“凉州词”凉州歌的歌词,不是诗的标题,唐流行的曲调名。到专用于唐玄宗开元陇右节度使郭之韵收集一组西洋音乐成绩。统治交给交房翻译成中国的乐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会命名为曲调的名字在这些成绩。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的旋律,填写新词,这么多的唐代诗人写凉州词。
王之涣诗的前沿士兵怀孕的怀旧之情。不失庄书面荒凉的慷慨,同情,夸大委屈戍卒可能无法回家,但没有半点沮丧郁闷的心情,充分展示了博大的胸怀的诗人。在白云
第一句“黄河远在”抓住,可俯瞰特征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画面:在广袤的高原,从遥远的西部,黄河奔腾看着,仿佛流量白云的普通。次句“孤城万仞山写塞在孤城一座孤城,周围环绕着山川,坐落在边塞巍然屹立。这两个句子,描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及的冷清局面勾勒出城市的地理状况的防御,突出了他的士兵的前沿,后描绘一个典型的环境守卫的心理。
竹笛的声音,我听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的曲调到被吹折杨柳“,这不能不引起戍卒悲伤。古人有临别礼物柳的习俗。 “柳”与“留”谐音,图片礼品刘说。音乐学院的音乐“古交十字架”折柳树叶,歌词所说:推出捉鞭,反拗杨柳枝。卸载吹长笛担心杀行客孩子。 “提到在歌曲行人临杨柳。柳离别的风,在唐代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柳树,和离别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当驻军他的士兵们听到羌笛演奏与荒凉的折杨柳”曲调,这不可避免地会触动离愁别恨。因此,诗人说:心胸开阔的音故障排除羌笛为什么总是打折杨柳,悲伤的曲调?原本要知道,玉门关的春风,怎么能有柳折叠!说“我们为什么要抱怨,是不是没有责怪,也不是说服戍卒不要抱怨,但他说的指责是没有用的。的话来说,”为什么我们应该抱怨如此诗情画意更节省,更深刻的内涵。
3个42,沈明阳信包含的意义,具有讽刺意味的??“恩泽诗的话不延伸到边疆,所谓的金斯盖特远在万里。” (杨沉诗“)中国古代诗歌一直是兴发”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相信读者这样理解是不是一个坏主意,它不能是肯定的,有意向。具体说明:由于春风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怪”,它也有什么用呢?
编辑本段]【赏析】

位于河西走廊凉州(今甘肃武威)。这首诗描写黄河中上游的广袤和荒凉的景象。这首诗的境界,心情悲惨凄凉的开放式气象沉伟。 “黄河远在白云间”一间俯瞰黄河,就像其源从白云。怨杨柳“羌笛西洋乐器竹笛播放声音哀怨的”折杨柳“的一种手段。
第一句话设想奇特的上游希望。李白的”将进酒“黄河水的天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相反的方向,重点也各不相同。智强调的势头和王石强调的起源的崇高。天高地宽,所以有山有水的大量背景,形成一座孤城只影响单一,兀然独立翻山越岭,黄河,那块丝绸与蓝天,白云,孤城,组山结。这是一个前沿泼墨写意图画。诗人一个城市,一个城市,一对万仞,突出孤独的感觉:如一叶扁舟漂浮在翰海,如一朵白云在天空和地球溺水根据它单独和无助的感觉守卫隔离。他们推出了一个“怪”的主题是:这个偏远而荒凉的边境,春风不光顾,并在这里苦熬多年,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如此之深,无奈很放心音的不满,“为什么要抱怨说,曲折的技术,耸耸肩,仔细想想,”折杨柳“的歌曲也并没有帮助消化的不满,所以要后悔做呢?诗人没有说,它涉及同一主题的另一首诗暮光之城的不满的话:“汉武帝今日已经采取了拒绝和亲归去来。 “但皇帝是没有良好的反感,所以他们轻轻地怨恨”春天里“算了吧。唐成盛吴仪评价:”到处聘用的痛苦,妙在含蓄,不暴露的。“唐寅的三昧集便条”:“像以及凉州险恶。长笛“杨柳歌”天然泉水尚未为什么怪几乎柳树吗?供认边境严寒,阳光和措施字湾委员会,黑暗扭曲的思维。 “
根据中国的薛用弱”集易积“,它是这样的:开元年间,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到酒店喝酒的情况下,梨园演员大合唱房子的灯红酒绿,三是私人会议的演员唱各的诗篇情况诗意的名字竞争。所唱的三首诗的结果,朱玲中最漂亮的一个女人唱黄河远上白云。音频感到非常自豪,这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件事可能就不会有真正的,但音频“凉州词”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歌从下往上抓住第一句(旅游)(游),由近及远,可俯瞰黄河,描绘出“黄河远白云间”移动图片:汹涌的海浪滔滔黄河其实像丝带蜿蜒入云中飞了起来特别的感觉。写真正的冥想的飞跃气象开放。另一位著名诗人“的黄河流成的海”,可视角度和相反的,它是一个自顶向下观看;李白的“”黄色的河水的天空“,还写了一个等待的和,看到上游,但视线运动还远及近,一句。“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刻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风格,表现的动态美。相反,“白云黄河远,河水流量的方向,其悠久的历史的休闲远远仪态,旨在突出表现的静美。同时边疆的荒野,壮丽的景色,是永恒的句子是值得的。
一句“孤城万仞山塞孤立的城市,一个在这首诗中,”图片报“的主要部分的主要图像。”黄河远在白云间“其雄心勃勃的大背景下,”万仞山“它是关闭的背景。四川高山对比的利益,看到城市地势险要,孤儿危机的形势下,“A”是唐代传统的话,往往与“孤”(以下简称“Gufan的”“孤云”等),这里相当于“A”字挖掘多层“瘦”的意思。这样的漠北孤城,当然,是不是定居点,但前沿的堡垒,并在同一表明读者诗王正福。“孤城”作为一个古典诗意的词汇,具有特定的含义。从人,往往是忧郁的联系在了一起,如“奎政府孤城落日斜,每一个按照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心悦”),“所以远远望去,韩肖关,孤城落日边”(王维担心发送魏坏的事“),并依此类推。第二句第一个引进”隔离城市“的形象,准备接下来的两个,进一步刻画王正福心理。
诗写山挂着广泛的荒凉,轴承孤守着危机的情况。第三句突然一转,引入羌笛声。羌笛演奏是“折杨柳”曲调,这不能不引起王正福悲伤。句子部乐府“横吹歌辞了职。折杨柳歌辞任推出捉鞭,折柳树叶。胎面花纹块长笛,不开心杀行客儿“的诗意。柳离别的精神气质,唐高度。”杨柳“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因此,人们不仅满足了柳的事业,不要担心,甚至可以听到笛声将触发柳“离恨。 “羌笛”句不说“闻柳说:”怨杨柳,尤妙的的语言。这样就避免了直接使用电路板的曲调名是活的,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春风不度玉门关外,杨柳是不是绿色的,远离的人,你要折柳寄情,这更尴尬柳告别。利维这样的心情来听这首歌的人,似乎长笛倾诉的委屈也怨杨柳强,头脑,减轻那句“我们为什么要抱怨”的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的。第三句问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语言转出的,春天的最后一句是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了。思考有关的短语”通行证“,在诗歌和征费。”后汉书。班超传“云:”敢不敢望到酒泉郡,我希望学生入玉门关。 “所以,最后一句是写边地苦寒,含蓄无限的思乡之情的分离。如??果这首凉州词”唐(张谯喝荒老战士“),一些边塞后比较,你会发现,虽然写的诗极前沿的不满可能不回家,而是写悲惨凄凉,没有心情,性能下降萨诗人博大的胸怀,不思进取。写悲伤的怨气,但也伤心庄,荒凉,大方的,我们为什么要抱怨不仅体现在其艺术手法和委婉的话,精致,也可以看到前边防官兵的怀旧南京也知道卫国戍边主要的责任,正因为如此自我的思想,纾缓。也许正是因为“凉州词”心情悲伤,而不会失去其强大的,因此成为唐寅的典型代表。
[编辑本段] [轶事] 1
谢晋传说中的明代机智敏捷,摆脱了困境。
只奥德赛谢晋,但他的自我维持之前,经常咆哮,令人反感。永乐皇帝明成祖他的折扇上的题词,他写的王之涣凉州字的第一,但这个天才突然不小心,写的第一句“之间的”泄漏。
永乐皇帝发现,不说什么,只是告诉他写背诵。谢晋一看,明白了,但非常蔡杰,从容地读入长期和短期的一句话:“黄河远/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为什么要抱怨/ Willow Springs的风/玉门关。 “足够的反映谢晋智力的。
他的题词为慈禧太后(另一位传奇人物)
[编辑本段]轶事] 2
传说中的清朝,纪晓岚机智敏捷,摆脱了困境。
大宅门是红的人,乾隆时,学习。应对灵活的乾隆皇帝像他这样的。一旦他的折扇上的题词,他写下了第一王之涣凉州词,但这个天才突然不小心,“之间”漏??写的第一句话。
乾隆皇帝发现,不说什么,只是告诉他写的背诵。纪晓岚接过来一看,明白但蔡杰,从容地读入一个长短句:“黄河远/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为什么要抱怨/ Willow Springs的风/不渡玉门关。足以反映纪晓岚情报。
点评:
汉凉州词王之涣的凉州词旷达,豪纵戏谑的背后,同样著名的作品,给它一个疲倦的士兵。
[编辑本段]凉州词(汪涵)
唐汪涵
葡萄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自古有几个人奋起反击?
[编辑本段] [注意事项]
1“凉州词”:唐代乐府歌曲名称,唱凉州的边疆生活在附近的歌词。汉写的“凉州词”两慷慨悲壮,广为流传。明代李时珍推压力量为唐代七绝第一凉州词“。
2。夜光杯:精美雕刻的白玉杯。
3。战场:平坦的,开放的沙,多指古战场。
4。君主:

琵琶:这里用来打击问题的号角声课的的
葡萄的酒,填补了豪华的酒杯时,要饮琵琶马上声音一响,仿佛催促我去了打击。请不要笑我,过去和现在来了,几个人去战斗在战场上安全地传递出可以回家吗?
[编辑本段] [欣赏]
诗歌现场的歌曲永偏寒,这首诗写硬荒凉的边塞的一场盛宴,跟踪标志吸水,享受喝醉酒的场景。第一句术语的辉煌和美丽音清脆动听,显示盛宴豪华句用“喝”应该是,到温馨的一幕层写宴会厅以及音乐,刻意渲染气氛,三,四极写征的相互自由裁量权应喝,享受每一分钟的,幸福的,大胆的和宽广的胸怀。这两个恒,佟退休残疾的评价,他说:“作为一个心胸宽广的语言,变得更加悲伤。”历史的时评家认为多愁善感的悲伤,厌恶运动。清涩华搭委员会说诗王朝的:“悲伤的语言阅读浅阅读戏谑的语言凳子精彩的。在学者们的理解。“的内容,没有语言的厌恶的军事生涯中,感叹生命的意义,不能维持远征的痛苦感受,没什么难度,这是可悲的感伤,似乎勉强。的石埠华,那么它的深度。古名,所有的理论绝对是特殊的,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学者自悟。的
荒凉和寒冷和艰难的环境中,边境,驻军生活的紧张和动荡,使边境士兵是很难得到时间的庆祝活动盛宴。有幸遇到一次充满激情和兴奋的心情,吸水,喝醉了的场景,它是不难想象这首诗是这样的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西部丰富的葡萄酒的酒;杯据传说,周时代,穆王西胡白玉精制成的玻璃,像一个“明亮的夜晚拍摄的”所谓的“夜光杯”;与野蛮的琵琶乐器的“战场”,“运动”,等上的话。都表现出丰富的边疆色彩和军营生活气息的。
诗人饱蘸激情的笔触,用一个响亮的搅拌音CHILI耀眼的话,这开篇的第一句话 - “葡萄酒魔杯“,仿佛突然踢关闭在人们的显示在一个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葡萄酒爱好者面前,的盛大飨宴。这一幕让让人惊喜兴奋,到创造的气氛和设置诗的抒情的基调。开始的时候宴会开始的第二句“欲饮”字,呈现非凡诱人的魅力,美酒和佳肴盛宴的士兵表现出的那种大方开朗的性格。“要喝酒未得,乐队演奏琵琶,敦促士兵,呼吸急促欢快的旋律,如烤面包痛饮有一个温暖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首诗改变了传统的七个词的音节,拿上两下的五个句法,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吸引力。 “提醒的话:”有些人说这是一个提醒及以下,似乎很难通过。解释如下:虽然提醒提醒,喝,或根据饮料。这是不符合的战士们不羁的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这个词,他们往往让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方野蛮琵琶总是骑于紧接玩。琵琶马上催“的刻意渲染欢快的节日场面。
诗,有四个写入盛宴的饮料和饮料后,近两年”为旷达语言,已经变得更加悲伤。有人说:“假装喝酒的话,然后悲感已经有不同的,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悲哀“。后来,更多的在低,伤心,难过,总结了反战的话等的思想和感情的诗也基于342,尤其是最后一句,古代探险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清朝石埠华说,这样的诗句:“悲伤的语言阅读,浅戏谑的语言将是美妙的读,”儒林外史“理解”。 (“大佣金诗”)的话启发性。为什么“悲伤的语言阅读浅”? ,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是不是性能厌恶的军事生涯,感叹生活多不能维持。让我们再回头看的庆祝活动现场阵阵欢快,情绪激动琵琶声,战士们的耳朵真的很灵飞,你倒我的自由裁量权,一段时间后,略有醉意痛饮。也许有人想放杯,在一些人的座位时,大喊:怕什么喝得烂醉如泥,醉卧沙场,也邀请你莫笑,“自古征战几人回,我们是不是早在生死不顾呢?看这三个42劝酒的节日,这个词,而不是悲伤的感觉,虽然有点“玩笑”,但也享受喝醉酒的环境和字符找到了最“的原因。 “醉卧沙场”,表现不仅大胆,开朗,兴奋的感情,但也玩命的勇气,显示温馨的氛围和豪华的宴会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节日,那场景和心情也不是一天两个人浅斟低酌处权,借酒浇愁。它的脆语言,跳动跌宕的情感的节奏,反映无节制的狂热的,它给了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是千边塞诗的特点。年,这首诗被广泛阅读的人。
[编辑本段]【边塞]
唐代,战乱频仍,边塞诗诗人崇尚君多旅行生活中的一些甚至投笔从戎驰骋战斗。 “多描绘出奇异的美丽和困难的前沿,反映士兵常年遭受的前沿活动,而且还表现的英雄气概,保卫国家的边境官员和男人,以及家庭与亲人的思想。

凉州词
薛锋薛锋[杂项的歌曲讲话·凉州词]
昨晚士兵报国之仇,破凉州沙洲护理。
黄九今天归汉,除了长城看点战争的血液。
[编辑本段]凉州词(张骥)
唐章及
低的边陲小镇的木鱼雁,芦笋的主逐渐齐。
无数铃声的冰碛包白练到安西。
[编辑本段] [注意事项]
1,冰碛(补气,设备):戈壁沙漠。
白莲:白色热丝。这里指的丝绸。安西:地名。方唐镇,安溪县,治所在今库车,新疆,及行政管辖权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790),吐蕃的陷阱。
[编辑本段] [欣赏]
张骥凉州词“三,这是第一首歌曲,诗的前两句写眼前的一幕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同时时间点。“边城暮雨雁,该行的人带领一群低空飞行的大雁的视线,和人的第一句雁位置是一个边陲小镇,时间是日落时分,天气是雨天。时报句子芦笋新生儿逐渐齐,人的视线向有潜质的芦苇春季的到来,并从芦苇丛中生长的指示。顶部有两个:一个写仰望天空,从边陲小镇的国王。写在边境小镇,俯瞰地王,都在在望的景象。诗的后两句把诗意延伸到广大偏远的沙漠在其他地方,这首诗一直在思考推到视线。
无数铃声之遥过碛,是一种违反规则货物的骆驼在沙漠中的上级缓行成一组,但这一判决并不只从遥远的沙漠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第三句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基于电影的神奇效果的声音的声音,看到的形状。只要写来了,因为与联想辉煌的自我形象转化为声音会出现在脑海中甚至延伸连续大篷车渐行渐远的图片铃声。丝绸之路倡议诗中的“茅茨隐但不知道的人,鸡鸣”(“盗墓峰的药草触摸兴诗”),隐藏的诗“数声软橹广大道,江村晚上回家”( “秋江”)白居易诗“夜的雪的重量很清楚,当你听到的折竹声”(“夜雪”),是这首诗的织机。
原因驼铃吸引其转向的原因,说了一堆的铃声飘荡在沙漠中的诗笔,因为他的作品在边境小镇,蒿总困难,他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心的驼铃声,穿越沙漠飞远在视线逐渐淡出西方,但总是错过安西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包白练到安西,是作者的情感还要注意的点睛之笔的诗。
唐代安全的混乱后,龙游路以西的历史(这伏龙管辖权,直到新疆西部)东部县已经引起了吐蕃。这首诗是写穆宗长庆三年(821?824),50岁以上的作者,安溪已经下跌了超过三十年。听到西方的驼铃声,立体声该作者的历史事件不能帮助,但认为,想通过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一块财富下降,从而想象中的大蓬车应该去这支西部或野兽的负担白莲了,通过这条道路安溪,安溪早已沦为异国情调。在“驮白练到安西”的感慨不已,无尽的哀思。其含义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不已。在另一个第一,“静状态插件的道路”的诗句,也引起大方,在古老的双白河,还记得安溪。“”包装“的句子控制,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看到他的悲痛和愤慨的深度。
这首诗的标题“凉州词”,因而一些选举第一章的“边城”字解释为凉州(这样的规则武威,甘肃),前两个是“写凉州的春天的暮色风光”(中华书局中国绝句选“),但与第三首诗的标题来看,张继写了这首诗,超过六十年,长期侵占吐蕃凉州。写在凉州这是不可能的。”凉州词“刚刚流行开远,天宝歌曲名,唐代诗人王翰,王之涣等人的标题为“凉州词”诗,写这首音乐的歌词,其内容没有写入凉州相同的标题。第二首诗“白色的古冰碛镇的门打开,胡兵经常巡逻,附近的沙滩上,一边客运专线应早期,每个消防安全抵达的第一首诗“边城”,应该与吐蕃对抗一个沙漠型乡镇。了解和欣赏这首诗是一个需要确定的问题。
著名的赏析 - “羌笛怨杨柳,春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述的壮丽的荒凉边境的场景,来表达情绪的士兵守卫边境荒凉而悲惨。自底向上,俯瞰黄河的诗写的第一句话,第二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大笔写意的技术,两者结合起来,的渲染描绘了边疆风光壮丽的荒芜和边境警卫的生活恶劣的环境中很难。后两个去上引入羌笛声。折杨柳告别中国风电的研究,“折杨柳歌词羌笛演奏,共创美好事业的思乡之情,悲伤,现在玉门关外,春风不度,你想折叠的柳树聊天发送其他的原因,这是不可能的,怎么能我们不会让人觉得更悲伤。这首诗表现出的唐代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捌』 王之涣的哪首诗写出了边塞军旅生活

凉州词(王之涣)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玖』 找两句描写黄河的诗句

描写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3、《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4、《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5、《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拾』 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请写出至少两句,并简要赏析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3、《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4、《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5、《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