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排闼
Ⅰ 一水户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亲来还有其他类似渔这样的古诗吗
《过故人庄》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Ⅱ 王安石的古诗(什么阴先生)
《书湖阴先生壁 》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3、成畦:成垄成行。
4、护田:保护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将:携带。绿:指水色。
5、排闼:推开门。闼:宫中小门。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解说]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246847.html?wtp=tt
Ⅲ 古诗“两山排闼送青来”应该理解为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这种解释,才是正确的,符合作者原意的。
Ⅳ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我想起来其他古诗里也有这样的诗句
1、《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唐代: 杜甫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专
翻译:留恋那芬芳属花间时时飞舞的彩蝶,自由自在欢声啼鸣的黄莺。
2、《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翻译: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3、《绝句》唐代: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翻译: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4、《绝句二首·其二》唐代: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翻译: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5、《绝句》唐代: 杜甫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翻译:燕子衔着湿泥飞来飞去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成双成对的鸳鸯静睡不动。
Ⅳ 和"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样结构的诗句有哪些
和“一水护来田将绿绕,两源山排闼送青来”一样结构的诗句有:
1、《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唐代:杜甫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翻译:留恋那芬芳花间时时飞舞的彩蝶,自由自在欢声啼鸣的黄莺。
2、《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翻译: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3、《绝句》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翻译: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5)古诗中的排闼扩展阅读:
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Ⅵ 古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全诗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Ⅶ 古诗"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是手法,有
一个“送”字,表明是拟人手法。
Ⅷ 书湖阴先生壁中啥两句诗中含着历史典故,分别是啥
北宋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释义: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包含历史典故。分别是:
1、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出自《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释义:
从敦煌向西直到盐泽,处处建起亭燧,而轮台、渠等地都有汉朝的屯田兵卒数百人,分别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
2、排闼:开门。
出自《汉书· 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
释义:
当初英布造反时,高祖病重,讨厌见人,(高祖)躺卧在禁宫内(休息),诏令守宫侍卫,不准群臣入见。但樊哙排闼(排:推开;闼:宫中小门)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典故作用:
这两句诗,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联里,已可看到湖阴先生是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人,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8)古诗中的排闼扩展阅读:
原诗:
《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释义:
其一: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其二: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