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弯古诗
Ⅰ 古诗,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Ⅱ 高一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原文
1、《锦瑟》
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2、《马嵬(其二)》
唐代: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2)三两弯古诗扩展阅读
1、《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2、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四纪,即四十八年,表明了唐玄宗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极具讽刺意味。
Ⅲ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整首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回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答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后人往往只引前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Ⅳ 古诗,什么外什么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诗人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专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属。
2、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Ⅳ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整首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Ⅵ “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两首诗有何准确的出处
一望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
八九十枝花.
Ⅶ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整首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回短,正是河豚欲答上时。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后人往往只引前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Ⅷ 古诗,什么外什么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楼主要了解的应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两句,语出宋代诗人苏轼所作《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一诗。全诗如下: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苏轼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图所写的题画诗,诗中依据画面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色,从竹桃花,蒌蒿芦芽,一派早春欣欣向荣景象。但诗人并不局限于画面的意境,而是写出视觉之外所感觉到的春的气息,从鸭子在水上嬉戏感知春江水暖,又联想到暖流中“河豚欲上”,把画写活了。说此诗写得好,就在于苏轼能生动地展现惠崇绘制的初春江边晚景的画面。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Ⅸ 古诗,竹外什么三两枝,春江水暖什么先知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回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答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Ⅹ 古诗,什么外什么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北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版枝,春江水暖权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