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香包诗句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
1、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回》
2、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答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3、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4、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6、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有关端午节的祝福语:
1、粽子香,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端午节,送祝愿,恭祝开心安康伴。五月初五,端午节日,愿安康“粽”相连,幸福“粽”相牵。
2、五月初五是端午,粽叶飘香鼻尖传;片片芦苇片片情,点点红豆寄情谊;粒粒红枣心欢喜,滴滴雄黄吉祥意;年年岁岁端午节,分分秒秒幸福时。
3、绿绿粽叶包吉祥,欢欢喜喜过端午;长长丝线绑健康,无病无灾身体棒;甜甜粽馅溢飘香,幸福生活万年长;端午祝福来送上,愿你平安又舒畅!
4、端午到,花枝俏,家家户户乐陶陶。挂艾草,带香包,香香甜甜百福招。竞龙舟,祭屈原,历史传承越千年。端午家家粽飘香,愿你事事“粽”顺畅!
2. 端午节送香包的意义
端午节的香包一说是避邪,一说是为讨吉利。传说屈原投江时正值夏天,蚊虫四飞,民众回唯恐屈原遗体遭叮答咬,纷纷用艾草点燃,以烟熏虫,后有人建义,何不以布包檀香。后来,人们用针线缝好香包后,再串以布绳,紧挂颈间,人人一串,蚊虫污物不敢近,相传下来,端午做香包就成了中国传统习俗。
早期的香包作法简单,造型单调,小小一方布能包住檀香末即可。后来为了美化,开始讲究布料及造型,由最具涵意的粽子形状发展成各式动物造型。
目前纯手工香包已不多见,除非亲自动手缝制,代之而起的是五颜六色、缤纷斑斓的现代香包,材质多样化,有棉布、有尼龙布、也有塑胶的。造型更是千变万化,从动物、植物到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都有。今年你何不自己动手,为自己、为孩子、为情人制作一个香包,装进你的心意,让这个端午节充满温情。
3. 端午节的香包还有什么名称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内香料(用中草容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4. 五月初五端午节;雄黄烧酒菖蒲剑;三角棕子裹糯米,各色香袋挂胸前。这首诗出自哪里
这不是一首诗,是说端午节的习俗
5. 端午节香包的由来
一、端午节佩戴香囊是华夏民族的古老习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简称。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二、据考证,端午节佩戴香荷包源于公元前278年,楚国民以“简棕”(即竹简贮米)投入汨罗江祭奠屈原,使鱼不损伤其遗体;又据《初学记》中记载:汉光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官名)对他妻子托梦说:“你们祭祀的东西,被江中蛟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住,五色线捆好,蛟龙最害怕这两样东西”。于是其妻就用竹简制粽,并缠上五色丝线投入江中。后来世代相传,发展为端午节食品及五色丝线缠粽子的民风民俗。到后来,人们又用五色彩线缠、绣各种各样的香荷包,这种古俗愈演愈烈,据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又如:《红楼梦》书中写道:“(宝玉)因忙把衣解了,从里面衣襟上将所系的荷包解了下来。”这里的香囊、荷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端午节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义辟邪、熏香、定情物不免也夹杂在其中。元代杂剧就提到这种香荷包,让驰聘疆场的武士佩戴在身边,是用来装针线的,大的像钱包,小的似手袋。
三、我国古俗佩戴香荷包历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据《礼记·内则》记载:“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纵拂髦、忽角衿缨,皆佩容臭。”这里所说的“衿缨”是编结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这段文字记载说明周代年轻人在父母与舅姑处时,随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礼仪,也说出了那时的香荷包尚无装饰意义。
四、在我省许多城乡,尤其是西峡,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总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并举办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耐人寻味的民俗活动。特别是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丝绸,精工制作成的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香囊戴于身上、腰间,娃娃们都要带上布制的肚兜,人们认为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灵气,都具有保护子孙平安成长的特性,因此,在端午节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们喜爱和欢迎,
五、香荷包都是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它们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再穿上银珠光片之类,看上去珠光宝气,诱人喜爱。有些巧手把许多小香包串起来,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过海”、“鱼儿钻莲”、“老鼠啃葡萄”、“狮子滚绣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驱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节早晨,大人要把这些香荷包给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里的香味和小动物可以祛病除恶,祈福降寿。随着历史的演变,祛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化,而这制作精湛的艺术品的风俗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祝愿。
6. 赞美端午的诗句古诗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7. 端午节带香包什么含义
为了驱除瘟疫。
传统上女性会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专的药属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
有些地区端午节时会把五彩丝线缠在手腕或挂在身上,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在朝鲜半岛古代,大臣还会在丝线上串上由君主所赐的急救药玉枢丹。
(7)端午香包诗句扩展阅读:
端午节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悬艾叶菖蒲等。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纪念屈原的意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
关于端午节的俗语有“吃掉端午粽,还有三日冻”、“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入栊”、“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 "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
8. 端午节香囊的由来,字数越少越好
追溯香囊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专,就发展为属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就如《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红兜肚,有斗邪必胜的效果。
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囊。以前医药水平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气味驱散夏天的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