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燕子老师古诗

燕子老师古诗

发布时间: 2021-01-06 15:11:11

❶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盛老师讲的故事感想是什么是12个省咯号后的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及实施建议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唯有教师走进了文本,方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年级下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此外,还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美好一、研读教材本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燕子呢喃,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流淌……大自然的景物是如此的迷人。教材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的美景”这一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雾在哪里》《古诗两首》《一碗水》《小城三月》《梅雨潭》《沧海日出》,从不同角度再度体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二、研读学生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燕子、柳丝、荷花和泉水这些景物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一定会兴趣盎然。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不能停留在苍白的写作技法的指点上,而应该结合课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学生易于接受。三、教学设想:1.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3.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四、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一定的想象。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5.在习作的过程中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加深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五、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3.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4.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一定的想象。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5.古诗两首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6.荷花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六、教学建议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雨儿在歌唱》《雾之美》《古诗两首》《一碗水》《我和企鹅》《小城三月》《梅雨潭》《日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习作练习教学《燕子》一课,体验燕子的可爱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抓住特点、想象来观察燕子的,是怎样用准确的语句写出燕子的特点,写出自己对燕子喜爱之情的。教学《古诗二首》,学习诗人对春天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情;学习诗人是怎样抓住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来观察和表达柳树、春日的特点的,是如何想象的。教学《荷花》一课,感受荷花清新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体验作者热爱荷花的深情;学习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丰富想象的;学习作者是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融入这美丽的荷花图中的。略读《珍珠泉》一课,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珍珠泉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总结怎样观察景物和写作景物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观察和表达要有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想象。根据单元导读提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一处家乡风景的活动。像燕子、荷花、柳树那样的动植物,或者是像泗水滨、珍珠泉那样的一处景物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可以全班集体开展这一活动,也可以分成小组,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具体开展活动,还可以由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己完成。在观察中要运用阅读教学中教给的方法,并做好口语交际的准备。口语交际《介绍家乡景物》活动,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说说景物的地点,有哪些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这处风景热爱的感情。这也是给习作做好口语表达的准备。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写自己家乡的景物,注意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丰富的想象。习作完成后进行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习作,互相评价,修改字句,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单元爱护周围环境一、研读教材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二、教学目标: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5.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6.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翠鸟外形特点和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2.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4.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5.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6.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用对比、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四、教学建议教学本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习作练习教学《翠鸟》一课,认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体验作者特别喜爱的感情,认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是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正确做法。学习课文是怎样抓住燕子的特点观察和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开始组织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课文怎样用关键语句来表情达意的。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找出并体会课文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课文通过具体的叙事表现小村庄变化的方法。交流综合性学习的调查结果并作整理,准备展示、交流活动。学习《路旁的橡树》一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自己随这件事的看法;学习课文具体叙事的方法,以及通过人们的赞叹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活动,展示、交流、汇报综合性学习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讨论我们能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点什么。通过展示交流活动,扩展学生的思路,提供写作材料,学习如何表达,为习作做好内容和表达的准备。习作,根据自己的认识,写有关家乡环境保护方面的的作文。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想象,写一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还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趣的事。内容上比较广泛,写法上一定要不拘形式。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写自己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记事、写景都可以,最好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还要加上适当的议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想象,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也是一样的。写调查中的趣事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一、研读教材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二、研读学生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三、教学设想1.对话。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2.链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3.拓展。搜集有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进一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四、学习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合理的想象。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投影。2.师生搜集的小故事。五、基本策略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在你身边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3.深入挖掘教材,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你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六、教学建议《《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是《亡羊补牢》,作为成语,这四个字连用,大概是从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秋兴》,诗句“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开始的,再往前找,它在《战国策·楚策四》的《庄辛谓楚襄王》里,当楚襄王由于不听庄辛的忠告而被秦军攻下首都被迫流亡时,又把庄辛给找来时问他:“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时,庄辛说:“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因而,在课伊始时,可以以这个故事导入,既拓展文本的外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陵君又总是随着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这样下去国都郢城将会保不住了。(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法;这时候,庄辛就给楚襄王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学习的寓言──亡羊补牢。请大家认真去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庄辛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楚襄王什么道理。在读通课文,解决了字词后,可以让概括主要内容,并联系课文理解课题中的“亡”和“牢”。课文中有现成的词可解释:“亡”──丢了,“牢”──羊圈接着以“当他第一次丢羊后是怎样想问题的?”“第二次丢羊后又是怎样看等这个问题的?”来引导,并利用这些练习的辅助得出寓意:庄辛想通过《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告诉楚襄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个同学,因为不认真学习而致使学成绩下降,老师想给他说说《亡羊补牢》的故事,那老师想告诉那个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可以这样小结:这么看来,不管什么事,只要做错了或出了问题,都要()。所以人们在运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常常还这样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当然,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后提出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作为初始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示范来让学生明白这样才算“自己的话”可以先出示课文的一段话(第一段),然后罗列一些讲法给学生参考:1.从前有个养羊人,一天早上,发现自己的羊少了一只。他查了一下,发现是羊圈破了一个洞。夜里,狼从这个洞里钻进来,把羊给叼走了。2.很早以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有一天,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他的羊圈破了一个窟窿,半夜里狼从这窟窿钻进来叼走了羊。3.以前一个人,养了一些羊。一天早上,他在放羊时发现少了一只。哪里去了呢?原来是他的羊圈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一个窟窿,被一只狼发现了。夜里,这狼就从这个洞里钻过去,把羊叼走了。第二个故事《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原文是这样的: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因而也可以以这个原版故事为导入:魏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取得天下的信任,于是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想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正出使别国的季梁听说后,走到半路赶紧折回来,衣服上的皱折顾不得整理平整,脸上的尘垢也顾不得洗干净,急急忙忙去见魏王,说了自己路上碰到的一件怪事:这个怪事就是我们接下去要学的《南辕北辙》在读通课文时,也需要释题。这个释题最好能制作一张马车的图片,这样就能比较形象地明了辕和辙的意思,这为理解隐含着的“目标和行动”这一意思铺垫了基础。在理解课文时,也可抓住这个人是怎样想问题的?他朋友呢?你呢?来理解文本,领会寓意。,(寓意:做人做事,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条件越好,花的力气越大,离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远。)之后可延伸开去问:季梁说这个故事和这有什么联系?这样既得出寓意,也可深切了解战国时期的这些辩士高超的表达方式,促进对国学的了解。不过,这儿提醒一下,课堂上学生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南辕北辙是能到达目的地的,而且还是环球旅行呢?《惊弓之鸟》也出自《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吓之,魏王曰:'然射色可至北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声,引而高飞,故疮损也。'"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战国末期天下诸侯联合抗击秦国。赵王派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对他说:"您是出征大将的人选了吗?"春申君说:"定下来了,我准备委任临武君为主将。"魏加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射箭,我愿意用射箭的事来打个比方,可以吗?"春申君说:"当然可以。"于是,魏加就讲起了《惊弓之鸟》这个故事。讲完后说,如今临武君是个曾经被秦国打败的将领,他犹如惊弓之鸟,不可以委任他为抵抗秦军的主将。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不但要学习汲取更赢善于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还要明白惊弓之鸟的含意,会用这个成语来比喻。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着很丰富的技巧和策略,好多名家都曾执教过,他们的方法都很巧妙。此外也可以以第一句话的“有名的射箭能手”为切入点从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可先理解“能手”接下去说说“射箭能手”和“有名的射箭能手”的意思,并说说表示射箭准的成语,(百发百中、箭无虚发、百步穿杨、一箭双雕)接着又把这些成语在句中加以运用,使其积累:因为更赢射箭(),所以说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第二个层面是用“更蠃的有名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还有更神的地方呢?引入下文阅读,得出“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然后把阅读重点放在最后一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说说更羸在看到这些情景时是怎样想问题的。更羸看到(),想到()。如果这不是一只大雁,更羸也会这样想吗?这样的现象魏王他们看到了吗?它想到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小结:由此看来,更羸真不但箭射得准,还有着丰富的经验。第三个层面:现在,给你弓,不给你箭,你能把大雁射下来吗?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和回答得出:听到弦响──害怕──拼命高飞──使了劲──伤口裂开──掉下来这样的鸟就叫惊弓之鸟,刚才故事里的临武君就像这只大雁一样,也可以说他是惊弓之鸟。类似这种情况的都可以叫它惊弓之鸟。在这方面还有类似的其他句子: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杯弓蛇影等。不过,我们可得从只鸟身上得到教训,不能因一点小事而惊怕的手足无措。小结:看来,更羸不但武艺精湛,满肚才学,还深知惊弓之鸟的心理,善于推理测,真是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第四个层面可抓住更赢的谦逊来学习。可以先问学生,现在你说更羸的本事大吗?可他自己却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这说明什么呢?现在,你知道了吗,一个本事大的人,要有名还要什么品质?《画杨桃》是一篇新课文,但也不陌生,因为在之前的其他版本的教材里早有了,教学杂志上对此的教学设计也时有所见。在通读课文后,可以以“文章讲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由切入点,引领到文章中老师最后的话和前面父亲的话,进行重点研读。中间可以用“茶杯”的不同平面图或课件(画杨桃)或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形象直观地解决学生对“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的理解。接下去,我推荐用支玉恒老师上这一课的方式来加深对这些话的理解。支玉恒老师在先把一个杨桃插在话筒架的顶端,放在教室中间让学生把它的基本轮廓画下来。接下来让来评价画的图画,并一再提醒:看他画的画,评价课文读懂了没有。评价时得引用课文上的话语来作为理由。此法出现两种可能:一、没有领会课文主旨的学生就会址站在自己的位置评价同学的绘画。教师可马上指出他评价得不对,并交由同学讨论为什么?二、是领会了课文主旨的同学会先走到作画人的位置看了杨桃后再作评判,教师可问其为何要走到他旁边才评价,进上步促使同学明白:要看人家从什么角度看的。最后,还要把这一道理引申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和“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去看。”《想别人没想到的》.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自从有了文明,诗就诞生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孩子们,作为文明古国的子孙,我们真应该多读诗,多背诗,在诗中去丰富我们的情感,涤荡我们的心灵,在诗中去追寻古老的文明,去民族的和智慧。孩子们,让我们以经典为友,以诗书相伴,美生。
常记笔记 平时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都通过写作的方式记下来,把名言名句也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作能力也能迅速提升。

❷ 特别喜欢鹂波老师讲古诗下载什么新能每天听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上露水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走离开了.皎洁的月亮不熟悉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照入大户人家.昨夜西风猛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注释】: 槛:栏杆.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作品鉴赏】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附:王国维提到的“三种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曾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 第一层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层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层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好像季羡林的某篇文章里提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你可以从这个点切入,逐步展开

❸ 三年级下册小学语文老师教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及实施建议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唯有教师走进了文本,方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年级下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此外,还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美好一、研读教材本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燕子呢喃,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流淌……大自然的景物是如此的迷人。教材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的美景”这一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雾在哪里》《古诗两首》《一碗水》《小城三月》《梅雨潭》《沧海日出》,从不同角度再度体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二、研读学生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燕子、柳丝、荷花和泉水这些景物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一定会兴趣盎然。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不能停留在苍白的写作技法的指点上,而应该结合课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学生易于接受。三、教学设想:1.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3.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四、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一定的想象。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5.在习作的过程中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加深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五、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3.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4.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一定的想象。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5.古诗两首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6.荷花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六、教学建议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雨儿在歌唱》《雾之美》《古诗两首》《一碗水》《我和企鹅》《小城三月》《梅雨潭》《日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习作练习教学《燕子》一课,体验燕子的可爱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抓住特点、想象来观察燕子的,是怎样用准确的语句写出燕子的特点,写出自己对燕子喜爱之情的。教学《古诗二首》,学习诗人对春天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情;学习诗人是怎样抓住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来观察和表达柳树、春日的特点的,是如何想象的。教学《荷花》一课,感受荷花清新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体验作者热爱荷花的深情;学习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丰富想象的;学习作者是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融入这美丽的荷花图中的。略读《珍珠泉》一课,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珍珠泉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总结怎样观察景物和写作景物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观察和表达要有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想象。根据单元导读提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一处家乡风景的活动。像燕子、荷花、柳树那样的动植物,或者是像泗水滨、珍珠泉那样的一处景物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可以全班集体开展这一活动,也可以分成小组,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具体开展活动,还可以由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己完成。在观察中要运用阅读教学中教给的方法,并做好口语交际的准备。口语交际《介绍家乡景物》活动,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说说景物的地点,有哪些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这处风景热爱的感情。这也是给习作做好口语表达的准备。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写自己家乡的景物,注意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丰富的想象。习作完成后进行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习作,互相评价,修改字句,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单元爱护周围环境一、研读教材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二、教学目标: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5.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6.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翠鸟外形特点和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2.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4.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5.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6.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用对比、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四、教学建议教学本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习作练习教学《翠鸟》一课,认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体验作者特别喜爱的感情,认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是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正确做法。学习课文是怎样抓住燕子的特点观察和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开始组织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课文怎样用关键语句来表情达意的。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找出并体会课文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课文通过具体的叙事表现小村庄变化的方法。交流综合性学习的调查结果并作整理,准备展示、交流活动。学习《路旁的橡树》一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自己随这件事的看法;学习课文具体叙事的方法,以及通过人们的赞叹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活动,展示、交流、汇报综合性学习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讨论我们能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点什么。通过展示交流活动,扩展学生的思路,提供写作材料,学习如何表达,为习作做好内容和表达的准备。习作,根据自己的认识,写有关家乡环境保护方面的的作文。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想象,写一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还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趣的事。内容上比较广泛,写法上一定要不拘形式。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写自己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记事、写景都可以,最好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还要加上适当的议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想象,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也是一样的。写调查中的趣事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一、研读教材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二、研读学生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三、教学设想1.对话。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2.链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3.拓展。搜集有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进一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四、学习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合理的想象。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投影。2.师生搜集的小故事。五、基本策略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在你身边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3.深入挖掘教材,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你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六、教学建议《《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是《亡羊补牢》,作为成语,这四个字连用,大概是从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秋兴》,诗句“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开始的,再往前找,它在《战国策·楚策四》的《庄辛谓楚襄王》里,当楚襄王由于不听庄辛的忠告而被秦军攻下首都被迫流亡时,又把庄辛给找来时问他:“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时,庄辛说:“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因而,在课伊始时,可以以这个故事导入,既拓展文本的外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陵君又总是随着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这样下去国都郢城将会保不住了。(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法;这时候,庄辛就给楚襄王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学习的寓言──亡羊补牢。请大家认真去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庄辛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楚襄王什么道理。在读通课文,解决了字词后,可以让概括主要内容,并联系课文理解课题中的“亡”和“牢”。课文中有现成的词可解释:“亡”──丢了,“牢”──羊圈接着以“当他第一次丢羊后是怎样想问题的?”“第二次丢羊后又是怎样看等这个问题的?”来引导,并利用这些练习的辅助得出寓意:庄辛想通过《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告诉楚襄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个同学,因为不认真学习而致使学成绩下降,老师想给他说说《亡羊补牢》的故事,那老师想告诉那个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可以这样小结:这么看来,不管什么事,只要做错了或出了问题,都要()。所以人们在运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常常还这样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当然,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后提出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作为初始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示范来让学生明白这样才算“自己的话”可以先出示课文的一段话(第一段),然后罗列一些讲法给学生参考:1.从前有个养羊人,一天早上,发现自己的羊少了一只。他查了一下,发现是羊圈破了一个洞。夜里,狼从这个洞里钻进来,把羊给叼走了。2.很早以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有一天,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他的羊圈破了一个窟窿,半夜里狼从这窟窿钻进来叼走了羊。3.以前一个人,养了一些羊。一天早上,他在放羊时发现少了一只。哪里去了呢?原来是他的羊圈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一个窟窿,被一只狼发现了。夜里,这狼就从这个洞里钻过去,把羊叼走了。第二个故事《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原文是这样的: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因而也可以以这个原版故事为导入:魏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取得天下的信任,于是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想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正出使别国的季梁听说后,走到半路赶紧折回来,衣服上的皱折顾不得整理平整,脸上的尘垢也顾不得洗干净,急急忙忙去见魏王,说了自己路上碰到的一件怪事:这个怪事就是我们接下去要学的《南辕北辙》在读通课文时,也需要释题。这个释题最好能制作一张马车的图片,这样就能比较形象地明了辕和辙的意思,这为理解隐含着的“目标和行动”这一意思铺垫了基础。在理解课文时,也可抓住这个人是怎样想问题的?他朋友呢?你呢?来理解文本,领会寓意。,(寓意:做人做事,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条件越好,花的力气越大,离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远。)之后可延伸开去问:季梁说这个故事和这有什么联系?这样既得出寓意,也可深切了解战国时期的这些辩士高超的表达方式,促进对国学的了解。不过,这儿提醒一下,课堂上学生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南辕北辙是能到达目的地的,而且还是环球旅行呢?《惊弓之鸟》也出自《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吓之,魏王曰:'然射色可至北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声,引而高飞,故疮损也。'"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战国末期天下诸侯联合抗击秦国。赵王派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对他说:"您是出征大将的人选了吗?"春申君说:"定下来了,我准备委任临武君为主将。"魏加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射箭,我愿意用射箭的事来打个比方,可以吗?"春申君说:"当然可以。"于是,魏加就讲起了《惊弓之鸟》这个故事。讲完后说,如今临武君是个曾经被秦国打败的将领,他犹如惊弓之鸟,不可以委任他为抵抗秦军的主将。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不但要学习汲取更赢善于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还要明白惊弓之鸟的含意,会用这个成语来比喻。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着很丰富的技巧和策略,好多名家都曾执教过,他们的方法都很巧妙。此外也可以以第一句话的“有名的射箭能手”为切入点从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可先理解“能手”接下去说说“射箭能手”和“有名的射箭能手”的意思,并说说表示射箭准的成语,(百发百中、箭无虚发、百步穿杨、一箭双雕)接着又把这些成语在句中加以运用,使其积累:因为更赢射箭(),所以说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第二个层面是用“更蠃的有名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还有更神的地方呢?引入下文阅读,得出“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然后把阅读重点放在最后一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说说更羸在看到这些情景时是怎样想问题的。更羸看到(),想到()。如果这不是一只大雁,更羸也会这样想吗?这样的现象魏王他们看到了吗?它想到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小结:由此看来,更羸真不但箭射得准,还有着丰富的经验。第三个层面:现在,给你弓,不给你箭,你能把大雁射下来吗?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和回答得出:听到弦响──害怕──拼命高飞──使了劲──伤口裂开──掉下来这样的鸟就叫惊弓之鸟,刚才故事里的临武君就像这只大雁一样,也可以说他是惊弓之鸟。类似这种情况的都可以叫它惊弓之鸟。在这方面还有类似的其他句子: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杯弓蛇影等。不过,我们可得从只鸟身上得到教训,不能因一点小事而惊怕的手足无措。小结:看来,更羸不但武艺精湛,满肚才学,还深知惊弓之鸟的心理,善于推理测,真是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第四个层面可抓住更赢的谦逊来学习。可以先问学生,现在你说更羸的本事大吗?可他自己却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这说明什么呢?现在,你知道了吗,一个本事大的人,要有名还要什么品质?《画杨桃》是一篇新课文,但也不陌生,因为在之前的其他版本的教材里早有了,教学杂志上对此的教学设计也时有所见。在通读课文后,可以以“文章讲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由切入点,引领到文章中老师最后的话和前面父亲的话,进行重点研读。中间可以用“茶杯”的不同平面图或课件(画杨桃)或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形象直观地解决学生对“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的理解。接下去,我推荐用支玉恒老师上这一课的方式来加深对这些话的理解。支玉恒老师在先把一个杨桃插在话筒架的顶端,放在教室中间让学生把它的基本轮廓画下来。接下来让来评价画的图画,并一再提醒:看他画的画,评价课文读懂了没有。评价时得引用课文上的话语来作为理由。此法出现两种可能:一、没有领会课文主旨的学生就会址站在自己的位置评价同学的绘画。教师可马上指出他评价得不对,并交由同学讨论为什么?二、是领会了课文主旨的同学会先走到作画人的位置看了杨桃后再作评判,教师可问其为何要走到他旁边才评价,进上步促使同学明白:要看人家从什么角度看的。最后,还要把这一道理引申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和“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去看。”《想别人没想到的》.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自从有了文明,诗就诞生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孩子们,作为文明古国的子孙,我们真应该多读诗,多背诗,在诗中去丰富我们的情感,涤荡我们的心灵,在诗中去追寻古老的文明,去民族的和智慧。孩子们,让我们以经典为友,以诗书相伴,美生。

❹ 二年级语文主题学习书里有关春的古诗

我有六册的教案,你们拿去看吧,八册的语文书都没有,哪里会有教案呢?我也在找八册教案,谁有消息别忘了通知一声,谢谢了!第一单元 走进春天单元主题分析:春风、春雨带来《春的消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奏响春天的序曲,枝头吐出新绿,雏菊绽开笑靥,《柳笛和榆钱》里,榆钱舞,柳笛飘,又是一年春来早,人们的脸上和心里更是春意盎然……本单元一是要学生感受自然界春光的美好,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用心去体验、感受春天带给自然万物的变化,春天给万物带来的勃勃生机;二要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观察春天的视角的不同,感受春天的无处不在。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现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方法,无论是古诗、现代诗歌、还是散文,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热爱与赞美。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应和“走进春天”的主旋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认识“漂、雏、耀、”等38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冬、换、牵”等56个生字。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4、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2、 通过品读、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3、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4、 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3、 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1、春的消息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消息、漂白、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 “漂、禁”两个多音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3、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4、通过读、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1、教师先板书“消息”,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消息”的理解。师:春姑娘就要来了,她想给小朋友们发一个春天到来的好消息,你帮她想一想:春姑娘可以怎么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呢?”(学生畅所欲言。)春姑娘把小朋友们的好主意让一位诗人写成了一首诗来传达“春的消息”。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谁能收到这些消息。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2、出示生词卡片,指明读,注意“漂”是个多音字,漂白、漂亮开火车读。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漂白”、“牵引”、“爱怜”、“雀跃”、“搔痒”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生活经验和具体的动作来理解。对于其他词语可以相机解决。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出来。第一节中春的消息是指春风、春水、树枝、水鸭 ;抓住“盼望”“整整”体会孩子们渴望和欣喜的感情。第二节中春的消息是指换上春装;“飞过”“飞上”表达了孩子们寻找春天的欢快和急切之情。第三节中春的消息是指蝴蝶飞舞 ;抓住“爱怜”体会孩子们对自然万物的爱。第四节中春的消息是指雏菊开放 ;抓住“雀跃”体会孩子长高的自豪和欣喜。第五节中春的消息是指吐出绿苞、溪水唱歌 ;第六节中春的消息是指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的面颊;4、配乐朗诵诗歌,美读中品位所蕴涵的情感。赞美春天!第2课时一、复习:指名读课文,说说春天的消息有哪些。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4、利用写字书进行书写练习。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 关于春的消息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你一定能发现的更多!去找一找相关描写春天的儿歌、古诗、歌曲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也可以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美丽的春天。2、积累诗歌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2、燕子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俊俏、聚拢、生机、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通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展开想象,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4、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得细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燕子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燕子的图片,学生欣赏。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明确自学要求。(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2)理解词语的意思。4、开火车一人一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奏、凑”不能写成“秦”字。五、作业:记住生字。第2课时一、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 课文美在以下四个方面:外形美 春之美 飞行美 歇息美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2、 出示研读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3)小组交流补充;(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外形美: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 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春之美: 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为什么飞行美: 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歇息美:你们觉得这一节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想想: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春天里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你还知道那些小动物春天了,就和大家见面,说说他们在春天里的快乐吧!2、积累文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3、柳笛和榆钱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柳笛和榆钱在春天里带给孩子们的乐趣。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新鲜的柳条和榆钱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柳笛和榆钱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猜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学生畅谈)师:文章的作者,围绕着柳笛和榆钱都写些什么呢?让我们细细的读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边读边思考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 明确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可以讲一讲,也可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2、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检查自学效果。(1) 开火车认读词语(2)开火车一人一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2、出示组内学习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柳笛(榆钱)带给孩子们的乐趣;(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3) 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3、全体同学交流,互相补充。柳笛:可以抓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折下”“切割”“撮一撮”“猛一下抽出”,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的动手操作一下!榆钱:抓住: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也可以让学生亲口尝一尝。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柳树和榆树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还知道还有哪些书给春天增添了色彩,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呢?2、积累文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4、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值”、“应”、“屐齿”、“小扣”、“柴扉”、“胜日”、“泗水滨”、“等闲”等词语的意思。3、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学生背诵)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1、读诗。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3、解诗句。(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1、体会“一枝”的妙处。游园心切的叶绍翁只看到了一枝红杏,这枝红杏给他带来了什么?一枝红杏就说带来了满园春色,那么数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吗?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3、 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第二课时一、学习《春日》: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今天咱们再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书题目)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朱熹的哪首古诗?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8)、说说古诗的意思。6、朗读品位两首古诗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齿”字,下半部应该是不封口的。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古代诗人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整理。5、阳气知识与技能目标: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春季的谚语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师:春的诗歌,春的散文,春的古诗,还有春的谚语“大罢春,阳气升”奶奶对我说,可是我不明白啊,同学们,你们明白吗?(学生背诵)师:让我们来一起进入文章深入体会吧!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自主读文,明确要求:(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2、理解词语: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佝偻”、“锈”、“垛”、“疙瘩”、“轱辘”、“溢”、“荠”、“蠕动”、“耙”等字词的意思。3.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概括奶奶说的谚语的意思。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2、结合阅读体验,说说自己对阳气的理解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两次“朗朗的笑声”,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带来的希望。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第二课时一、 复习1、学生朗读课文。2、教师出示生词,学生认读。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枣”字,上下两部分的书写。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 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谚语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春》阅读链接走进春天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的内容。2、能够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字词的问题。3、合理展开想像,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课下布置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多通读几遍,回顾课文内容。在课下搜集和春天有关的一切内容。白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内容,为“走进春天”做好储备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课文?这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2、师:可以看出,我们这几篇课文都和春天有关,而且在我们身边春天也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就让我们在这节课中一起“走进春天”。二、阅读文本,初步了解阅读链接的大概内容师:下面,请大家打开书18页,自已认真的读一读。师:谁能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找2-3名学生说一说。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内容?找四名学生,每位学生读一个板块的内容。三、再回归文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1、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怀着愉快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再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吧,一会儿我要找同学们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2、同学们自由读。3、读后先小组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4、然后找同学围绕知春、踏春、惜春、咏春四个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可读课文,也可结合课下搜集的内容,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四、走进春天,走进想像的乐园1、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在一起走进春天,走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乐园,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幅画来表达你的心情?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笔做画。3、师:谁能向大家来展示你的作品?同学生踊跃参与。5、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作品呀?五、扩展延伸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直沉浸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大家想不想课下到我们身边找一找春天,如果你找到了,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我们有时间会再一起来交流,好不好?六、课下作业写一篇春天的景物的文章综合学习一教学目标:1、更多的积累关于春天的词语。2、将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初步的习作能力有机结合,通过口语交际积累、展示生活的素材,3、承接上一册“漫步书林”的系列安排,在学生了解了文房四宝和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学习描红和仿影。4、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验诗人来源于生活中的心境5、帮助学生树立喜欢汉字、主动写好汉字的意识。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词语、诗歌、谚语、古诗等。A4纸、彩笔教学过程:一、整体回顾孩子们,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刚刚开学两个星期,已经很讲究学习的效率,学习了很多关于春的文章,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本单元都学习了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可以是词语、古诗、诗歌、或者优秀的段落。(学生畅谈)二、我的采蜜集1.请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词语展示给大家吧!2.选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成语,自办手抄报,版面设计可以采用春天的明快色彩!3.评选“成语积累之星”,“成语积累优胜小组”。三、读读背背1.用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式读通、读准《春游》诗。2、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四、漫步树林:1.欣赏书法作品,激发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汉字的情趣。2.教师亲自为学生示范,让学生欣赏书法的笔画美、神韵美。3.回忆学过的书法的基本笔画特点,练习描红和仿影。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写多练。口语交际 “春的消息”发布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春天的美丽。2、让学生学会展开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3、培养交际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读着本单元的这组课文,寻觅着春的足迹,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春天的怀抱。绿油油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盛开的迎春花、丁香花、樱花……好美的春天啊!同学们,在前面我们组织的活动中你积累了哪些“春天的信息”?那么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跟小伙伴们讲一讲,好吗二、互动交际 自己眼中的春天1、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对春天的感受。2、小组派代表班上交流,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可补充可评价。三、评价总结把握三点:是否用普通话,发现是否多、新,语言是否生动完整。评选出最佳“春天小使者”。我的小笔头 我 们 眼 里 的 春 天《综合学习一》中“我的小笔头”习作要求是这样的:让春天来到你的笔下,让春意走进字里行间。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你可以写一首小诗,也可以写一件事或编一个童话,还可以画幅画儿,配上你喜欢的文字……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笔下的春天。教材分析:教材顺应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安排这次习作,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设计思想:1、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放松自我,感受春天的美丽。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培养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将口语交际与写作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教学活动流程设计:一、创境激情,感受春天同学们,现在正是和风送暖的春天。说到春天,你们能想到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可能有春光明媚、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你能想到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诗句?同学们积累得可真多!春天是一首小诗,清新雅致;春天是一幅画,绚丽多姿;春天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充满生机。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和春姑娘一起去旅游吧!(播放歌曲《绿纱巾》)学生谈听后感受。二、描绘春天,留住春天春天就在小鸟动听的歌唱中,就在笋芽儿破土而出的劈啪声中,就在醉人的花香中,就在小朋友欢乐的笑脸上。生活中,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真诚的帮助,也会让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拉住春天的手,春天永远在我们心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美好的春天留在我们身边,让别人知道你眼中的春天呢?1、小组交流2、全班互动交流,师点拨(预设: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编一首歌,可以画下来或用相机照下来,还可编一个童话故事……)好,同学们那快快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眼中的春天吧!在写之前,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好设想,那就是把你们写好的“春天”分组装订在一起,名字、封面由你们自己设计,然后,我们还要把它给各年级的同学看一看,让春天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怎么样?三、学生动笔描绘自己眼里的春天师巡视,个别指导。四、修改整理,装订成册

❺ 急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我有六册的教案,你们拿去看吧,八册的语文书都没有,哪里会有教案呢?我也在找八册教案,谁有消息别忘了通知一声,谢谢了!

第一单元 走进春天单元主题分析:
春风、春雨带来《春的消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奏响春天的序曲,枝头吐出新绿,雏菊绽开笑靥,《柳笛和榆钱》里,榆钱舞,柳笛飘,又是一年春来早,人们的脸上和心里更是春意盎然……本单元一是要学生感受自然界春光的美好,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用心去体验、感受春天带给自然万物的变化,春天给万物带来的勃勃生机;二要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观察春天的视角的不同,感受春天的无处不在。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现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方法,无论是古诗、现代诗歌、还是散文,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热爱与赞美。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应和“走进春天”的主旋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漂、雏、耀、”等38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冬、换、牵”等56个生字。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
2、 通过品读、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 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3、 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春的消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消息、漂白、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 “漂、禁”两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3、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读、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消息”,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消息”的理解。
师:春姑娘就要来了,她想给小朋友们发一个春天到来的好消息,你帮她想一想:春姑娘可以怎么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呢?”
(学生畅所欲言。)
春姑娘把小朋友们的好主意让一位诗人写成了一首诗来传达“春的消息”。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谁能收到这些消息。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指明读,注意“漂”是个多音字,漂白、漂亮
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漂白”、“牵引”、“爱怜”、“雀跃”、“搔痒”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生活经验和具体的动作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相机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出来。
第一节中春的消息是指春风、春水、树枝、水鸭 ;抓住“盼望”“整整”体会孩子们渴望和欣喜的感情。
第二节中春的消息是指换上春装;“飞过”“飞上”表达了孩子们寻找春天的欢快和急切之情。
第三节中春的消息是指蝴蝶飞舞 ;抓住“爱怜”体会孩子们对自然万物的爱。
第四节中春的消息是指雏菊开放 ;抓住“雀跃”体会孩子长高的自豪和欣喜。
第五节中春的消息是指吐出绿苞、溪水唱歌 ;
第六节中春的消息是指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的面颊;
4、配乐朗诵诗歌,美读中品位所蕴涵的情感。赞美春天!
第2课时
一、复习:指名读课文,说说春天的消息有哪些。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
4、利用写字书进行书写练习。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 关于春的消息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你一定能发现的更多!去找一找相关描写春天的儿歌、古诗、歌曲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也可以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美丽的春天。
2、积累诗歌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2、燕子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俊俏、聚拢、生机、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展开想象,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4、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得细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燕子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燕子的图片,学生欣赏。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奏、凑”不能写成“秦”字。
五、作业:记住生字。
第2课时
一、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 课文美在以下四个方面:外形
美 春之美 飞行美 歇息美
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
2、 出示研读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外形美: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 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
春之美: 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飞行美: 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歇息美:你们觉得这一节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想想: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春天里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你还知道那些小动物春天了,就和大家见面,说说他们在春天里的快乐吧!
2、积累文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3、柳笛和榆钱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柳笛和榆钱在春天里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新鲜的柳条和榆钱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柳笛和榆钱
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猜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学生畅谈)
师:文章的作者,围绕着柳笛和榆钱都写些什么呢?让我们细细的读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边读边思考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明确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可以讲一讲,也可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 开火车认读词语
(2)开火车一人一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2、出示组内学习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柳笛(榆钱)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
(3) 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3、全体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柳笛:可以抓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折下”“切割”“撮一撮”“猛一下抽出”,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的动手操作一下!
榆钱:抓住: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也可以让学生亲口尝一尝。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柳树和榆树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还知道还有哪些书给春天增添了色彩,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呢?
2、积累文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4、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值”、“应”、“屐齿”、“小扣”、“柴扉”、“胜日”、“泗水滨”、“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3、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体会“一枝”的妙处。游园心切的叶绍翁只看到了一枝红杏,这枝红杏给他带来了什么?一枝红杏就说带来了满园春色,那么数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吗?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3、 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第二课时
一、学习《春日》: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再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朱熹的哪首古诗?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6、朗读品位两首古诗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齿”字,下半部应该是不封口的。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古代诗人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整理。

5、阳气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春季的谚语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春的诗歌,春的散文,春的古诗,还有春的谚语“大罢春,阳气升”奶奶对我说,可是我不明白啊,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学生背诵)
师:让我们来一起进入文章深入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2、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佝偻”、“锈”、“垛”、“疙瘩”、“轱辘”、“溢”、“荠”、“蠕动”、“耙”等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概括奶奶说的谚语的意思。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结合阅读体验,说说自己对阳气的理解
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
“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两次“朗朗的笑声”,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带来的希望。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枣”字,上下两部分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 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谚语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春》

阅读链接
走进春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的内容。
2、能够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字词的问题。
3、合理展开想像,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课下布置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多通读几遍,回顾课文内容。在课下搜集和春天有关的一切内容。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为“走进春天”做好储备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课文?
这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2、师:可以看出,我们这几篇课文都和春天有关,而且在我们身边春天也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就让我们在这节课中一起“走进春天”。
二、阅读文本,初步了解阅读链接的大概内容
师:下面,请大家打开书18页,自已认真的读一读。
师:谁能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找2-3名学生说一说。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内容?
找四名学生,每位学生读一个板块的内容。
三、再回归文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1、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怀着愉快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再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吧,一会儿我要找同学们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2、同学们自由读。
3、读后先小组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4、然后找同学围绕知春、踏春、惜春、咏春四个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可读课文,也可结合课下搜集的内容,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四、走进春天,走进想像的乐园
1、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在一起走进春天,走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乐园,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幅画来表达你的心情?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笔做画。
3、师:谁能向大家来展示你的作品?
同学生踊跃参与。
5、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作品呀?
五、扩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直沉浸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大家想不想课下到我们身边找一找春天,如果你找到了,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我们有时间会再一起来交流,好不好?
六、课下作业
写一篇春天的景物的文章
综合学习一
教学目标:
1、更多的积累关于春天的词语。
2、将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初步的习作能力有机结合,通过口语交际积累、展示生活的素材,
3、承接上一册“漫步书林”的系列安排,在学生了解了文房四宝和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学习描红和仿影。
4、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验诗人来源于生活中的心境
5、帮助学生树立喜欢汉字、主动写好汉字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词语、诗歌、谚语、古诗等。A4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
孩子们,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刚刚开学两个星期,已经很讲究学习的效率,学习了很多关于春的文章,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本单元都学习了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可以是词语、古诗、诗歌、或者优秀的段落。
(学生畅谈)
二、我的采蜜集
1.请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词语展示给大家吧!
2.选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成语,自办手抄报,版面设计可以采用春天的明快色彩!
3.评选“成语积累之星”,“成语积累优胜小组”。
三、读读背背
1.用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式读通、读准《春游》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漫步树林:
1.欣赏书法作品,激发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汉字的情趣。
2.教师亲自为学生示范,让学生欣赏书法的笔画美、神韵美。
3.回忆学过的书法的基本笔画特点,练习描红和仿影。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写多练。

口语交际 “春的消息”发布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春天的美丽。
2、让学生学会展开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3、培养交际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读着本单元的这组课文,寻觅着春的足迹,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

进了春天的怀抱。绿油油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盛开的迎春花、丁香花、樱花……好美的春天啊!同学们,在前面我们组织的活动中你积累了哪些“春天的信息”?那么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跟小伙伴们讲一讲,好吗?
二、互动交际 自己眼中的春天
1、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小组派代表班上交流,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可补充可评价。
三、评价总结
把握三点:是否用普通话,发现是否多、新,语言是否生动完整。
评选出最佳“春天小使者”。

我的小笔头 我 们 眼 里 的 春 天
《综合学习一》中“我的小笔头”习作要求是这样的:让春天来到你的笔下,让春意走进字里行间。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你可以写一首小诗,也可以写一件事或编一个童话,还可以画幅画儿,配上你喜欢的文字……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笔下的春天。
教材分析:
教材顺应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安排这次习作,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设计思想:
1、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放松自我,感受春天的美丽。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培养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将口语交际与写作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一、创境激情,感受春天
同学们,现在正是和风送暖的春天。说到春天,你们能想到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可能有春光明媚、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你能想到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诗句?同学们积累得可真多!
春天是一首小诗,清新雅致;春天是一幅画,绚丽多姿;春天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充满生机。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和春姑娘一起去旅游吧!(播放歌曲《绿纱巾》)学生谈听后感受。
二、描绘春天,留住春天
春天就在小鸟动听的歌唱中,就在笋芽儿破土而出的劈啪声中,就在醉人的花香中,就在小朋友欢乐的笑脸上。生活中,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真诚的帮助,也会让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拉住春天的手,春天永远在我们心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美好的春天留在我们身边,让别人知道你眼中的春天呢?
1、小组交流
2、全班互动交流,师点拨
(预设: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编一首歌,可以画下来或用相机照下来,还可编一个童话故事……)
好,同学们那快快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眼中的春天吧!在写之前,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好设想,那就是把你们写好的“春天”分组装订在一起,名字、封面由你们自己设计,然后,我们还要把它给各年级的同学看一看,让春天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怎么样?
三、学生动笔描绘自己眼里的春天
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修改整理,装订成册

❻ 推荐些经典的古诗词~我们老师要我们以PPT的形式上台介绍~~所以~~还要译文和解析~

苏东坡《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赏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东坡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苏东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东坡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赏析二】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与词为一,交代词的写作时间,“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背景,“欢饮达旦”;题旨,醉后抒怀“兼怀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辅。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此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变。挥洒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凡尘。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不知”两句,承上意,更做疑问,既不知明月几时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我欲”三句,盖因问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又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慰藉。“起舞”两句,仍乘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换头,实写月光照人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不应”两句,实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两句,更进一步,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借月盟心,长毋相忘。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苏轼加“但愿”二字,则情更深,意更浓矣。

其词咏月,关合人事。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不知”数句,笔势回折,开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隐与进仕间的抉择和引起的困惑。想超脱尘世,乘风归去,又犹豫徘徊,楼高宇寒不胜之,落足现实,月下“起舞弄清影”,胜似仙境,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觅求“苦中作乐”的生活意义,即苏轼还是立足于现实,热衷于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更亲切更温暖。

下片用月衬别情,意在怀人,笔致回环由写实为写意,化景为情。用“转”“低”“照”三字,描摹随月光流转,光影的物移,时间跟着推进,无眠而情生。即月光绕过朱阁,又从门户下射进屋内,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儿身上。其明写月,暗写人,颇含怨恼之意。“不应”二句,笔势淋漓,顿挫有致,看似赏月,问月,实为怀人。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常事常规,来自我宽解。这种演绎自然物理,阐释悲欢离合,意境豁达,令人玩味不尽。末两句妙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意,推陈出新,将月圆思亲推向更高境界。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遣月中互相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当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浓,并以潇洒之笔,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首先,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其次,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起来,是本篇的又一突出特色。上片开头,由月展开思索,通过连续发问,表现对超脱出世的向往。下片亦由月生情,用月的阴晴圆缺,比赋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着词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显得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情味厚重。

❼ 一至四年级白居易的古诗有哪些急需

忆江复柳
---白居易
曾栽杨制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二月二日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听夜筝有感
---白居易
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
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

池鹤八绝句·乌赠鹤
---白居易
与君白黑大分明,纵不相亲莫见轻。
我每夜啼君怨别,玉徽琴里忝同声。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上香炉峰
倚石攀萝歇病身,青筇竹杖白纱巾。
他时画出庐山障,便是香炉峰上人。

鹅赠鹤
---白居易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莫走柳条词送别
---白居易
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
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

少年问
少年怪我问如何,何事朝朝醉复歌?
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

听幽兰
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❽ 给我一篇表演古诗话剧的作文400字以上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精彩的话剧表演,其中我最喜欢《小燕子学垒窝》的故事:猫头鹰、老鹰、喜鹊、麻雀、乌鸦、小燕子一起去学本领,它们的老师是凤凰。凤凰老师问:“你们最想学什么呀?”同学们说:“我们最想学垒窝。”老师说:“垒窝是最难学的啦,你们想学吗?学垒窝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猫头鹰想:垒窝需要有耐心。“会了会了。”拍拍翅膀飞走了。老师又说:“垒窝需要大树杈。”老鹰说:“垒窝需要大树杈,简单简单,会了会了。”拍拍翅膀飞走了。乌鸦上课睡觉,小麻雀看见乌鸦头上有只蚱蜢,就对小喜鹊说:“喜鹊,快看,乌鸦头上有只蚱蜢,我们去玩吧。”乌鸦醒了,对小麻雀说:“我做了一个好梦,梦见自己睡在一个很暖和的窝里。小麻雀说:”真是一个好梦啊。“老师又说:”垒窝需要垒杈杈。“乌鸦说:”垒杈扠,垒杈扠,我会了。“说着也飞走了。小麻雀发现小乌鸦踩死了小蚱蜢,吵着要小乌鸦赔,小喜鹊也跟着它们飞走了。老师对小燕子说:”它们都学会了,你还想学吗?“小燕子说:”老师,我还要学。“老师说:”垒窝很难的。“小燕子说:”再难,再累我也不怕。“小燕子就跟着老师学垒窝,学啊学,一天天过去了,小燕子垒的窝越来越好了。
刮大风了,小喜鹊它们的窝没造好,风一吹,抖来抖去的,马上就破了。这回好了,大家都从窝里跑了出来,羽毛也湿了,还打着喷嚏。只有小燕子垒的窝又牢固又好看,躺在里面真舒服啊。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