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陶潜拟古诗

陶潜拟古诗

发布时间: 2021-01-06 07:08:51

Ⅰ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其八》

我年少的时候身体健壮且性情激烈,独自按剑行游天下。
谁说我只在附内近游走,我到达了容张掖县以及幽州。
饿了就像伯夷与叔齐隐居在首阳山,采薇食用,
渴了则饮用太子丹送别荆轲的易水之水。
远游的路上未遇彼此相交而能相互了解的朋友,只见到了古代的坟冢。
路边见到两座年代久远的荒坟,埋的是俞伯牙与庄子。
俞伯牙与庄子有像钟子期和惠施那样的难得知音,
而我游走四方,想要求取的又是甚麼呢?

Ⅱ 陶渊明的诗越多越好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读《山海经》十三首
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其二∶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其三∶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淫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其四∶
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其五∶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其六∶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其八∶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死,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志。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没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钦[鸟丕]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四,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其十二∶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其十三∶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可参见下列网页,诗多多的http://www.dx.pte.sh.cn/xsly/xingqu/shige/gushi/gushi013.htm

陶渊明的有关诗词
1. 咏贫士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 饮酒 十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 拟挽歌辞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 归鸟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 饮酒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 杂诗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 命子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 饮酒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0. 劝农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1. 停云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2.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3. 和郭主簿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4. 读《山海经》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5. 饮酒 其十(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6. 拟古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7. 答庞参军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8. 命子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9. 赠长沙公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0.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1. 移居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2. 时运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3. 咏贫士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4. 饮酒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5. 责子(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6. 答庞参军 其六(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7.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8. 归园田居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9. 饮酒 十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0. 形赠神(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1. 游斜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2. 饮酒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3. 和刘柴桑(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4. 命子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5. 答庞参军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6. 归鸟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7.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8. 拟古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9.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0. 命子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1. 饮酒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2.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3. 读《山海经》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4. 读《山海经》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5. 饮酒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6. 饮酒 十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7.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8. 荣木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9. 读《山海经》 其十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0. 饮酒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1. 读《山海经》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2. 赠长沙公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3. 拟古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4. 杂诗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5. 饮酒 十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6. 归鸟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7. 影答形(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8. 归园田居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9. 答庞参军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0. 饮酒 十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1. 咏贫士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2.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3. 咏贫士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4. 读《山海经》 其十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5. 赠长沙公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6. 杂诗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7. 拟古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8. 饮酒 十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9. 神释(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0. 咏贫士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1. 拟古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2. 荣木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3. 止酒(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4. 杂诗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5. 归鸟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6. 连雨独饮(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7. 影答形(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8. 杂诗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9. 还旧居(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0. 和郭主簿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1. 读《山海经》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2. 拟古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3. 饮酒 其十(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4. 劝农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5.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6. 拟古 其六(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7. 咏贫士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8. 劝农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9. 停云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0. 咏二疏(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1. 归鸟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2. 咏贫士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3. 饮酒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4. 赠长沙公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5. 答庞参军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6. 杂诗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7. 时运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8. 劝农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9. 饮酒 十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00. 饮酒 十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Ⅲ 陶渊明的拟古诗是描写哪个季节的景象

陶渊明拟古诗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内。
出门万里容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陶渊明的拟古诗描写的是春季,不过九首古诗大多为忧国伤时、寄托感慨之作,其中多有托古讽今、隐晦曲折之辞。

Ⅳ 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桃花源诗》、《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田园诗人的鼻祖。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诗文名句欣赏: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辞》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桃花源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饮酒》其一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饮酒》其二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饮酒》其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饮酒》其六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饮酒》其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饮酒》其十一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饮酒》其十四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饮酒》其十五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饮酒》其二十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後。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拟挽歌辞三首》其一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一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八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十二首》其一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杂诗十二首》其三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杂诗十二首》其七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与殷晋安别诗》
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
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
——《咏贫士诗七首》其七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拟古诗九首》其八

Ⅳ 反映陶渊明的人格、气节的诗句

一、前 言

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隐逸派的田园诗人。中国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个性的,屈原以后便算是陶潜。梁、昭明太子特别欣赏他的作品,曾经替他作传记,序说:「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我一向欣赏渊明的安道苦节、辞采精拔,因此喜欢研究他的作品和风格,尤其他的诗,连苏轼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臞而实腴。自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
论诗的家数该从「建安七子」,但读了他们的诗,只能看出「七子的诗风」,很难看出那一位的诗格。我觉得唐以前的诗人,真能从作品中发现作者个性的恐怕只有阮籍和陶渊明两人,而陶诗尤为甘脆鲜明、笃意真古,因此在昭明文选中作者一百三十家当中,我特选陶渊明一人来加以探讨。

二、生平事略

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西元三六五—四二七年)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陶侃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卒后追赠大司马。祖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做过姿城太守,也都是淡漠名利,洁身自好的人。他的母亲是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孟嘉先生的第四女儿。嘉是当时名儒,文章超卓、胸襟广阔。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陶潜一生可说影响极大。
渊明一生可分少年、游宦、和归隐三个时期,兹分述如下:
少年时期:自晋简文帝 咸安二年壬申,至晋孝武帝 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自出生至二十五岁止),萧统渊明传称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更可从他诗中窥见他的遭遇和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辞)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杂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2〉 游宦时期:自晋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至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自二十五岁至三十四岁为止)他的杂诗里说:「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在这十年期间,渊明曾出任四次,前三次任幕僚,最后一次是当县丞。
江州祭酒期:昭明太子渊明传说他:「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不久去职,幽居达四、五年之久,州府曾请他当主簿,他不就任,宁愿在家乡,躬耕自资。
镇军参军期:隆安四年庚子,渊明作镇军参军,时二十九。饮酒诗:「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建威参军期: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彭泽令期:义熙元年乙已,渊明年三十四,是年八月就任,十一月即自免归。

〈3〉 归隐时期:自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至宋元嘉四年丁卯(自三十四岁至五十六岁止),渊明自四十六岁以后,他家曾遭遇过火灾、风灾、水灾、虫灾。他身体也是逐渐衰弱,尤其元嘉二年后的两三年中,可说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一段日子。贫困使他自然的质性,磨砺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使他对於死神的迫近,毫不惧怕,处之泰然。他深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写了三首挽歌诗,及一篇自祭文,作为辞别人间的最后剖白。

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是恬淡、安闲、无争、任真、表面上看,他的感情似乎淡淡的、平静的,其实他是一个具有浓烈感情的典型人物,梁启超就说他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他的嗜好是:爱萄、嗜酒、喜弄无弦琴、乐於耕稼,由於他是一个高雅旷达、任性自适的人,感情浓烈而笃於交谊,因此他的快乐,不是安逸中得来,完全从勤劳中得来。

三、时代背景

晋朝正是佛教盛行的时候,文人由厌世思想进而为超脱,故陶潜有释家思想。他的性格,在儒、道、释三家中,经过了自己的溶解,运用当时的法语,於是造成他独特的思想,便是极现世主义的达观,不讲求将来,在他作品中流露得最微底的是连雨独饮:「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渊明本身的思想,再加上当时的政治社会影响,使他养成自然、现世与孤独的个性。因为两晋社会是贵族社会,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才有做大官的机会,否则就永远做小官。他时辍时续地做了十年幕僚,幸亏他的叔父陶夔在政治上略有地位,才援引他当了一名小邑,但当时兵乱频频,他本来就不愿做官,加上时局的动荡,不想离乡太远,就决定做彭泽令,但个性耿介的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诚按:萧统陶渊明传、乡里小人作乡里小儿),只做了八十天就挂印辞职了。

朱子语录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於晋宋人物。」
在他青年时期正是东晋偏安江南,胡人盘据中原;这时他热血满腔,胸怀猛志,崇拜的是田畴、荆轲之类的英雄。在他中年和晚年的作品(如杂诗、拟古诗)中,还常常流露出他这种少壮时代的奇情壮思。陶潜虽抱经济之器,想振复国家。可是晋自太元八年(三八二)淝水之役,战败苻坚后,不久谢安、谢玄相继去世,孝武帝沈溺酒色,京师人士、庄园主人也多酖於苟安的生活,不打算恢复中原。孝武帝又被张贵妃所弑。安帝即位后,大臣会稽王司马道子和他的儿子元显当国,招权纳贿,政治黑暗,时局就更加不安定。自孝武帝太元中至安帝义熙初二十余间,战争党祸,盗贼饥荒,濒临人间,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他在三十四岁前,为了母老家贫,还屡次为禄而仕。晋孝帝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到江州为祭酒。以不堪吏职,自动辞归。又召为州主簿,不就,晋安帝隆安三年(三九九),做前将军刘牢之参军。四年五月,他回乡省亲。十一月,刘牢之迁为镇北将军,他仍在军幕。五年七月,他奉命往江陵,这一年冬天,他的母亲去世,丁忧在家。

安帝元兴二年(四○○年)十二月,桓玄篡位。三年,刘裕起义讨兵。他又出任建威将军江州剌史刘敬宣的参军。不久,刘敬宣解职,他也就跟著罢官。

陶潜为何不爱做官?除了上面所说的时代动乱,政治黑暗,以及本性使然,同时还是由於他自己有一套理想的社会组织。由他的桃花源记我们可以了解陶潜理想的安乐社会,是跟现实的动乱社会冲突的,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他为什麼要辞官归隐了。从晋安帝义熙元年(四○五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共有二十三年,他一直在浔阳隐居,不再做官了。义熙十四年(四一八),他四十七岁,刘裕弑安帝立琅邪王德文为晋恭帝。元熙二年(四二○)年,刘裕又逼恭帝禅位,自立为宋武帝,晋祚於是灭亡。晋亡后八年,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徵为著作郎,不就,不久陶潜也就去世了。

四、思想体系

〈1〉 儒家思想奠其基

陶渊明出自显宦之家,书香门弟,虽然家道中衰,但家中藏书丰富,又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养成陶渊明爱好读书的习惯。对於儒家诗书,六经之类的书籍,自少年时代起就有所偏好。如「温柔敦厚」的诗教,给予他人格、性情的影响很深。他的诗句引用论语的地方颇多,古直、陶靖节诗笺注,曾统计过渊明用论语典故的地方,共有三十七次之多。
由於他先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与奠基,虽处於乱世,始终固守峻洁傲霜的气节,未曾随波逐流,难怪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

〈2〉 道家思想启其知

朱熹说:「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於老庄。」渊明虽不像孔子那样,但他自己尽其在我,「抱扑含真」,确保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本色,这是我们首先探讨渊明的意识里,为何没有走上儒家路线的原因。陶渊明后来转而接受他一意不变的接受全部儒家思想外,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风气与学术思潮,也是原因之一。在如此大的动乱中,老庄哲学思想,便乘机而来,应运而兴。

研究老庄,既成一股风气,影响所及,陶渊明亦必有所涉猎,在儒家思想方面所无法解决的,所不能满意的,陶渊明必定想在老庄哲学中求得解决,求得满足。他吸取老庄哲学中的精华,排斥其中的糟粕,这也是由於渊明的识见超拔不同凡俗,有以致之。

庄子养生重在去欲致静,养神所以致虚静,养形所以去物欲,都是合乎自然而泯於私智的良方。而其处世态度,却是崇尚自由平等。至於老庄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和「生死论」,对於渊明的影响,则是在他归隐以后,才有较明显的表现,这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关键。

〈3〉 释家思想助其成

南北朝时,中国思想界又有大变动。盖於是时,佛教思想有系统的输入,而中国人对它亦能了解。高僧传说:「慧远能引庄子义为连类,於是惑者晓然。这种以庄学讲佛学,在当时谓之「格」。慧远能与渊明成为素心之交,可能是因「疑义相与析」把他们连起来的缘故,由於彼此倾心,在不知不觉中,两人从互为讨论而互有影响,使渊明吸收一些释家教义,这也是极自然的事。」

对於一切众生,佛完全采取大慈大悲的爱他心,希望人人皆能同登涅盘,人人能成佛,因此表现在处世待人的修养上,必然是谦让、慈悲的。在渊明的作品中,固然没有显明的佛家色彩,但他确实受了佛学的影响,以致佛学灌注渊明新人生观,启示他新意识,对渊明思想的垂鍊,是有莫大助益的!

〈4〉 庄子思想终其身

古直统计渊明诗用事以庄子为最多,共四十九次,可见他对庄子喜爱的程度,他在现实的世寰中找不到知音,於是只有求诸古人,结果他找到了庄子,看「拟古诗」的第八首:「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魏晋时代,老庄之学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还是与时代背景有关,钱穆、庄子纂笺序:「庄子,衰世之书也。故治庄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也。」

陶渊明的根本思想,主要来自庄子,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曾吸收过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经过提炼酿,而使其思想既能博大又能高远。

五、风格创作

儒家的固贫,加上道家的自然,形成了陶渊明的思想既不同於儒家,也不同於道家,在两晋时道家的思想是想成仙的,然而他对鬼神、成仙、长生不死,都在怀疑,所以他说:「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怨诗楚调)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连雨独饮)
「诚愿游昆华,邈然此道绝!」(影答形)
「彭相爱永年,欲留不得住。」(神释)

创作本是人类心灵至高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不仅需要艺术家丰富的感情作源泉,更重要的是能把情感适时地表现出来。陶渊明创作的态度,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线索,如: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
「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诗序)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诗序)
他的人格高尚坚卓:有不屈不挠的积极精神,表现他的感士不遇赋说:「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他有安贫乐道的达观怀抱,表现在他的怀古田舍
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有任真自适的自然质性,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人,贵其真也。」顾亭林也说:「栗里之徵士,淡然若忘於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他有异於儒家的道德观,在作品中常提到古圣先王名字,却很少提及孔子儒家修齐治平或五伦之教。

六、作品分析

〈1〉 诗文的源流:钟嵘诗品:「宋徵土陶潜诗其源出於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诗源辨体:「太冲诗浑朴与渊明略相类。又太冲常用鱼虞二韵,靖节亦常用之。其声气又相类。应璩有百二首,亦用此韵。中有云,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田家无所用,酌酒焚枯鱼。又三叟诗简朴无文,中具问答,亦与靖节口语相近。嵘得之於骊黄间耳。要知靖节为诗,但欲写胸中之妙,何尝依仿前人哉。山谷谓渊明为诗直寄焉耳,斯得之矣。」
叶少蕴曰:「晋宋间诗,以排偶雕刻为工,靖节则真率自然,倾倒所有,当时人初不知尚也。颜延之作靖节诔云: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延之意或少之,不知正是靖节妙境。」

刘熙载曰:「屈灵均,陶渊明皆狂狷之资也。屈子离骚,一往皆特立独行之意。
陶自言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其赋品之高,亦有以矣。」

〈2〉 作品的形态:钟嵘诗品以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可是萧统文选仍录古诗十九首於苏李之前,玉台新咏且注明其中八篇为枚乘之作。刘勰文心雕龙亦谓:「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其后王世贞艺苑扈言却说:「意者中间杂有枚生或张衡、蔡邕作,未可知。」这些论据虽谓臆度,自有其理。

根据陶澍的注本,渊明诗计有:四言诗三十九首,五言诗一百十六首,辞赋文章近廿篇,以及一些无关宏旨的杂著。作品虽不多,但在魏晋南北朝的诗家,他把流传的作品,应该算是很丰富的了。

四评诗到了陶渊明应该算是尾声,五言诗是他最重要也是分量较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归田园居」、「饮酒」、「拟古」、「杂诗」和「咏贫士」而「咏荆轲」和「读海山经」里的几首则是流露其襟怀的名篇。他也有许多篇赠答之作,由此可了解他的交游情形。

他的辞赋文章有几篇是千古争相传诵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而他的「感士不遇赋」则是藉赋以抒发其深沈的感触。孟嘉传是与他个人有关的好史料,祭从弟敬远文、祭程氏妹文两篇流露其真挚的感情,「自祭文」则是他的部分人生观。甚至对一名仆从(做彭泽令时才有的),他也要自己的儿子「善遇之」,他说「此亦人子也」。

〈3〉 结构优劣:宋、严羽、沧浪诗话:「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诗,四变而为沈宋律」又说:「五言起於苏武李陵,或云枚乘,七言起於汉武柏梁。」雪浪日记:「为诗欲词格美,当看鲍照、谢灵运,欲浑成而有正始以来风气,当看渊明。」
在崇尚艳丽雕琢的文风的晋南北朝,他旷达自然的作品,虽未被当时文学批评家另眼看待,像刘彦和文心雕龙才略篇,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论叙晋代诗流名家,独遗陶潜;钟嵘仅将他列为中品,但这都不足以抑低他的作品真正价值,其实陶潜伟大的地方,是能将他的生活与作品融一片。唐代大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柳宗元诸人都是学陶诗出名的;韦应物、白居易、薛能,更仿效其体作诗;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如杜甫将他与谢灵运并举,白居易将他与韦应物等类,薛能将他与李白同列。

七、学术上的贡献及对后世之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给予中国文学的影响,归纳起来共有下列几
点:

第一、陶渊明喜欢酒,他的诗篇里,几乎没有一首没有「酒」字,於是酒在后代文人的心灵里起了极大的作用。
第二、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於是「陶彭泽」、「彭泽令」、「彭泽」、「陶令」
都成了后代诗人抒情的对象。
第三、陶渊明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於是「五柳传」、「五柳」,也成了后人向往的所在。
第四、陶渊明写过一篇「桃花源记」,於是「桃花源」、「桃源」、「武陵人」、「武陵溪」、「武陵」,成了理想的国土与理想人物。
第五、陶渊明喜欢菊花,并有一句名诗「采菊东篱下」,於是「东篱」、「菊」也成了后代诗人歌咏的对象。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六、陶渊明曾用头上巾沿酒,於是「陶巾」也成后人歌咏的材料。
第七、陶渊明曾写过一篇「归去来兮辞」,於是「归去来」也成后世的典故。
第八、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说:「三径就荒,松竹犹存」,於是「元亮径」,「三径」也成了养性的所在。
第九、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说:「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於是『北窗』、『羲皇人』,也成了典故。
第十、昭明太子在「陶渊明传」说:「岁终,会郡遗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於是「五斗米」、「折腰」,也成了典故。

第十一、陶渊明在「饮酒诗」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於是「拂衣」也成了典故。
第十二、陶渊明在「读山海经」诗里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於是「
爱吾庐」、「吾庐」都成了歌咏的对象。
第十三、昭明太子在「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意」,於是「无弦琴」成了后代诗人赞美的对象。
第十四、「陶渊明传」又说:「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於是「醉欲眠」,也成了典故。
第十五、「陶渊明传」又说:「渊明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於是翟氏也成了模范人物。白居易、赠内:「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第十六、「陶渊明传」说:「公田令吏种秫,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梗」,於是「元亮秫」、「种秫」也成了后代歌咏的材料。
第十七、「宋书、陶渊明传」说:「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自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惟云甲子而已。」於是「甲子题诗」或「诗题甲子」也成陶渊明的美德。
第十八、除陶渊明的一言一行,都为后代诗人的自喻、自慰与赞赏外,「陶诗」或「陶集」也成为后人歌咏的材料。
第十九、除「陶集」「陶诗」外,「陶渊明」「陶元亮」「陶潜」「渊明」「陶公」的整个人格,又为后世诗人的赞誉对象。

总之,陶渊明的一言一行,无不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举凡唐代各大诗人没有一个不受他的影响。到了宋朝,他的影响更大,地位更高。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Ⅵ 求 陶渊明 《拟古》的原文 译文 赏析

《拟古九首.其七》魏晋: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释义:

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

赏析:

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

“日暮天无云(释义:日暮长天无纤云)”,出语清新自然,“春风扇微和(释义:春风微送气温和)”,“扇”的拟人,“微”字的体贴,都富于情意。

天色、暖意当亦如之,而后面又补写了“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释义: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显出更是花好月明,景色就更加迷人了。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释义:佳人喜爱这清夜,彻夜酣饮,唱歌直到天明)“。“佳人”,美人,富于青春活力的女子,面对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激发了她的生活热情,激发了她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她的“酣且歌”,是对春景的陶醉,也是对人生的陶醉。

这些写景抒情,写日暮景包含清夜景,而“美清夜”又暗含日暮,清夜景又见于后幅,用笔错落互见。

后幅是乐极悲来。如此春夜,它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芳颜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赏识,这就是“持此感人多(释义:此情此景感伤多)”的种种复杂意绪。

下面四句或谓即佳人歌唱之辞,而理解为歌竟时的自言自语(即叹息之词)似更贴切。状“月”前用“皎皎”,又以云来烘托;状“华(花)”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释义: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

(6)陶潜拟古诗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组拟古诗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或永初二年(421年)。其时离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不久,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但对晋恭帝被废以及晋王朝覆灭心存痛惜和哀惋之情。

这首诗也是一篇寓言体作品,“佳人”显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诗中“美人迟暮”之感,正见出他某种用世之情。组诗《拟古》作于靖节晚岁,这可见作者身处易代之时,也并未忘怀世事,失去生活的热力。

钟嵘在《诗品》中举此诗以为别调,认为此诗不是一般的“田家语”,也就是说它似乎别有寄托;认为此诗并非“质直”,而是辞采华美,这在靖节诗中确不多见。

写“佳人”云云,全部陶诗一百二十多首,也只有这一篇。

Ⅶ 《文选》中收录了陶渊明哪几部作品请写作品名,谢谢了!

《六臣注文选》抄
第二十六卷诗 行旅(袭上)收录《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首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一首
第二十八卷诗 挽歌 收录《挽歌诗》一首
第三十卷 诗 杂诗 收录《杂诗》两首
《咏贫士诗》一首
《读山海经诗》一首
杂拟(上)收录《拟古诗》一首
第四十五卷 辞 收录一篇《归去来兮辞》

Ⅷ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其八》

拟古
陶渊明
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
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
渴饮专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
唯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
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
吾行欲何求。
说明:诗里所写的都是北方的地名,作者并没有去过。
学生活动:
反复品读。
问题:
这首诗虚拟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诗中为什么把古人的遗迹集中在一起?
作者在这首诗中到底想表现什么?
学生玩味、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这首诗写陶渊明少属年时的人生抱负。诗里所写的都是北方的地名,作者并没有去过。也就是说,他所写的场景是虚拟的。
行游到张掖和幽州,说明他曾有过立功边塞的雄心壮志。首阳山的薇菜是避世的伯夷吃的,易水是荆轲刺秦前诀别燕太子的地方。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懂琴的知音。庄周思想是超脱世俗的哲学。一座座坟丘,象征自己钦慕的先贤和知音在现实中都已经找到了。全诗把这些古人的遗迹集中在一起,化成他虚拟的壮游途中所见的景物,表现了少年时志在四方的豪气,对避世的节操和除暴的义气的向往,以及自己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以古人的节义作为精神食粮的意志。
这首诗的构思原理虽然和阮籍有相同之处,但更加抽象,令人联想到现代派绘画中把许多表示抽象观念的图形组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

Ⅸ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1. 思想感情: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内于理趣。然而,它容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2. 《饮酒二十首》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 注释:

    (1)结庐 :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2)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尔:这样。

    (4)日夕:傍晚。

    (5)相与﹕相伴。

    (6)见在这里读音为:“jiàn”,看见。

Ⅹ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其九》谁知道这首诗的诗意啊,急急

无能力 网络的陶渊明发舒归隐之志的诗歌,往往是畅所欲言,而寄托故国之思的诗歌,则往往是微婉其辞。其中如《述酒》一篇,便隐晦曲折之至。所以,只论陶诗明白如话,其实并不全面。这《拟古九首》之第九首,亦是一篇用比兴手法寄托故国之思的作品。“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种桑于长江边,为期已是三年,似可望有所收获了。乍一看来,起笔二句所写不过是种桑之一小事,可是此一事象,实托喻着重大政治事件。桑树乃晋朝之象征也。西晋傅咸《桑树赋序》云:“世祖(晋武帝)昔为中垒将军,于直庐种桑一株,迄今三十余年,其茂盛不衰。皇太子(即晋惠帝)入朝,以此庐为便坐。”《赋》文并谓:“惟皇晋之基命,爰于斯而发祥。”可见以桑树象征晋朝,是有来历的。江边本非种桑之地,“种桑长江边”,此暗喻晋恭帝为刘裕所立。恭帝于公元418年(义熙十四年)旧历十二月即位,至公元420年(元熙二年)旧历六月被刘裕逼迫禅位,前后正是三年,故诗云“三年望当采”。本来,桑树种植三年,则可望采其叶矣——此言其已当茂盛;君主在位三年,则可望有成绩矣——此言其已当自强。此在恭帝,虽说是无望之望,然而同情晋朝的人,毕竟望其能够固本自立。而结果却是“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枝条刚开始生长起来,却突然遭到山河变迁。曰“始欲茂”,实是未茂。曰“山河改”,则呼应“长江边”,不言而喻,洪水滔滔,江岸崩溃矣。长江边非种桑之地。昔日种桑是于斯,今日毁桑亦于斯,此正喻说恭帝是为刘裕所立,亦为刘裕所废也。“忽值山河改”一句,触目惊心,虽是比兴,亦是明言矣。公元420年(元熙二年)旧历六月,刘裕逼恭帝禅位,篡晋称宋,改元永初。山河变色矣。“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洪水滔滔,高岸为谷,冲断了树枝,卷走了根株。那洪水滔滔,正如沧海横流。三年之桑,毁于一旦。刘裕逼恭帝禅位,即废之为零陵王。“根株浮沧海”句,喻指此事。次年公元421年(宋永初二年),刘裕便派人杀害了废帝。从“三年望当采”及“根株浮沧海”之句,可知此诗当作于恭帝被废之后,次年被害之前。恭帝被害之后,陶渊明是以《述酒》一诗,作出反应的。程穆衡《陶诗程传》云:“‘柯叶’、‘枝条’,盖指司马休之之事。休之拒守荆州,而道赐发宣城,楚之据长社。迨刘裕克江陵,奔亡相继,而晋祚始斩。”所言甚是。从“枝条始欲茂”及“柯叶自摧折”看,晋室本来并非未作努力自强,“三年望当采”亦并非毫无来由之望,可是晋室终非刘裕之敌手,同情者之希望,也终于落空。“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此二句,从比兴之表面事象说,是写桑树既毁,春蚕遂无叶可食;蚕丝不成,寒衣亦无资源可制。从所寄托之深层情意言,则是表达天下同情晋朝之人包括诗人自己,当晋亡之后深深的失落悲感,其对于晋朝的依恋之情,亦见于言外。此二句所写晋亡及于人们之影响,托喻春蚕、寒衣之事象,但仍与桑树这一基本象征有密切联系,全诗构思,缜密而自然如此。“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本者,根也。结笔两句,回向桑树,仍是双管齐下。表面意谓当时种桑既在江边,而未植根高原,则今日桑树根株全毁,又如何可以追悔!深层意蕴,则是当时晋室既依赖于刘裕,今日晋之亡于刘裕,亦无可追悔也。诚如黄文焕《陶诗析义》之所言:“事至于不堪悔,而其痛愈深矣!”渊明此诗当作于晋亡之后不久。如诗所示,在渊明心灵深处,实痛愤刘裕,同情晋朝,对于晋亡,沉痛至深。这就说明,在归隐十六年之后,陶渊明亦决非一忘世之人,他对于世道政治,仍然抱有坚确的是非之判断,鲜明的爱憎之情。就是将他说为一道家,实亦未妥。同时,亦如此诗所示,渊明以一同时之人,能够对晋亡之一段当代历史,表达明晰之认识,提出清醒之教训。尤其“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二句,可以见出其清醒、理智之态度。这,又是与他早已弃官归隐,与现实政治之间保持了相当距离所分不开的。可以说,渊明此诗是一幅晋亡之诗史。渊明此诗艺术造诣很高。诗中采用桑树这一晋朝之象征,喻说晋亡一段历史,比兴已可谓高明、得体。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此诗以比兴结体,桑树作为基本象征,全幅诗篇一以贯之,始终都未脱离这一基本象征。意象毫无支离之感。中国诗歌艺术,以比兴为根本大法。《诗经》之比兴,多局于开篇之起兴,简单之比喻。比兴至于《楚辞》,发展而为自觉之象征,寄托以深意,但亦多为片段,诗幅主体犹是直抒。渊明此诗,以同一象征性意象贯串全幅诗篇,极为完整圆满,而寄托遥深,不著痕迹。可以说,渊明此诗之创造,丰富了中国诗歌比兴寄托之艺术传统。[3]</SPAN></SPAN>
</p>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