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诗句6
❶ 这首诗是谁写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描写的诗
一去二复三里 古诗内容
诗文:《制山村咏怀》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此行要到二三里远的地方,那里有四五户炊烟升起的人家。路过的亭台有六七座,路边还有无数的鲜花开的正好。
(1)亭诗句6扩展阅读
背景:诗人在共城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作者:邵雍,字尧夫,生于范阳,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自号安乐先生。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❷ 求助:六角迎客亭对联七字或九字。写六句六支柱子、正门面写迎客对联一副
松迎贵客百年好
花送福禄万载康
❸ 请问“六也亭” 中“六也”的出处
亭名取自四书之中《中庸》的“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合为“六也”。
大意是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原段: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译文: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今日的天是由很多明亮的物体组成的,成为无边无际的天空,有太阳,月亮和星系不停的运动。它覆盖着万物。现在的大地,由一小撮土堆积起来的。但它广大深厚。它载着三山五岳而不觉沉重,振动江河大海也不泄漏,大地上的万物都由它承载。再说这山,是由许多拳头大小的石头垒起来的。但它高大雄伟,生长着草木,森林。飞擒走兽居住在上面,下面埋藏着丰富的宝藏。再说这水,是由一勺勺的水汇聚起来的。但它却深不可测。各种鲛龙,鱼鳖在里面生息着,并有万物繁殖着。
❹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诗名是什么
诗名《山村咏怀》,一作《一去二三里》,也称《蒙学诗》
❺ 六角亭对联,横批是修心亭,对联怎么对
那个具体地点还要是看是谁写的,然后你可以炒一下。
❻ 为什么亭子是六个角,而不是八个风水周易里有什么说法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小卦。每一卦由六个阴爻和阳爻组合而成。
❼ 洞庭湖上六角亭六角亭上挂铜铃是哪首诗上的诗句
这是一个绕口令“洞庭湖上六角亭,六角亭中挂铜瓶。风吹瓶动亭不动,铜瓶碰亭响不停。”
❽ 带“亭”的诗句 6句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❾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是谁写的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一去二三里,烟村来四五家。自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出自《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9)亭诗句6扩展阅读: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❿ 求六角亭对联
您好,关于六角亭的对联有
六角凉亭容千人共亨
十口人家纳四世同堂
与民同乐
禾谷共生少八人劳作
凉亭同乘多一些风光
万众一心
万点星辰共行九霄汉
一村民众同乘六角亭
同心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