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初征的诗词

初征的诗词

发布时间: 2021-01-04 09:23:57

Ⅰ 请哪位高人解释下巜过海虞》古诗诗意

《过海虞》古诗诗意:诗人沈玄在中秋傍晚,乘船路过吴地常熟,不经联想到当地有名的吴地琴川,观赏当地的溪流、青山、古城墙,又联想起当地历史人物齐景公爱女,言子,不禁感慨常熟的文化历史悠久,中秋之夜,沈玄在船上赏月吟诗。

出处:明代 沈玄《过海虞》

原文:

吴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经行。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齐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旧琴声。

我来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诗看月明。

译文:

吴地的琴川自古有名,傍晚时分乘着船偶然经过。

常熟县城七条小河流入大河通往大海,县城城垣跨山而筑将部分的十里虞山围入城内。

齐景公爱女的坟墓长满秋天的荒草,言子的故里似乎犹能听到流传久远的弦歌琴声。

正值中秋之夜,一路上在舟中一边赏月,一边吟哦诗句

(1)初征的诗词扩展阅读:

作者背景:沈玄,字以潜,一作似潜,以字行,明吴县人。宣德初征为医士,后擢御医。工诗好琴。有《潜斋集》。

作品赏析

常熟别称“琴川”,常熟地方志上素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常熟城内古代有自南向北平行排列的河道,像古琴的七根弦,故常熟别称“琴川”;另一是因为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在常熟所筑的“梧桐园”,又名“鸣琴川”,故常熟别称为“琴川”。

春秋末年齐国国君齐景公的爱女,远嫁给吴王阖闾长子波,由于终日思念家乡而忧伤成疾,临终前请求葬于虞山之巅,以远望齐国。言子(前506—前443年),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春秋时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后人所以称他为“言子”, 是出于对他的尊敬。

诗人熟知当地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Ⅱ 建安七子,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吗

是的,文抄学界是这样认定的。
王粲袭
(177-217)
王粲子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Ⅲ 采薇采薇中的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出初征的时间久

《采薇》抄
采薇采薇,薇亦袭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从“岁亦莫止”“岁亦阳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可以看出出征的时间很久,已经不止一个年头了。

Ⅳ 表示出征的诗句

1、《从军行七首》

唐代: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从军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3、《少年行四首·其三》

唐代: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译文: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4、《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5、《古从军行》

唐代: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Ⅳ (高分悬赏) 用名字作诗 用“浅夏初晴”四个字做一首诗 诗意要阳光清新为主 可以用作签名诗的 谢谢~!

浅笑嫣然真娇艳
夏日荷花绽开颜
初升骄阳赤如丹
晴空万里无云烟

Ⅵ 建安诗坛曹操、王粲、蔡文姬的著名作品是啥

曹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中国第一篇山水诗作是其的<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汉末实录的作品《蒿里行》
反应统一雄心的<度关山> 提出了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反应曹心中太平盛世的《对酒》
最著名的,在电视剧中多次表现的<短歌行>
薤露行,蒿里都是以乐府诗为题之作。诗经和乐府影响了曹操的创作。
可以参考曹操对于乐府诗的改作,比如曹的<陌上桑>就改变了原来的罗敷故事,而写求仙。等等胡应麟说曹诗“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对于曹的概述风格是 古直 慷慨 悲凉。这个比较理论概括。你可以去参考下原作来自己体会
奉上 三曹别集 可以参考下。
王粲是建安七子的魁首。其在邺下文人群体里发挥其不能磨灭的创作和才华。七子以王粲,孔融,阮瑀,陈琳,徐干,应玚、刘桢。作为冠冕的王粲,初仕刘表,后归曹。其以诗赋见长,最熟知是<登楼赋>还有《槐赋》。 《七哀诗》他还著述了中国第一本英雄题材的《汉末英雄记》
从王粲可以入手去了解建安诗坛的文人集团和宴饮。
蔡文姬,其名蔡琰。蔡邕女。她比较少作品,主要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而悲愤诗是中国第一篇以自我经历抒发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命运多舛,飘零跌宕的人生让这位才女领略了世间的生离死别,孤苦两难,生若浮萍。虽然作品不足以了解她的全部,却可以细细品味,倒是不要去纠缠作品的真伪问题。
其实这些在词条都可以找到,作品有了名字都可以去找来看,不一一赘述

Ⅶ 请大家提供建安七子的资料和逸事以及著名诗文(和翻译)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后汉书·孔融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申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荐祢衡疏》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

孔融诗今存5首。《临终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 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

孔融著述,《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汉末大名士——孔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旧时为学童开蒙的基础教材《三字经》中的一段话,如今的青年人对它大约是陌生的。这里所说的四岁让梨的孩童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汉末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此传),开始步入仕途。因出任北海(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相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建安年间,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杀。孔融生值汉室之乱,历经桓、灵、少、献四朝,一生“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终因书生气太足、锋芒太露而不见容于当权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扬善嫉恶,不仅名重当时,“海内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后人称誉:“懔懔焉,皜皜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那么,这位汉末大名士的性格和为人究竟如何呢?

从神童到名士

《后汉书·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又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三年后,父亲亡故,孔融居家守丧。他此时好学勤读,博涉该览,渐为州里所重。东汉桓灵之际,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击异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处亡命。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问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当时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是一时俊秀,孔融与二人齐名,成了当时的大名士。

孔融虽然是“大圣之后”,又在时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中起义军和哀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崔琰传》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同前)。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

荐举贤良 诱益后进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为“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郑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这种“喜诱益后进”的作风是始终不渝的,晚年任职少府时,还向曹操竭力推荐吴国名士盛孝章。他在《论盛孝章书》中十分同情“困于孙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叹“海内知识,零落殆尽”。希望曹操能向贤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残年哭知己”之感(谢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结识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祢衡。祢衡也是一位嵚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刚傲,疾恶如仇,唯独与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杨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赏识祢衡的德才,上书给曹操称道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荐祢衡表》)。但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很有才华的建安作家,终于因为性格狂傲,不容于当世,而过早地招致了杀身之祸。祢衡的死,无疑是预示了孔融命运的结局。

跌荡放言 刚直见杀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他耿介豪纵的性格,其言论行为常有出格之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时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谁能想到竟然出自他这位孔圣人的子孙之口呢?我们再联系到当时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么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无稽之谈不断见诸正史,那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胆识了。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陈对罪恶,言无阿挠。”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彪,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贤、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有时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体气高妙”“杂以嘲戏”的文章

孔融不仅是个名士,也是个文学家,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见《典论·论文》)。他死后,曹丕曾为他募集遗文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就其传世的作品来看,他的散文胜于诗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在对他作出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的,前面提到过的孔融嘲讽曹操父子的书信可以略见一斑。他的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前篇历数古代哲王圣贤、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得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的结论。第二篇更是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讥道:也有因妇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临了干脆一针见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孔融在文中强词夺理,反对禁酒是毫无道理的,只能借以显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笔锋,这或许就是曹丕批评他“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风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论盛孝章书》。总起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不失为当时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

孔融诗歌中较有认识价值的是他的《临终诗》,诗中悲愤地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因为他被杀的罪名多半出于郗虑、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纳。在封建社会里,一切正直刚傲、不阿权贵的人士大约总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运。“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声调固然是悲观绝望的,但它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最后控诉。

陈琳(?~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全篇以对话方式写成,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浓厚,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散文除《为袁绍檄豫州文》外,尚有《为曹洪与世子书》等。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与吴质书》)的评论。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又《神武赋》是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的,风格与《武军赋》相类。陈琳在汉魏间动乱时世中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这种热衷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与“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诗、赋在表现“立德垂功名”一类内容上是较突出的。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粲字:仲宣生卒:177-217(41岁)

籍贯 [兖州]山阳高平 [今山东邹县]

容貌 貌寝而体弱通侻

官至 侍中

家族资料 父亲 王谦

相关人物 蔡邕 刘表 刘琮 曹操 张机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刘表|琮

王粲 - 简明历史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其中〈七哀诗〉、〈登楼赋〉等皆为名作,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王粲 - 简明演义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王粲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 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然其冲虚德宇,未若徐干之粹也。」(《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引《典论》)

◆钟嵘评魏侍中王粲:「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诗品》)

◆白居易《题文集柜》诗:「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

徐干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在创作方面,则以诗、赋、散文见长。

诗歌今存 3篇,都是五言诗。《室思》为拟思妇词,共六章,写丈夫远行后妻子在家的忧愁郁结情绪:"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幻想着"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同时又担心丈夫在外另有新欢。全诗情致缱绻,堪称佳作,而"思君"二句更为后人推重。《答刘桢》诗,以浑朴的诗句,表现了他与刘桢的诚笃友情。今存徐干作品,没有《公宴》、《斗鸡》之类酬应之作,这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建安作家之处。

徐干在辞赋方面的名声颇高,他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以上皆佚)、《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刘勰也曾把他与王粲一起作为魏之"赋首"而加标举(《《文心雕龙》·诠赋》)。今存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残缺。其中《齐都赋》,从残文来看,原先的规模可能相当宏大。

徐干散文,主要有《中论》一书。此书写作主旨是:"常欲损世之有□、益俗之不足,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之书二十二篇"(《中论序》)。今存辑本分上、下两卷,上卷10篇,多论述处事原则和品德修养,下卷10篇,大部分论述君臣关系和政治机微,因此,它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治的论集。其思想倾向,大体上遵奉儒家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时,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响。《中论》对时弊有所针砭,不过作者持论比较中庸谨慎,一般不指斥时事,所以显得辞旨邈远,较少锋芒。与同时的仲长统《昌言》相比,其揭露现实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锐性,都有所逊色。《中论》的语言比较平实,论证讲求逻辑、条理贯通,还不失为一部较好的论说文专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专著。

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 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 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阮瑀(?——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掾为古属官之通称)。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这些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其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父刘梁,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清代刘熙载说"公□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所以钟嵘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品》上)。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刘桢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 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看我如此辛苦,追加几分吧

Ⅷ 100句简单的诗句,最多10字,有作者,有诗名.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唐 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唐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劳劳亭
唐 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前出塞
唐 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绝句
唐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山中
唐 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栾家濑
唐 王维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洛中访袁拾遗
唐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相脱赠,
平生一片心。

夜雨
唐 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
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
芭蕉先有声。

问刘十九
唐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嘲桃
唐 李商隐
无赖夭桃面,
平明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
却似笑春风。

咏风
唐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送灵澈
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弹琴
唐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送上人
唐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
时人已知处。

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田上
唐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
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
东方殊未明。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送崔九
唐 裴迪
归山深浅去,
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
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唐 王周
拂拂生残晖,
层层如裂绯。
天风剪成片,
疑作仙人衣。

田家
唐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
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秋夜寄邱员外
唐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听筝
唐 李端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郞顾,
时时误拂弦。

新嫁娘
唐 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玉台体
唐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
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
莫是藁砧归。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行宫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何满子
唐 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剑客
唐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渡汉江
唐 李频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春怨
唐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哥舒歌
唐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长干行之一
唐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长干行之二
唐 崔颢
家临九江水,
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

江南曲
唐 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
唐 卢纶
野幕敞琼筵,
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动山川。
塞下曲
唐 卢纶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
唐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唐 罗隐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送郭司仓
唐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缘,
春潮夜夜深。

洛阳道
唐 储光羲
大道直如发,
春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
双双鸣玉珂。

观永乐公主入蕃
唐 孙逖
边地莺花少,
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
龙塞始应春。
左掖梨花
唐 丘为
冷艳全欺雪,
余香乍人衣。
春风且莫定,
吹向玉阶飞。

思君恩
唐 令狐楚
小苑莺歌歇,
长门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辇不曾过。

题袁氏别业
唐 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
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
囊中自有钱。

夜送赵纵
唐 杨炯
赵氏连城璧,
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
明月满前川。

咏史
唐 高适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罢相作
唐 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
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
今朝几个来。
逢侠者
唐 钱起
燕赵悲歌士,
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
前路日将斜。

江行无题
唐 钱珝
咫尺愁风雨,
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
犹有六朝僧。

秋风引
唐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日
唐 耿玮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日湖上
唐 薛莹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宫中题
唐 唐文宗
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
汾上惊秋
唐 苏颋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蜀道后期
唐 张说
客心争日月,
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
先至洛阳城。

赠乔侍御
唐 陈子昂
汉廷荣巧宦,
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
白首为谁雄?

答武陵太守
唐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婕妤怨
唐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
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
双蛾几许长。
题竹林寺
唐 朱放
岁月人间促,
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
更得几回过?

三闾庙
唐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别卢秦卿
唐 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
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
不及石尤风。

答人
唐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曲池荷
唐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
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
飘零君不知。

中秋月
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思归
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见晚,
山山黄叶飞。

郭隗
唐 陈子昂
逢时独为贵,
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
遂起黄金台。

马诗
唐 李贺
催榜渡乌江,
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
何处逐英雄?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公子家
唐 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
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
去之为恶草。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陶者
宋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田家
宋 梅尧臣
南山尝种豆,
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
无物充煎釜。

得山雨
宋 梅尧臣
急雨射苍壁,
溅林跳万珠。
山根水雍壑,
漫窍若注壶。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和梅圣俞杏花
宋 欧阳修
谁道梅花早,
残年岂是春。
何如艳风日,
独自占芳辰。
城西书事
宋 韩维
蔬畦绕茅屋,
林下辘轳迟。
霜蔓已除架,
风飘空挂篱。

寄兴
宋 戴复古
黄金无足色,
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
妾愿老君家。

商歌
宋 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
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
燕语似讥人。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酌贪泉诗
东晋 吴隐之
古人云此水,
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吴歌
南朝 鲍照
夏口樊城岸,
曹公却月楼。
观见流水还,
识是侬泪流。
赠范晔诗
北魏 陆凯
折花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王孙游
南朝 谢朓
绿草蔓如丝,
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
君归芳已歇。

相送
南朝 何逊
客心已百念,
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
浪白风初起。

别诗
南齐 范云
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山中何所有
南朝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白云多。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九月九日行薇山亭
南梁 江总
心逐南云逝,
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
今日几花开。
饯别自解
南朝 乐昌公主
今日何迁次,
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
方信作人难。

长安听百舌
南朝 韦鼎
万里风烟异,
一鸟忽相惊。
那能对远客,
还作故乡声。

寄徐陵
南朝 庾信
故人倘思我,
及此平生时。
莫待山阳路,
空闻吹笛悲。

重别周尚书
南朝 庾信
阳关万里道,
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
秋来南向飞。

思公子
北朝 邢邵
绮罗日减带,
桃李无颜色。
思君君未归,
归来岂相识。

大子夜歌
南朝乐府
歌谣数百种,
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
明转出天然。
子夜四时歌(春)
南朝
春风动春心,
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
阳鸟吐清音。

子夜四时歌(夏)
南朝
田蚕事已毕,
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
持寄与行人。

子夜四时歌(秋)
南朝
秋风入窗里,
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
寄情千里光。

子夜四时歌(冬)
南朝
果欲结金兰,
但看松柏林。
经霜不堕地,
岁寒无异心。

丁都护歌
南朝
督护初征时,
侬亦恶闻许。
愿作石尤风,
四面断行旅。

子夜歌
南朝
侬作北辰星,
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
朝东暮还西。
那呵滩
南朝
闻欢下扬州,
相送江津湾。
愿得篙橹折,
交郞到头还。

留别四弟
金 刘汲
对床喜清夜,
樽酒话平生。
自是今宵雨,
于人却有情。

幼女词
金 毛铉
下床着新衣,
初学小姑拜。
低头羞见人,
双手结裙带。

除夜太原寒甚
明 于谦
寄语天涯客,
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
只在屋东头。

开先寺
明 李梦阳
瀑布半天上,
飞响落人间。
莫言此潭小,
摇动匡庐山。

塞下曲
明 谢榛
暝色满西山,
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
骄虏夜临关。
古意
明 谢榛
青山无大小,
总隔郞行路。
远近生寒云。
愁恨不知数。

望海
明 李贽
海口望京师,
山河起百二。
龚遂至今在,
倭夷安足虑。

江上见数渔舟为公卒所窘
明 袁宏道
钧竿拂晓霜,
衣薄芦花絮。
一亩不籍官,
也被官差去。

夜泉
明 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
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
化为一溪雪。

燕子矶口占
明 史可法
来家不面母,
咫尺犹千里。
矶头洒清泪,
滴滴沉江底。

三洲歌
明 陈子龙
相送巴陵口,
含泪上舟行。
不知三江水,
何事亦分流。
宿野庙
清 金圣叹
众响渐已寂,
虫于佛面飞。
半窗关夜雨,
四壁挂僧衣。

山行
清 施闰章
野寺分晴树,
山亭过晚霞。
春深无客到,
一路落松花。

北坨
清 沈德潜
白云生高原,
忽渡南湖去。
遥知隔溪人,
应与云相遇。

十二月十五夜
清 袁枚
沉沉更鼓急,
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
月照一天雪。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新安滩
清 黄景仁
一滩复一滩,
一滩高十丈。
三百六十滩,
新安在天上。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就义诗
清 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
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
留作忠魂补。

南浦别
唐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题诗后
唐 贾岛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秋浦歌
唐 李白
秋浦锦驼鸟,
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绿水,
不敢照毛衣。
慧能偈
唐 慧能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古别离
唐 孟郊
欲别牵郎衣,
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
莫向临邛去。

赐萧臣
唐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
知者必怀仁。

子夜歌
唐 王屋
妾心妾自惜,
君心君自知。
莫将日后情,
不如初见时。

自君之出矣
唐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
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
夜夜减清辉。

淮口寄赵员外
唐 皇甫曾
欲逐淮潮上,
暂停鱼子沟。
相望知不见,
终是屡回头。
会真记
唐 元稹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哭宣城善酿酒纪叟
唐 李白
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

Ⅸ 关于出征的古诗词

江城子
少年自有少抄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日显锋芒.烈火再炼双百日,化莫邪,利刃断金刚.
雏鹰羽丰初翱翔,披惊雷,傲骄阳.狂风当歌,不畏冰雪冷霜.欲上青去揽日月,倾东海,洗乾坤苍茫.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