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仿古诗词鉴赏

仿古诗词鉴赏

发布时间: 2021-01-02 19:06:19

古诗词鉴赏

诗经•采薇

原文:

采薇采蔽①,
该亦作止②。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③。
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④。
不遑启居⑤,
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
蔽亦柔止(6)。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7)。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8)。
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9)。
王事靡盬(10),
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11),
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12),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13),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14)。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15)。
驾彼四牡,
四牡騤騤(16)。
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17)。
四牡翼翼(18),
象弭鱼服(19)。
岂不日戒,
玁狁孔棘(20)。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21).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22)。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衷。

注释:

①蔽:一种野菜。②亦: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作:初生。止:语 气助词,没有实义。③莫:同“暮’,晚。④ 玁狁(xian yun):北方少数民族戎狄。⑤遑:空闲。启:坐下。居:住下。(6)柔:软嫩。这里指初生的菠菜。(7)聘:问候。(8)刚:坚硬。这里指菠菜已长大。 (9)阳:指农历十月。(10)盬(gu):止息。(11)疚:病。(12)尔:花 开茂盛的样子。(13)路:辂,大车。(14)业业:强壮的样子。(15)捷: 交战,作战。(16)騤騤(ku);马强壮的样子。(17)腓(fei):隐蔽,掩 护.(18)翼翼:排列整齐的样子。(19)弭(mi):弓两头的弯曲处。鱼服: 鱼皮制的箭袋。(20)棘:危急。(21)依依:茂盛的样子。(22)霏霏:纷纷下落的样子。

译文: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刚才长出来。
说回家啊说回家,
一年又快过去了。
没有妻室没有家,
都是因为玁狁故。
没有空闲安定下,
都是因为 玁狁故。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初生正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
心里忧愁又烦闷。
心中忧愁像火烧,
饥渴交加真难熬。
我的驻防无定处,
没法托人捎家书。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已经长老了。
说回家啊说回家,
十月已是小阳春。
战事频仍没止息,
没有空闲歇下来。
心中忧愁积成病,
回家只怕难上难。
光彩艳丽什么花?
棠棣开花真烂漫。
又高又大什么车?
将帅乘坐的战车。
兵车早已驾好了,
四匹雄马真强壮。
哪敢安然定居下,
一月之内仗不停。
驾驭拉车四雄马,
四匹雄马高又大。
乘坐这车是将帅,
兵士用它作屏障。
四匹雄马排整齐,
鱼皮箭袋象牙弭。
怎不天天严防范,
玁狁犹猖狂情势急。
当初离家出征时,
杨柳低垂枝依依。
如今战罢回家来,
雨雪纷纷漫天下。
行路艰难走得慢,
饥渴交加真难熬。
我的心中多伤悲,
没人知道我悲哀。

名句读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十五从军行】

作者: 【汉无名氏】
年代:【 汉 】
体裁:【乐 府】
类别:【未 知】
选自:《汉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行,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行》通过一个老兵返乡,反映了动荡社会中人民生活的艰苦流离。

一、一个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老兵,他一生的甜酸苦辣,必非千言万语所能道尽。而本诗截取了一个时间点:始归时分;一个疑问:“家中有阿谁”;一个行为细节:作饭烧羹,却不知贻谁同食;层层凝缩,而最终停格于出门东看,泪落沾衣。这样剪裁,这般切入,其艺术效果如何?其艺术原理何在?

二、老兵回家后不厌其烦地作饭烧羹,却不知贻阿谁同食,说明饭菜不少,不止自用而已。可是,前文乡里人的回答(君家冢累累)和亲眼所见的荒凉景象(兔窜雉飞,庭院长欲葵),早已明确无误地向他传达了家破人亡的信息。那么,老兵为什么还要烧饭羹贻家人同食?既已“不知贻阿谁”了,为什么还要“出门东向看”?至此才“泪落沾我衣”,难道他这才明白家已破,人已亡?老兵的这些异乎常人的反应是可能的吗?是合理的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❷ 急求古诗词鉴赏

读山海经①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②,绕屋树扶疏③。
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频回故人车⑥。
欢然酌春酒⑦,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⑧。
泛览周王传⑨,流观山海图⑩。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①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②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⑥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⑦欢然:高兴的样子。
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⑨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⑩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解说]

这首诗写陶渊明好读书的种种乐趣:“孟夏”两句,宜读书的季节初夏气候宜人;“众鸟”两句,宜读书的居所有一个小屋;“既耕”两句,宜读书的时机农忙已过;“穷巷”两句,宜读书的环境没人打搅;“欢然”两句,宜读书的景色有和风细雨相陪。最后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总写一笔读书的乐趣。陶渊明真算得上会读书、善读书的人.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作者简介〕: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范仲庵

(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进士出身。累官至参知政事(副相)。是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有《范文正公诗余》。

渔家傲①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②。四面边声连角起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④。羌管悠悠霜满地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衡阳雁去:相传大雁飞至衡阳不再南去,城南有回雁峰。
③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④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勒:刻。
⑤羌管:笛也,因出自羌中,得名。

〔赏析〕

这是一首抒怀词。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上阕写景。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已自夺人。千峰连亘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下阕抒情。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计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赏析:这首诗充满了边塞诗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气氛: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大地解冻,牧马晚归,暗示着边烽暂息。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风吹一夜满关山”的意境与李白的“散入春风满洛城”相似。但诗中的哀怨凄清之气已被边塞和平宁静的风光冲淡,基调显得开朗壮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诗实景与虚景交融,前两句“雪净”“月明”等景是实写,三四两句妙就妙在将《梅花落》的曲名拆开,营造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片片落梅,一夜之间飘满关山。声色相融,诗句又因设问而出,更是虚之又虚。胡地并无梅花,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园之思。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
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有《王昌龄集》。

❸ 请推荐中国古诗词鉴赏

http://www.guxiang.com/shici/SONGCI/index.htm

http://www.guxiang.com/shici/tangshi/index2.htm

❹ 求20首古诗词鉴赏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qióng)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 ,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guàn)雀楼 (唐)王之焕(huàn)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8、春晓 (唐)孟浩(hào)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唐)王翰(hàn)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sài)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jiào)胡马度阴山!
11、芙(fú)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zhà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zhū)萸(yú)少一人。

15、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节录)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17、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zhāo)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huán)。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❺ 课外古诗词鉴赏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⑥铺:(p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译文】: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❻ 一篇古诗词鉴赏

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
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❼ 古诗词鉴赏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代表作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①,水一程。身向榆关②那畔③行,夜深千帐④灯。风一更⑤,雪一更,聒⑥碎乡心梦不成,故园⑦无此声⑧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⑤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⑥聒:嘈杂扰人。⑦故园:谓京师。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上阕写山水行程。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目的地只在榆关那边。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下阕承接“夜深千帐灯”,继续写“夜”,过渡自然。夜深了,诗人还是睡不着,风雪交加嘛,一更接一更,真是吵死个人。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身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帐外长久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对家中温暖的无尽的思念。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其一,上一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其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其三,上一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和温馨。其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从小处落笔,内敛到“我”这一帐。重在写内,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的内心感受。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评价说“容若词自然真切”。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❽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论文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到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是广义的技巧问题。 (一)修辞方法:
l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8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共有5种: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诗歌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一、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
①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②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如: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 “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
却不在眼前。 (3)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
不断绝。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 “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白描与工笔(细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粗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现常用于写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例如: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 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工笔,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在写作上常常称作细描。 就是精雕细刻的描写。描写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的特点。
④细节描写 :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又如: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⑤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
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例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的清幽明净的优美境界。再如:张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动中见静美的动静结合的手法。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别枝:另一枝;社林:庙周围的树木)
此诗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诗中“莺啼山客犹眠”一句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⑥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飞
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
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
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⑦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
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样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⑧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绘形、绘声、绘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二、抒情: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借助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陆游《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四行的小诗,直抒胸臆,情感思想一览无余——饱含了一个赤子无限深沉的悲伤
和期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诗人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引发了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
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
感情。含蓄。(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