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设问手法的诗句
㈠ 唐诗宋词中运用到设问的诗句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㈡ 修辞手法是设问的诗句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㈢ 卖炭翁中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诗句是什么和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问: 卖炭翁抄中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诗句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和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情感色彩浓烈。
㈣ 咏柳一诗中运用设问修辞的句子是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意思: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专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属
[赏析]这两句是对大自然生化万物所唱的赞歌。那巧如剪刀的春风裁制出丝丝碧柳,给大地披上新妆,是自然活力的象征,给人以美的启迪。宋代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诗云:“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清人金农《柳》诗云:“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无不由此化出。清黄周星《唐诗快》说它是“尖巧语,却非有雕琢而得”,也就是说它比喻新巧,却出语自然,毫无人工的痕迹。
希望采纳~~
㈤ 咏柳一诗中运用设问修辞的句子是什么诗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处:唐·贺知章《咏柳》
[今译]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
运用比喻、比拟、设问等修辞手法
《咏柳》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读来十分耐人寻味全诗没有出现柳字却处处离写柳;又完全执着于写柳而能从更深处开掘翻出层新意赞美春天给万物带来蓬勃生机抒发了诗人欢乐心情
诗借助于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首诗样刻画形象呢诗人交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头句用了借喻来描绘杨柳整体形象刚刚绽出嫩叶泛着绿光远远看去像树绿色玉石妆成本来用于写人动作特别指女子打扮用里使柳树具有拟人化色彩把柳树写成了缀满珠玉少女了第二句写柳枝又用了比喻把万千柔条比作纷披下垂丝带两句合起来简直把柳树写成风姿绰约美人了第三句写叶没有正面去描绘叶状态而故意设问:知细叶谁裁出引发读者自己去吟味下面生出层新意来柳叶尖尖说裁出来好像律人工制作共纤巧整齐之态宛见句对上面设问回答又用了比喻比喻背又暗含着比拟说春风像剪刀定春天巧匠手执利剪精心地把柳叶剪得美了春天和春风本看见东西现诗人使之形象化了成了具有意志能催化万物力量诗人把读者领进了生机勃勃、春意盎境界了
诗人样巧妙地运用比喻、比拟、设问等修辞手法创造出鲜明、生动形象来
㈥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的诗句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㈦ 含有设问的古诗句不知道古诗中有哪些是据含有设问成分
1、《观书有感》——宋代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问渠那得清如许?”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2、《清明》——唐代杜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问题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诗人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4、《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5、《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作者是有乡却不可归,有家却不能回,一种失落、遗憾、惆怅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此时的作者看到正在归去的大雁落在了洛阳河边,思乡之情更加浓烈,一种无尽的无奈。
㈧ 醉翁亭记中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醉翁亭记中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有: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㈨ 有关设问的诗句
设问
设 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
例子(1):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例子(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例子(3):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如:
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④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
……(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⑤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五千五百人,年产一千二百万千瓦;咱们厂,八千九百人,年产一百二十万千瓦.这说明什么?要求我们干什么?(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⑥老岩不是要在南方过年么?为什么提前回来了?一推门,我就看到了一个奇迹:一把褐色的样式古朴的陶土瓦壶,在蜂窝炉上咝咝地冒着水汽.(叶文玲《心香》)
⑦她像一只轻捷的小鸟一样飞走了.她刚一走,我就后悔了.晚上,校门口---这不明明是约会吗?万一让人看见了还讲得清楚?她怎么敢?到底有什么事呢?对了,一定是想把那张照片要回去,可是照片还在吕宏手里哩!(张抗抗《夏》)
上面例①和例②是一问一答;例③是二问一答;例④是连接三个一问一答;例⑤和例⑥是二问不答;例⑦是四问不答.前面四个例句中,先故意设问,然后再自己回答,是为了提醒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深入思考;后面三个例句中,问而不答,目的是让读者去联想,去回味.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在运用时首先要求我们对问题清晰明确的认识,心中有数,然后才能做到善问善答;还要立足全局,当问则问,不当问则止,这样才能使行文不呆板、有波澜.
㈩ 含有设问修辞手法的诗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