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中国诗歌中经常会用到

中国诗歌中经常会用到

发布时间: 2020-12-27 16:17:29

A. 中国诗歌发展阶段有哪几个

发展:《诗经》→ 《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古典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皆出现于先秦时期,一是现实主义源头《诗经》;二是浪漫主义源头《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由众位采诗官收录、加工、编订,集合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相比中原文化,楚文化更绚丽浪漫。

东晋的代表诗人是陶渊明和谢灵运。他们一个开创了田园诗派,一个则开创了山水诗派。

而近体诗于唐代形成,有严格的格律,分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则每首八句,均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盛唐诗即是这座高峰的顶点。盛唐时期,诗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宋元明清时除了延续一部分前代的律诗和绝句外,更大量出现了词、曲及戏曲唱词,它们都属于近体格律诗。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因句式长短不齐而叫做长短句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人,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梧桐雨》、《倩女离魂》及《汉宫秋》。而到了清代,比较有艺术成就的当推龚自珍和纳兰性德。

清代诗人善于借鉴前代,扬长补短,对于古典诗歌有所发展。虽然由于清代文字狱的影响,冲淡了清诗对社会矛盾的深入观察和揭露,限制了清诗获得更高的成就,但总体上看,清代诗人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词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涌现了黄宗曦、吴伟业等著名诗人。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1)中国诗歌中经常会用到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诗词最主要的派系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末宋初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因此该派也称“苏辛词派”,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B.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普通考试常考句子!!!

考生注意: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
监考教师注意:只须装订“答题卷”,本“试题”让学生带回、保存。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10分)
(1)白玉兮为镇, 。(屈原《湘夫人》)
(2) ,举杯断绝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山寺钟鸣昼已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6)垆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
(7)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8)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9)廊腰缦回, ; ,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2.文学常识填空。(8分)
(1)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按照音乐分为“ 、 、 ”三部分,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归纳为“ 、 、 ”。
(2) 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谢朓、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3)《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 为他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
(4)南朝宋刘义庆的《 》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代笔记和小品文影响很大。
(5)《项脊轩志》是明代古文家 记述自己书斋的一篇散文。他字熙甫,号震川,因而文集命名为《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帝子降兮北渚 渚:
(2)斗酒十千恣欢谑 恣:
(3)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潦: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
4.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技盖至此乎 B.善刀而藏之
C.项王军壁垓下 D.鼓瑟希,铿尔
(2)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李牧连却之
A.六王毕,四海一 B.辇来于秦
C.逸豫可以亡身 D.而刀刃者无厚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4)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
④斯用兵之效也 ⑤洎牧以谗诛 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⑦梁,吾仇也
A.①⑤/②③④/⑥⑦ B.①④/②③⑦/⑤⑥
C.①②/③④⑦/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课内文言语段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5~6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5.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下列句子中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2分)( )
A.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
C.故不我若也 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2)对本段有关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凡植木之性”,“凡”,凡是,表示概括,副词。
B.“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C.“苟有能反是者”,“苟”,随便,副词。
D.“木之性日以离矣”,“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3)对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甚者,爪其肤以①验其生枯,摇其本以②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③离矣。
A.①②和③不相同
B.①和②③不相同
C.三个“以”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D.三个“以”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译文:
三、课内外古代诗歌阅读(25分)
(一)阅读李白《将进酒》,完成7~9题。(10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下列李白的诗歌不属于古体诗的一首是(2分)( )
A.《蜀道难》 B.《送友人》
C.《梦游天姥吟留别》 D.《行路难》
(2)下列对诗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先生”的意思;“丹丘生”名丹丘,“生”是对年青人的称呼。
B.“将进酒”是“请您喝酒”的意思,是李白根据诗歌的内容所命的诗题。
C.“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美好的饮食。
D.置酒会友的并不是李白,“将进酒”是诗人酒酣耳热之际,兴会淋漓之时,反客为主的狂放之态。
8.请说说这首诗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分)
答:
9.请简要分析诗中划线的句子是怎样运用“比兴”手法的。(2分)
答:
(二)阅读杜甫《蜀相》,完成10~11题。 (7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别称,“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多次;“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度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11.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这“闹”字即为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蜀相》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8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挼(nuó):揉搓。
12.词人的“赏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分别加以概括。(4分)
答:
1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有“怎敌他、晚来风急”之句,本词也有“看取晚来风势”句。“晚风”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

C. 中国诗歌中的名句

那可太多了,随便几句吧

1.雄鸡一声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专,江清属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D. 《中国诗词大会》意义在哪里呢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是一样,《中国诗词大会专》是基于对文化的继承和属传播,更是发展和创新。

把中国最影响深远的诗歌搬上综艺的舞台,以比拼竞赛的形式,寓教于乐,让更多人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意见表达方式。

最后,《中国诗词大会》空前好。它使当前大众浮躁的心灵得到了安置,净化人们的心灵。

E. 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邃的内涵,她可以说是中华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大约在两三年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了。《诗经》是中国诗歌落于书面的起点,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以及留存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那时的诗歌多以“歌”的形式流传在广大老百姓之中,而且个是比较自由,作者多是人民群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艺术进一步发展。这其中屈原是必须提到的。经他整理创新的楚辞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而广为流传,可见他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当巨大。
但是,众所周知,战国时人们思想、文化交流相当活跃的时期,而这种活跃多表现为思想流派间的争论,如百家争鸣之类的,而诸子散文也是盛极一时的。而诗歌的分量就没有那么重了。
历经秦、汉,诗歌在东汉末期又经历了短暂的春天。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像曹氏三父子,在诗歌方面的造诣是相当深厚的。到晋朝,陶渊明的田园诗给诗歌内容方面注入新的血液。此后,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但各式结构方面,还是延续相对自由的古体诗。
当时间跨越到隋唐时期时,尤其是在唐朝,诗歌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各式更加规范的格律诗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作家。如初唐四杰、大小李杜、王维、白居易、刘禹锡、寒郊瘦岛等等。盛唐造就了大批极富才华的诗人,而这也使得当时诗坛异常活跃。而诗歌无论在格式、题材还是内容方面都有了极大的丰富、拓展,格律诗的发展也在此时达到巅峰。
此后,宋朝是词的时代。词又称长短句,是和曲而歌的一种体裁,由于曲调的限制,此同样对字数要求很高,只是每句的字数会有不同,另外词对押韵、平仄也有很严格的要求。这是的流派之分更为明显,大体上有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型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型。这其中,婉约词风出现较早,而苏轼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他的赤壁一词两赋,奠定了他在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位置。
元朝,又有一种新的体裁出现——元曲。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入侵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对元曲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影响,出现了如马致远等元曲大家。
明、清,诗歌的发展从各方面的迅速更新进入稳定期,内容、体裁、格式等大体保持了稳定,也出现了诸如龚自珍等的优秀诗人。
随着近代的来临,战争纷乱,军阀割据,列强入侵,文化的发展遭到阻滞,甚至有所倒退。有关诗歌的资料也大量损毁、流失,再加上年久失传,诗歌艺术遭受极大打击。
现、当代以来,传统诗歌文化有了更新的发展。除了古体、近体诗之外,出现了一种格式内容更加自由的诗体——现代诗。现代诗在每句的字数以及押韵、格式等方面要求宽松,使得她更为人们所接受,同样出现了包括郭沫若、闻一多在内的众多好的诗人。
中国诗歌艺术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庞大丰富的体系,其内涵丰富无比,是中国文化的一座无价宝库!

F. 对于中国诗歌的分类是怎样的呢

一、中国诗歌发展概述:

1 先秦: 韵文——诗经;楚辞
非韵文——散文

2 两汉: 韵文——汉赋(古赋、大赋);古体诗(文人);乐府(民间)
非韵文——散文

3 魏晋南北朝: 韵文——骈赋(小赋)
非韵文——骈文

4 隋唐: 韵文——近体诗

5 宋: 韵文——词
非韵文——古文

6 元: 韵文——曲

7 明清: 非韵文——八股文

8 近代: 韵文——新诗;现代歌词
非韵文——白话文

二、中国诗歌基本概念:

1 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最早的两部诗歌集,创作时期都在先秦,之后成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也有诗经体与楚辞体(骚体)的说法。
相比之下,诗经相对遵守形体规范,而楚辞则较少拘束,从手法上来说,诗经偏于情景交映、婉转表达、比喻描写等,而楚辞的想象力相对更加丰富,思想自由,常常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诗经》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乐的内容被分为风、雅、颂三种类型,其常见的创作手法又有赋、比、兴三种。《楚辞》中的著名作者则有屈原和宋玉。
《诗经》的代表作是国风一类,而《楚辞》的代表作则是《离骚》,所以后世常用“风骚”指代所有的诗歌。

2 乐府诗

乐府诗盛行于汉朝,历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

乐府的特点是配乐,所以现在留存下来乐府诗其实都是原来的歌词,其体例更多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较著名的乐府诗有《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以乐府曲名创作,如李白的《关山月》、王昌龄的《塞上曲》等。
但是随着乐曲古谱的逐渐散失,古乐府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不过以歌配词的做法仍然广泛流传,成为了之后的词。由于乐府的影响力,后代也有将词称为乐府的情况,比如苏轼的著名词集就称为《东坡乐府》。

3 词

词的出现与乐府息息相关,随着后者乐曲的逐渐散失,词逐渐成为配乐的诗体的主流,取代了乐府。
两者间的区别首先是乐府远早于词;其次是乐府曲名、词牌名的不同;再次则是早期很多词牌的出现是为了配合原有的诗作,与乐府先有曲后有文字相反。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配乐而作,所以必须符合选定乐曲的格式、特点,作者并不能随意更改、创作新的乐府或词牌。

4 赋

赋上承《楚辞》,最盛行于汉朝。
它与诗、词最大的区别是不讲究简练,也没有字数、长短等的限制。赋词藻华丽,描写奢华,对于作者和读者的文学修养要求极高,而且赋仍然非常讲究用韵的细节,到唐朝甚至短暂出现过所谓的律赋。正是由于其强调格式形式,与骈文一样,到了唐宋时期被古文运动所反对,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也有一部分赋吸取了散文的特点,被称为文赋,虽然仍然有用韵、对仗等古赋、俳赋的手法,但是格式相对宽松,对于作者的限制较少。

5 古体诗

古体诗原指唐朝以前不配乐的诗,与近体诗相对,加上乐府诗三者成为狭义上的中国古诗中的三大类别。

近体诗成形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喜欢使用古体创作,这些诗作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与遵守格律的近体诗相区别。

6 近体诗

近体诗是南北朝时期出现、至唐朝而成熟的诗体。

其特点是讲究格律,即规范诗作包括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的四方面因素。近体诗只允许五种类型,即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排律。

近体诗发展,由南朝发端,刘宋时鲍照、颜延之、谢灵运等人尝试调节平仄,彰显韵律,是为“元嘉体”。萧齐时,格律逐渐严格,沈约、谢朓、任昉等“竟陵八友”为其代表,称为“永明体”,至初唐时,近体诗形式方才大致告成。
据现今流传“诗格”等作品,初唐格律与后代认知尚有差距,有许多不同音律调节的尝试,也未定型。到沈佺期、宋之问二人,律诗格律才算完成。沈佺期擅长七律,宋之问则长于五律,而后对押韵、平仄及对仗样式讨论,已渐趋一致。初唐文风华靡唯美,仍有六朝遗风。陈子昂、张九龄力转流行,逐渐建立唐人诗风。
初唐时期,格律与风格皆逐渐形成新体,进入盛唐时期,遂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所谓黄金时期,乃专就形式美感与抒情风格而言,这也是许多论者所以为唐诗的特色。盛唐时期,边塞、田园等风格、题材极盛,王维、孟浩然为田园自然诗风代表;岑参、高适、王之涣等人则长于边塞题材。
盛唐极致,则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7 骈文

骈文是另一种韵文的体裁,初期主要强调对偶,到了南北朝吸收了汉赋的特点,更开始注重用韵,体例越来越拘束,常常成为只有表面锦绣而无实质内容的作品。到了古文运动之后,逐渐失去影响力。

8 曲

元曲是古代诗歌中最晚出现的形态。

虽然其中仍然有用韵等成分,并且配乐,但是其中元杂剧的成就更加远远超过了散曲,实际上已经向叙述独立的故事等实际作用发展,逐渐脱离了韵文的范畴。元曲对明清的小说和各流派的民间艺术、戏曲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G. 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每个三句以上)

梅 梅须逊雪三来分白,雪自却输梅一段香。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柳 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

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H. 中国古诗词中一首诗词中一个字可以重复使用吗

这要区分情况。
1、凡是修辞“反复”(即叠词)的需要,都可以重复使用。如版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权芳草萋萋鹦鹉洲”,词句“冷冷清清”。凡是双音节叠词,也可以重复,如“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2、除此以外,词可以出现字的重复,但不能过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这里有两个“人”。

3、近体诗除了第一条所述,一般不得重复。

4、用排比或顶真句的时候也会重复使用。例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不过,律诗方面,就讲究些了。一般都不会重用,以免见得辞拙。

I. 有关中国的诗歌 百度知道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逸盈玮说:“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西方的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部属于时间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诗经》风。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输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拟从汉语的特点入手,结合诗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节奏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动,担物时扁担的颤悠,打务时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节奏。
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颐和园的长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驻足其中细细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这种交替重复中,也会感到节奏所带来的快感与美感。一种新的节奏被人熟悉之后。又会产生预期的心理,预期得中也会感到满足。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众人一起劳动时喊的号子,队伍行进时喊豹口令,都有这种作用。
可见,仅仅是节奏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这是语言的自然节奏,未经加工的,不很鲜明的。此外,语言还有另一种节奏即音乐的节奏,这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造成的。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定型化,节奏感更加鲜明。诗歌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然而,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只有那件既人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古希腊语和拉丁请;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以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长短短格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是由五个长短短格和一个长短格构成,叫六音步诗体。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德语、英语、俄语,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诗歌遂以轻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如轻重格、重轻格。
中国大典诗歌的节奏是依据双语的特点建的,既不是长短格,也不足轻重格,而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通常吟诵对倒需要拖长。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运。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辽,这个远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并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揭示了“半运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今不符合这条规律。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会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读四言诗觉得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时组合上。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出。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离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这条格律。就好像为一座建筑物树起了柱子。至于其他格律,如平民、对仗,不过是在这柱子上增加的装饰而已。中国诗歌的格律似乎很复杂,说穿了就这么简单。
其次,押的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
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都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赛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
有些民族的诗歌,押韵并不这样重要。例如古希腊诗,古英文诗、古梵文诗。据十六纪英国学者阿期查姆所著的《教师论》,欧洲人与诗用韵开始于意大利,时当纪元以后,中供纪曾风行一时。德国史诗《尼布隆根之歌》,以及法国中世纪的许多叙事诗都是押韵的。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诗人向古希腊学习。押韵又不那么流行了。十七世纪以后押韵的风气再度盛行。到近代自由诗兴起,押韵的诗又减少了。但中国古典诗歌是必须押韵的,因为汉语语音长短,轻重的区别不明显,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于是押韵便成为形成节奏的一个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根据先秦诗歌实际用韵的情况加以归纳,可以看出那时的韵部比较宽,作诗押韵比较容易,汉代的诗歌用韵也比较宽。魏晋以后才逐渐严格起来,并出现了一些韵书,如李登的《声类》。吕静的《韵集》。夏侯咏的《四声韵略》等,但这些私家著作不能起到统一押韵标准的作用。唐代孙怖根据《切韵》刊定《唐韵》,此书遂成为官定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是综合了古今的读音和隋北的读音,加以整理决定的,和当时任何一个地区的实际读音都不完全吻合。作诗押韵既然要以它为依据;自然就离开了口语的实际情形。这是古典诗歌用韵的一大变化。到了宋代、陈彭年等奉诏修了一部《广韵》,它的语音系统基本上根据《唐韵》,分四声,共二百零六韵。比较繁琐、但作诗允许“同用”,相近的韵可以通押,所以实际上只有一百十二韵。宋淳祜年间平水刘渊增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广韵》中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为一百零七韵,这就是“平水韵”。元末阴时夫考订“平水韵”,著《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零六韵。明清以来诗人作诗基本上是按这一百零六韵。但“平水韵”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语音,和当时的口语有距离,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种“曲册”,在完全按照当时北方的语音系统编定的,以供写作北曲的需要。显著名的就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此书四声通押,共十九个韵部。现代北方曲艺按“十三辙”押韵,就是承袭《中原音韵》的。“十三辙”符合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可以作为新诗韵的基础。
总之;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二、音调
色有色调,音有音调,一幅图画往往用各种色相组成,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色调。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违背规律的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合音程。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音程协会与否,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民的搭配。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厌组织起来的。平厌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反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书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戍音调的和谐。
那么,平民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音韵学家的回答并不一致。有的说是长短之分,有的说是高低之别。赵元任先生经过实验认为:“一字声调之构成,可以此字之音高与时间之函数关系为完全适度之准确定义。”这就是说平民与声音的长短、高低都有关系。但这种测定并没有考虑上下文的影响拿诗来说,一句诗里每个字读音的长短,要受诗句节顿规律的制约。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读音的长短并非固定不变的。例如,平声字应当是较长的音、但若在诗句的第一个音节的位置上就不能拖长,“寻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诗中的“君”字、“巴”字如果该成长音岂不可笑,相反地、一个厌声字本来应该读得比较短,如果在一句五言诗的第二个音节的位置,或七言诗第四个音节的位置,却须适当拖长一例如:“君家何处讲,妾住在横塘”第二句的那个“住”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那个“尽”字,都是仄声,却要读成长音。这样看来,在诗句之中平民的区别主要不在声音的长短上,而在声音的高低土。可以说平仄律是借助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以造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齐梁以前并不知道声调的区别,齐梁之际才发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南史?陆厥传》云:“永明间,盛为文章。……汝南周颗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世呼为‘永明体’。”《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究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梁书。庚肩吾传》云:“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周颖偏重于四声本身的研究,沈约致力于四声在诗中的应用。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的一段话,可以说是运用四声的总纲领:“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者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所谓宫羽、低昂、浮切、轻重,都是指平仄而言。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一句之内或两句之间各字的声调要有符合规律的变化。沈约还创立了“八病”说,规定了八种应当避忌的声律方面的毛病。前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都是属于声调方面的。“八病”是消极的避忌,转到正面就是平仄格律的建立。从永明年间的沈约到初唐的沈俭期、宋之间,这个过程大概有两百年。平区的格律配上神韵和对偶的格律,再固定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就形成了律诗、绝句等近体诗。
声病说的提出和永明体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诗人们寻求诗歌的音乐美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从永明体到近体诗又是一大进步。单论诗歌音调的和谐,近体诗可以说是达到完美的地步了。它充分利用了汉语的特点,把诗歌可能具有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来。
初学者往往觉得近体诗的平厌格律很难掌握,这是因为没有抓住它的基本规律,只是死记平厌的格式。它的基本规律只有四条,只要掌握了这四条。自己也可以把平仄的格律排对出来。这四条规律是:一句之中平平仄仄相间;一联之内上下两句平仄相对;下联的上句与上联的下句平仄相粘;句末不可出现三平或三仄。概括起来只有一条原则,就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文心雕龙。律将》有“同声明应”、“异音相从”的话,“同声相应”是求整齐,“异音相从”是求变化。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整齐,抑与扬有规律地交替和重复着,造成和谐的音调。和谐的音调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无疑会增添艺术的力量,这样说决没有否定占体诗艺术表现力的意思,音调和谐只是诗歌艺术性的一个方面。从表现思想内容的需要出发,有时反而需要拗。是诺是拗。全在诗人的恰当运用。
除了平厌之外,大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同、叠韵词、香音问和象声同来求得者调的和谐。
双声调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南母相同的叫双声调。韵母相同时叫叠的问,叠合同是声音完全相同的同。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的如两玉根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铿锵、宛转,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它们的音乐效果可以这样概括;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闹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同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把人和客观胜齐的距离缩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三、声情
以上所说的节奏和音调,是就声音论声音、是一首诗中各个字的字音内配合组织。然而。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是人音组合卜效果,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就象作曲时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选择和变换节奏。调式一片。写诗也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并茂的地步。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