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
1.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版,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权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独指
2. 古代诗歌应从哪几方面进行鉴赏
1、熟悉作者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
“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王安石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在近五年考题中涉及较多,要熟悉其作品的主体风格及主流思想。
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王维的诗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苏轼的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秦观的词情真意切,伤春离愁;李清照的词婉转凄切,忧国伤时;辛弃疾的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
试题会在注释中交代诗人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这些注释内容恰是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2、懂“诗家语”掌握了古诗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才能消除文字隔阂。
要积累熟记古诗中常出现的双音词,如“端居(闲居)、取次(随便)、若为(怎能)、阑干(纵横)、无那(无奈)”等。
因受平仄限制或表意需要古诗中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并常以“敢(怎敢)、肯(岂肯)、忍(怎忍)”等词表反问语气,解读时要有还原语序和补充字词的意识。
古诗常用借代、互文和互体修辞。
3、抓情感语“情感语”是指古诗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
诗歌的标题不仅交待诗歌所咏对象和事件,还常以“怨、愤、哀、喜、别”等词语点明全诗感情基调和写作目的。许多诗中常有“孤”、“独”、“悲”、“愁”等直接表露情感的诗眼。
4、把握结构。
律诗一般分为两层,前两联是叙事写景,后两联是抒情言志。
词一般上阕叙事写景,下阕抒情言志,每阕内也是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
因此把握全诗主旨的捷径就是深入探究诗词中末几句含意。
5、抓住意象古诗中有许多具有固定象征义的意象。
孤蓬、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杨柳、芳草、鸿雁、杜鹃等表达思乡怀人,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美人迟暮,梅花、菊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君子,等等。
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即可管中窥豹,见微知著,把握全诗抒发的情思。
6、明确类别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七类古诗抒发的情感是有规律可循的。
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田园诗抒发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表达对情人或亲人的依恋,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和祝愿;
思乡诗表达客居他乡游子和远戍边关征人的思乡怀人;咏物诗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品格;咏史诗表达缅怀古代英雄、渴望建功立业之志,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抒发国土沦陷、山河易色的悲痛,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抨击昏庸腐朽统治集团。
7、以诗解诗“以诗解诗”就是借助已掌握的古诗来解读未知新诗的阅读方法,即利用自己积累的古诗与要求分析古诗之间在意象、意境、手法、构思和情感等各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进行类比联想或相关联想,来突破分析未知古诗的难点。
3. 古代诗词赏析方法及步骤有那些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叙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
(2)点明该词运用叠音的手法。
(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词所在诗句的内容或景象。
(4)分析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景物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点明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
这首诗中()是叠音词。这个词的意思是(),描绘了()画面,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情感,妙用叠音词,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
(3)古代诗词鉴赏扩展阅读:
常见古代诗词的六种描写手法介绍: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2)各种修辞手法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4. 古代诗词赏析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5. 古代诗歌鉴赏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回;也可以不从正答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 古代诗歌鉴赏的几种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⒇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七、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八、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春望
杜甫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7. 古代诗歌赏析
春夜喜雨唐代: 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白话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赏析: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这里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7)古代诗词鉴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8. 古代诗歌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回答
1、首先要知人论世
熟悉作者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合理的鉴赏流程
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从意象意境到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3、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手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必要的典故知识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汘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
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 “柳”“月”“长亭”等意象,述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古典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
(8)古代诗词鉴赏扩展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还可以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诗歌的已经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体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以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
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
学会古代诗歌鉴赏还要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诉诸语言,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9. 古代人王导诗词鉴赏大全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专明!属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