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包含物候现象的古代诗歌

包含物候现象的古代诗歌

发布时间: 2020-12-26 04:01:10

『壹』 请问体现两地区间物候差异或古今物候的变化的古诗文有哪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
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
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法.为了准确形容,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将其称之为这一候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下面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有关植物物候的谚语:
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
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
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桐子树开花,霜雪不再落.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坠,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荣见丰收
物候是大自然最直接的语言,候鸟,昆虫的出没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时令的变迁:家燕惊蛰始见,立冬南飞;
蝉惊蛰始鸣,白露绝鸣;
蟋蟀清明初鸣,秋分终鸣;
大雁清明始现,秋分绝见;
蟾蜍清明出现,寒露不见;
青蛙春分初鸣,秋分终鸣.
有关动物物候的谚语也不少:
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
画眉多藏粮,大雪下得长.
麻雀囤食要落雪.
狗进灶,雪就到.
猪衔草,寒潮到.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布谷布谷,种禾割麦.
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龟背潮,下雨兆.
泥鳅静,天气晴.
气象活动对我们的影响可谓细致,所以人们又总结到:
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冬至大白霜,来年谷满仓.
冬天有浓霜,必有好太阳.
春霜不隔宿,隔宿就要赖.
三朝迷雾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春雾有雨夏雾热,秋雾转凉冬雾雪.
晨雾即收,旭日可求;晨雾不收,细雨不休.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
露水重,天气晴.
霜夹雾,旱得井也枯.
霜后南风连夜雨.

『贰』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词!!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叁』 古诗中的物候现象...急.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其中包含的物候现象是在西域塞外诸地,八月份风已经很大,草木凋零,白雪飞舞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中包含的物候现象是植物抽青和开花的日期会随地势的增高而推迟

『肆』 有关物候知识的古诗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
刘禹锡《竹枝词》
江上朱楼新雨晴,
瀼西春水觳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
陆游《初冬》
平生诗句领流光,
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
梅花未动意先香……
——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
陆游《鸟啼》
野人无历日,
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
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
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
家家蚕上簇;
五月鸣雅舅,
苗稚忧草茂……
——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
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伍』 包含物候现象的古代诗歌有很多请你再写出两句这样的诗歌

  1. 唐朝元稹《玉泉道中》: 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

  2. 唐朝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内: 离离原上草,容一岁一枯荣。

  3. 宋朝陆游《初冬》: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4. 宋朝陆游《枕上作》: 卧听百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

  5. 宋朝陆游《夜归》: 今年寒到江乡早,末及中秋见雁非,

  6. 唐朝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陆』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

古诗词中看物候

打开我国的古诗词,扑面而来的是萋萋芳草,艳丽花朵,婆娑树姿,点点鸟影,翩翩蛱蝶,啾啾虫鸣。物候现象扩大了古诗词题材,创造了丰富意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展了人们的精神视野,提升了人的品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来了,大地回暖,气温开始上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白雪虽作飞花,春寒料峭,但草芽可见。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还以准确的语言进一步描写早春的物候特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蒙蒙,春雨细细,滋润万物,小草探出小脑袋,远看如茵,近看却稀稀疏疏。仲春,“春色满园关不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东风拂面,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蝶飞莺闹,满眼都是明丽与生机。春意阑珊,“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宋曹豳《暮春》) 。柳树也由早春的“绿柳才黄半未匀”、“万条垂下绿丝绦”,而飘飞出生命之絮:“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夏天如约而至,果实开始成熟,“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秋天来临,“无边落木萧萧下”(李白《登高》),“霜草苍苍虫切切”(白居易《村夜》),但大自然并不吝啬,催促菊花绽放,元稹在《菊花》中忍不住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代黄巢也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气温下降,花木凋零,寒冬里只有耐寒植物才能保持英雄本色:“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冰霜惨凄之时,“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花开花落,草木荣枯,新陈代谢,大自然就这样周而复始,依律而行。当然,这种规律在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通行。
植物诉说着大自然的语言,动物们也依时而动,毫不逊色。动物作为物候现象在古诗词中登堂入室且占重要地位。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作为大自然的重要成员,首先感觉到气温的变化,解放歌喉,叽叽喳喳,啁啾之声此起彼伏,呼朋引伴,开始生命的新歌。
宋代词人晏殊有一首《破阵子》词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燕子”、“黄鹂”作为物候,说明春天的到来。“新社”即春社。按古人习俗,一年中有两社:春社和秋社。“春社”日(立春过后第5天)春光正好,春意正浓,农人脱衣下地,春耕农事正忙。这时,燕子翩然归来,黄鹂清音啼啭,大地芳草萋萋,池畔苔藓翠绿,少女野外斗草(一种游戏),一派勃勃生机。“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 (宋 曹豳《暮春》) 暮春时节,林间,莺儿停歇了歌唱,池塘处却传来响亮的蛙声。原只是一声、两声,渐渐地,“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唐贾龠《孟夏》)。莺儿、蛙儿、蝉儿,你方唱罢我登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立秋了,动物们敏锐感觉到立秋之凉与往日不同:“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宋 刘翰《立秋》)。接着“初闻征雁已无蝉”(唐 李商隐《霜月》),到了风雪载途的寒冬,就是“梅雪争春未肯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了。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的大自然,时时刺激着诗人的神经,撩拨着诗人的心弦,净化着诗人的灵魂。诗人们情不自禁地提笔状写物候现象,而且,他们常常由物候而自然联想到繁复的生命过程,生发出诸多感悟,大自然的一切在他们眼中绝不仅仅是物候现象,还是一种象征,一种启迪,一种审美体验。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大气,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宋 苏轼《赠刘景文》)的坚毅;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到“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唐 宋雍《春日》)的清醒;从“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 刘禹锡《秋风引》) 的凄凉,到“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惆怅;从“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国仇家恨,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沉郁……何尝不是物物关情?绝对可以说,物候成了诗人抒情写怀的媒介,大自然孕育了心有千千结的诗人,滋养了人类繁茂多彩的精神家园。诗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诗人心中蓬勃无尽的灵感。
参考资料:《中学生语文》刘菊春

『柒』 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本文来自: 我爱你语文 详细出处:http://www.520yuwen.com/bencandy.php?fid-128-id-1435-page-1.htm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捌』 关于物候学的古诗词有哪些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内,贺知章。
2、胜日寻容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4、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戏答元珍 欧阳修

『玖』 古代描写春夏秋冬物候现象的古诗4-5首

春:复 春晓
春眠不觉晓制,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拾』 有关物候现象的古诗和农谚和关于克隆的内容

一,古诗:
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提示春天的来临。

二: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三:
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把这门科学技术说得浅显易懂
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

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说明

这一节作者没有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