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井诗歌鉴赏

井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 2020-12-23 12:22:53

诗歌《井》的赏析

深沉父爱
-----《井》赏析文

《井》旨在歌颂父亲,但不是“父亲啊!你是那么的伟大”引亢高歌式的颂唱,而是将父亲的眼睛比作老井,隐寓父爱的深沉。选择这一表达方式既保持了诗歌的凝练性,又以诗意的人格诠释父爱的崇高,用深切的语词传达对父亲的挚爱。我们的诞生给父亲带来了喜悦,也增添了生活的责任。我们在父亲慈祥、严肃的眼光中,无忧无虑地过日子,却总是在抱怨父亲牛犟。如果说母亲给给我们细心的照顾,给我们家的温馨,那么父亲就要为我们承受许多外来的压力,阻挡外面的寒冷。生活的沉重会把父亲变黑,变瘦,往他的脸上多刻上几条皱纹,使他的瞳孔变得“浑”,变“浊”,然而父亲的目光总是坚定,包含着对我们真切的怜爱。此诗用语干白,描述的形象不是很丰满,可是其表现还是具有很大的张力,着意内在的情思,于平淡之中见幽深,诗外留给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思考的空间。全诗两节,承接紧密,后一节是前一节的进一步阐析,为读者提供一个回忆父亲的契机.父亲不是地面显露的哗哗水溪,而是深沉的古井,有长久不息的暗涌,有源源不尽的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是父爱是涌泉,是无限时,我们就既无法完全体验父亲的感受,又是“寸草难报三春晖”。或许当我们“当身边的桶/都盛满时”,我们才意识到父爱的无私;或许当我们做父亲时,才体会到父亲的伟大。无论如何,我们现在所体会的只是父亲浑厚的一部分,只有父亲才能完全知道父亲的苦与甜。不过,就这些已经足以让我们迸发一句:爸爸,我爱你!

参考处处:http://www.blogms.com/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See.aspx?cBlogLog=1000831083

Ⅱ 诗歌赏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赏析一】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张明非)
【赏析二】
杜甫共有四个弟弟。公元759年他西来秦州时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这首诗就是抒发对不在身边的三个弟弟的思念。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内容紧扣“月夜”,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忆舍弟”的感情。“戍鼓断人行”, 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城景象,这一句所烘托出的战争气氛,也是诗人当时为什么那样深切怀念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这一句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边秋一雁声”从前句的地上写到天空。边地、秋日、雁声都是引起人“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还让人想到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这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可谓有声有色。“露从今夜白”,意思是露从今晚上开始才分外惨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最后四句为第二段,直接抒写对舍弟们的怀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无人,又因为“无家”,所以想写封信打听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寄书长不达”正承“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又进一步申说:平时尚且如此,何况又值战乱不已的时候呢!这四句层层紧逼,一环扣一环,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赏析三】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唐诗手札: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江 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题解
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夔州,有人认为作于江陵,当以后者为是。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诗即作于此间。诗题作《江汉》,近乎无题,大概漂泊流徙中,已无心拟题。杜甫这时已五十六岁,长期飘零,历尽艰辛,北归无望,生计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自然颇多感慨。尽管如此,诗人忠魂仍存,壮心犹在,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句解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江汉”,长江、汉水之间。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疏”,复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比。
评解
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论这首诗说:“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确实,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就说,这两联“含阔大于沉深,高(适)、岑(参)瞠乎其后”。

Ⅲ 、诗歌鉴赏(14分)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回答以下问题。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一九六

13、山、颜、抄端、看、寰、间、还、攀
14、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②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诗词鉴赏高手请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这是温庭筠的乐府词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你问的是其中第二首的回第一联。
这里不是通假答、引申,作者全词都是用比兴手法。乐府有共同特点,就是比、兴。比如《孔雀东南飞》,其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托物起兴,没有实际意义。而“比”,是以甲物比乙事,借物以托情。再看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就是用比,将“晴”比作“情”。那么,温庭筠所用的也是这种“比”,在井底点灯,深(处)烛(照着)伊(你)(深深嘱咐你),共郎做长行(游戏)莫做围棋(游戏),用两种游戏比“长久”和“违期”。后一联也是如此: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骰子中的红点比作红豆(此物最相思),骰子是骨头做的,红点刻进了骨头,这种相思有多深你知道吗?
乐府及其以前的古诗,甚至包括诗经,比兴手法常见。但到近体诗和宋词,比兴变得深沉了。比如陆游的“咏梅”,也是用梅花比人,但并不直接用谐音字。而是借用“风和雨”比社会环境,用“香如故”比自己的高洁。

Ⅳ 诗歌鉴赏

声明下,这是我根据网上抄的笔记和老师课堂上讲过的知识总结的,不完全是原创。

诗歌鉴赏鉴赏大致分为八种题型,
为了方便大家分析我就直接说题目是怎样的吧。

一、全诗/某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三要点,
即景、情、境。
1.抓住诗中主要的景物,再现诗句描写的景色【也就是翻译一遍】,要求翻译时终于原诗,情感符合原诗。要求很高的联想力和语言力。【如果语言功底不太好的同学不要片面追求语言的华丽,把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就好。】
2.具体分析诗句,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绘,体现了……的意境。
3.尽量使用双音节赐予概括全是气氛。【例: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这些也可以用在部分现代文阅读的答题中,是很拥有的词】

二、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首先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如果觉得这样不保险,可以先翻译一边,再翻译时要突出这种表现手法。比如原句是拟人,翻译的时候也要将物拟人化。】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格式: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三、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回答此类题型要从整首诗的角度品味诗的意境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例:清新自然、普华无实、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运用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字好在哪里?×和×哪个字好?【炼字型】
结合全句、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解释该字的含义。【比如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的“扶”,写出了风的柔弱以细柳的娇弱。】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3.加上一句“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五、诗眼?【一词领全诗型】
也就是表达诗歌主旨的一个词,抓住这个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1.指示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在结构上的作用。

六、情感主旨型
1.描绘诗歌各句(相关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了……的感情。

七、有一段评价……请问你对该评价的看法是?
在题目没有提出具体问题的时候,需要同学们自己分析问题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要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1.认真审题,抓住重点。【如果题目理解错了,答得再完美都是白费。】
2.深入阅读理解诗歌。
3.结合诗歌的内容,还有评论答题。
【进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要紧扣评论关键字】

八、比较评价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你比较阅读后,对其一同进行分析评价。
1.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包括诗人的作诗的背景。【背景很重要,有些注解里标明了此诗是在诗人什么什么时候写的,其作品往往与背景有关】
2.结合提干中的比较角色【思想内容、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找诗词的差异性。【比较评价主要抓住诗词的异同】
3.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外加:如何读懂、翻译好古诗】
高三的基友们可以看你们发的那张屎绿色的学案。
1.注意特殊的词义,尤其是词类活用。
如“感时花溅泪,很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字,是使动用法。“使落泪”“使惊心”,不是将花鸟拟人化。

2.了解古代有关政治、历史、地理、民俗等文化常识。
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找找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此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地名,表明此诗是一首边塞诗。

3.注意古诗的特殊修辞手法。
(1)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典型的互文。
(2)借代。如“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高三党见语文即时训练(二)】
(3)引用。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4.古诗的语序错位性。【也就是倒装,很常见】
如“星河秋一雁”应为“一秋雁星河”,意为一只秋雁飞过星空。

Ⅵ 什么是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就是从以下角度鉴定诗歌,分别是: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6)井诗歌鉴赏扩展阅读

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Ⅶ 鉴赏诗歌《雨同我》

那个时代造就了那个时代的诗人,多数的诗都带着晦涩和忧愁 “想在天井裏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体现对时局的无奈和关心

Ⅷ 阅读现代诗,按要求答题。井杜远燮①我是静默。 &...


小题1:象征着一种坚来韧、高洁的品格自,无私的给予者,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人。
小题2:在静默中充实自我,学会在孤独中沉淀,和孤独相处的人,则以诚挚的心和孤独做无声地对话,在寂静中将自己的内在一点一滴地开掘。

Ⅸ 诗词鉴赏

李白离开长安后心系朝廷,始终希望能真正见用于世,但其时玄宗已日渐昏聩版,在奸邪小人的包权围之中.李白登上金陵凤凰台,吊古伤时,由六代繁华一去不复而想到大唐国运即将中衰,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于是悲不可遏,发出深长的感叹.
“眼前有景吟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此诗虽系仿作,但因寓意深远,思想意义胜过崔诗,艺术上各有千秋,同为神品.“三山半落”一联气势雄伟,造语奇峻,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Ⅹ 古诗鉴赏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这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希望可以帮到你!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