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诗歌鉴赏
对北岛的批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诗歌技巧、诗歌方法、诗和读者的关系上提出问题的。就是批评北岛诗(也不仅是北岛)的晦涩,难懂。这涉及现代诗兴起后的美学问题。这种批评有长远的历史。国外的象征派等诗歌流派出现之后,对它的批评重要一项就是说它晦涩难懂。在中国也一样,李金发、戴望舒的诗,卞之琳的诗,直到“朦胧诗”,都在这一点上受到批评。对北岛诗的另一方面的批评,是说他的诗感情颓废,不健康,绝望,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悲观”在现在也许还是不好,但已经不是那么严重的事情。在五六十年代和文革那个时期,悲观可是严重的问题;不管是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对社会历史,都绝对的要不得。文革后一个时期,“悲观”仍是一个政治伦理性质的问题。记得当时有一篇文章批评北岛的诗表现了一种心如死灰的情绪,发出了绝望的嚎叫。这篇文章主要引用北岛的《一切》这首诗: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
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内容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
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有
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在“朦胧诗”时期,这是一些诗人,特别是北岛所喜欢使用的判断意味的句式。那时候,他们有一些重要的话,一些有关人的生活,有关社会历史的“真理”性质的发现急迫需要表达。“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谁期待,谁就是罪人”;“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 我只想做一个人”;“我要到对岸去”;“其实难于相像的 / 并不是黑暗,而是早晨 / 灯光将怎样延续下去”;…… 一连串的判断句,一种宣言色彩的表述方式。现在,诗人一般很少采取这种方式来写作。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严重的东西要“宣告”。在北岛那时的眼睛里,世界是黑白分明的,而我们可能看到的,更多是界限不清的灰色。套用一个说法,就是一代人的诗情,无法原封不动复制。总之,这首诗在当时,被一些批评家当作“虚无”、“悲观主义”的例证。可能是舒婷当时也觉得北岛有些不够全面,所以,舒婷写了《这也是一切》来呼应。舒婷的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这首诗比较长,我念其中的一部分: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
消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夜而不报告
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
批评北岛的便引用舒婷的这首诗,来进一步反证北岛的不是。这种评论方式让舒婷不安,她赶紧在文章里申明说:有的批家把我的诗跟北岛的《一切》进行比较,并给他冠上虚无主义的美称,我认为这起码是不符合实际的。舒婷说,我笨拙地想补充他,结果就思想和艺术都不如他的深刻、响亮和有力。我想,舒婷的这个说明,是必要的,也是真实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比较的“全面”,比较的不“悲观”,并不能说就是比较的好诗。
这里有很多高人在讨论北岛的诗,你可以看看
http://post..com/f?kz=08444
Ⅱ 对北岛的诗《回答》的鉴赏
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当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是完美无缺,它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诗的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铺天盖地,从天而降,语携风雷,势不可当。但从第三句开始,语气再也无法达到前两句的力度和气势。从第三句一直到诗最后一句,仿佛都是为了论证前两句而存在的。整首诗好象就是为了提出“卑鄙——高尚”这个警句而写的。这使得这首诗显得有点“头重脚轻”。不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确实振聋发聩,是开启一个时代的名句,也必将流传千古。它的意义已经不限于诗歌,它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剖析远远大于它对于中国诗坛的贡献。也许所有的艺术都是缺憾的艺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微瑕并不影响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它的不朽是可以预见的。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就是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一种愤慨的呐喊,但是我依然不相信。或许卑鄙能够畅行于一时一地,但是也只是一时一地而已。高尚尽管会被死神与苦难纠缠,但是毕竟总有一种光芒让你想亲近,就如同那斑斓的天光。
当然,人生在世,我们无须时时刻刻以玩味的眼神审视卑鄙与高尚,也没有必要自以为高尚,去贬低他人。道德的优越感最容易让自己以高尚的名义掩饰卑鄙,犯下真正的卑鄙。因为每个个体中都蕴涵着卑鄙和高尚的因子,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是活生生的尘世中的人,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作为人的存在,卑鄙与高尚交织在灵魂之中。我们只有微笑地看待自己,无论在自以为高尚的时候还是自以为卑鄙的时候,因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同时,也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别人,因为那就是真实的他人。
当然,卑微的我们还是会被美丽、真实、高尚感动,会被丑陋、虚伪、卑鄙扭曲。或许人也是堕落的天使,只是堕落的程度不如魔鬼而已。或许,我们本就没有抵抗卑鄙诱惑的能力,但是只要灵中还存有一丝对高尚的自然亲近,那么我们或许还拥有救赎或者被救赎的机会。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全诗共7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第1、2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到处是粉饰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异和不公正?从第3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我——不——相——信!”在6—7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的心中;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来承担吧。这里,“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恢宏阔大的沧桑变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涅盘和新生。最后一节,对人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闪闪的星斗”缀满天空,“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是一个民族悠久和坚实的力量。既然诗人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承担起了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因而诗作中始终能感到历史的目光在注视。
“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而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北岛在《回答》一诗中向世界喊出“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使由来已久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二节中“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情绪上顺承第一节。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当。第四节“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中作者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第五节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第六节前两句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怀,末两句,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
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
Ⅲ 鉴赏一下北岛的《时间的玫瑰》这首诗
《时间的玫瑰》是诗人北岛流亡10多年后写下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朦胧诗的特点。朦胧诗主要以内在的精神为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的特征。(定义摘自朱栋霖《中国现在文学史》)下面的文章中,笔者将会试着从标题开始,通过对作者生平以及文本的分析等来探讨作者是如何来实现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的。
诗歌的标题为时间的玫瑰,并且“这朵玫瑰”在诗歌中反复地出现,这不得不让人突发异想,即诗人会不会通过这朵玫瑰来实现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的目的?我们知道,这首诗是作者流亡美国10多年后所写下的,而美国的国花是玫瑰。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而爱情、和平等都是美好的东西,也就是说,玫瑰是美好的象征。诗人的思维肯定会对花草等异常地敏感,19世纪的美国女诗人狄金森更是钟情于玫瑰,据不完全统计,狄金森诗歌中涉及到玫瑰的诗有三十余首,大大地开拓了玫瑰的象征意义,在她的诗歌中,玫瑰不仅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还代表着诗人不朽的著作和卓尔不群的品格。诗人北岛在美国执教这么多年,不可能没读过狄金森,不可能没关注了解过玫瑰。因此,诗歌中“五处诗歌的玫瑰”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第一处: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的玫瑰
当读这一段诗时,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表现自己的部分,即“你和风暴一起转身”中的“你”便是诗人,诗人和风暴一起转身,证明诗人和风暴肯定有着共性。通过诗人的生平,我们知道,北岛初期的诗作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它表达了被压抑几十年的民众心灵的求生欲望。比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等等,诗人当时的影响很大,以至于触动了”敏感的神经“,不得不流亡美国。这就很巧妙地在”风暴“中隐藏了自己。当作者旅居美国10多年后写下这篇诗作时,忽地感觉到了时光的逝去。通过玫瑰这个意象,不禁让人回味:究竟是诗歌中的”你“老了,还是这场风暴”老了“,抑或兼而有之?
第二处:当鸟路界定天空/你回望那落日/消失中呈现的是/时间的玫瑰
这里的“落日“也许并非仅仅是思乡,而是指当年的”风暴“。诗人旅居美国10多年后,国内的环境日渐宽松,当诗人回首往事的时候,发现那场”风暴“已经远去,像那落日一样,正要轻轻地滑下山头。这几句诗歌中的”你“便是诗人,这里是表现了自己。但同样地,诗人可能通过落日隐藏了那场”风暴“,隐藏了那场风暴中的”我”。
第三处:当刀在水中折弯/你踏笛声过桥/密谋中哭喊的是/时间的玫瑰
这里的“当刀在水中折弯“用了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郁闷不得志; “你踏笛声过桥”用了毛泽东“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的典故,抒发了痴情与悲情。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典故很好地隐藏了自己。但即便是这样,密谋中哭喊的是还是时间的玫瑰,可见作者对于这玫瑰无比的执著,无比地热衷。
第四处:当笔画出地平线/你被东方之锣惊醒/回声中开放的是/时间的玫瑰
显然这里的地平线也是一种分割线,诗人曾经渴望呼喊唤醒的人们已经自己醒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慢慢注重自我。“你被东方之锣惊醒”这句显然是诗人对于这意外消息的触动,不经回想过往,回想过往的那场风暴,那“时间的玫瑰”。第五处:镜中永远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门/那门开向大海/时间的玫瑰
最后一段诗歌中,诗人希望此刻的情景能够在“镜中”长存,而此刻又是通向重生之门,通向未来,通向美好。这里是诗人的期盼,但诗句里并没有提及“我”,甚至连“你”也未成说到。这通过阅读全诗,我们可以懂得,这里是诗人的期盼。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意、无意地既在表现自己,同时又在隐藏自己。诗末又重新提及了时间的玫瑰,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处是“老去的玫瑰”,第二处是“可能即将会消失的玫瑰”,第三处是“呼喊渴求的玫瑰”,第四处是“希望的玫瑰”,第五处是“期盼中的永恒的玫瑰”。我们这里可以看出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手法,就是赋予了玫瑰更多的象征意义,通过这种对于玫瑰意义的开拓,包含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不管这朵玫瑰过去这么样,老去也好,消失也罢,但这玫瑰在人们的呼喊声中,在未来的时间里一定会永恒。
时间的玫瑰未老,反而愈发地清香。
==========================================================================================================
收录:2010-4-18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王东东 点击:1781
Ⅳ (理解赏析)北岛的一首诗《界限》
首先看一段文字:
我把自己躺平在一块巨岩上
然后从胸口掏出
大把大把的蓝
涂抹天空
——洛夫
上面这段文字是台湾诗人洛夫在《背向大海》里的诗句,在这里我为什么引用?主要就是这段话或许能帮助楼主理解为什么【我在流动】。这里并不是我在流动,而是我跟着河水在流动,或者说我的影子在流动。
引用上面一段文字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提到一个名词【超现实手法】,洛夫是一个惯用超现实手法的诗人。而在一篇极具分量的对北岛诗作的负面评论中。就对北岛意象的运用持质疑态度,认为这已经变成了超现实的想法了。——《江弱水:孤独的舞者。没有背景与音乐——从欧阳江河序谈北岛诗》
先不管评论方式是否得当,单从某些方面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这首诗歌就是没有声音,只有空间跟影像。
北岛做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其诗歌相对来说是比较隐晦的。读懂这种诗需要一种解码器。比如《迷途》中“鸽子”就是代表希望,理解这种诗歌最简单的方式是抓【诗眼】,这首的诗眼是【对岸】。
好吧,我真的是准备认真给你写赏析的,可是我查了一下这边这个回答已经说得差不多了:http://..com/link?url=6XoxvQ8--qjTuJUa
如果这样还帮你到你的话麻烦追问,哪儿不明白都能够追问。我尽力给你解答!
同时我看到你连续提问了两个北岛的诗和一个顾城的。等我有空帮你解答吧。
请相信我关注的领域,可参考我的回答记录!
Ⅳ 北岛诗歌<<船票>>赏析
北岛的诗风,不同于舒婷的温婉,而呈现出一种冷峻的姿态。他笔下的意象,如石头、荒草、海浪等,无一不是冰冷的。北岛曾说:“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然而他所构建的世界,总是隐藏于隐晦的诗句背后,并不是一看即明的,《船票》亦是如此。
关于《船票》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光明在《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一文中,对《船票》一诗有大致的解释:“具体的海边意象构成了这首诗的具体意境;远航大海的船与被限定的海边的人;象退潮中上升的岛屿一样孤独的心,与大海生动丰富的景观;从不中断的岁月,与人的宿命……触动你许多的记忆和想象,并在瞬间领悟生存境遇的性质。”这应该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较为精辟,而且所解与原诗意境相合,不过,我的看法与之有些出入。
在这首诗中,“船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隐喻,而“彼岸”则是与“船票”相关的,始终隐含着的意象。有人认为,“船票”是人的信念和理想,没有理想,因而无法驶向远方。这样也说得通,但是这样看来,“划出闪电的船桅/又被闪电击成了碎片”以及后面出现的“沉船正生火待发”、“死者的眼睛”等,就难于解释。
在我看来,诗中所说的彼岸“沙滩上的阳光”方是人的理想和追求,而船票是一张通行证,它所象征的,是人的力量、意志和能力,亦或是人的地位、威望或其他。有“船票”的人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行得更远,但免不了沉船的威胁;没有船票的人,遥望着彼岸,却根本无力出发。无论他们的境遇如何,这两种人都体现着人的执著:前者虽死而不甘放弃,后者虽知道航船的险处,却终身以不能登上它为憾——这便是《船票》的意思所在。
Ⅵ 北岛《回答》 赏析
四个“我不相信”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中诗人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
《回答》是诗人北岛1976年创作的一首朦胧诗,它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
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这首诗善于运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复杂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在抒情结构上,体现出“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的变化,语言冷峻、充满理性。
(6)北岛诗歌鉴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回答》创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初刊于《今天》。后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刊载于《诗刊》1979年第3期。此时的诗人在地下进行着诗歌创作,和一些朋友一起自费编辑出版诗刊《今天》。《回答》是对诗人所经历的“文化大革命”那个荒谬、罪恶现实社会进行披露、怀疑和挑战。
作品赏析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诗歌大量运用象征手法,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带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
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诗歌的主题是对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理想生活的渴求。
Ⅶ 北岛诗歌赏析
北岛最著名的诗歌如《回答》、《一切》、《宣告》、《结局或开始》等,曾经震撼了无数国人,表达了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信仰失落后的批判与否定、怀疑与茫然。北岛的诗歌冷峻、思辨,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思想能量,总是在悖论与断裂中探寻乃至拷问着人类、时代乃至自我的真理与价值。
《一切》为北岛(赵振开)的一首代表诗歌。讲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生活不是一场悲剧,也不是一场完完全全的喜剧。欢乐与痛苦本来就相依相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无数折磨与挫败之后,在无数痛苦与欢乐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一切的真谛。
《回答》为诗人北岛1976年创作的一首朦胧诗,它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
(7)北岛诗歌鉴赏扩展阅读
北岛曾说过:“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Ⅷ 北岛诗《回答》的赏析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力讽刺了那个道德观念扭曲、价值观念颠倒的荒唐现实。
北岛的诗具有强悍的阳刚之美,呈现出深沉雄浑的艺术风格。
Ⅸ 诗人北岛的《一切》作品赏析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发表时间:2007-5-30 11:13:33 来源:文学院在线 本站记者:再现高山流水 点击321 次
生活是什么?来自何方?双走向哪里?如所有诗人一样,北岛付出了自己一生的默默思考与追求!
有人说,生活是一杯浓浓的苦丁茶,得志时,一饮而尽,虽苦而甜;失意时,茶饭不思,难以下咽。有人说,生活是一个永远哭哭闹闹的婴儿,喜怒无常,你不能触犯它,只有它欺负你。
在北岛的生命字典里,从没有“有人说”三个字,他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也一直不放弃用一双眼睛注视周围的一切。一切是什么?它涵盖得了所有的幸福与苦难吗?它容得下所有的甜蜜与辛酸吗?又能否完整地诠释整个生活的奥秘?
生活不是一场悲剧,也不是一场完完全全的喜剧。欢乐与痛苦本来就相依相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欢乐了,可以微笑,可一不小心就会由微笑变成狂笑,饱受“糖衣炮弹”的袭击;痛苦着,不要用泪水浸泡你发炎的伤口,泪水中的盐分只会让你刚愈的伤口再次裂开!北岛既享受了喜剧的唯美,也历经了悲剧的凄美。
北岛一颗不知疲惫的心在四处游荡。他遭遇了人情的冷漠,言语的袭击,甚至流言蜚语的无情谩骂;当挫折、苦难、失望……层层包围打击一齐疯狂袭来时,他同所有正常人一样也会疲惫,也会徘徊。这时,语言是重复的,信仰是受伤的,甚至,一直懒以生存的勇气与希望,都将变成镜中花,水中月,重复着开始与结束,却尽显苍白无力!
人,只有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大起大落之后,才有资格谈论生活,谈论生活的一切。北岛是具备这种资格的。他把自己所有感官最大限度地接触生活的脉搏,用他一双挑剔的眼光审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以及人与人相互碰撞产生的火花。同时不自觉地思考爱情、自由、欢乐、苦难、希望以及死亡等人们共性的因子。既然这样,就免不了受伤。作为诗人的北岛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受痛。从不相信命运的北岛真真实实地被命运欺骗了。生活欺骗了他。生活的尔虞我诈、急功近利、勾心斗角……都是他心中看不惯的一道砍。他可能永远都跨不过。即使跨过,也是万丈深渊的境地。古住今来,一批又一批千军万马汇聚于此,一场惨烈的撕杀过后,就算暂且获胜,也只是耀眼的流星划过夜幕,稍纵即逝!却没有给出任何阻止后人再次撕杀的结局!
北岛痛却也快乐着。
他大胆地叩问世界,叩问人性,叩问一切。为洞悉这个分裂而扭曲变形的世界。他需要并且历经了太多的磨难,在不断地峰回路转之后完成豁然开朗的正果。在这个过程中,北岛当然失败过,悲痛过,但马上把这一切归属于朦胧而遥远的命运,飘茫而易逝的烟云;当然迷惘过,犹豫过,但接着把这一切淹没在言语之外,用思绪的火花照亮一片无空,苦苦追寻;当然也坦白着,信念着,尽管一度信仰受挫,但最终能在信仰的呻吟声中重扬飞翔的翅膀!感慨无限爆发的力量。
北岛以为关于“一切”永远不会有一个完美的定义,直到他彻底疲惫之后。在无数折磨与挫败之后,在无数痛苦与欢乐之后,没有答案的追寻让他彻底疲惫。他被迫停下一直没有时间休息的脚步。之后,突然有一天,他感觉自己从没有哪一刻会如此冷静,如此心血来潮、思绪万千的冷静!偶然间,他明白了一切,明白了《一切》的真谛:
Ⅹ 北岛的诗歌赏析!!
《零度以上的风景来》是北岛先生对自人生对生活的领悟,积极乐观,潇洒自然的态度。相信事物之间是相连的,黑暗的来临,但总会的闪电经过。绝望中的笔都可以开花,寻找回归的路。那我们还怕什么,担心什么?相信爱的光线是可以照亮零度以上的风景。诗人站在世界的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爱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再是诗句诗人书写着自己的悲凉、伤感、愁苦等情感,最后是爱让诗人感到了光明、感到了信心、感到了人生的真谛。这也许就是爱的伟大!
零度以上的风景就像是地平线中升起的太阳,那是我们走过迷茫之后的曙光和希望。
学会欣赏零度以上的风景.有黑暗才有光明与闪电,有雨才有彩虹,有爱才有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