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碧鸡漫志古诗

碧鸡漫志古诗

发布时间: 2021-03-14 16:06:51

① 宋苏轼的诗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题西林壁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小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② 告诉几首古诗的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的意思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③ 关于学习 李清照的古诗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作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忆秦娥·临高阁》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多丽·小楼寒》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声声慢·寻寻觅觅》 《念奴娇·萧条庭院》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清平乐·年年雪里》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点绛唇·寂寞深闺》 《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临江仙·梅》 漱玉词意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瑞鹧鸪·双银杏》 《长寿乐·南昌生日》 《行香子·天与秋光》 《行香子·草际鸣蛩》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殢人娇·後亭梅花开有感》 《满庭芳·小阁藏春》 《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金石录》《浯溪中兴碑诗》《乌江》(又名《夏日绝句》) 《皇帝阁春帖子》 《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

《金石录序》 《词论》 《打马图序》 《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声声慢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忆秦娥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
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④ 李清照最出名的诗词是哪几首

李清照诗词不多,满打满算不足100首,不过名篇佳作比例很高。其诗词不仅技艺高超,有些题材也十分大胆。一阕《浣溪沙》,就令有些道学家坐不住了。

中国诗词向来含蓄,尤其男女之情,描述更不能越半步雷池,稍有差池,便要惊为异类,道学家更要喊打喊杀,所以诗词言情,稍微大胆一点,有些人小心脏就受不了,一个有伤风化的帽子就要扣下来。

反映到文学创作上,面对描写“出格”的女作家,除了肆意恶评,一个搞不好就要被剥夺著作权,朱淑真就是个例子。她的《生查子》因混入欧阳修词集,给作品归属权带来长期的困扰。

以封建道德压制艺术,限制艺术表达,是我国古代传统,有所突破,是很冒险的事,现在看来,王灼等人过于一本正经正是有了李清照这类勇于打破枷锁的人们,我们才能欣赏到诗词艺术的另一面。

王灼对李清照的横加指责,恶语相向,是没有道理的,李清照此词也足为赏心悦目的名篇。

⑤ 求一首带有血字的凄美古诗

【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回也,曲起答于当时,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又【梦溪笔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⑥ 李清照青州诗词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李清照“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云:“善属文,于诗尤工,晁补之多对士大夫称之。”而且工书画,精博弈。同时蜚声词坛,人称婉约之宗,“文章落笔,人争传之”(赵彦卫《云麓漫抄》)。作品甚富,惜已久佚。今之学者专家辑得其文10篇、诗16首、词53阕,另有7阕存疑辩证。
在青州的词作,约占今存词作的三分之一。下面只作简介,不加详细笺注。
李清照有《偶成》诗,云:“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笔者考证诗作于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其时另有词作《殢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写夫妻与众亲朋共同赏梅,热闹中包含酸楚,夫妻感情由亲而疏,故与十五年前相比,情怀今不如昔。十五年前即夫妻回到青州后的五、六年间。
《多丽·咏白菊》,大观元年(1107年)秋回到东阳城后作,夫妻赏菊,似有寄托。词中写风雨揉损琼肌,乃喻政治风波对赵家之打击,但不似贵妃、孙寿、韩令云云,又喻不屑取媚蔡京一类权贵。
《鹧鸪天·桂》,约与《多丽》同时作,夫妻赏桂花,以桂花的色淡香浓比喻人的内在之美;保持高尚品格,“自是花中第一流”。
《青玉案》,作于大观二年清明节后,在家乡观赏桃李花,胜似在京城买花载酒。
《如梦令》,经一夜风雨,海棠花如何?拟夫妻问答,创出天下称之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行鸥鹭。)首句“常记溪亭日暮”,溪亭为济南名泉。大观二年前后李格非居济南,回到青州的李清照前来看望父亲。在归来堂忆及游湖之乐,作是词。
《新荷叶》(薄雾初零),此词当为祝晁补之寿诞而作。晁补之与李格非素有通家之谊,大观二年在故乡金乡闲居六年的晁补之,重修了隐居的松菊堂,秋,56岁生日,李清照作词祝寿。
屏居青州后,夫妻共相考究金石书画,情意融融;然赵明诚为搜求古文碑刻,经常外出考察。大观二年重阳与妹夫李德升登游仰天山,大观三年端午与兄思诚、妹夫德升、表兄谢克明等重游仰天山;政和元年中秋与妹夫傅察等游仰天山赏月。大观三年九月十三日游长清灵岩寺,政和三年闰四月六日再过灵岩寺,闰四月八日登泰山,政和六年(1116年)春三月四日三游灵岩寺。并且几次到京师,《金石录》卷二十二《北齐陇东王感孝颂跋尾》:郭巨墓“在今平阴县东北官道旁小山顶上……余自青社如京师,往还过之,屡登其上。”外出时间或三、五天,或一、两个月,暂时的离别,使李清照感到寂寞,更牵挂、思念丈夫,写下了写闺情的绝妙好词,如《忆秦娥》,大观二年重阳节登高怀远赋此阕。《浣溪沙》,寂寞相思而产生的一种朦胧难以辩析的情绪,辞酒不饮,心儿不宁,刚入梦,“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作于大观二年后某年之春,词中“远岫出云催薄暮”,描写云门山云门洞“吐纳风云”十分逼真。末句“梨花欲谢恐难禁”,借梨花写闺怨,委婉而深沉。《浣溪沙》(髻子伤春),写闺情,丈夫外出,感寂寞慵怠,故作此阕以抒情。《点绛唇》抒惜春与怀人之情,政和六年春赵明诚正出游,“寂寞深闺”,思“人何处?”“望断归来路。”与之作于同时的《念奴娇》,词中有“宠柳娇花寒食近”句,写心绪落寞,只觉“种种恼人天气”,善写离情如此。《木兰花令》,亦写离情,“为君欲去更凭栏”,人意之无聊反衬山色之美好。
《声声慢》,闺情的另一样写法,是对丈夫赵明诚无情冷落的怨怼。
《凤凰台上忆吹箫》,当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秋赵明诚移知淄州,李清照独留居归来堂。“多少事,欲说还休”。苦水自吞,“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蝶恋花》,其中“独抱浓愁无好梦”,“酒意诗情谁与共?”极写孤独之感,作于宣和三年之前,赵明诚与李清照已感情疏离。
《醉花阴》,作于宣和元年或二年的重阳节,幽细凄清,怨而不怒;结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历来为评家称赏。
《分得知字》诗:“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从首句知作于政和三年(1113年),在归来堂闺中与姊妹女友分韵作诗。数人相约,选定数字为韵,各人拈一字,依所拈之韵赋诗。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近世妇女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

⑦ 针对任何一首诗的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解析鉴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元大都(拿北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隐居杭州乡村。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有近人辑本《东篱乐府》。

【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

【注评】

枯藤老树昏鸦 枯:干枯。藤:蔓生植物。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黄昏。○见秋末之景,动游子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 ○见他人之家,又增一分乡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怎么受得了?以上为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秋末之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夕阳西下 ○“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指浪迹天涯的旅人,断肠,极写思乡思亲之甚。○前面的写景,都是为此句作铺垫。以上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意,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译文】

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

【简析】

这首小令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这首小令构思精巧。“枯藤老树昏鸦”,等于是给全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好像是给一幅画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衬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使得那种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与全诗的基调和气氛似乎不甚和谐。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宁静,反衬沦落天涯者的思乡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因为这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了这首小令,认为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在写作技巧上,这首小令也有独到之处。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这九个独立的名词,实际上就是九个独立的意象。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的联系,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功的典范之一。

《泊秦淮》解析鉴赏

泊秦淮

杜牧

【作者介绍】

见《清明》。

【解题】

这首诗选自《樊川文集》。秦淮指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西流经南京市入长江。河道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秦淮。秦淮河流经南京一段,在六朝时期两岸酒家林立,至唐代繁华不减当年。《泊秦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

【注评】

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指像烟一样的雾气。笼:笼罩。寒水:清冷的河水。月:月光。沙:沙滩。○月光之下,烟水迷漾,风景如画。 夜泊秦淮近酒家。 夜泊:因天晚而抛锚停船。秦淮:秦淮河上。近:靠近,接近。酒家:酒店。 ○叙事,补足前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引起下文,商女所唱,是近酒家所闻。 商女不知亡国恨, 商女:指以歌唱为生的乐妓。不知:不能理解,不懂。亡国恨:国家灭亡的悔恨或遗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隔江:乐妓在酒店替人唱歌侑(yòu)酒,从船中听去,有一段距离,故云隔江。犹:副词,还。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一天到晚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于亡国。据记载,歌词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时人以为不祥。《旧唐书·音乐志一》:“前代兴亡,实由子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 ○明说商女不知所唱为亡国之音,实际讽谕听歌之人,推而广之,慨叹当时风气。

【译文】

烟霭笼罩着清冷江水,月光洒满滩头,
夜晚泊船在秦淮河畔,左近都是酒楼。
商女全然不懂国破家亡的深切痛苦,
隔着江水仍然能听到在唱后庭遗曲。

【简析】

秦淮河流经金陵一段,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商旅集散之地,河两岸秦楼楚馆林立,至唐末杜牧的时代繁华不减当年。如果说金陵在六朝时期的兴衰史足以证明世事的反复无常,那么秦淮河的繁华不减,似乎又给人某种启示。《泊秦淮》要表达的便是作者途经此地所触发的意绪。

诗的首句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月光淡淡,烟水迷蒙,风景如画。第二句叙事,补足前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又引起下文,说明商女所唱,是因为“近酒家”才得以听到的。从时间和逻辑顺序看,应该是先泊于秦淮,然后才看到此处风景如画。作者在结构上来了个先写景,后叙事,这就收到了突出秦淮美景的效果。为什么要把一个歌舞烟花之地描绘成和平宁静的港湾呢?因为杜牧本是经邦济世之才,他承袭了祖父宰相杜佑的遗风,“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希冀在晚唐多事之秋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他对政治、军事、财赋等方面的建议,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他的大半生仕途生涯是在幕府和州刺史任上度过,政治上的失意促成了他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寄情声色、颓废放浪的生活。于是秦淮河这一风流薮泽,在杜牧笔下就成了风高浪险的仕途中的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暂时忘怀世情的逍遥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对政治斗争的厌倦之情。

诗的后半是听商女唱后庭遗曲所引发的感慨。乐妓在酒店替客人唱歌侑觞,所唱之歌恰是产生于金陵的《玉树后庭花》。这是耐人寻味的。陈后主苟且偷安,荒淫误国,《玉树后庭花》成了可耻结局的见证。诗人慨叹唐末的统治者对前朝荒政取亡的教训“哀之而不鉴之”,《玉树后庭花》传唱不衰就是明证。诗人的心也为“商女不知亡国恨”而震动:不知亡国恨反倒少一层痛苦,自己与商女相比,谁幸谁不幸真难定论。作者终于若有所悟:世事沧桑自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能做的事实在太有限,大半生热衷政治的结果是“可怜无补费精神”。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后庭花

“后庭花”作为花名,一指鸡冠花的一种。宋王灼《碧鸡漫志》说:“吴蜀鸡冠花有一种小者,高不过五六寸,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世目曰后庭花。”一指雁来红。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有《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制,以曲中有“玉树流光照后庭”之句而得名。其辞轻荡,而其音甚哀,故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本诗“隔江犹唱后庭花”即指此。后又用作词牌和曲牌。

《浣溪沙》赏析

苏轼

【作者介绍】

见《惠崇<春江晚景>》。

【解题】

这首《浣溪沙》选自《全宋词》。苏轼作这首词的时候,是在徐州太守任上。这年春天徐州大早,灾情严重,苏轼和百姓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祭神求雨,天降喜雨之后,作者又赶到那里祭神谢雨,词便作于谢雨途中,记录了沿途见闻和感受。

《浣溪沙》,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沙”一作“纱”,又作《浣纱溪》。双调42字,上阙三句,三平韵;下阙三句,两平韵。

【注评】

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衣指衣服,巾指头巾,这里代指身上。○簌簌枣花落于衣巾,凭触觉感知。 村南村被

牛衣:本指用麻或草织成给牛取暖的衣,这里形容卖黄瓜者衣着破旧。衣服虽破,但有黄瓜可卖,也是可喜的事。古柳;老柳树(下)。○卖黄瓜是视觉感知的。

上阕写沿途见闻,是一片丰收景象,虽末言喜,却露出喜色。

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喝酒喝得迷迷糊糊的。路长:这里意思是走了很长的路。惟欲睡:只是想睡觉。○此刻欲睡是曾经高度兴奋后的反应,暗传一路上心情无比喜悦。

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升得很高,暗示起得早。照应上句“路长”。漫思茶:很想喝茶。漫,这里有“不由得”的意思。○日高人渴,表现出旅途的劳顿。但为民众谋利益而致劳苦,太守岂真以为苦?‘敲门试问野人家。试问:询问。因为不是事先打过招呼。野人家:住在乡下的人家,即农家。○太守口渴,敲农家门讨口水喝,真可谓鱼水情深。

下阕写途中感受,曲曲传出主人公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译文】

头上身上簌簌落下枣花,

村南村北轧轧响着缫车,

庄稼人大柳树下卖黄瓜。

酒上头路正长只想睡觉,

日渐高口渐干很想喝茶,

敲敲门贸然找到老农家。

【简析】

小令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图画。正当枣树扬花的季节,那枣花金灿灿,虽然细小,却香味袭人,从枣林穿过,簌簌飘落的枣花会洒人满头满身。桑叶沃若,春蚕已经收获,此刻家家都在煮蚕,空气中飘浮着煮蚕的奇香,村南村北轧轧的缫车声响成一片。古柳树下,一位衣裳简朴的老农正歇担休息,他挑着黄瓜游乡叫卖——黄瓜上市之日,正是小麦泛黄之时,“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苏轼《南国》诗句),沉浸在仲夏丰收奏鸣曲中的庄稼人,心中泛起喜悦的波澜。他们庆幸天公作美,在春旱之年赐给他们一场透雨,使农作物得救了,终于有了收成。他们更庆幸逢着一位好太守,在大旱之际率众祈雨,精诚动天,祈得甘霖,救助百姓于水火之中。这位好太守不是别人,正是小令成了,该到老地方祭神致谢。如果把祈雨比作科举考试,则谢雨有如金榜题名后的庆典,漫漫长路上回味如愿以偿的满足,当事人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下阙首句说“酒困路长惟欲睡”,字面上是说酒喝得迷迷糊糊,路也走了很远,只是想睡觉——似乎情绪不高。但此刻的欲睡恰是曾经高度兴奋后的反应。大约祭神时伴随着一次官民同乐的酒宴,太守被敬酒而无从推辞,多喝了几杯。而对于很能喝酒的人来说,喝到轻飘飘只想入睡的份上,是恰到好处。次旬“日高人渴漫思茶”与首句是对偶句,词牌规定如此。这一句补足了途中感受:“日高”暗示起得早,照应上句“路长”“人渴”照应上句“酒困”“路长”,并逗出当句的“思茶”以及结句的“敲门试问野人家”。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顿,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此行尽管劳顿,但这是在为民众谋利益,在尽太守的天职,何“劳顿”之有?此行尽管劳顿,但这是老天爷对太守的嘉许,是太守为政有成的生动写照,何“劳顿”之有?作者的狡猾就在于尽量露出些劳苦的假象,似乎他不把为政有成看得很重,这恰恰证明他看重政绩并引以为荣。敲农家门讨口水喝,很可能是太守设计的小动作:堂堂太守向辖境中的百姓家讨口水喝;一个为辖境百姓祈得及时好雨的太守向百姓讨口水喝,这感人恍然大悟,下阙所写途中感受的背后,曲曲传出了主人公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巾”指供擦拭、覆盖、包裹、佩带等用的一方布帛,古今在这一义项上是一致的。古人以巾裹头,后即演变成冠的一种,称作巾。本诗“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中,“巾”即指这种冠。“巾”用作动词,是包裹、覆盖的意思。

野人

“野人”在古汉语中义项较多,①上古谓居国城之郊野的人。与“国人”相对。本诗“敲门试问野人家”即取此义。②指平民。如自居易《访陈二》诗:“出去为朝客,归来是野人”③借指隐逸者。④士人自谦之称。⑤粗野之人。指缺乏教养,没有礼貌,蛮不讲理的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解析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作者介绍】

常建(生年年不详),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报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堆、孟浩然一派。《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解题】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卷一四四。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注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初日:初升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梢头。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丛中,气氛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通:通往,通向。幽处:幽静之处。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二句写禅房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鸟性:禽鸟的习性。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观赏山光水色,触发了出世的情思。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 万籁:一切声音。籁:空穴里发出的声。这里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俱:副词。全都。寂:沉寂,听不到。但:只。馀:剩下。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以钟磐音结束全篇,更加突现古寺之幽。

【译文】

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
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
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简析】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更加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面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时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大约赶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的总体风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的安谧。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沿着竹林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侣的寮房。这里花木抉疏绿草如茵,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诗的第三联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这两句说,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间的反映;“潭影”则是山光和天色在水里的反映。这样写不仅从结构上与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应,而且使“初日”贯穿始终,更加突现这轮初日,让人觉得这里的阳光有特殊的魅力.读者终于领悟到,诗人写“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轮“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这里的山光、潭影获得了“悦鸟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阳光等等变得清洁、宁静、安详、和平,从而构成破山寺这一块净土。诗的尾联点破了这种对佛教法力的礼赞。诗人说,此时此刻,外界的一切声响似乎都沉寂了,远逝了,只有悠长的钟声和清脆的磬声在回荡,在远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赞许觉悟。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写游览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胜。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意味浓厚,历来广为传诵。由本诗演化出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字调句基础知识举要】

万籁俱寂

万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成语“万籁俱寂”的出处,正是常建本诗“万籁此俱寂”之句。

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语出本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别的本子作“曲径”。

⑧ 如梦令的古诗词和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李汉超 刘耀业)

【赏析三】

谁是“卷帘人”——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原词如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②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③此后,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鲜有二义。虽然最先主此说的人如今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说便已盛行。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④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有关李清照诗词赏析的论著,也几乎都持这种“侍女”说,极少例外。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侍女之间“凝炼的对话,曲折地抒写了惜花的心情”。⑤本文认为,将“卷帘人”肯定为“侍女”,似乎有点不妥。

首先,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称,其高超的艺术修养是不容怀疑的。同代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就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因此,用“绿肥红瘦”这样极富独创性的词语,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连她自己都会觉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说,则该词必然会被理解为一首“惜花”之作。可“绿肥红瘦”一句,虽然“语甚奇”,“天下称之”,但细细想来,实际上确是“造语虽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迹依然可见。读后该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绿肥红瘦”的奇特,而非花残叶茂的伤感。因此,从一般作者的创作心理来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会用此等语句的。



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⑦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个很喜欢争强斗胜的才女。“绿肥红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时代的这一性格。既然是“斗胜”,那双方在才华901上肯定是旗鼓相当,不斗则难分伯仲。若双方在才华上差别甚大、且很明显,则无需去“斗”了。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能性是很小的。相反,若说它是新婚燕尔时,夫妻间的“斗胜”之词,倒是很贴切的。

另外,“卷帘”及“卷帘人”用于诗词中,在宋代是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特别的含义的。 首先,宋代诗词中,卷帘的与帘幕旁常见的,都不是侍女类人物。如:
“人悄悄,月依依,帘幕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
“陌人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梨花不卷帘”。(孙道绚)
由以上这些诗句可知,宋代诗词中,与帘幕紧密相连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再看下面的两首《生查子》词:

〈一〉

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 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

〈二〉

去年燕子来,绣户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以上二词中,不论是“卷珠帘的”,还是“卷帘人”,对于身为男性的作者来说,明显地都不是指“侍女”,而是指他们各自心中的“恋人”了。这两首词,第一首的作者为李石,生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仅比李清照小二十几岁;第二首的作者是辛弃疾,生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也只比李清照晚半个世纪。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词中所说的“卷帘人”,与李清照这首《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属同一时期的语言。它们之间在意义上不会有什么差异。可见,在宋代诗词中,“卷帘人”一词,指的几乎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或者男子所钟情的意中人。正是由于作者们给“卷帘人”赋予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意境和特殊的含义,导致了他们几乎不可能再把它赋予“侍女”或其它任何一种含义了。其次,宋代诗词中,用到“侍女”、“仆人”类角色时,作者基本上都是将他们明确写出的,很少用诸如“卷帘人”之类的词语代替。如:“梦回酒醒嚼盂冰,侍女贪眠唤不应”。“侍儿全不知人意,犹把梅花插一枝”。(朱淑真)“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姜夔)“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正是基于以上的理由,本文认为,此词当作于清照新婚期间,也就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到大观元年,即公元1101-1107年之间。词中的“卷帘人”实际上指的并非“侍女”,而是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这是一首新婚夫妇间的“斗胜”词。本来,“卷帘人”常用着男子“意中人”的代称。这里,我们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反其义而用之”。下面三段,才是这首词所描述的真正意境:春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的新鲜、怡人。红花绿叶,都象是刚刚出浴而来的,娴静纯洁、清丽可爱。一间新婚夫妇的卧室内,丈夫见天已大亮,便轻轻地起了身。紧接着,妻子也微微地睁开了眼,但她却懒懒地含着笑,仍旧躺着,并没有一丝儿想起床的意思。记得昨天夜里,小雨稀稀疏疏地下个不停,风儿也刮得很紧。但是,她因为与丈夫在一起喝了好多的酒,却仍然睡得很沉、很香。瞧,这会儿她的酒意还没全消呢。看着丈夫已开了窗户,此时正在卷帘子,她轻轻地笑问道:“

⑨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王灼说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 在书本的第几页

我也想问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