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接爵位
1. 爵位等级
一、关于爵位
爵位的影响
准八等勋爵士以上可以拥有银行仓库。
和名人NPC对话所需的正装度要求减少。
成为骑士爵可以获得所属国的徽章。
成为骑士爵后酒馆老板会说你的名字。
二、爵位提升的条件
爵位授予的条件
目前还没有清楚的资料
主要取决于人物的投资、冒险、海事等三项隐藏功绩值属性。
当功绩值满足一定条件并达到相应的声望要求,则会被授予相应的爵位。
投资功绩值
在港口·部落进行投资时会增加。功绩值和投资额成正比。
好像没有投资对象港口的属性差异(本国所属·他国所属,首都·领土·同盟港等)
因为投资功绩值满足条件而被授予爵位,会显示“因为投资的功绩而被授予爵位!”
冒险功绩值
在报告发现物时增加。
报告对象没有属性差异。不过发现物只有第一次报告才有功绩,第二次开始就没有了。
增加的功绩值多少取决于第一次发现该发现物时所获得的经验值多少。
不过,增加量与在发现时或报告时自身的职业是没有关系的。
(例:商人或军人在发现某发现物A时,获得经验值100,但报告时会获得200的功绩。)
(而冒险发现同样的发现物获得200经验,但在报告时同样是200的功绩)
本国首都在开始时就已被发现并被报告,不过功绩值已经被计算。
因为冒险功绩值满足条件而被授予爵位,会显示“因为冒险的功绩而被授予爵位!”
海事功绩值
海事功绩值是根据战功点计算的。
详细情况有待验证。
因为海事功绩值满足条件而被授予爵位,会显示“因为战斗的功绩而被授予爵位!”
条件:战功点的总合
达成条件:100点
→
1000点
→
3000点
→
8000点
→
?(详细数值有待验证)
(例)Lv7位
→
Lv20代
→
Lv40位
→
Lv54
◎这里所说的战功点
·战功点在战斗胜利时获得。战斗胜利则+1。
·击破·捕获一艘敌船时也可获得。敌人等级高于自己时+2,等级相当时+1,等级不足自己一半时+0。
·自己的等级为冒险、交易、战斗等级的合计。
(例)对手海军的时候
·总Lv7以内的情况,+2点
·总Lv8~15的情况,+1点
·总Lv16以上的情况,+0点
关于声望的总合的要求
爵位的上升,除了需要功绩值达到要求,我们认为总声望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数值。
如果以总声望没有满足,但功绩值已经满足了爵位授予条件,“因为XX的功绩而被授予爵位!”的消息不会显示,爵位的上升会被保留。
之后,如果满足了总声望要求,在本国港口停靠时,会显示“XX先生,王宫邀请您去。”,接着便会接受爵位的授予。
其他的一些猜测或传言
海事功绩值就是敌船的捕获、击沉数?
主线剧情的进行也关系到爵位的授予。
爵位授予要求表
投资功绩(投资总额)
冒险功绩(报告值)
海事功绩(战功点)
大海战战功
1
10万D(100K)
1000
100
100?
2
100万D(1M)
4000
1000?
200?
3
1000万D(10M)
10000----
3000?
300?
4
5000万D(50M)
25000
8000?
----500?
5
1亿D(100M)---50000
10000
6
5亿D(500M)
100000
2000?
7
10亿D(1G)
150000
?
8
20亿D(2G)
9
30亿D(3G)
10
40亿D(4G)
11
50亿D(5G)
12
60亿D(6G)
13
70亿D(7G)
14
80亿D(8G)
15
90亿D(9G)
16
100亿D(10G)
三、爵位一览
等级
爵位
所需总声望
银行仓库数
1
航海者
-
2
乡士
-
3
准八等勋爵士
3
4
八等勋爵士
4
5
准七等勋爵士
5
6
七等勋爵士
6
7
准六等勋爵士
7
8
六等勋爵士
8
9
准五等勋爵士
9
10
五等勋爵士
10
11
准四等勋爵士
11
12
四等勋爵士
12
13
准三等勋爵士
13
14
三等勋爵士
14
15
准二等勋爵士
15
16
二等勋爵士
16
17
准一等勋爵士
17
18
一等勋爵士
18
19
骑士爵
19
20
高级骑士爵
20
21
最高骑士爵
21
22
准男爵
22
23
男爵
23
24
子爵
24
25
伯爵
25
26
侯爵
26
27
公爵
27
28
大公
28
声望还必须达到某总值才能授予爵位:1
航海者
-
-
2
郷士
需300
3
准八等勋爵士
需
800
4
八等勋爵士
需1500
5
准七等勋爵士
需
2400
6
七等勋爵士
需
?
7
准六等勋爵士
需10000
8
六等勋爵士
需20000
9
准五等勋爵士
需
?
10
五等勋爵士
需
?
11
准四等勋爵士
需30000
12
四等勋爵士
需
50000
13
准三等勋爵士
需
?
14
三等勋爵士
需70000
15
准二等勋爵士
需
?
16
二等勋爵士
需100000
17
准一等勋爵士
需
100000
18
一等勋爵士
需
106000
19
骑士爵
需190000
20
高级骑士爵
需200000
21
最高骑士爵
需
215000
22
准男爵
需
?
23
男爵
需
280000
24
子爵
需320000
2. 古代的爵位称呼,“公”究竟有何含义
最早的时候,公是爵位的一种,是诸侯里面最尊贵的那个称呼,如西周时代,没有皇帝,最高的是王,王下面的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只有少数的诸侯国国君是公。但后来一些诸侯国强大,自己抬高自己的门槛,给国君几乎都弄成了公。但那只是称呼上,实际上还是以自己的爵位为准。如齐桓公、晋文公,其实爵位都是侯爵,但人家强大没办法。
先秦以后,公就成了一个尊称,大的官职有三公,臣下称自己的头为主公等。最常用的就是避免直接称别人名讳,或表示尊称,就用公来代替。第二人称是相当于您,第三人称时表尊重。如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公应当怎样,玄德公、孟德公怎样。
3. 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仪诗句 有哪些
1、“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释义〕:她虽然美丽但不守礼法,算了吧放弃她另外求索。
语出——屈原《离骚》
2、“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释义〕: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语出——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3、“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释义〕:年幼的孩子不知道父子应有的礼数,叫喊、怒骂、要饭、哭泣于东大门外。
语出——杜甫《百忧集行》
4、“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释义〕: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礼乐正统。
语出——杜甫《忆昔二首》
5、“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
〔释义〕:犹羔雁知礼,从古皆然也。行飞识序,雁有兄弟之礼。跪乳知恩,羊有母子之礼。
语出——杜甫《杜鹃》
6、“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释义〕: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语出——荀子《荀子•大略》
(3)古诗中接爵位扩展阅读:
“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
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礼仪
4. 求古诗、文言中的特定称谓
1、亲友间特定称谓: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爱(令嫒)。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2、百姓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
3、职业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4、朋友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5、年龄称谓:
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指婴儿周岁。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始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半百: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耳顺、下寿:六十岁。
古稀、中寿:七十岁。
期颐:一百岁。
重开:指两个花甲,即一百二十岁。
双庆:两个古稀,即一百四十岁。
5. 古代爵位名称
第一个问题:在周朝(单指中国)里,一般都是周文王的子弟分为公爵,伯爵并不是指周武王的伯伯之类,当时公侯伯子男的命名与亲戚没有任何一点关系
命名的含义是这样的:
公为爵位之首,本应胸怀天下,戮力从公;侯为天子斥堠,当勤求民隐,悉心奉事……男,任也,任王事(伯子的没有找到)
当然,侯爵称为侯爷是因为在秦朝以后,加封公侯伯子男之中伯子男已经很少加封了,大部分都是加封侯爵,因此,所有的被封爵位者基本上都被称为侯爷,被封公爵的直接称之为加封领地+国公。
6. 古代爵位称呼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先秦时代的封爵
夏商时期
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朝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参考: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秦朝
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公士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一级,即最低一级。有此爵之民,仍须服役,仅身份略优于无爵之人
上造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只高于公士。《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此爵仅高于无爵,仍须服役。
簪袅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三级,高于上造,仍须服役。公元前186年汉代的《田律》和《户律》规定受田数额为簪袅3顷(300亩),簪袅3宅(宅地的标准是以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出土秦代竹简表明:在军中,每顿吃的饭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干草半石。
不更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四级,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大夫 1、大(da)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官员的通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官大夫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六级。《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加官、公者(接第七级为公大夫),示稍尊也。”汉时,第八级公乘以下仍须服役。汉代《田律》和《户律》规定官大夫受田数额为7顷(700亩),宅地的标准是7宅(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
公大夫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七级,又名七大夫。高于大夫、官大夫。秦时,民爵公大夫以上者,见县令、丞揖而不拜。汉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始为高爵,仅得免役,公大夫仍须服役。
公乘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八级。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秦与汉初,从第七级的公大夫(七大夫)起,即为高爵,汉高祖规定: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五大夫的侍遇不过免役,公乘以下仍须服役,东汉明帝规定:赐民爵不得超过公乘。
五大夫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等。汉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都有食邑。汉文帝以后,改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左庶长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商鞅曾任此职.
右庶长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一级 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左更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级。“更”指更卒,即轮流服役的士卒,更卒之将为爵位名。
中更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级。“更”指更卒,即轮流服役的士卒,更卒之将为爵位名。其爵处左右庶长和大少上造之间,在商鞅改革前是职爵同体,是九卿中第二,地位显耀。
右更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级。“更”指更卒,即轮流服役的士卒,更卒之将为爵位名。
少上造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五级。《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言皆主上造之士也。”
大上造 大上造即大良造 官名。战国初期为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同时又为爵名。商鞅制定二十等爵,列为十六级。亦称大上造。与第十五级少上造均取“主上造之士”之意得名。见《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自从秦惠王设立相国掌握军政大权后,主要用作爵名。汉代沿用。
驷车庶长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七级。取乘驷马之长而为众长之意,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大庶长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级,仅次于列侯、关内侯。据《史记·秦本纪》,宁公(前716-704年在位)时已有此官。 商鞅变法之前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
关内侯 秦、汉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一般系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列侯 秦、汉二十等爵的最高级。汉武帝时,以避帝名讳(武帝名彻),改名通侯,亦称列侯。汉初列侯封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封邑一般为县,东汉初有封四县者,小者为乡或亭。汉初户口稀少,历年既久,人口增加,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的封地,户数最多者达四万户。列侯得征收封地租税,地方行政由中央政府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后又有仅赐名号不给封邑者,加霍去病封冠军侯,另行指定地方为封邑。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
王 最高的爵位,统一天下,也就是皇帝。
汉朝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时诛伐殆尽。此后,王爵仅皇族可得。早期的诸侯王国大者列郡数十,小的也有数郡,皆由诸侯王自治其国,汉廷仅为之置太傅而已,其余丞相、内史、中尉、御史大夫之类皆王自置。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下推恩令、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制,诸王仅得食本国租税,不得预国政。尽废内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仆等与汉朝设置相同的官称,改丞相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国与列郡无异。东汉王国制度与西汉后期一致,国与郡等,唯改太守为相、都尉为中尉,另置傅领王府事。
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东汉末年,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开后世虚封先河。
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魏晋南北朝
曹魏
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两晋
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
西晋诸侯王与西汉初年诸侯王相类,得专制其国。案《晋书》记载,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五等爵之公国之制同下等王国,侯国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其余诸爵与开国爵封地称国而但封君不治国事,乡侯至关外侯无封邑。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世袭。
南朝
南朝封爵沿袭东晋,唯封君对封国再失治权。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朝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废伯爵、男爵,后复之。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景明元年定制:置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封国租税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封爵品级:王超品,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官属:王至侯国等置官属。
北齐:置王爵与五等爵,王爵超品,其余诸爵视魏制各将一阶,诸爵皆开国置官属。
北周:初置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五等爵后据《周礼》改制,置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十一等爵。隋朝
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于均废止。唐朝
唐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如××郡开国侯、××县开国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宋朝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晋至宋,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爵承袭,后者承袭的时候要比照被承袭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袭。宋朝无世袭罔替的例子。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自—万户到二百户,共十四等。食邑数字只是虚衔,唯食实封才可以领取相应的补贴。实封最多千户,少者百户,每户每月折钱二十五文,随官俸发给,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颇低。元朝
元朝,王爵唯皇族、蒙古贵族可封,宗室封亲王、远支宗亲与贵族封国王。其于国公等爵封赐甚滥。明朝
明代封爵虽仍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但具体爵称有较大变动。
宗室男性爵位
亲王:皇嫡长子立为太子,皇帝诸子年十岁立为亲王,有封地,故又称藩王,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二十岁就藩.
郡王: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亲王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诸子为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诸子为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长子袭位奉国将军,诸子为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长子袭位镇国中尉,诸子为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长子袭位辅国中尉,诸子为奉国中尉
所有爵位世袭,永远有别于齐民。
自亲王以下,不再食租税而领取岁支禄米。
亲王封号一个字,如周王,燕王等。一般在亲王死后由皇帝赐予谥号,称呼时采用封号加谥号假王的方法:如朱樉,封秦王,谥号愍,习惯上称为秦愍王。
郡王封号为两个字,如靖江王,宁靖王等。
洪武二十八年,重定岁支禄米数额,
亲王 一万石,
郡王 二千石,
镇国将军一千石,
辅国将军八百石,
奉国将军六百石,
镇国中尉四百石,
辅国中尉三百石,
奉国中尉二百石。
此外,国家还为宗室修建宫邸、坟墓,提供随从官员、仆役以及其他待遇。
明初,宗室封爵中亲王名高位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洪武年间,朱元璋授予亲王以兵权。特别是分封在北方沿边的藩王,不仅拥有直属的护卫军,还经常统率大军出征,称为塞王。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棣即位后,逐步解除藩王兵权,加强对宗室的限制和监视,从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中期,宗室受封人数不断增加,禄米成为明政府的沉重负担。藩王也竞相非法占田,少者几千顷,多者数万顷,减少了明政府的赋税收入,激化了社会矛盾。万历以后,为解决这些矛盾,朝廷被迫开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许镇国将军以下参加科举考试,以期宗室自养,而不再寄生食禄,但收效甚微。
宗室女性爵位
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
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余递减有差。
异姓爵位
明初一循元代旧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罢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还有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
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如封侯而世袭伯。
公、侯、伯封号分四等:
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岁禄以功为差。
洪武初规定:
公 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
一等开国辅运推诚,
二等奉天靖难推诚,
三等奉天翊运推诚,
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侯 千五百石至千石,
一等开国辅运推诚,
二等奉天靖难推诚,
三等奉天翊运推诚,
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伯 千石至七百石。
一等开国辅运推诚,
二等奉天靖难推诚,
三等奉天翊运推诚,
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但有的伯仅当侯爵俸禄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后,伯之禄与侯等;至永乐初,规定伯之禄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阶勋皆与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则可掌参五府总六军,出则可领将军印为大帅督,辖漕纲,但不得预九卿事。
番外
明朝初年功臣有死后被追封为郡王,如魏国公徐达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
明朝后期也有功臣因勤王有功被封郡王,如延平王郑成功。
对于朝贡国,一律封为郡王,如朝鲜王,越南王,日本王等。清朝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宗室爵
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除了清初受封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雍正时怡贤亲王、同治时恭亲王、光绪时醇亲王、庆亲王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
宗室爵俸禄: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禄
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
二等公685两
三等公660两
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
一等侯610两
二等侯585两
三等侯560两
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
一等伯510两
二等伯485两
三等伯460两
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
一等子410两
二等子385两
三等子360两
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
一等男310两
二等男285两
三等男260两
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
一等轻车都尉210两
二等轻车都尉185两
三等轻车都尉160两
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
骑都尉110两
云骑尉85两
恩骑尉45两
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
闲散侯230两
伯品级世职205两
子品级世职180两
男品级世职155两
轻车都尉品级世职130两
骑都尉品级世职105两
云骑尉品级世职80两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清朝的封爵,与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睿亲王、勇毅侯之类。结束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了一切世爵制度。
7. 中国古代爵位和欧洲爵位之间的联系
没有直接的联系,周代,将爵位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英国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英国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却是在 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诺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国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德。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1307年计有9名。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纪20年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领导人”,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似有“自由者”或“国王的臣仆”之意,但无尊贵的含义。英国男爵出现于11世纪。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德。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之末的男爵始终人数最多。
在正式场合,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饰有6个银球。
依次出现的是公爵(Duke)。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大陆的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以后因重大政治变化而中断。几百年后,公爵爵位又见于德国。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chy;大公国,Archchy)。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ke)有所不同。英国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著。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 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随后,爱德华三世及其继承人又先后建立了兰开斯特公国(1351年)、克拉伦斯公国(1362年)、约克公国和格洛斯特公国(1385)、赫里福德公国(1397)、贝特福德公国(1413)和萨默塞特公国(1443)等。这些公国的领有人都是王室宗亲,他们得到高级爵位后,在贵族中鹤立鸡群,威势不凡,为以后争夺王权、扰乱朝纲、制造战乱埋下了隐患。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行政界政务家即使任职多年,政绩昭著,也难获此殊荣。在正规场合公爵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帽子上镶四条貂皮。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国王则称公爵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词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边疆殖民地总督;伯爵]演变而来。侯爵原意与“方伯”词义相近,系指统辖一处的封疆大吏。在英格兰,拉丁语“侯爵”一词最初指威尔士边疆的领主。那时只说明他们领地的位置靠近边界,并不说明其地位高于伯爵。1385年涵义变化,第9代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被封为都柏林侯爵。1397年,萨默塞特伯爵约翰被封为多西特侯爵和萨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荣程度不甚明确,大约在公爵和伯爵之间,一段时期内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间,约翰。德。比奥福特被国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为此向国王请愿,要求恢复比奥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却反对乞求国王,并说:“侯爵乃是一个新的荣誉称号,完全不为先人所知。所以,应对此冷漠视之,并不认为接受它是明智之举。”到了15世纪,这级爵号稳定地保持了它在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以后,才被贵族们所看重。与其他4个等级的贵族相比,侯爵的数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场合,侯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装一银环,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国王对他的称呼一如对待公爵。
上院贵族中数子爵资格最浅。子爵称号(Viscount)源于法国,原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时可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在英国,1440年比奥芒特的约翰被封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银环,饰有6个银球。
直到此时,英国5级大贵族方完备成形,成为相对固定的贵族等级制。
勋爵(Lord)是对男性英国贵族的一种敬称。
在英国的上议院(House of Lords),其英文简称正正就是「the Lords」,是英国国会的主要组成部份之一。而一直至21世纪以前,世袭贵族是会自动成为上议院议员的(相较苏格兰和爱尔兰贵族,英格兰贵族更常自动当选),但《1999年上议院法案》改变了这个传统。英国的贵族爵位共有五等,依次为公爵(Duke)、侯爵(Marquess)、伯爵(Earl,勿与Count混淆)、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除了公爵以外,所有男性贵族,在普通场合的可称呼为「○勋爵」(英文则是"Lord X"),凡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都会把头衔标示为「(封号)勋爵」(英文则是"Lord (封号)"),例如∶前英国首相罗伯特·班克斯·詹金逊罗伯特·詹金逊,第二代利物浦伯爵(Robert Jenkinson, 2nd Earl of Liverpool),就会普遍地被称为「利物浦勋爵」(Lord Liverpool)另一例子是前英国外相理查·爱德华·杰弗里·贺维,亚伯拉昂的贺维男爵(Richard Edward Geoffrey Howe, Baron Howe of Aberavon),他的常用头衔是「亚伯拉昂的贺维勋爵」(Lord Howe of Aberavon)或直截地称呼「贺维勋爵」(Lord Howe);而「勋爵」的头衔亦适用于部份贵族的儿子,例如∶若该贵族是公爵或侯爵,那除了他的长子,他的其他儿子的头衔均可标示为「(姓)(名)勋爵」(英文则是"Lord (名) (姓)")。另外,「男爵」一词基本上在英国很小使用,因此凡是男爵,都应代替上「勋爵」一词(如∶卫奕信勋爵,而绝非卫奕信男爵)。在苏格兰贵族爵位中,没有男爵爵位,而只有「国会缟绅」(Lord of Parliament),但他们的头衔也是「勋爵」。下列男性资深法官也可使用「勋爵」头衔∶
拥有终身男爵爵位的上议院高等法官(Law Lords)或常任上诉法官(Lords of Appeal in Ordinary)
英格兰及威尔斯上诉法院(Court of Appeal of England and Wales)的法官(Lords Justices of Appeal)
苏格兰高等民事法院(Court of Session)的法官(Lords of Council and Session)
苏格兰的「地主」(Laird)头衔相当于「勋爵」,但地位和受尊敬的程度似有不及。
8.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爵位大小排列
商鞅的奖励军功制度,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军成为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师。因此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就被历代统治者继承下来并加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