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⑴ 求高手总结一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的一些 常考诗人 的背景 特点 谢谢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生平事略
宋四家苏轼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于京城长安,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逝于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陶潜(365—427),字渊明,一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代表作《归田园居》等。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著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1、分析意境
解答这一类的题目,首先要能抓住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会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能够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掌握一些鉴赏的词语,如萧瑟悲凉,恬静优美,壮阔雄浑,寂静冷清等。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具体,就是要结合具体的意象或者意境来回答作者为什么高兴或者伤感。
2、分析语言
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步骤,要能够找到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语,所谓的关键词语,也就是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句子,然后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妙处。
3、分析技巧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必须指出,运用了哪一种表现的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为什么使用的是这样的表现手法,最后要说出这种手法,表达诗人感情的效果。
4、分析主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5、炼字型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1、读懂诗歌
(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版速判明权诗歌类别——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
2、审读问题
(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
3、科学答题
(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
⑷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
“杨柳枝”调历来多咏“本意”,“本意”又皆言愁。熟题老话,不只出新难,要写真挚情思也不易。这首小词出新裁心意,将本是无形难状的“愁”化为有形可感,并从特定的意蕴中界划出它的数量感。起句“不合”的埋怨看似无理,说临池不能起“画楼”,然而“愁”已从无理之责中透出。坐在楼内无聊愁闷,原本期望凭栏散散心,谁知楼畔即池塘,塘边皆杨柳,烟笼雨飘的杨柳犹如一团团难解的愁绪,愈令作者看了心烦。不看并不能让他不烦了。还有“飕飕”风雨声,风吹雨打杨柳叶。人、情、物、理,化成一团塞在心间,耳目之间又无不感受到愁之苦涩。他没有直说愁有多大多浓,而是说“谁能数得垂杨柳?”垂杨之叶固无穷数,无法数,更有甚者,那垂杨之叶在断烟疏雨中飘拂池水,犹如眼泪默默滴愁般洒向池中,这一池绿水也就与杨柳倒影和下滴雨水,共化为一泓凄凄之愁,这种质感是很具体的。如果再回味首句“不合”二字,则愈转愈显得无理之问很有理,楼、池、柳三者之间因为这一“不合”安排,使得其愁转得沉重而难起。二十八字无一字虚设,无一字可减易。词中用字很准确,如以“疏”写雨,叶才能发出飕飕声;如果是狂风密雨,则杨柳不成声,池中也映不出一切,那么“临池”之“池”的意象就落空了,或者就减少了其中的内涵。愁的内涵,作者没有说是乡愁还是别愁,也没有说是失志侘傺还是中年丧偶(他曾遭此不幸),这一切均由读者去自辨。这极容易被误会为常规式的青愁秋怨一类模式。读者如果知人论世,就会发现此中有家国之苦深隐在作者心底,例如他的另几首《杨柳枝》中所写的“白门朱桁无穷树,唯有垂杨是六朝”。万树之父万濯殉难在淮安,亲舅父吴炳则是南明永历帝的大臣,“尽忠”于湖南。他自己一生飘泊,最终子女皆无,境遇萧条凄惨。
⑸ 怎么学好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如果你要学的是怎样应付高考,可以看看唐诗宋词的翻译赏析读本;看大概50首,不停反复地看,会让你渐渐感受到其中的一些规则。并且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词所代表的意象。每个词在古代有特定的意象,掌握了他们就基本能明白诗歌的大意。
答题一般是结合三个方面理解后作答:(具体请参考高中基础知识手册,诗歌篇目)
1.诗歌发生年代及诗人的个人经历及诗歌爱好。(这些在诗歌题目所给出的注解里可以看到,比如爱国的、伤时的、亲朋离别的、壮志未酬的、闲情雅趣的等等)
2.诗歌描绘的意象所表达的是喜还是悲,是直抒胸臆还是借景抒情(有种叫以乐景写哀情的,要特别留意)
3.回答出所用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夸张、排比、对比等)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先抑、象征、衬托等)
答题技巧:比如问哪个词用得好,一般是答表颜色的词、形容词、动词。
如果你是纯粹想了解诗歌,那么先要学学韵脚的使用,其他的建议高中生暂时不用学太深,高考主要考古诗文,特别是律诗跟绝句。而高一学的现当代诗文比较少,如果喜欢这方面可以先自己根据感受创作诗歌。
诗歌创作是孩子的专利,即使你不会写文章你也可以会写诗,把自己的对生活、学习、朋友、甚至懵懂的爱情用分行的隐晦的文字表达出来,如果读出来别人听不懂但却能感受到你诗歌的主旋律是哀伤还是欣喜,那你就算成功啦。
在成功创作几首诗歌后再回过头来看诗歌,那你就能体会到其中那隐藏的美,有情感的、有用字的、有音乐节奏的美。
诗歌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希望你能爱上它,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如果要写些鉴赏型文章,遵照上面三点写作,即使是鉴赏现当代诗文应该也不会差到哪去。
⑹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考前叮咛
1,拿到试题,先读题目,尽力挖掘题目内涵。如近五年高考真题题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残春旅舍》《含山店梦觉》《宿渔家》《思远人》《春日秦国怀古》等等,题目都有一定的内涵,要把握。
2,读完题目,看作者,所谓知人论世,如果有作者的相关注释就更好了。弄清诗人擅长的题材,边塞或田园山水等等;弄清诗人所处的时代,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还是北宋南宋。通过理解作者,大体把握诗歌背景。比如高考真题中岑参、韩偓、韦庄、周朴、周邦彦都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做题时一定要予以高度关注。
3,读完作者看注释,勾画出注释值得关注的重点字词,在答题的时候予以使用。如高考真题中关于地点、时间的说明,以及作者生平遭际的大概阐释,这些都是要紧的话。总之,提前把注释看了,对把握诗篇大有益处。
4,看完注释看题干,总共就两道题,分析近五年高考真题,主要立足表现手法和情感态度,所以,对诗歌鉴赏四大板块的关键术语一定要心知肚明。另外,要把题干结构划分透彻,看一共是几问,按要求,有步骤地答题。往往第一问都是问“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方法表现”“什么作用”等等,答题时先要总说是什么,而且最好用形而上的四字词来回答。然后再结合诗句予以分析。总之,一定要注意答题的策略,认准答题点,看清楚人家问的是什么,切中要害,而不是想当然乱写一气。
5,看完题干就开始仔细阅读诗篇。先看体裁,是诗词还是曲,是古体还是近体,是律诗是绝句。要弄清楚绝句共四句,律诗共八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词分上片下片,弄清楚过片是指哪句,千万不要在基础知识方面弄混淆了。再看题材,是羁旅思乡,是咏史怀古,是山水田园,是送别怀人,是咏物言志,是爱情闺怨,是边塞征战,是政治讽喻……各种题材有各自不同的内容和情感。第三结合考题仔细研究诗句。从首句开始,勾画名词意象,勾画动词形容词等表示氛围环境的词,勾画表明情感的词,揣摩诗人的意思。直到把整首诗篇看完。文似看山不喜平,一首诗的情感往往是波澜起伏的,要予以全面把握。
6,读完诗篇,开始下笔答题。在二卷上书写之前最好在草稿纸上构思一下,把答题结构设计一下,把术语要点再总结一下。之后开始书写,一定要书写工整,逻辑尽量清楚。如果可以分点作答,就尽量标示出小一小二。
二、诗歌鉴赏考查要点再概括
诗歌鉴赏所考查的内容包含四大板块:诗歌意象、诗歌语言、诗歌表达技巧、诗歌情感态度。下面分别说一下。
1,意象类。意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明白意象是什么,往往是形而下的具体的;要看意象有什么特点,往往是诗句中的形容词动词予以说明;要明白意象有什么意义作用。
2,,语言类。无论是炼字还是炼句,还是分析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沉郁顿挫、朴实无华、生动形象、恬淡幽美……),都要注意答题步骤。一般是解释字义,描绘图景,表明手法,说明作用。
(意象、字句的作用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环境;为人物的出场塑造背景;营造了……氛围、渲染了……气氛;表达了……情感;线索,串联全文等等)
3,表达技巧类。分四大板块: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表达方式主要考抒情和描写。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典抒情)。描写主要考正面侧面,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感官角度的视听嗅,观察角度的俯仰,观察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传神的白描等等。要明白各自的作用,答题时候务必有的写。
修辞手法主要考查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借代等,偶尔考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对偶、比兴等等。要明白各自的作用,是内容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形象,是语气更加强烈。
表现手法最重要的四点:A 情景关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乐景抒哀情 B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具体看诗句内容来分析 C 联想想象虚实相生 D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以小见大 。当然还偶尔会考到欲扬先抑,点面结合等等。
结构技巧方面:首先要明白开头和结尾的方式,是以情开篇结尾,还是以景开篇结尾。以情则直抒胸臆,以景则含蓄蕴藉。其次,把握术语: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主旨等等。还有比如说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诗。
总之,技巧题是必考的。一定要准确指出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情感态度类。最爱考的有A 羁旅行役、漂泊无依之愁 B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之仇 C韶华易逝 青春不再之愁 D昔盛今衰 忧时伤世之愁 E 闲适自得 淡泊悠然之情 F 依依惜别 安慰劝勉之情 E 思念家乡 渴望团圆之情
诗歌考查的往往是“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所以,一定要全面回答,分点回答。切记:诗歌鉴赏答题,不要宁缺毋滥,要“宁滥勿缺”,明白老师的意思吧。多写多答,不要十几个字就想把题应付了。端正态度,踏踏实实答题。另外,把标点标清,把字写对,不要犯低级错误,因小失大。
⑺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
园果
诗人:王建 朝代:唐
雨中梨果病,每树无数个。小儿出入看,一半鸟啄破。
这个唐诗是反映了儿童在进入果园后的新奇景象,也看到了有很多的梨果被鸟啄破的景象。
⑻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
1、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3)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没有答题技巧
⑼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求大神
发安化回望黄州山 张耒①
流落江湖四见春,天恩复与两朱轮②。
几年鱼鸟真相得,从此江山是故人。
碧落已瞻新日月,故园好在旧交亲。
此生已免嘲伧父③,莫避北风京洛尘。
[注] ①安化即安化驿。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风与苏轼接近。1097年因朝中党争,被贬黄州;1101年宋徽宗新立,被召回京师,担任太常。此诗写于回京途中。②朱轮:达官贵人所乘之车。③伧父:骂人的话,南朝谓北人为伧父,意即粗野,即今所谓“北方佬”。
8.颔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
9.作者贬谪黄州过着怎样的生活?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案:
8(5分)表现诗人回望黄州山时愉快与惆怅交织的复杂情绪。是通过今昔对比来表现的。上句通过追忆几年来与鸟鱼山水相处愉快的往事,以此表现内心的愉悦情绪;下句写承受天恩,得以返回京城,从今往后,与黄州的鸟鱼江山作别,昔日的江山将成为故人,以此来表现内心的惆怅情绪。
【评分说明】
答出“愉快与惆怅交织”,给2分;答出“通过今昔对比来表现的”,给1分。进行简要阐述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关于情绪(1分)
答出“愉快”与“惆怅”(留恋)交织亦可。
■关于阐述(4分)
①答出“追忆昔日与鸟鱼山水相处愉快”,给1分;答出“以此表现内心的愉悦”,给1分。
②答出“承受天恩返回京城,,从今往后,与黄州的鸟鱼江山作别,昔日的江山将成为故人”,给1分;答出“以此来表现内心的惆怅(留恋)”,得1分。
9(6分)痛苦与快乐交织的生活。一方面,作者被贬黄州,受人冷落,被人嘲笑为粗野的“北方佬”,生活是痛苦;另一方面,他寄情于山水鱼鸟,从中寻找了心灵的安慰,过着“真相得”、悠闲自在生活,又是快乐的。
【评分说明】
答出“怎样的生活”,给2分;“结合全诗分析”的,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关于“生活”(2分)
答出“痛苦或遭人嘲笑”,给1分;答出“快乐或悠闲自在”,给1分;答出“痛苦与快乐交织的生活”,给2分。
■关于“分析”(4分)
①答出作者被贬黄州,受人冷落,被人嘲笑为粗野的“北方佬”的,给2分。
②答出他寄情于山水鱼鸟,从中寻找了心灵的安慰的,过着“真相得”悠闲自在生活,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