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古诗的意思
㈠ 夜雪白居易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白居易也写了不少与雪有关的诗,《夜雪》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不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耐人寻味,波折委婉,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白居易的诗歌多以通俗易懂见长,这首诗也不例外,睡着睡着觉,觉得厚厚的被子不能抵御寒冷的入侵,甚至被冻醒了,不觉感到惊讶,今天夜里这是怎么一回事?忽然间比往日冷了许多?要知道那时的人们是没有天气预报的,所以也不会预先知道天气会发生什么突然的变化。在似睡非睡之际,朦朦胧胧中,睁开眼睛一看,发现竟然连窗户外面也比往常亮了许多,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心里当然要琢磨一下,读者也在随着诗歌的思路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其实在这里作者已经巧妙地把夜里下雪时的特征摆在读者的面前了,一个是气温比平时下降,所以同样的被子盖在身上,却感到阵阵寒意袭来;一个是光线比平时要亮,因为地面蒙上了厚厚的白雪,自然会起到反射光线的作用。不过,既然是写诗,当然不会把话说透,而是要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所以作者要把这一场大雪用他独有的表达手段呈现在读者眼前。被子冷,是一个有关气温的感受细节,窗户明亮,是一个涉及光线的视觉细节,但由于作者是在屋里睡觉,所以仅仅感到寒冷和明亮,并不能证实就一定是下了一场大雪,而下面两句切入的角度,却准确无误地抓住了只有下雪而且是下大雪才能出现的特殊物象:“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人躺在被窝里,从什么地方判断外面一定是下了一场大雪呢?就是从耳边时时听到大雪压断竹枝的声音,这就完全可以肯定自己“知雪重”的判断是正确的,而且如果是在白天,声音嘈杂,可能就会听不到竹枝被雪压断的细微的声响了,可这种声音在夜深人静之时,听起来却是再清晰不过的了。白居易的这首小诗,避熟就新,完全从感觉、从推理入手,虽然根本就没有看见雪,但他却别具特色,准确无误地写出了他对夜雪的感受。四句诗读下来,每一句都是写的“夜雪”,所以这个题目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㈡ 古诗夜雪的诗意
除夜雪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春雪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㈢ 夜雪这首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昨夜开始 纷纷扬扬下起大雪,诗人初觉衾枕增寒,又时时听到院子中厚重的积雪 弯折竹子的劈啪声,天明前又看到积雪堆积在窗户前,室外分外明亮。 诗句写一夜大雪不断。从感觉、视觉、听觉三方面渲染雪之大、积之 厚、天之冷,使人产生不堪承受的感觉,直觉满纸寒意逼人。
【鉴赏】雪,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它以天赋丽质装扮山川,飘洒寰 宇,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有“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有“野云万里无城郭,雨 雪纷纷连大漠”等等。在如此众多的咏雪诗词中,白居易的这首《夜雪》, 并非光彩夺目,也没有波澜起伏,更没有能让人刻骨铭心,但是这一朵小 花,却也开出了别有一番的韵味,耐人寻味,让人一感其清新淡雅、无尽 韵味。
“已讶衾枕冷”一句开头,细细品来,就会感受到其独到的描写方式。 不写天气,不写环境,仅仅一个字——“冷”,形象地表现了雪即将到来的 感觉,还有一个“讶”字,也暗含了雪的到来。正因为雪的落地无声,所以 通过它的冷来感受才显得更为贴切,朦朦胧胧之中忽然就越发的冷了起 来,原来那是因为下雪了啊!
“复见窗户明”,紧接着的就是视觉上的变化,窗户的“明”,亦是为了 写雪的意图,大家都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可是窗外却分外的明亮,这又说 明了什么呢?那是因为雪下得大,雪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 了亮光。这又同时说明了雪的到来,并且是夜雪的到来。这是多么生动 又传神啊!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此时已经明知是下雪了,而且是大雪,可 为什么偏偏是夜深才知呢?“折竹声”这样细小轻微的声音在大白天如何 能够听见?在夜深的时候,那折竹声就会显得更加清脆,这一结句以有声 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 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真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 涧》)相媲美。
这首诗最令人感觉到不同一般的还是他的创新之处。从触觉、听觉、 视觉、感觉上来透彻地描写夜雪的降临,更以精细的笔触把夜雪的另一种 美描写得栩栩如生。
㈣ 夜雪这首诗的意思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复见窗户明。制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作者:唐·白居易
(4)夜雪古诗的意思扩展阅读: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视觉、感觉、听觉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但可以发现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㈤ 夜雪 这首诗的翻译
夜雪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
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
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
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年。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评解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它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
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㈥ 夜雪的诗意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内面烘托手容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作品名称
夜雪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体裁
五言绝句
作者
白居易
作品出处
《全唐诗》
快速
导航
作品原文
夜雪
已讶衾枕冷⑴,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⑵,时闻折竹声⑶。[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⑶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2]
白话译文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
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诗人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㈦ 请问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和白居易的<夜雪>意思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梅花
内容:
墙角数枝梅,[1]
凌寒独自开。[2]
遥知不是雪,[3]
为有暗香来。[4]
作品注释
注释:
[1]数:几枝。
意思:墙角有数枝梅花。
[2]凌,冒着。
意思: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
[3]遥,远。
意思:远远看去好像是雪。
[4]为,因为。 暗香,幽香。
意思:幽香飘来才知道那是梅花。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 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 ,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 ,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 ,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 ,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烘托 ,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托出“重”字 ,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㈧ 夜雪,古诗译文
作者:白居易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㈨ 古诗夜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编辑词条 夜雪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年。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评解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它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㈩ "夜雪"一诗表达了什么意思是什么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年。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它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