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古诗四首译

古诗四首译

发布时间: 2021-02-23 18:18:25

⑴ 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翻译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作品注释
注释: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
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
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简评】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次北固山下
[题解]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翻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家书要传到哪里呢?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让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钱塘湖春行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及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属山西)人
。唐代大诗人。注有《白氏长庆集》。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诗 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
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译文】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早莺新燕争飞,乱花浅草迷人,一片生机勃勃。诗人在钱塘湖堤上踏春游赏,面对如此美好的春景,流连忘返,不肯离去。

⑵ 诗四首翻译

归园田居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陈与义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⑶ 古代诗歌四首重点字词翻译

第五单元 探究人生 第21课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髫tiáo 诣yì
间jiàn隔 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至少三个)
(1)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点拨:重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语。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渔人“访问桃花源”的两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届。阡阳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巨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第22课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 苔tái 鸿儒rú 案牍dú 蕃fá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亵xiè玩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著名。
(2)惟吾德馨。 馨:香气。指品德高尚。
(3)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琴)。
(4)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6)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7)亭亭净植。 植:立。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9)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丁)。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3)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点拨:重点理解“观”“亵玩”等词语。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明说过。
点拔:重点理解“鲜”“闻”等词语。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点拨:重点理解“宜”“众”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陋室铭》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默写《爱莲说》第1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朝代) 哲学家周敦颐。
第23课 核舟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jī
箬ruò篷 糁sǎn 峨冠guān 髯rán
楫jí 篆zhuàn 壬戌rén xū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指雕刻。
(2)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4)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5)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矫首昂视。 矫:举。
(8)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相类似。
(9)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0)其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正视。
(11)其船背稍夷。 夷:平。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满。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 解释为: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解释为:横放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 解释为:挑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窃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点拨:注意“罔”“箬”“篷”等字的字形。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点拨:重点理解“罔不”“因”“象”等词语。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重点理解”峨”“冠”“髯”“为”等词语。
(3)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轼和黄庭坚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
点拨:古代汉语数词后往往省略量词,翻译时要补上。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点拨:重点理解“比””卷底”等词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点拨:重点理解“视端容寂”“若……然”等词语。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大概是挑选桃核中长而窄的刻成的。
点拨:重点理解“曾””盈”“简”“修狭”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魏学,字子敬,明朝文学家。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jǔ能 睦mù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
点拨:注意多音字“与”“分”“恶”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2)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3)货恶其弃于地。 恶:憎恶。
(4)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作:兴起。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 解释为:选拔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具体表现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希望社会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点拨:重点理解“与”“信”“修”等词语。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点拨:重点理解“亲”(第—个“亲”意思足“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的意思。
(3)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点拨:重点理解“分”“归”等词语。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白己谋私利。
点拨:重点理解“恶”“弃”等词语。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样奸邪之谋不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点拨:重点理解“兴”“乱”“贼”“作”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大道之行也》一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这部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共49篇。其中“礼运”部分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人名)答问的著作。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眦zì 搔sāo 簪zān
逾yú 妪yù 幽咽yè
点拨:注意多音字“咽”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2)决眦人归鸟 眦:眼角。
(3)会当凌绝顶 会:终当,终要。
(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5)老翁逾墙走 逾:越过。
(6)三男邺城戍 戍:防守。
(7)二男新战死 新:最近。
(8)夜久语声绝 绝:消失,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石壕吏》中表明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点拨:“搔”“簪”等字容易写错。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默写《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杜甫的《望岳》写于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2.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第六单元 山水诗文 第26课 三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quē 曦xī 襄xiāng陵 湍tuān
漱shù 属zhǔ引凄异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夏水襄陵。 襄:上。
(2)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疾:快。
(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实在。
(6)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7)哀转久绝。 绝;消失,停止。
(8)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飞漱:急流冲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写三峡连绵、高耸的山势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三峡夏季水势之大的句子是流之速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用以渲染三峡凄清悲凉气氛的渔歌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点拨:“阙”“曦”“襄”等字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点拨:重点理解“自非”“亭午”“夜分”等词语。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点拨:重点理解“素湍”“回清”等词语。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点拨:重点理解“清”“荣”“峻”“茂”等词语。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回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
点拨:重点理解“属”“引”“绝”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描写三峡四季景色的内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点拨:这三段分别描写了三峡夏、春冬、秋等四季景色。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人名),北魏(朝代) 地理学家(称谓)。
第27课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 鳞lín 藻zǎo 荇xìng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 歇:消散。
(4)夕日欲颓。 颓: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6)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7)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谈论。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4)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答谢中书书》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人名) 南北朝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称谓)。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朝文学家(称谓)。
第28课 观潮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艨艟méng chōng 乘骑jì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 lí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方其远出海门。 方:当……时。出:发,起。
(2)仅如银线。 仅:几乎,将近。
(3)弄旗标枪。 弄:舞动。 标:树立、举。
(4)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吞天沃日。 沃:用水淋洗。
(6)虽席地不容闲。 容:许,使。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人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与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的作者是宋朝周密。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 拿:撑,划。
(3)雾凇沆砀。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居。
(6)及下船。 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
第30课 诗四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荷hè锄 候骑jì
都dū护 燕yān然 豚tún
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 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 但:只。
(3)江人大荒流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 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东晋(朝代)著名诗人陶渊明。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朝代)著名诗人王维。字摩诘,苏轼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
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唐朝,(朝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4.《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这首诗选自《剑南诗稿》。

⑷ 《古代诗歌四首》完整的翻译有没有,我要用!急求,,,,,,,,,,,,,,,,,,,请知道者速回!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了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译文】
行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⑸ 求四首古诗的翻译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作者:【元好问】 年代:【金】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释: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
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指花的芬芳的花芯。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注释】: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赏析1: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
淡雅,混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
在春天开得猛、开得艳,被人注意。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
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作者:宣宗宫人】
【年代:唐朝\代】
【诗文】: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注释】: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人韩氏所写。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收葳在这里。」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对此,《青琐高议》和《北梦琐言》(据《太平广记》引)也有记载,但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出入。

这一故事在辗转流传中,当然不免有被人添枝加叶之处,但也不会完全出于杜撰。从诗的内容看,很象宫人口吻。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侯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尽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李白的《玉阶怨》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这话也可以移作对这首《题红叶》诗的赞语。

除这首《题红叶》外,在唐代还流传有一个梧叶题诗的故事。据《云溪友议》、《本事诗》等书记述,天宝年间,一位洛阳宫苑中的宫女在梧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诗在民间遂得传播。诗人顾况得诗后曾和诗一首:「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叶上见诗一首,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这后一首诗在《全唐诗》中题作《又题洛苑梧叶上》,也不失为一首好诗。从诗的首句「一叶题诗出禁城」,可以想见题诗人目送叶去、心与俱远的情景。这片小小的梧叶,成了她的化身,既负荷着她的巨大的苦痛,又浮载着她的缥缈的希冀。句中的「出禁城」三字,与《题红叶》诗中的「到人间」三字一样,含有极其复杂的感情。这里,人生的要求、祝愿、遐想、幻梦是溶合在一起的。下句「谁人酬和独含情」,是进而游翔她的诗思。这位得不到爱情的少女,把她对爱情的想象随着梧叶也送出了禁城。她题诗的一片心意原是「寄与有情人」,但「寄与谁」,「谁人酬和」,这片梧叶出禁城后又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这些,纵然渺茫难知,也足以令她浮想翩翩,含情脉脉;可是,句中一个「独」字却又透露了她的现实处境之可哀。下面两句「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正是回到现实后的绝望和嗟叹。这时,随波荡漾的梧叶已经乘春而逝,而回顾自身,仍然在「年年不见春」的禁城之内。如果说诗的前半首是身在痛苦环境中产生的美好幻想;那么,这后半首就是走出幻想世界后感到的加倍痛苦了。总的看来,这首《又题》写得较实,较直,以真挚动人。但不如《题红叶》诗之空灵酝藉,言简意长,给人以更多的玩索余地。

唐代出现了大量宫怨诗,但几乎全都出自宫外人手笔,至多只能做到设身处地,代抒怨情,有的还是借题发挥,另有寄托。这首《题红叶》诗以及另两首题梧叶诗之可贵,就在于让我们直接从宫人之口听到了宫人的心声。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①,万里念将归②。

况属高风晚③,山山黄叶飞。

[注释]

①滞:停顿。这里是说长江流得太慢了。

②这句是说盼望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万里”是夸张的说法。

③况属:况且遇上。属:这里的意思是遇、逢。

[解说]

这首诗是诗人客游蜀中(今四川)时写的。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满山黄叶飘落,诗人遥望长江,因为盼望早日返回家乡,仿佛觉得江水都流的太慢了。

《城春早东》----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②。

若待③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④是看花人。

〔注释〕

①诗家:诗人。清景:清新的景色。

②半未匀(yún):柳枝发芽时颜色发黄,看上去有黄有绿,不太匀净。

③待(dài)等到。上林;上林苑(yuàn),古代皇帝的园林。锦(jin):织锦,形容色彩鲜艳。

④俱(jù)是:都是。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据诗的第三句,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作者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约为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也就是说,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疣。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4782322.html?si=1

⑹ 帮忙翻译四首古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真的跟一楼说的,多去读读书.你的诗都很简单浅显的,只要稍微有点基本的功底就好了,求人不如求己啊!

⑺ 诗四首翻译 求啊

说出来帮你啊,诗四首?

⑻ 四首古诗翻译

这个是左思的【咏史】 其一 二十岁就写起了文章,优越地看过了各种的书。 史论比得上贾谊的过秦论,词赋比拟于司马相如的“子虚”。 边疆老是受苦于战事,加急的军书就飞送到首都。 我虽不是戴甲胄的武夫,可早就读熟过司马穰苴的兵书。 长啸一声以激起清风,眼下好像就看不起有什么“东吴”。 铅刀是否锋利还重在一试,做梦都想实现我的宏图。 左边一瞪就澄清长江湘水,右边一顾就平定西羌和叛胡。 功成回来不受封赏的爵禄,深深地作个揖就归隐于田庐。 【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咏史》其三<吾希段干木>: 我仰慕段干木这位贤士,虽然隐居安卧不作官,却能(藩:保卫)保护魏国君主免遭秦国的兵祸. 我仰慕鲁仲连这位贤士,谈笑间能使秦军撤退. 他活在世上看重的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而当国家遭受灾难时能站出来解除祸乱. 大功告成后,又以接受封赏为耻,这种高尚的气节真是非常卓越不同一般. 面对官印(组,系官印的带子)不肯系佩在身,面对爵位(珪,同圭,上圆下方的玉器,不同的爵位所赐予的珪也不同)他岂肯接受. 若成串的大印使前庭大放光彩,(有的人觉得这样很荣耀,)而他把这比作好像浮云一般,根本无所谓.

⑼ 古代诗歌四首译文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观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观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钱塘湖春行》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次北固山下》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天净沙 秋思》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网络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⑽ 急寻四首古诗词译文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简要评析]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窘,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的人生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这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弹筝女子一声声弹奏,用哀愁的古筝演奏《湘江白》,似乎持到了湘江春水。纤细的手指在13根弦上随意掉洒,将幽怨的怅恨尽情诉说。 面对酒宴,眼如秋水般明眸慢转,琵琶上的一柱似一行斜飞的秋雁。当弹到伤感的时候,不禁断肠,她微蹙黛眉,楚楚动人,更令人怜惜。

昨夜的梦里存有多少恨意!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花烂漫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