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以诗句书扇

以诗句书扇

发布时间: 2021-02-21 10:26:47

『壹』 速求诗经《采薇》、古诗《次石湖书扇韵》和严武《军城早秋》三首古诗的翻译及详细分析

作品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玁(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现在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 (9)玁(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10)柔:“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谓问候。 (15)刚:坚硬。 (16)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不来:不归。来,回家。 (23)常:常棣(棠棣),既扶移,植物名。 (24)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róng):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32)骙(kuí):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译文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冒出了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残年。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就多次打仗。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玁狁之难很紧急啊。 想起我离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
古今异义
⑴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⑵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一词多义
⑴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⑵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⑶止: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⑥副词,仅,止。如: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⑷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⑸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⑹烈: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 如:穷冬烈风。 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 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⑺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③温暖。如:春日载阳。 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⑻孔: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②很,甚。如:孔武有力。 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⑼华: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 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 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 ⑤精华。如:物华天宝。 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⑽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祝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⑾戒: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 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 ③戒除。如: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⑿雨: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②离散: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将近) 我行不来(来,通“勑”,慰勉)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 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 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次石湖书扇韵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姜夔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次石湖书扇韵(1)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2) 藕花多处别开门。(3)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次:次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2)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3)藕花:莲花。[1]
作品译文
桥的西头有一条弯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那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诗中涉及到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有治国之才,他曾以资政殿大学士身份出使金国,见金主时词气慷慨,并冒死违例私自上书,为南宋利益竭力抗争,险些丢命。后因与孝宗政见不合,御史趁机弹劾,获罪落职,回到故乡苏州,住进石湖别墅。受石湖美景感染,油然而生归隐江湖之意。 公元1178年,范成大归隐石湖后的第一个生日,姜夔从湖州赶往石湖祝寿。他在看了范成大手中扇子上的题诗以后,做了这首《次石湖书扇韵》来抒发他的感受。又有资料显示,其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有词集传世。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首诗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成大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浮萍那绿色的痕迹,作者正是凭借这一点来找到通向村落的道路。这种情形如同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主人所住的地方正是一个深邃的所在。 第三句写范成大的别墅远离尘世的喧嚣,实际上也是对主人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再染尘世的污秽,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里的“人”便是指那些趋炎附势的世俗之人。主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他的操守之高。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体现了主人高雅的志趣。把门开在荷花繁盛之处,既是对同道中人的迎接,也是对利禄之徒的婉言谢绝。石湖仙的深意,也只有情俊雅洁的人能悟得。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赞扬了主人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情趣。 该诗作为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1诗词鉴赏材料出现。

作品信息
【名称】《军城早秋》 【年代】中唐 【作者】严武 【体裁】七言绝句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军 城 早 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北方的云。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 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2] 【译文】 昨夜秋风吹进边关,寒云冷月笼罩着西山。催动飞将追击骄横的残寇,决不让来犯者一人一马活着回去。[3]
编辑本段作品格律
此作的韵脚是:“十五删”;可“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押。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4]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严武 (726—765)唐代诗人。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初为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时,跟随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公元761年(肃宗上元二年),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当时杜甫流落至成都,受到他的关照,二人交谊很深。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入朝。公元764年(广德二年),再任成都尹,任职期间,曾率兵击退吐蕃贵族军队的侵犯,收复当狗城、盐川城等地,以功封郑国公。但为官专横,征敛无度,生活奢靡,死时年仅四十岁。擅作诗,杜甫称其诗“诗清立意新”,并赞其为“出群”之才。《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5]
编辑本段古诗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诗的大意说:昨天夜间,萧瑟的秋风吹到我军驻守的关塞,我警觉到,敌人往往趁秋天草实马肥时入侵。走出帐外,见边境的西山,时而洒满月光,时而为云所遮蔽。我再次催促作战勇猛的将士们,要勇敢杀敌,不要让入侵敌军的一人一骑从战场上逃回去!诗中表现了边防将帅一闻到秋风声就提高了对敌作战的警惕性,还表现了他们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诗的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

『贰』 李之仪的《书扇》译文

几年无事傍江湖, 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 满身花影倩人扶。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是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挂的悠然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处。“袭美”,是诗人皮日休的表字。陆龟蒙和皮日休是好友,两人常相唱和。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起句“几年无事傍江湖”,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的无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黄公旧酒垆”,典出《世说新语·伤逝》,原指西晋时竹林七贤饮酒的地方,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放达纵饮的生活态度,从而标榜襟怀的高远。

“觉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启后的转接,即前承“醉倒”,后启归去倩人搀扶的醉态。此处所云“不知”,情态十分洒脱;下句“满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传神妙笔,写出了月光皎洁、花影错落的迷人景色。一个“满”字,自有无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于浑然一体,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

这首诗着意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而终身沉沦,只得“无事傍江湖”,象阮籍、嵇康那样“醉倒黄公旧酒垆”,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一点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叁』 关于“浮萍”的古诗有哪些

  1.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 白居易

    释义: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释义:你我聚散匆匆,如云边孤雁,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3. 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杂诗七首》曹植

    释义:你若是松树,我便如绕树而生的女萝,你若是池水,我便是那永不离水的浮萍。

  4. 泛水浮萍随处满,舞风轻絮霎时狂。清和院宇麦秋凉。《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刘基

    释义:燕语鸠鸣,蜂蝶带香,江绕夕阳,水满浮萍,轻絮舞风,一派初夏时的自然风光。末句点出麦熟,使人联想起收获的欢娱。

  5.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

    释义: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肆』 猜诗句:桥西浮平绿有痕。谁解释下什么意思;顺便说下什么生肖,带上理由。重赏

诗句出自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原句是‘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意思是小桥下幽幽江水穿过江南小村,水面之上倒影叠叠、浮萍片片。代表的生肖是牛

『伍』 书扇示门人作文范例

例文 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我们在报纸上常常见到重刑犯或刑犯的悔过自述,虽然他们犯的罪各不相同,犯罪的方式也各有特点,然而他们犯罪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由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了一个罪恶的历程。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用来教导我的有关小偷的故事:同样也是由不经意的第一次顺手牵羊最终变成难以收手偷盗惯犯;又想到爸爸妈妈为了我做的不值一提的“坏”事而大骂我一顿甚至暴打一顿,那无非是在告诉我“坏人都是这样开始的”。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确,很多时候灾难、祸害、罪恶并非自己撞入你的世界,而是我们在不断的破坏着我们的窗户,自己将灾难引来,使罪恶附身。正如著名的“破窗户理论”所说:“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因此,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打破一扇小小的窗户,尽管怎么看、怎么想都不会让你联系到家庭的破落或人生的末路。这也正是人们往往不在意第一次打破一扇窗户的原因。岂料有了第一次就很难没有第二次,窗户破了,其他破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窗破屋倒。这个道理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就说过:“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扇破窗,正如一窝蚂蚁一样,早晚会使人生之堤崩溃。过去的人们在失败后找借口,亡国后找替罪羊,常说红颜祸水,现在想想,褒姒之于幽王,妲己之于纣王,恐怕也正如一扇扇破窗一样,所以商亡之后还有周亡。历史上的现在的众多贪官污吏,说到底,都是第一笔赃款,第一桩坏事使他们步入歧途,后也不得复生。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不要到最后才后悔莫及。生活中可能会充满许多诱惑,众多目眩神迷的事物也在时时吸引着我们。这时,我们千万不能以第一次为借口而走进歪路,最后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扇窗户,不管是诚信、善良,还是宽容、廉洁,这些你一旦背弃,就会不经意地与它们越走越远,再也无法接近它们。正如人们所说的修好一件东西往往比破坏一件东西要难得多。不要轻易打破你的任何一扇窗户,否则小偷将在这里成型,大盗也将在这里蜕化。守住心灵的防线很少有人知道,在通往天堂与地狱的分岔口上,还有我这么一个审判官,每当有人来报到的时候,我总会认真地阅读他们的生平,然后做出批复,告诉他们该向哪儿走。今天难得空闲,我呷了一口茶,翻看起了以前做的记事簿,几乎每一个被宣判的人都会拥有一段文字,若是平庸些的,就没有评论。这一页是关于汉斯的,其实他是个中国人,在德国读书,但读完书后他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原因仅是他坐地铁曾逃过三次票,德国人认为他没有诚信,拒绝了他。虽然他有着优异的成绩。那么后来呢?他回了国,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但因为言而无信最终又被辞退了,潦倒一生。喔,我在下面写了一面段批语:诚信是金。一次的出卖就是终生痛苦的根源,一旦你背弃了诚信,那么生活也将背离原来的轨道,必需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看完了,我轻微地叹了一口气,生活中细微的琐事,正是人生的基石。有些时候我们的心理防线很脆弱,一不在意就会失守,或许就是这一次,导致了人生的全线溃败。风儿起,我又将记事簿往后吹了几页,我将它拿起,是一对双胞胎,他们出生在同一个贫民窟里。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母,以乞讨为生。两人生平前半段都是一样的。直到他们遇上了一个贵妇。他们照例乞讨,而当时的贵妇掏出两张大钞,扔到地上,用高跟鞋使劲踩了两下,让他们捡,其中一个缓缓伸过手去,拿了一张,而另一个直起了腰板,瞪了贵妇一眼,头也不回就走了。多年以后,一个还是以乞讨为生,受尽凌辱,而另一个经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我的批语很短:如果当年他没有守住他的尊严,后来也就没有他和他地狱与天堂的差别。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珍贵的东西,这些都为我们构筑了一道道的防线。有时生活的浪花袭来,我们对守护的东西产生了疑惑甚至将其忽略,这窗户一旦被打破,那么生活就会把它带走。也可能因为这,个人的命运由此剧变,我们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人生就再也不可能完美。也许,我该给世俗一点忠告,让他们不再在迷茫的旷野中踟蹰,那么请记住了:要守好心灵的每一道防线,千万不要随便地打破你生活中任何一扇窗户,它会让你身上那些最珍贵的东西而轻易地消逝。哦,有一个人来了,他又打破了哪一扇窗户呢。玻璃的心上帝给了我们每个人一颗像玻璃一样脆弱而透明的心,他容不得一点儿纤尘的污染,为了保护他,上帝给了我们很多窗户,可是却把开启窗户的权利给了我们自己。一旦我们轻易地打破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户,那清澈透明的心将容易地变得浑浊阴暗。我曾经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一直彬彬有礼,谦虚待人,大家都很尊敬他,愿意和他做朋友。可是有一次,在一个公众活动中,他由于心情不好很随意地嘲笑台上讲演出错的同学。或许他不曾意识到这是一个可怕的行为,可是,从那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远离了他,远远地躲着他,谈论到他时大家也一致以“粗鲁”来形容他,他曾经的君子形象在我们心中荡然无存。而他自己,也在同学们鄙夷的目光里渐渐丧失了他的美好秉性,真的变得粗俗而不可理喻了。可怜的人啊,因为打破了理智之窗而丧失了纯净的心,渐渐消褪了他应有的光彩。不久前,在书上看到一篇关于某个残疾青年的报道。他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里,可是在一次飞机坠机事故中致残,从此他的生活陷入了阴霾之中。肉体上一次又一次地摧残,精神上一道又一道的伤痕使当时只有12岁的他遍体鳞伤。他曾经想放弃,他一度想消沉下去,可是最终他挺了过来,没有打开任何一扇堕落的窗户。哪怕血染红了被褥,伤痛麻木了他的神经,他也没有轻易打开一扇窗来透透气。他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直到他失去知觉的双脚又找回感觉之后,他终于笑了……虽然坠机时的剧烈震荡让他的记忆力消退了,但是他坚持刻苦学习,终于,他的努力没有白废,在他15岁的时候,他成了中国第一个被挪威邀请的中国残疾学生。可以说他成功了,让每一个认识他的人倾倒。我想,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完全是因为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他都没有打开任何一扇窗接受别人施舍和怜悯,也始终坚持守护那扇放任的窗户。他是强者,他用坚定的信念保持了他那颗坚强纯净的心。是啊,在我们手中握着许多开启心灵护窗的方法,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开他,就像我那个朋友一样,可是,那会让我们付出心灵重创的代价。我们只有像那位残疾青年一样,坚守住窗户不打开它,才能保护我们脆弱的心灵,而只有完整纯洁的心灵才能得到别人的呵护与关心,才能绽放出钻石一样夺目的光辉。所以,请慎重,不要轻易打开任何一扇保护心灵的窗户。六、素材集锦1.《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在初任御史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时,王廷相讲了个乘轿的故事。他说,一天乘轿进城,刚好下大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从灰丁到长安街时,这个轿夫还小心的择地而行,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中,之后,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2.曾惊讶于澳大利亚中小学课本的“世袭”制,课本竟然能届届相传?那传到第二届学生手中的课本也一定是破烂不堪的。后来读了一位留澳学者的文章才真让人肃然起敬:传到他儿子手中的物理课本除了蓝色封面上有着某些沧桑的旧迹外,整个课本的内页竟几乎是簇新的。这怎么可能呢?那些一届又一届使用它的,不都是好动好玩的中学生吗?那儿的上课不是“自由”“随意”得像一个集市吗?其教学的要求、成绩的竞争,不是与中国如出一辙吗?如此的过程怎能不损坏课本,学习与爱惜是怎样兼得的呢?是什么使他们能够保持、又怎样保持簇新的呢?这可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翻阅呵,难道没有一个学生有意地想要撕破它吗?哪怕只有一次的疏忽、只有一个学生的疏忽……3.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俄国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席间,他被轻佻庸俗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道:“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歌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好吗?”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好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好的了?”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说罢,便起身告辞了。实际上,赫尔岑对于不好的东西同样能够流行的论断,不仅不是难得一见的特例,而且是人类社会中十分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任何一种行为、信息或者是现象,都会对其他的产生一种传染的力量,从而出现流行的可能。

『陆』 余以鱼公书扇答之文言文翻译

译文
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我父亲刚刚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起来.”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泪拿扇边答谢苏东坡边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多事的人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整个郡的人都感动了,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注释
⑴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⑵陈诉:状告.
⑶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⑷某:我.⑸适:适值,恰好遇上 ⑹姑:暂且.⑺发市:开张.⑻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⑼逾:通“逾”(yú):走出.⑽逋(bū):拖欠.⑾不售:卖不出去.
⑿草圣:草书.⒀ 公:对东坡的尊称.⒁适:适逢.(恰逢,正赶上)
⒂故;故意.⒃其;其中.⒄去:离开.⒅须臾:一会儿.
⒆立:立即.⒇好事者:多事的人 (21)以:用

『柒』 书扇示门人~那一句是教育人们居安思危,勉励人们不要被眼前失败所打到的诗句是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捌』 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翻译

王安石曾经摘录他的诗句书写在扇子上,苏轼也满心欢喜地赞扬他。

『玖』 韵次石湖 ① 书扇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

写了小来桥﹑流水﹑村庄自﹑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答对五个得满分)

『拾』 古诗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到”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次石湖书扇韵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姜夔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次石湖书扇韵(1)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2) 藕花多处别开门。(3)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次:次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2)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3)藕花:莲花。[1]
作品译文
桥的西头有一条弯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那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诗中涉及到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有治国之才,他曾以资政殿大学士身份出使金国,见金主时词气慷慨,并冒死违例私自上书,为南宋利益竭力抗争,险些丢命。后因与孝宗政见不合,御史趁机弹劾,获罪落职,回到故乡苏州,住进石湖别墅。受石湖美景感染,油然而生归隐江湖之意。 公元1178年,范成大归隐石湖后的第一个生日,姜夔从湖州赶往石湖祝寿。他在看了范成大手中扇子上的题诗以后,做了这首《次石湖书扇韵》来抒发他的感受。又有资料显示,其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有词集传世。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首诗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成大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浮萍那绿色的痕迹,作者正是凭借这一点来找到通向村落的道路。这种情形如同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主人所住的地方正是一个深邃的所在。 第三句写范成大的别墅远离尘世的喧嚣,实际上也是对主人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再染尘世的污秽,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里的“人”便是指那些趋炎附势的世俗之人。主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他的操守之高。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体现了主人高雅的志趣。把门开在荷花繁盛之处,既是对同道中人的迎接,也是对利禄之徒的婉言谢绝。石湖仙的深意,也只有情俊雅洁的人能悟得。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赞扬了主人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情趣。 该诗作为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1诗词鉴赏材料出现。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宋代词人,字尧章,别号拈花惹草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童年失去父母,在汉阳姐姐家度过青少年时期。他爱好音乐、文学和书法。成年后屡试不第,奔走四方,过着幕僚清客的生活。他有忧国忧民之心,对当时的政治表示不满,支持辛弃疾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事业。公元1176年(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姜夔路过曾被金兵两次破坏的扬州,所见断井颓垣,使他感融万端,写出了著名的《扬州慢》曲谱和歌词。在同样被金兵劫掠过的合肥,姜夔写出《凄凉犯》,反映了“边城一片离索”的荒凉景象。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真实的史料。姜夔一生处在矛盾的心情中不能自拔,他对自己的幕僚生活感到厌倦,却又处处依附统治集团,留恋那种狭隘空虚的生活,因此,忧郁凄凉便成了他的音乐和文学创作的特色。[2]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