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山诗词
㈠ 有关崂山的诗句
1、《登崂山》——明代邵贤
坤轴危分镇巨鳌,山如排戟战方鏖。
钟鼓镗塔东西院,丹碧参差大小崂。
译文:大地的地轴高高地分开,山峰矗立,挺立不动,崂山陡峭险峻,参差林立,如排列的戟戈鏖战如酣。寺院错落,钟鼓齐鸣,乐音回荡在东西道院,大小崂山参差耸立的丹崖被繁茂的碧树所装点。
2、《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唐代李白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译文:我之前去东边的海上,在崂山上大张着嘴,做咀嚼紫霞状,反而增添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好像亲眼看见安期公,吃的枣子大得像瓜。
3、《西江月·崂山太清宫》——清代蒲松龄
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
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
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
译文:独自坐在松树林的深处,遥远的看着夕阳下归来的小船。汹涌急剧的波浪一阵阵地拍打在岸边的沙滩上,惊扰到沉醉于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上的钓翁。四季常青的松柏遮挡了古洞,云雾缭绕的山峰,山境幽静。
(1)海天山诗词扩展阅读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
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崂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有方士、巫师在崂山餐霞修炼,唐、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元、明两代达到鼎盛,至清代不衰。
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崂山,邱处机三次来崂山说法阐教,影响深远。嗣后,北七真在崂山各创宗派,争建道观,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繁荣,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㈡ 形容崂山的诗词
1、《登崂山》——明代邵贤
坤轴危分镇巨鳌,山如排戟战方鏖。
钟鼓镗塔东西院,丹碧参差大小崂。
译文:大地的地轴高高地分开,山峰矗立,挺立不动,崂山陡峭险峻,参差林立,如排列的戟戈鏖战如酣。寺院错落,钟鼓齐鸣,乐音回荡在东西道院,大小崂山参差耸立的丹崖被繁茂的碧树所装点。
2、《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唐代李白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译文:我之前去东边的海上,在崂山上大张着嘴,做咀嚼紫霞状,反而增添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好像亲眼看见安期公,吃的枣子大得像瓜。
3、《西江月·崂山太清宫》——清代蒲松龄
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
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
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
译文:独自坐在松树林的深处,遥远的看着夕阳下归来的小船。汹涌急剧的波浪一阵阵地拍打在岸边的沙滩上,惊扰到沉醉于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上的钓翁。四季常青的松柏遮挡了古洞,云雾缭绕的山峰,山境幽静。
(2)海天山诗词扩展阅读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
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崂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有方士、巫师在崂山餐霞修炼,唐、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元、明两代达到鼎盛,至清代不衰。
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崂山,邱处机三次来崂山说法阐教,影响深远。嗣后,北七真在崂山各创宗派,争建道观,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繁荣,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㈢ 描写大海,海天相连的古诗有哪些。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注释
注释: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
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
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
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
“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
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
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
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
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
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
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
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
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
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
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
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
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
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
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
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
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
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
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
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
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
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
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
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
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
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
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
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
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
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
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
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
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
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
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
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
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
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㈣ 描写海天一色的诗句有哪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滕王阁序》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㈤ 关于海天的诗句
1
[宋]
苏轼
云海天涯两杳茫
《南乡子·东武望馀杭》
海天风雨看纷披
《东亭》
2
[清]
纳兰性德
海天谁放冰轮满
《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
3
[唐]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
《江楼夕望招客》
4
[宋]
刘克庄
海天万顷碧玻璃
《朝中措·海天万顷碧玻璃》
海天九万里刚风
《简叔和诗再寄》
5
[元]
梵琦
三农望断海天雨
《渔家傲·听说娑婆无量苦》
6
[唐]
柳宗元
海天愁思正茫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7
[宋]
释子淳
海天空阔泳孤舟
《颂古一○一首》
8
[宋]
释了惠
海天飞去不成群
《偈颂七十一首》
海天空阔无知已
《偈颂七十一首》
9
[清]
梁启超
海天寥廓立多时
《自励》
10
[近代]
柳亚子
海天迢递思兄夜
《吊刘烈士炳生》
11
[宋]
赵以夫
海天绀碧浮秋霁
《水龙吟·谁家明镜飞空》
12
[宋]
任随
翔云高忆海天秋
《鹤》
13
[近代]
苏曼殊
海天龙战血玄黄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海天廖阔寄闲身
《步元韵敬答云上人》
14
[元]
王冕
万里海天飞白鸥
《送颐上人归日本》
海天秋尽鹤飞回
《次王元之武平寺诗》
故园一望海天长
《重午次韵敬常叶公》
尺书不寄海天遥
《寄王秋泉》
15
[宋]
陆游
海天黯黯万重云
《大雪》
海天无际鹤归迟
《有所懹》
青海天山战未鏖
《野饮夜归戏作》
16
[现代]
马一浮
风波道路海天心
《乡思》
17
[宋]
王随
海天云淡月初高
《句》
18
[宋]
谢凤
一襟明月海天秋
《句》
19
[现代]
郁达夫
桐飞一叶海天秋
《秋兴》
20
[近代]
汪精卫
海天残梦渺难寻
《北宫丸上作(本诗摘自报纸,失其题目。本题》
㈥ 赞美“海天一色”的诗句有哪些
白日依山尽,抄黄河入海流。---王之涣《袭登鹳鹊楼》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滕王阁序》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㈦ 形容海天的诗句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题目】:观沧海
【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㈧ 关于山的古诗有哪些
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 李白《劳劳亭》
3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唐 李白《蜀道》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 李白《望天门山》
6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唐 李白《游金陵凤凰台》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 柳宗元《绝句》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望岳》
1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1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4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守枕上看潮头。--唐 白居易《忆江南》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17青海长云暗雪山,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昌龄《从军行》
1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唐--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 王维《山居秋暝》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 ·王维《汉江临眺》
2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22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南朝 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23岷山高已峻,燕水清切寒。--南朝 宋 吴迈远《棹歌行》
24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南朝 梁 吴均《伤友》
2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 梁 王籍《入若耶溪》
26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南朝 梁 伏挺《行舟值早雾》
27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南朝 陈 沈炯《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
28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南朝 陈 阴铿《晚出新亭》
29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南朝 陈 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30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北朝 刘昶《断句》
㈨ 形容天海一线的好诗句
形容天海一线的诗句有: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回
出自:唐代,李白《将答进酒》,
译文: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译文: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3、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出自:唐代,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译文: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
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出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5、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出自:唐代,钱起《送僧归日本》;
译文: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㈩ 关于海天一色的诗句有哪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梁启超《太平洋遇雨》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