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升华境界古诗

升华境界古诗

发布时间: 2021-02-17 22:54:26

A. 一首古诗

“天下清景”的审美发现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俱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不说“照”而说“铺”,这更生动,也更准确。“残阳”不仅照射在江面上,而且余辉染红了整个天际,火红的晚霞又降落、铺展在静碧的江面上。晚霞在残阳的热情护送下,融入江水,半隐半现、若暗若明的绚丽风光多么逗人情思。明代杨慎《升庵外集》曾举白居易其它诗句,如“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来说明诗人常喜用“瑟瑟”一词来形容水波的碧色。其《升庵诗话》评此诗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这种金波粼粼,黛绿瑟瑟的光色交错,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色,确如《唐宋诗醇》所评此诗“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暮江吟》作为白居易对“天下清景”的审美发现,将永远保持其美妙的艺术生命力。这首诗将会一直启迪、唤醒我们要重视自己审美心理功能的创构,人生能有几许“可怜九月初三夜”?!但是,只要你是带着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就会感受到大自然是这样多情地抚慰你的心灵,从而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明丽、人生的充实和满足。这也就是人性的升华和净化。

B. 求五首古诗 急急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①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③。
(注:①少府:唐时县尉;蜀州:指今四川省崇川市。
②辅:护持,夹辅。
③无为:不要。)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川”一作“蜀州”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湿润.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唐代文化人送别往往赋诗相赠。赠诗以贴近其人其事其情为佳。套用西方理论所讲的"这一个"来说,送别也必须写出"这一回"。元二其人,史籍难考,大抵只是王维的一般朋友,不见得很"哥们",不见得属"死党"。使安西其事,固然要吃苦,但也荣耀。王维送元二其情,由前面两点推导,应以表达拳拳的祝愿与略略的遗憾为宜。我们且照着诗句看王维怎么处理:
下笔从朝雨写起,其实是写了出使日的好天气:那雨轻轻湿润了大地,让阳关路上那些讨厌的尘土不致漫天飞扬。这对于没有红旗轿车可坐的元二来说,可算是天公的特别照顾了。有天公照顾,以后在马车上的行程想必安全、舒适、快捷些吧--王维没说"一路平安"和"旅途愉快",但这些意思却都包含在诗句里了。
第二句写元二将要离开的客舍,虽然柳枝是等待人们折来送别的,见到柳毕竟会产生一点离情别绪。但王维显然要淡化那离情别绪,所以强调柳色是一片青青,在细雨清洗下更焕发着新的神采。作者用这句创设的氛围是开朗而非沉重的。读诗至此,应该把握住作者的主导情绪:他没有理由在后面两句表现悲戚,否则前后就太不协调了,作为一首七绝就失败了。
这样读下去,后面两句一"转"一"合"其实都没太大的激动,不过是表示毕竟有点遗憾,今朝还能一起喝酒,"你"出了阳关,再聚一回已不知要等多久了。
世人总把"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脱离全诗且脱离盛唐背景的解悟。盛唐以后,许多小文人陷在个人的感情圈子里出不来,见花流泪,对月伤心,把离愁别恨铭刻在小肚鸡肠内,完全不知道世间还有"壮别天涯未许愁"的场合。西出阳关虽无故人,但西出阳关还有功业嘛!怎能在临歧饯别之际作儿女子态呢!用小文人的胸襟是量度不出盛唐诗人的怀抱的。然而不幸,"研究"古典文学的偏多染着小文人习气。有人竟说,读到"西出阳关"便心中流血。本人在此谨衷心祝愿他以后不会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或"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以免心脏爆炸。
我们有些很不经大脑的偏见,以为在诗里传出的一定要是深情,却不知道,人际之情,深浅是因关系而定的。该深的固然要深,关系不深却写得深,便显得矫情而且有阿谀谄媚之嫌,作者人格会因此而掉价。王维他们是视人格为命根的,他怎肯对一位普通朋友送上一份超越普通之情呢?
一般朋友的送别实在只应以表达拳拳的祝愿和略略的遗憾为度。此诗一出,许多别宴便以唱"阳关"代替各自赋诗。这现象正好说明王维所写内容情调具有普泛性,最适合一般朋友表达感情的度。试想想,假如只是泛泛之交,离别时,某甲对某乙竟流泪而执手;或者某丙要去做大生意,某丁却说希望路断车轮生四角,这不都成大笑话么!至于后来,听唱阳关三叠会有断肠之感,那是因为音乐起了诗歌原所没有的作用造成的.
王维送元二,大抵只是应酬。人在官场,少不免有应酬。但应酬要写诗时,却又要显出独特修养来才好。《送元二使安西》,技巧一流。这类应酬诗,王维其实写得并不少.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译文】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
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2.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C. 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 这句话出自哪里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养成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我国的精髓文化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
中华古诗词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理性美,沉积着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之作,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可以塑造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言语习惯,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因此,本文从内容角度分析整理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对其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概述,并重点对生活习惯、言行习惯的养成作用进行了较为的深入研究。
一、小学教材中古诗词的归类分析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一)小学语文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在小学一、二年级明确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60首简单的古诗,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0万字左右;三至五年级能再背诵60首古诗词,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教材中古诗词的归类分析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虽然大都是一些五言、七言绝句,却极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养成学生良好言行习惯的功能。下面,我们从内容方面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其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
1 .吟咏天成之美,阐发生活哲理
日月、星辰、风云、雨露、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这一切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不仅要学会欣赏自然,更要学会在心灵上和大自然沟通,这样的美诗如杨万里的《小池》,骆宾王的《鹅》,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王维的《鹿柴》,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绍翁《游园不值》等。这些诗或描写动物,或描绘四时之景,或吟咏幽境别趣,写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天成之美,学习观察自然,从而养成保护自然的正确环境观。
还有许多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文,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刘禹锡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在这些诗词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吟唱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还有许多诗人在吟咏唱叹时将至深至淳的生活哲理寓于诗词之中,如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草》,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陆游的《游山西村》等。这些古诗用生动的形象和浅近的手法阐发了生活的哲理或自然发展的规律。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养成勤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2 .抒发至真情感,浸润纯洁心田
寓民族精神于语言文化之中,是古诗的固有特色。无论是借景抒情、咏物状景的名篇,还是托物言志、叙事明理的精品,无一不是诗人情深意浓的喷涌之作。这如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的《赠汪伦》、《静夜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孟郊的《游子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这些古诗有的抒发在异族入侵、战争离乱中对故国的深深思念,表达收复失地、盼望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抒发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有的表达朋友之间或亲人之间深厚、淳朴的感情。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对亲人、朋友表达爱与感激之情的习惯。
爱国主义情感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这些我们可以从李绅的《锄禾》、《古风》,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俞的《蚕妇》,范仲淹的《江上渔者》中得到认识。这些古诗,有的赞美劳动,有的吟唱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有的揭露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
3 .描写儿童生活
古诗里有丰富的知识、有优美的景物、有动人的故事,而描写儿童生活则是一类视角独特的诗词。诗人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观察儿童的生活、去感受儿童的快乐、去寻找儿童眼中的世界,如袁枚《所见》,胡令能《小儿垂钓》,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高鼎《村居》,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白居易《池上》等。这些诗词通过捕捉儿童生活的一个场景,生动、逼真地刻画了儿童的天真和童心、童趣。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促使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养成充满情趣的生活习惯。
4 .介绍生活常识、融汇民间风俗
不少古诗涉及到天文地理、民风民俗,它们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迫索兴趣,增强研究能力。如林杰的《乞巧》,李商隐的《嫦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等。这些古诗应时应节而作,用精练的笔墨在介绍了传统的节日节气之后,或抒情、或议论,融生活于诗情。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民风民俗,继承了传统文化,养成了结合生活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习惯。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不大,但每一首诗词都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健康习惯、劳动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我们重点来谈一谈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在生活习惯、言行习惯上的养成作用。
二、古诗词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作用
(一)体味古典诗词,以充满诗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在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中,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生活情趣,更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热爱生活的好习惯。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作品开篇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新明快而又充满着田园色彩的大环境,一所低矮的小茅草房,紧挨着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小溪的边岸还长满了碧绿的青草。环境幽雅恬淡,令人向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品接下来写房子的主人,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喝了点儿小酒,亲昵地坐在一起唠家常,愉悦、温馨,充满了和谐与幸福。
在下阕,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写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正在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子;三儿子年幼调皮,只知道玩,那玩也有其独有的特点,趴在小溪的边上剥莲蓬吃呢。从短短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望见了小溪两岸绿油油的庄稼,在草地里啄食昆虫的成群的小鸡,溪头大片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场面清新,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浓郁的田园乐趣。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虽然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的勾勒了出来,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这便是他们平时生活的真实显照,只是,生活在如此优雅环境中的人,有几个像诗人这样品味过如此悠闲的生活,发现过这样生活的美?阅读、学习这样的古诗,不仅让学生感受了诗中的美好生活,更教会了他们用诗性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养成于“平淡无奇”中去品味生活之妙境的习惯。
诗人在用诗性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之美时,也用眼角的余光瞥到了别有情趣的“影子”。
小学古诗词中有不少绘“影”的佳品。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夜泊建德江,通过对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末句写月“影”,江水润澈,波平如镜,水中月影润晰。愁情满怀的诗人悠然间感到这“月影”是那么亲、那么近,伸手可掬。同是一轮明月,到了身处异地的诗人眼中便成了家乡的故物,融入了浓浓的乡情。这月影不但衬托了紧锁双眉低头思乡的游子形象,更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情调,而且使作品内蕴深涵,余味无穷。
这类富有生活情趣的诗还可以举出很多,如: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这些诗句都是写日常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用很平常的的语言表现出来,既简单,又很有情趣。这类诗读多了,背多了,自己的情趣也会丰富起来,对生活的态度也会雅致起来。
(二)把握诗情画意,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随着这些口号的提出,人类环保意识正在觉醒,环保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小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当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起着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是保护水资源的教育。王维《鸟鸣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朗的吟诵中,一幅幅清新优美的山水图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样的诗情画意,带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心灵的震荡、一种思维的拓展。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清泉和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通过这种独特的对美景感受方式,可以激起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美好水环境的无限热爱,更激起了要保护好美丽的水环境的愿望,于无形中为学生养成随时随地保护水资源的习惯。
其次,是热爱花草树木,保护绿色环境的教育。白居易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咏柳》吟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翠绿晶莹,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柳叶精巧细致。诗人描绘出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并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辛弃疾更是赞道:“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兄弟”。试想:在高楼大厦、水泥工厂密集满整个世界之后,我们将到何处去欣赏这样的美景,将到何处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将到何处去寻找这“好兄弟”?
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描写。这些诗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再次,培养学生维持生态平衡、热爱小动物的品质。如骆宾王《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地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只轻盈舞动的蜻蜓,只轻轻一“立”,便将初夏小池的柔美之象全部带了出来。可见,这一只只灵动、欢跃的小动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情趣,为我们的心情带来了多少欢愉!
面对万物复苏的春天,如今的我们只能以日历和路旁那一棵棵小树苗来感受春的气息,而孟浩然仅以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就表现出了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诗中的鸟儿就像春的使者,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希望。通过学习这样的古诗词,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更让他们懂得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懂得了自然界不止需要人类,也需要其他的生物。
(三)立足古诗词积累,积淀文化底蕴
古诗词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一个人诗词积累的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确实如此,一个饱读诗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穿土布衣裳,也无法掩藏其内在气质之美。正如一些家长所感慨:我们的孩子,正是需要用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来引领,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让他们的言行变得优雅起来。也如杨再隋教授为《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学都重视儿童(古诗)语言的积累,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陶冶儿童心性,建构校园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铸造民族之魂。”
古诗是古人写的,现代尽管已使用白话文,但在文章中恰当引用一些古诗词名言,文章会陡然生辉,跃上一个新台阶。比如用“春风又度玉门关”为题,叙写当前党中央开发大西北,是十分形象贴切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枝红杏出墙来”也不再仅仅是诗人杨万里、叶绍翁笔下的小荷与红杏,现在人们已经常用来形容有才华的人初露锋芒;甚至在教育行人走人行道时,也树起了“慈母手中线,地上斑马线”的警示牌。
这随手捻用古诗句来表达的好习惯,多得益于平时的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事事吟诵。
吃饭、学习、运动、休息……构成了孩子五彩斑斓的童年,让古诗词渗进,孩子的童年又多了一份诗意。面对一日三餐,我们会不由得诵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跨入校园,我们要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爬着楼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便会脱口而出;来到草地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天晚了,该睡觉了,还会念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瞧,一日行程,处处充满着诗意,童年的生活因诗而倍加精彩,悠然的谈吐因诗而光彩流溢。
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是古人从心灵中流淌出的动听乐章、描绘出的迷人画卷。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诗意。”“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
我们大概都有这种感受,来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秀美无比、名胜古迹无比雄壮、风花月雪无限热爱,正愁无法用词语赞美时,想到“两岸彼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赞叹之余脱口道出的一句句古诗,描写的真是绘形绘韵,绘声绘色。这些诗句不仅仅描绘了祖国山河之美,还让我们展开联想的翅膀,进入一个诗的境界。
在古诗词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它还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一种有效载体。例如,一位教师在作文批阅时用古诗给学生下评语,“杨琼,你的作文,犹如你的人,用‘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这句诗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你的妙笔生花,你的出口成章,真是班中的小才女。你真是老师的骄傲,老师的得力助手,愿你今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们在教师的影响下也成为了小诗人,如“六一”儿童节那天,一位学生写了一首打油诗《致同窗》:“今逢喜事精神爽,笑看乾坤日明朗。吾辈小生多努力,明日定上光荣榜。”
当然,小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古诗词都会理解地通明透彻,可以随时随地的用到言语谈吐上来,甚至可以说,他们对大部分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似懂非懂,但积累却并非没有益处。
我认为这些让学生似懂非懂的诗词,如优质的煤炭埋藏在学生的心底,总有一天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比如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生还没有体验到远离家乡的思乡情,就很难真正地理解它的含义,但把它背下来,将来学生长大离乡,不仅会“顿悟”小学时所学的李白诗句的浓浓思乡情,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此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余秋雨说得好,“在孩子们尚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诗文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本人10 岁左右背了不少诗文,直到40多岁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万里漫游来寻找诗文描述的实地,真是感概无限。”古典诗词的言语养成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以跟随学生的一生,并且随时随地表现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品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入选教材的精致绝伦的古典诗词,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无形中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抓好古诗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D. 王国维三境界的三首诗的全文及解释,谢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架势。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原文: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E. 关于境界的诗词

《西江月·我见时人说性》
年代: 宋 作者: 张伯端
我见时人说性,只夸口急酬机。及逢境界转痴迷,又与愚人何异。
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能将慧剑斩魔魑,此号如来正智。
《殢人娇》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鹊桥仙·诗非漫与》
年代: 宋 作者: 韩淲
诗非漫与,酒非无算,都是悲秋兴在。与君觞咏欲如何,画不就、新凉境界。
微云抹月,斜河回斗,隐隐奇奇怪怪。刚风九万舞瑶林,甚些少、人间利害。
《水调歌头·千古严陵濑》
年代: 宋 作者: 刘一止
千古严陵濑,清夜月荒凉。水明沙净,波面一叶弄孤光。北望旄头天际,杀气遥昏楚甸,云树失青苍。愁绝未归客,衰鬓点吴霜。听江边,鸣宝瑟,想英皇。骑鲸仙裔,高韵清绝胜风篁。醉入无何境界,却笑昔人底事,远慕白云乡。不见咸阳道,烟草茂陵荒。
《述怀》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谤誉纷纷笑杀侬,此身本自等虚空。大鹏境界纤尘里,旷劫年光掣电中。
翻动烟霞长鑱在,招呼风月一尊同。是凡是圣谁能测,试问西邻织屦翁。
《杂题》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半饱半饥穷境界,知晴知雨病形骸。
轩昂似鹤那求料,枯槁如僧不赴斋。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盘。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未法众生蒶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
《至扬州》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苦作江头乞食翁,一层破庙五更风。
眼前境界身何许,始悟人间万法空。

F. 古诗词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你羡慕哪个

古诗词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你羡慕哪个?
1、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
饮酒·结庐在人境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到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许多人会联想到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人亨利·梭罗。陶渊明比梭罗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渊明生活在农耕时代,梭罗却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但两人的生活态度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抵拒物质享受的引诱,并回归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
但是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层。梭罗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那儿寂寥无人,只有草木虫鱼为邻,《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心远”。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
不妨说,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作同样的追求。所以梭罗的行为事实上是无法仿效的,如今的地球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陶渊明的行为则具有典范的意义,因为只要你超脱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2、苍茫境界:独立天地间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其中是一种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陈子昂踽踽登上高高的幽州台,环顾空旷的四野,原本豪侠的他,竟悲怆地哭了。
历史上那些轰轰烈烈的英雄豪杰到哪里去了?那些各领风骚的历代帝王们到哪里去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夜,陈子昂就这样幽幽地坐着,让生命的利齿,一点一点咬啮自己孤寂的身躯。
“念天地之悠悠”,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里的茫然性。而茫然绝对不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狂喜与悲哀同样大,征服的狂喜之后是茫然,因为不知道下面还要往哪里去,面对着一个大空白。
如勾的残月,颤颤巍巍向西滑落。独坐秋夜,陈子昂无拘地放肆着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面对这无始无终的时间,环顾这无边无际的空间,在这静寂的秋夜,他聆听着生命之壶倒计时的嘀嘀嗒嗒。茫茫的宇宙中,匆匆几十年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啊,宇宙是万物的旅馆,光阴是百代的过客。人生真的如草,如蓬。渺小的自我,又哪里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千百年来,多少志得意满的墨客骚人,在陈子昂的面前,在他永恒的悲怆面前,诗囊空空,一贫如洗……
3、超脱境界:坐看云起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诗极富禅机禅意,他被称为“诗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论是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等,你勇往直前,到后来竟然发现那是一条绝路,没法走下去了,山穷水尽悲哀失落的心境难免出现。
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有路可走了,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还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赏天与地,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4、宇宙境界:站在天问的高度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是一个诗作非常少的人,所以很多人对他的作品不熟。可是清朝人编《全唐诗》,提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说这篇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更是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典范性地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
当张若虚问到宇宙的问题,我们一定能够感觉到他这个时候有很大的孤独感,这一刻他面对自己,面对着宇宙。如果当时旁边一大堆人,他写不出这首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透露出的洪荒里的孤独感,是因为诗人真的在孤独当中,他对孤独没有恐惧,甚至有一点自负。
通常我们很少看到这种重的句子,因为这完全是哲学上的追问,他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我们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句子在春秋战国也出现过,那就是屈原的《天问》,此后极少再出现。
5、沧桑境界:尘归尘、土归土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这首《忆秦娥》,怀古词古今第一,再不做第二人想。
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独一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其目者,独有汉家陵墓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
当此之际,乃觉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感,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之个人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良人不归,汉陵长在,词笔至此,箫也,梦也,月也,柳也,遂退居于次位,吾人所感,乃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四十六字小令之所以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者,在此。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八字,只写境界,容量极大,兴哀之感尽寓其中。它把悲与欢、聚与散、古与今、盛与衰,统统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观照,油然生出沉重的历史消亡感。
6、超我境界:人生百年一仓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行一步,叹一声,满目都是世间的苦乐,杜甫的双眼见证了唐王朝由兴而衰的巨大转变,用自己的笔墨铸就了一部“诗史”。
杜甫的人生是个悲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将自己的人生与整个唐王朝紧密相连,在叛军攻下洛阳后,抱着匡扶社稷振兴王朝的愿望北上,但终于愿违,这便是中年壮志难酬的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是杜甫晚年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更是将杜甫晚年的流离失所写尽了。一个被称为“诗圣”的大诗人,晚年竟是这般的凄苦悲惨,但却仍写下了“安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下,杜甫仍然在为自己的国家和百姓而忧患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无论是穷达与否,都在怀着兼济天下之心。“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杜甫在他客死湘江的小舟上,所发出的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哀声。
7、无常境界:岁月催人老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乍一看,会以为这首诗又是一个“人面桃花”的故事。其实,刘希夷所发出的,是对岁月催人老的感叹。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红颜易老;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世事无常。“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这不是最出名的句子,但却是最残酷的——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而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时。
这种悲情从《白头翁》一直到《葬花吟》。人只要活着,几时才能摆脱这种悲情?无解。
8、深邃境界:岁月中皆过客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洪迈在《容斋随笔》里说,“《行宫》一绝,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行宫古旧,新发的花木照样媚人眼目,诗人想必惊讶于那濯濯的秾艳,宫花开得热闹,这份无声的热闹于是百倍的寂寞起来。红花映着白头,诗人没有写,却让人能感觉到阳光——有了阳光,那花如火如荼地开着,而那花畔宫女的白发,也愈发的刺眼了……
《行宫》展现的是“别人的世界”——那些白发宫女们的世界。元稹的世界与白发宫女们的世界在这样一首绝句里相遇。我愿意这样理解,它表达的是一种因为时间造成的哀感。这种哀感,比忧伤要轻缓,却是一种更为深邃的生命体验。
千年之后的今天,以现实生活的变化作为参照指标,我们的时间比元稹的时间,更快地流淌着,故而我们更容易遇到“别人的世界”。我们也更容易变成“白头宫女”,毫不自知地讲着某些人某些事。但能有人说说话,总是好的,那感觉像握着一杯青花盖碗里的花茶,摩挲着温润的瓷釉,手指已经知道,那曾经馥郁滚烫的茶汤,正在渐渐冷去……
9、旷达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话写尽了人生的历程和结果。
回头看一看自己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萧瑟很凄凉吗?这实际上是指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苏轼说,我现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也就是,已经超脱于那风雨阴晴之上了。
有的人把打击和不幸看开了,对温暖和幸福却不能看开,那也不对。“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现在,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
惟其如此,苏东坡在晚年才能够达到一种很高的修养,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来。《定风波》虽然只是一首小词,但是写出了极为丰富的对人生的体会。
10、通达境界:古今一付笑谈中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全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如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但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G. 如何升华思想境界

10种提高思想境界的方法:1.原谅自己和他人:生命充满了遗憾、失望、误解,通过宽容和释放自己以及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可以让自己感到轻松和自由。 2.总是充满感激:只要心中时刻充满感激,你会感到内心充满了愉悦。 3.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你将活在一种光明、博爱的状态中。 4.每天沉思或者祈祷:你会感到平静、喜悦,精气神达到前所未有的平衡。 5.推迟判断:判断本身就是一件沉重的事情,而无条件接受却让人轻松、自由。 6.视每次经历为礼物:回顾自己的一生,你很容易找到最糟糕的一幕,但你从中却能得到很多无价的东西。 7.有意识地引导感觉:当你陷入抱怨、社会不公正等负面情绪中时,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意识向正面引导。 8.对待身体像汽车:我们的身体只是人生之旅的交通工具,你对他照顾得越好,你的人生之旅才会越快乐。 9.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孩子们经常被第一次看到的事物所困惑,但他们依然不停地以愉悦、惊奇、启迪、接受等状态去看这个世界。 10.用心去爱:允许自己无条件地接受别人的爱,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奉献给别人,你会发现这是一次神奇的经历。----参考《印度时报》另外,我觉得看看书,扩大阅读面,也能提升思想境界

H. 两首古诗

蝶恋花——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描绘了热恋中的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然衣带渐宽、形容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这是比喻在创业和治学的过程中,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
【简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

I. 求2首古诗词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专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属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