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诗句的方法
这个是我前几天回的过的一个问题,你可以参考一下:
文学赏析内的不是文学本身,容而是从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来诠释的。有一篇文章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文学鉴赏方法举隅】。
“入乎其内”就是走进作品。所谓: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而“出乎其外”就是直接从本质思维上去感知,即:远而观之,超然看世界。或者换个通俗的说法:旁观者清。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走了多少崎岖的路,而在于我们从中感悟到了多少哲理。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出乎其外】,比如《红楼梦》的开篇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沧浪诗话》中说: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文学欣赏中不能出乎其外就会造成认知不足,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PS:楼主可以把具体的诗歌拿来分析。
2. 理解古诗的方法。
一、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二、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古汉语中的文言词分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大类,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谈谈文言实词的学习和掌握。所谓文言实词,传统的说法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了学习上的方便,通常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都看成实词。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要学习掌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习惯使某类词临时改变原来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现象很多,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都是学习文言文中常见到的词类活用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实词的特殊活用现象,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二)要学习和掌握通假字。通假字就是同音代替字,即用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同音的字的义。掌握好通假字的学习对学生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三)要学习和掌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几个意思。一词多义在古汉语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同一个词的意义之间,关系有很密切的;也有不密切的;甚至有很疏远的。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能确定。
(四)要学习和掌握古今异义。亦即古今同形异义词语。
其次,要学习与掌握文言虚词。人们常说:“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妙了是秀才”。掌握的具体方法是:⑴结合语境就句学习,学习文言虚词如学习实词一样应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离开了句子就无从理解其义。⑵分析归纳,注重积累。⑶牢记复音虚词,把握固定格式。
三、要学习和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式;三句子成分的位置。这类句式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四句子成分的省略。即所谓的省略句;五固定句式。
四、掌握文言文一般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的翻译就是用规范的现代普通话来翻译文言文,真正做到“信”、“达”、“雅”。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除了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配合外,还有对译、增补、替换、保留、删削、调序这六种方法。
3. 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
理解诗意的方法主要是应付考试的,所谓“得于心而不足为外人道”,真正内自己的感悟其实容很难说出来的,所以以下所说皆是应考所用~
1、看题目,自唐代以来,诗篇的题目往往直接表现了作者写作此诗的目的,如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以说都是直接点出了诗的内容的。
2、如果遇见李商隐那种动不动就《无题》的,那就要学会赏析诗句,理解诗句,抽析深意了。赏析诗句最有效的是按照颔、颈、首、尾的顺序来,因为作者对于诗中所写之物、之人、之事大多会在颔联有详细的描述,而作者的感情多隐藏在颈联之中,这两联也是赏析题常考的。至于尾联,有点是直接点出作者的想法,比如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都是良心作家啊,不为难考生。像遇见杜甫那样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完全就是在整考生啊。。。只能认真分析前三联,才能理解他归心似箭的心情。
4. 你是怎样理解古诗的
古诗就是古人理解复世制界进而用语言表达的一种文体,和今天的白话文,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和今天的唱歌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古代没有电影,绘画音乐和文字就是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古诗作为一种集文字韵律甚至和绘画搭配起来的文学技巧,是高端艺术的集大成者。
5. 介绍两种理解诗句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
2、借助工具书
6. 了解古诗的意思方法
这是谁的诗啊?好喜欢!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 1.“雪千寻,千寻雪 ”首先写出了整回首诗的时间(答冬天)和场景,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沉重、悲凉和孤寂。 2.“梦归梦,尘归尘”写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有一种无奈的感慨。
7. 用什么样的方法使我们更加理解古诗
1.初读古诗,知其概貌。它要求从读入手,大体了解、感知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对不内懂的字词,可以借助容字典来解决。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诗的意思弄清楚。
3.诵读古诗,品味诗境。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通过诵读,咀嚼诗味,想像诗的意境。
4.体味情感,勾画诗境。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时,可通过自身的丰富想像,用笔简要地勾画出诗的意境。这样,由诗到画,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就会逐步取得学习古诗答的最佳效果。
8. 怎么才能对古诗的理解更全面
近几年的文学鉴赏题中,对诗歌内容的考查以理解为主,侧重于对关键词语的诠释、对诗句的整体理解、对诗歌意境感悟以及对诗歌主旨意图的体会.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测试以评价赏析为主.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的特色非常突出,考查时侧重于语言运用的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测试重点涉及到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行文构思、作品风格等多方面.
一、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分析诗眼,能进入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探究艺术手法.所以,阅读诗歌应尽可能抓住诗眼,以求正确把握诗歌.这一点,以往注意不够,现在强调它,虽有放马后炮之嫌,但却是很有必要的.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在诗句中的诗眼有的有其它的字陪衬,影响我们的视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字.
古人是从形式上炼字炼出诗眼的,我们则应该结合对内容的理解来抓诗眼.诗眼一般不在名词上,若在名词上则必定是名词活用.大多数情况是诗眼和关键词往往是在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数词上.若单纯地看第三、五字,有时难免会发生错误,如果结合动词、形容词、数词,并从全诗的角度来考虑,抓住诗歌的含义就比较有把握.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二、体会意境,从微观上理解诗歌
“意象”这一术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历代又多有发展变化,含义不尽一致.但也有趋于一致的表述: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心与物的同一,情与景的交融.“意象是具体化的一种感受”(艾青语).成功的诗作常常以捕捉、提炼意象为创作的起点.
对意象的鉴赏,也是高考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如,2002年全国统考题就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提出了与意象有关的问题.其所问“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传统意象.
“意象”和意境,两者的构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诗而论,“意象”则多半指构成全诗意境的较小的组成部分.
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境界当中自成高格”“写感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
意境不仅仅是环境,还要跟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只讲情境,不讲意境,学生容易走偏,答题不准确.
因此,在诗歌阅读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
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把握诗歌语言的特性,消除情绪、时空和逻辑的障碍,力求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考察环境,从全方位鉴赏诗歌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古诗词主要写自然环境(景物),这是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
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衬托心情,抒发情感,用景物描写衬托暗示感情,或作为感情的某种象征,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使诗歌深厚,含蓄,精炼,意味隽永,余味无穷.
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去确定意境的基调,去理解,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去感悟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感悟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词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它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词必须真正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丰富的情感、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启示等等,即所谓“移情说”.
四、剖析手法,从形式上推敲诗歌
表达技巧,即表达手段和艺术技巧,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修辞手法,(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
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描写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烘托、映衬,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
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侧面描写的或虚写.
衬托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段.我们常说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象征就是以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它就像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了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五、品味语言,从深层次推敲诗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炼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因此,诗歌赏析应从语言入手.既通观全篇,又要逐章逐句地推敲琢磨,仔细分析,从而挖掘和领悟作者之所以如此遣词造句、选音定字的用意.
古人写诗作词,的确很讲究语言的锤炼,注意炼字炼句,常有许多精妙之处.鉴赏评价时,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领会这些精妙处.有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此说并不夸张.杜甫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古诗要求凝炼生动,在格律上又有诸多限制,因此更加要求字字含有丰富的内容.最为大家熟悉的是王安石炼字的故事.还有大家熟知的“推敲”这一典故的来源.古人既然如此注意炼字,我们读诗当然要注意字的表现力.
“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炼美.
古诗语言又是多元的,含蓄与明朗交错,质朴与华丽并出;精炼与繁丰齐美,庄重与幽默辉映.几乎对每首诗中的某些用字都值得推敲,但推敲时一定要仔细品味诗人用字的表现力.进行诗歌鉴赏的备考,无疑是语文高考备考中最为艰巨的工作之一,它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更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在积累中提高文学素养,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9. 便于理解古诗有哪几种好办法
首先,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例如,作者,时代,生平,思想。
然后,了解古诗的基础知识,例如,标题,字义,句读,主旨.。
接着,了解古诗的延伸知识,例如,风格,流派,影响,传承。
仔细体会古诗的意境,意象,情感,韵律,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炼字炼句等.。
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品味,感悟,升华。
解读古诗,正如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外在,也要看内涵。
解读古诗,好比做任何一件事,要有始有终,还要选择值得的,去付出行动。
解读古诗,就像与作者和所处的时代对话,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古风含蓄,都和他当时的情境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一首诗,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一本诗集,把握一个时代.。
解读古诗,最怕的就是断章取义,只寻访美词佳句,却忽略了古诗通篇的意义,也忽略了一首诗只是作者某一阶段某一瞬间的表达,不要因为某一句,就妄下论断。
诗无达诂,名家翻译注解,不一定能够道出诗人原本的寓意,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让所有读者满意的程度,所以,诗似乎更适合独自品读、玩味,一时一处之景,也能因不同境遇的人,生出不同的感触,何况飘渺蕴藉的文字呢?
说了这么多,要解读古诗,似乎无从下手,但是世事因果相随,既然诗人此刻作成此篇,定然有其缘由,所以,追本溯源即可。
例如,因潦倒而生怀才不遇之感,因遭贬而作忧愤之诉,等等.理解了成诗背景,我们大体就可以领会古诗的大意。
我还有一点建议,就是可以作本类文学中的比较文学。
例如把几个作家,相似的作品作对比,把同一个作家同类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选取某一角度,做对比,以此类推,以至无穷,能够对以往的注解和权威的观点,有新的见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论证充分,没准你也能成为学术大师.我这就是一个小小构想,怕见笑于方家,还是说归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