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荷元稹诗歌鉴赏答案
❶ 高荷(唐)元稹 的诗意
1、诗意:元稹借高荷寄寓了这样的人生原则:为人自当追求高远的境界回或坚守高洁的答节操;虽遭外界打压摧残历经艰险也矢志不渝。
2、全诗原文:
高荷
唐·元稹
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飐闪碧云扇, 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 鼎鼎难藏擪。不学着水荃,一生长怗怗。
赏析:
首联将藕与荷并写,“才”字感喟颇深,可见高荷难得。
“飐闪”写风吹叶动之状,以“扇”喻荷叶,生动贴切。
荷叶因自己勉力挺拔向上而亭亭玉立,故而别有一番娇美风姿。
荷虽有“圆”、“青”等特点,但作者强调的是其“高”。
3、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❷ 寄天乐元稹诗歌答案
寄乐天
元稹来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自往事倍伤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zī未生。
二十年来谙ān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1)“乐天”是唐朝诗人、文学家 的表字,和元稹一样被贬谪的他写下了“感商妇之漂流,叹谪居之沦落”的叙事长诗《 》。(2分)
答:白居易 琵琶行
(2)诗中“追寻”了哪些“往事”?(4分)
答:一同考取功名,年纪很轻做官,二十年来相知,同遭贬谪厄运(4分。每点1分)
(3)诗歌尾联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对朋友的慰藉;对前途的悲叹;既慰藉也悲叹。(4分。分析略。从一个角度回答即可,情感、分析各2分)
❸ 诗歌鉴赏这种题怎么答,不会这种题
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⒇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七、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八、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 春 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 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❹ 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此诗的赏析
这个问题问了好多遍啦,这是历次来的最佳答案,楼主请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 完解
"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我而言则是:曾读此诗难为诗。它把人对某种生死之恋的刻骨铭心写绝了。
沧海之后,再无水了,那该怎麼办呢?人总不能在无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毙吧。
或许有两种可能。
要麼在记忆之海裏继续沉浸,在往事裏打捞珠贝,打捞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沧海也将自己渐渐淹没。
要麼在生存之岸上重新开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浇灌生存的荒漠,或许,当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会令他想起被沧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这样得以延续。
而记忆裏波光重叠著波光,倒影重叠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复的层次和密度。
爱的体验是如此,人生的其他体验是否也是如此?
读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书,你真的不想再读那些没有灵魂的轻薄之书了。
登五岳饱览山水之胜,你内心裏满是奇峰深谷,你还想再看那些被众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样子、毫无野性和灵气的商业之山吗?……
爱情、读书、揽胜、交往……都会有近似的体验。
沧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涩;沧海,几乎就是无限",就是生命与情感的极境。
所以,大部分人并未到过沧海,更没有到达沧海深处。
顶多只是远远地想像过沧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边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滩上拾几枚贝壳。
没有真正经历过沧海,所以,对水就不挑剔:咸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浅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浊水也是水。
曾经沧海,再也见不到水,是圣者的苦爱。
未经沧海,到处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气。
"曾经沧海难为水",我又觉得,曾经到过沧海深处,记忆裏灌满海水的人,当他上岸,当他回过头来,会不会看见那一汪不显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许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让他领略到另一种仁慈,另一种福气?使他陷於绝境的人生获得拯救?
何况,"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云是最纯洁美丽的,而且有著神话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麼每一座山上升起的云都是神话的云,美丽的云,她们缭绕著孤独的山峰,填补并装饰了天空的巨大空虚,而且,借助风和气流的酝酿,她们会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会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曾经沧海仍有水,
除却巫山也是云。
❺ 求详尽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一.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注意。如于谦的《石灰吟》等。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咏怀诗: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发一些抑郁之情。如杜甫、李商隐等。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二诗人风格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
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
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注:诗人总体创作风格之外的“变格”。
三语言特点
①清新。 ②平淡,也称质朴。 ③绚丽。 ④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⑤含蓄。 ⑥简洁。
四表现手法
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a)有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等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
五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8
a、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b、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c、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d、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e、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f、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❻ 怎么从标题入手做诗歌鉴赏,这里有答案
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逗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地;第二题问逗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看地,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逗托物言志地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看地、逗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地、逗请欣赏这句诗地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逗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逗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地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逗秦时明月汉时关地、逗烟笼寒水月笼沙地、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地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逗柳地、逗留地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逗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地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地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地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地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逗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地
⑹莲
由于逗莲地与逗怜地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地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地(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逗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地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逗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地(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逗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地(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地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地、逗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地(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逗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地(杜甫《天末怀李白》)、逗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地(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地(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地(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地(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逗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地(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地(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逗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地(姜夔《扬州慢》)
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地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逗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地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逗枯藤,老树,昏鸦。地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逗风急天高猿啸哀地。
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地秦观《踏莎行》:逗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地
⒇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逗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地(《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逗游子思归乡地,有人认为是逗思妇盼归人地,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地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逗咽地和逗冷地。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逗咽地和逗冷地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逗情地字,而无处不含逗情地。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逗凉地。逗凉地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逗高山流水地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地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七、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地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逗寻常地的细节看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看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逗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看地,有些考生可能对逗细节地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地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逗行动地——逗又开封地;逗析地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逗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地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逗匆匆地、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逗意万重地的逗家书地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逗又开封地。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逗潮平两岸失地,有的版本作逗潮平两岸阔地,你觉得逗失地与逗阔地,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逗失地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逗阔地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逗悬地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逗海地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逗海地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八、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逗扑地和逗护地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看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逗扑地字和一个逗护地字,把逗风地和逗柳绵地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 春 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看
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春望》中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地句和《绝句(其一)》中的逗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地句都写到了逗花鸟地。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看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地乐景写哀逗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逗花鸟地与诗人情感已一同逗溅泪地、逗惊心地,情景融为一体, 而《绝》诗中以逗花鸟地无情反衬诗人的逗客愁地,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逗愁不醒地;或说出同中有异。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逗青云之志地,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逗驱烟地、逗卷雾地、逗起松声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看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地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看
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逗夜如何地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逗试卷地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逗依旧地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看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借景抒情(或逗寓情于景地、逗触景生情地),对比(或逗对照地、逗呼应地)。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逗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地)(意思对即可)
❼ 求元稹的一首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这首奇怪的诗是唐代文学家元稹写的。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人。8岁丧父,少经贫贱。15岁时就考上了“明经”,25岁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四年(809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被贬官,此后有升有降。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但是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高 荷元稹种藕百余根, 高荷才四叶。飐闪碧云扇, 团圆青玉叠。亭亭自抬举,鼎
小题制1:①C ②写了“荃”贴近水面,因而一生安宁;写“荃”是为了反衬“荷”,突出“荷”的高举及因“高”而会遭到外力打击的特点。 小题1:①元稹借高荷寄寓了这样的人生原则:为人自当追求高远的境界或坚守高洁的情操虽遭外界打击摧残历经艰险也矢志不渝。②举例:略。 ❾ 诗歌鉴赏:《菊花》元稹。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繁多)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痴回迷)情态。 ❿ <<高荷>>元稹 诗中的“高荷”有诗人怎样的寄寓 诗中的荃有哪些特点 元稹借高荷寄寓了这样的人生原则:为人自当追求高远的境界或坚守高洁的节操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