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齐桓公诗句

齐桓公诗句

发布时间: 2021-02-11 23:15:15

Ⅰ 七步诗诗句

七步诗 古诗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1)齐桓公诗句扩展阅读

1.《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2.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3.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Ⅱ 关于商鞅的诗句

《商鞅诗》(唐)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后人又说:“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
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商君书名句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法者,所以爱民也。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5.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6.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7.法者,国之权衡也。

Ⅲ 形容秦晋之好诗句

在《诗经》的《国风·秦风》中有一篇诗歌《渭阳》,方玉润在《诗经原始》说此诗“为后世送别之祖”,我们今天来读一读: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译文:我送舅舅回家去,转眼来到渭之阳。有什么礼物送给他?一辆大车四匹大黄马。我送舅舅回家去,看到舅舅,我思绪悠悠,想起我的妈妈。有什么礼物送给他?温润美玉代表我的心意。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外甥送舅舅回家,难舍难分,从秦的都城雍一直送到了渭水之阳,送别路途如此遥远,舅甥之间情谊深厚可见一斑。临别之际,诗人看着即将分别的舅舅又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望舅念母,悲从中来。两章八句,铺陈叙事间,甥舅之间的厚情向念母的哀思过渡自然。

一首送别诗,如果不去探究诗歌中的历史人物,我们就只看到了甥舅情深和儿子对母亲的哀思。



在这首诗歌中,外甥指的是秦康公,舅舅指的是晋文公。按说,我们应该从这首诗歌中的舅舅——晋文公说起,但是在《诗经》注解中,朱熹是从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说起的。所以我们也从晋献公说起吧。

注解中,朱熹一开始就来了一句“晋献公烝于齐姜”,爆了一剂猛料:晋献公在做太子的时候,和他父亲晋武公的妾——齐姜私通了。顺便说一句,这个齐姜是齐桓公的女儿。

看到这里,瞬间觉得这个晋献公不太靠谱啊。可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晋献公是春秋时期称霸一方的君王,我们熟知的“假道伐虢”这个成语中,晋国连灭虢、虞两国的高超战略,就是他一手策划的。他在位期间,晋国版图扩张到此前的三倍,成为当世首屈一指的强国。可以说,晋献公也算的上是武力值爆表了。因此,介于那个时期女子地位的低下,晋献公做太子时的荒唐事,我们且把一首《月亮惹的祸》送给他。

晋献公在继位之后,就把齐姜扶正做了王后,齐姜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后来嫁给了秦穆公,所以被称为秦穆夫人,《渭阳》中的外甥——秦康公,就是秦穆夫人所生。

这个时候晋献公应该很是宠爱齐姜。所以早早就把齐姜所生的儿子申生立为太子。

后来晋献公又在西戎娶二女,大戎胡姬为他生下重耳(晋文公),小戎子为他生下夷吾(晋惠公)。晋文公重耳,就是《渭阳》中所指的舅舅。因此,秦穆夫人和晋文公实际是同父异母。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五年),晋国伐骊戎,骊戎国君许配其女骊姬给晋献公,生下一子,取名奚齐。随骊姬陪嫁的妹妹生下了卓子。晋献公对她们姐妹二人十分宠爱。

纷争,也由此展开。



齐姜死于什么时候,没有记载,只知道她早死。也或许是这个原因,晋献公后来尤其宠爱骊姬姐妹吧。

随着骊姬的儿子奚齐的长大,我们熟悉的宫斗剧就拉开了序幕。

太子申生随父征战沙场,开疆拓土,战功赫赫,在国中声望日益强盛,拥护他的大臣也甚多。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骊姬的儿子显然没有继承王位的机会。作为一名母亲,怎么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呢?于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骊姬开始了一系列的表演。

她先买通了晋献公的近臣,假意夸奖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三人,借口边疆重地,需要他们去彰显君王功绩,便于震慑敌寇,教化百姓,利于开疆拓土。晋献公听后很高兴,将三个儿子都派往边疆。只有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在都城。

公元前656年(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设计陷害太子申生,诬陷他给晋献公下毒。晋献公大怒,杀了太子的老师。太子得知消息后,不愿背负杀父的恶名逃走,也不愿意去向晋献公说明真相而影响晋献公和骊姬的夫妻感情,选择了自杀。

太子已死。阻拦在骊姬儿子面前的就剩下重耳和夷吾了。于是骊姬又诬陷二子知情不报,二子得知消息,十分害怕,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随后晋献公多次出兵讨伐两个儿子。重耳也因此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

这一段骊姬离 间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并设计杀死了太子的历史,叫晋国骊姬之乱。



在骊姬陷害杀死太子申生那年,晋献公将他和齐姜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这一政治联姻,成就了秦晋之好的美好开端。也为晋国骊姬之乱后能够结束内乱,恢复霸主地位埋下了伏笔。

晋献公死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大乱。骊姬的儿子奚齐继位,骊姬为国母,荀息为托孤之臣,一直支持太子申生的晋国卿大夫里克、邳郑父等人趁机聚众作乱,把幼主奚齐刺死在晋献公的灵堂上,之后荀息立卓子为晋君,里克等人把卓子刺杀在朝堂之上,又将骊姬活活鞭死。大概骊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结局就是把自己的儿子和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现在,晋国只剩下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可以继位了。晋惠公元年(前650年),夷吾即位,史称晋惠公。

重耳继续他的流亡生涯:翟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

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这一场政治联姻下,秦晋之好达到高潮。



晋惠公继位后,因治国无方,使晋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国人怨声载道。公元前637年,晋惠公亡,其子圉立,即晋怀公。不久,秦穆公派兵助重耳返晋争位。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涯,夺得王位,并稳住政权,成为晋文公。

此时的秦晋两国,在政治上互相帮助,各取所需,再加上互相之间的联姻,关系密切交错。而《渭阳》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这个时候的秦晋两国可以说正处在蜜月期。

所以当秦康公送别晋文公的时候,我们看到两人的私交甚好,甥舅之间依依不舍,从秦的都城一直送到了渭水之阳,可是再一看送别的礼物,又值得玩味,外甥送给舅舅车马,而这个时候秦康公的父亲秦穆公尚在,送车马是于理不合的。所以说这个礼物很明显是代秦穆公送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Ⅳ 关于春秋战国古诗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回如晋楚答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Ⅳ 古诗翻译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编辑本段]注释
持:使用、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菽(shū):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丕对凶残的不满。
泣:小声哭。
[编辑本段]翻译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附注:
漉菽以为汁中的“菽”,只要是出自正版的《世说新语》,没有作“豉”的。至于流传的其他诗歌版本,可附注说明,不应列在《世说新语》的书名之后。
本自同根生中的“自”,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书的“古诗词背诵”部分以及其它版本的古诗词书中为“自”,比“是”字好!
萁在釜下燃有“在”,有版本作“向”。
另有别本《七步诗》为四句(是后人所改),以《三国演义》为代表,首句为“煮豆燃豆萁”,第三句为“本是同根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人教大纲版语文课本第十二册第十课古诗三首中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编辑本段]典故
典出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因为曹植和曹熊(第四儿子)在曹操亡故时没来看望,曹丕便再追问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压进朝廷。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饶,曹丕便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曹植就念了这首七步诗。曹丕被诗句打动,不忍心伤害弟弟,便饶恕了他。
[编辑本段]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编辑本段]作者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这首诗虽然救了曹植一命,但是,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魏国仍是奉行对宗室严格限制的政策,曹植在郁郁寡欢中死去。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编辑本段]后作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Ⅵ 关于“行者”的诗句有哪些

1,《寺人披见文公》

先秦:左丘明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2,《七哀诗三首·其三》

魏晋:王粲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3,《沙堤行·呈裴相公》

唐代:张籍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
宫中玉漏下三刻,朱衣导骑丞相来。
路傍高楼息歌吹,千车不行行者避。
街官闾吏相传呼,当前十里惟空衢。
白麻诏下移相印,新堤未成旧堤尽。

4,《卢行者偈》

宋代:宗泽

休问东西南北,莫说之乎者也。
直饶神秀文,不似老卢行者。

5,《依韵和永叔见寄》

宋代:梅尧臣

春风约柳一片西,欲托鸟翼传音稽。
昨朝偶向东城去,草草又逢骢马蹄。
长髯御史威正峭,沙堤来坐气吐霓。
我乘小驷虽甚瘦,喜见骖驭犹解嘶。
适闻南都接大尹,笑我出处今何迷。
耻趋捷径身已老,惩羹何用频吹齑。
蛟龙失水等蚯蚓,鳞角虽有辱在泥。
困居废井谁引手,岂得更望青云梯。
笔锋劲发若强弩,余力曾彻七重犀。
倦禽雄雌不饱腹,日暮徒念还巢栖。
大椿朝菌各有尽,此物何怪庄叟齐。
诚知豪侠自快乐,东郊南陌竞斗鸡。
胸中有道无广狭,包括宇宙在一稊。
何时与公去颖尾,湖水漫漫如玻璃。
世间会合固不易,况乃仕宦多相睽。
正似邮亭恋行者,未到止息空歌骊。
我贫尚不给朝夕,焉得负郭置稻畦。
筋骸幸且稍轻健,山水纵好无路跻。
傥公他时买田宅,愿以藜杖从招携。
吾儿诗书不足教,亦以助力於耕犁。

Ⅶ 赞扬齐桓公的古诗

答:①《满庭芳 》——齐桓公

激荡春秋,群雄逐鹿,桓公志在八方。礼贤下士,德政赖明良。山内海渔田在握,国容力振、民富兵强。葵丘会,一匡天下,霸气世无双。惜哉,贤相逝,耽于享乐,宵小猖狂。晚年困深宫,病饿身亡。一代英雄落幕,谁承想、孤影凄凉!诸公子,纷争夺位,祸乱起萧墙。

②《咏史上·齐桓公》二首

关睢泽竭自师陉,直到瓜丘炉六经。
户外流虫争掩鼻,当年已作鲍鱼腥。

③《临江仙•齐桓公》

兄纠争位成于智,大度相管任能。尊王攘夷整朝政。桓管五杰用,中原霸主功。易牙开方竖刁佞,杀子倍亲自宫。三臣专权晚昏庸。内乱宫饿死,尸虫出户庭。(摘自网络)

Ⅷ 描写春秋战国的诗句有哪些

  1. 《春秋复战国门·师旷》制唐代:周昙

    老能劝学照馀生,似夜随灯到处明。

    往行前言如不见,暗中无烛若为行。

  2. 《春秋战国门·屈原》唐代:周昙

    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

    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

  3. 《春秋战国门·百里奚》唐代:周昙

    船骥由来是股肱,在虞虞灭在秦兴。

    裁量何异刀将尺,只系用之能不能。

  4. 《春秋战国门·夫差》唐代:周昙

    信听谗言疾不除,忠臣须杀竟何如。

    会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颜见子胥。

  5. 《春秋战国门·乐羊》唐代:周昙

    杯羹忍啜得非忠,巧佞胡为惑主聪。

    盈箧谤书能寝默,中山不是乐羊功。

  6. 《春秋战国门·管仲》唐代:周昙

    美酒浓馨客要沽,门深谁敢强提壶。

    苟非贤主询贤士,肯信沽人畏子獹.

  7. 《春秋战国门·再吟》唐代:周昙

    曲突徙薪不谓贤,焦头烂额飨盘筵。

    时人多是轻先见,不独田家国亦然。

  8. 《春秋战国门·齐桓公》唐代:周昙

    三往何劳万乘君,五来方见一微臣。

    微臣傲爵能轻主,霸主如何敢傲人。

  9. 《春秋战国门·鬻拳》唐代:周昙

    鬻拳强谏惧威刑,退省怀惭不顾生。

    双刖忍行留痛恨,惟君适足见忠诚。

  10. 《春秋战国门·陈轸》唐代:周昙

    丹青徒有逞喧哗,有足由来不是蛇。

    杀将破军为柱国,君今官极更何加。

Ⅸ 从鲍叔牙荐管仲这件事显示了齐桓公怎样的胸襟用诗句表达出来.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个·····好像不怎么贴切.

Ⅹ 关于齐恒公的古文

《恶恶来已甚》

恒公曰:“源吾欲任鲍叔牙何如?”仲对曰:“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以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

恒公说:“我想让鲍叔牙任相怎么样?”管仲回答说:“鲍叔牙,是个君子。然而他不可以为相。他善恶过于分明。喜欢优点也就罢了,讨厌缺点过了头,谁能忍受他?鲍叔牙看见人的一个缺点,就会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缺点。”

关于这篇短文对管仲的评价
当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鲍叔牙以国家社稷为重,力荐管仲.然而到本篇短文----管仲与齐桓公临终论相的时候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这体现了管仲能以国家社稷为重,公私分明。可见,被世人称颂的管鲍之交是建立在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友谊。
希望你能自己悟出点道理,对你也有好处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