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夜谈的诗句
1. 秉烛夜谈的诗句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秉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版西窗烛,却话权巴山夜雨时。”
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感伤时间流逝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自己希望出仕却无人引见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2. 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3. 秉烛夜谈的典故
秉烛夜谈抄:解释:秉:拿着袭、握着。烛:蜡烛。夜谈:深夜交谈。指手持点燃的蜡烛深夜交谈。比喻谈话很投合,很深入。也比喻某人工作很认真,很敬业。也可以用“夜半无人私语时”来形容。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 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4. 《秉烛夜谈》翻译
白话释义: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 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此文出自三国曹丕所著的《与吴质书》
(4)秉烛夜谈的诗句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曹丕与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是过从慎密的好友。他们经常一起游乐欢宴,诗赋歌酬。
《与吴质书》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丕给吴质写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既追念往事和亡友,也想起未来文坛和个人情况,以抒情为主,又有叙事和说理,并熔三者为一炉。
他仿佛面对自己过去共同游宴的幸存者,开诚相见,娓娓而谈,倾诉衷肠,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矫揉造作。
他对亡友情感的表达是真挚恳切的,而对他们文学成就的评论是公允客观的,令人如见心迹,留下深刻印象。这就使全文具有真挚的感情和动人的力量,体现了建安时期的时代特点。
此书是曹丕在孟津所作,一本题作《与朝歌会吴质书》。《吴质传》引《魏略》:“……质出为朝歌长,后迁元城令。其后大军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与质书曰:……” 写于建安二十年(215年)。
5. 上联:秉烛夜谈酒酣
上联:秉烛夜谈酒酣
下联:凭栏私语花醉
6. 诗句 秉烛夜读花自香 出自哪里
这是某人的原创吧!
7. 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秉烛夜谈的句子是
答案:
(1)断肠人在天涯(重点词:涯)
(2)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回(重点词:烛)答
(3)黑云压城城欲摧(重点词:摧)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重点词:阙、歧)
8. 秉烛夜读的诗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9. 《夜雨寄北》中诗人设想回到长安与亲人秉烛夜谈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了与友人秉烛夜谈的情景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坐观垂钓者 , 徒有羡鱼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