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程咬金的古诗

程咬金的古诗

发布时间: 2021-02-06 02:51:02

⑴ 天降英雄助大唐,咬金 诗句

找到一首当代名家写的关于“程咬金”的励志古诗名言名句,供参考:

豪杰回选
文/李者也答
青史欲将豪杰选,验之以历关山险。
金戈挥时寒光动,铁骑过处征尘卷。
万里沙场酣战罢,凌烟阁上功名览。
多少凡夫尘中湮,英雄从来不过眼。
【注】程咬金(589—665),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又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县)人。隋末天下大乱,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转王世充、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改封卢国公,去世后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襄。是隋唐群英中形象最为深入人心的一个,几乎所有隋唐评书演义里必写的人物。

⑵ 古诗长征的翻译

红军对长征路上的困难毫不畏惧,即使万条河、千座山也是等闲小事。崎岖的五岭山脉就像细细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就是脚下的泥丸。金沙江水惊淘拍岸,连云崖都很温暖;大渡桥横在空中铁索使人感到寒冷。更让人高兴的是岷山的雪一忘千里,三军走过以后都喜开颜。

订正:长征不是古诗!

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地名

《长征》是首传诵之作,我们在学校课本里便念过它。它把五十六字来概述长征这五千年历史里仅有的壮举。虽说长征实际是逃亡,可是,我们不必眼皮子太浅,看事物的时候,时时把势利、功利遮在眼前,像近视眼摘不掉眼镜似的。我们也无妨放纵一下自己,拿审美的眼光——那等于一副望远镜,因为审美总包含着距离——来照一照本来伧俗无光华的世事。所以这虽是一场逃亡,我们只要不是瞎子,也看得到它逃得那样悲壮卓绝,富于精神之美。我听说有位外国学者来中国讲学,先在黑板上画两条曲线,一条大家落目即辨,那是咱们中国的国境线;另一条大家便傻眼儿了。那位学者讲,这便是长征的路线;他以为长征这件事里,最能显出中国的气格。我只庆幸自己不在当场,我也闹不清长征的路线,怕会愧死。在二十世纪中国人的耳朵里,国人讲话不过放屁,没人听的;洋人放屁超过讲话,大家赶着去闻。我虽然讲不出那位学者尊姓大名,可是提到他是洋人,大家总该对我的话洗耳恭听了。毛自己便极能把审美之眼来看待实际之物,他一边逃,一边还忍不住拿诗境来摄照事境;那样艰苦的情形下,他竟觉得岷山在笑——我们当然不能做聋子,也该听到毛自己躲在岷山后边的窃笑。二十世纪的下半叶,毛讲话尤其一言九鼎,我们做了许多年“毛主席的好学生,”更无妨再做一次,学点儿他的审美上的派头。

这首诗题材重大。不过,题材的重大,不能保证艺术的伟大,虽说它有可能辅佐出伟大的艺术。重大题材只是伟大艺术的“助产士”,而非“生产者”——那位做产妇的母亲。伟大的艺术需要母亲艰辛的孕育、痛苦的分娩,这是助产士不曾付出的;作为母亲的光荣、欣慰,助产士也就无权分享。在这地方,我们更不能势利眼,因为产科医生的权位,便奉承婴儿漂亮;不用讲,同样不必因为母亲的名位而谄谀婴儿。

这诗有个打眼的毛病,中间两联把四个地名齐头并列,军训时集合整队似的;耳朵灵光的人当听得见那四个地名报数时喊的“一、二、三、四”——这种摆法便太呆木了。骆宾王爱用数目字作对,给讥讽为“算博士”;毛也可当“地理教师”,因为他写得来像“方舆图”。古人对诗里用地名有许多讨论,譬如地名可不可以虚用,因为好些诗用起地名来跟实际的地理完全违背,不能拿方舆图来查对的;似乎明清人学唐诗的时候,有一派专爱把易于入诗的漂亮地名嵌得满版,作为诗诀,不过我没有详细考察,不知道他们是否用“我注六经”的态度在诗里注山经水经。前人讲究地名中的一条,便是要求把地名用得使人不觉堆垛。毛四句四地,加上“岷山”,一首诗里逛了五处山川。李白《峨眉山月歌》四句便用了五个地名,可是参差错落,叫人注意不到他在念旅游册子,所以古来很受赞赏。这首诗小孩子都会背,我们仍然引出来,跟毛做个对照:“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聪明地把几个地名嵌镶在某些关系中;“峨眉山”上的月,影子会落入江中,所以“平羌”勾连上了;他乘舟从“清溪”出发,去的地点是“三峡”,两者又亲近得不勉强;“三峡”峰高天窄,月亮看不见,他不免思念,便在这思念里顺流跑向“渝州。”他顺路而下,有事理、情理的关系网络其中,每个地名露面都有必然性,不像“半路杀出的”的程咬金那样显得突兀。地名并非路遇的、陌生不相熟的路人,而你呼我应、左牵右引,好像一伙儿朋友出门小游似的。这便破除了刻板。画家画多个人时,也让他们互相交谈、互相协作,处在某个情景中;这画才灵动自然,不像阅兵式的机械排列;这个道理跟诗歌写作是相通的。把毛跟李白相照,我们便不免觉得毛的写法堆垛得太齐整了。

毛写《长征》时,完全没有留意古人这方面的经验,他只向仓库里堆码箱子,而不曾试图向客厅里布置家具。他那四个地名像是按行军顺序讲下来的,可是文字里没有指明这个关系,也没有像李白那样,把这个关系来处理、影响地名。李白诗里地名间的关系有好几种,较为复杂。我们找得到与毛几乎如出一辙的地名关系,出在杜甫那里。杜甫名作《闻官军官收得河南河北》结句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同样的四个地名,同样的顺路程次序,而且更密集,只挤在两句中。看来,杜甫给自己提的要求特别苛刻,他不但要松动本来会有的僵硬,而且偏要用最僵硬的排列来创造流动、迅捷的效果,好恰合他胜利的畅快、回乡的迫切心情。他的办法简单之极,便是拿“从、穿、下、向”几个字眼指出顺承关系。他故意选用同带“峡、阳”字的地名,把刻板的那一面愈发加强些;只要有能力使刻板的东西流动起来,那么,愈刻板便愈把流动衬托得突出,刻板的能量掉个头全加到流动上面来了。好比打仗,只要能赢,对手愈强大,你的斩获便愈丰厚,对手所有的粮草、枪械,全给你虏掠过来。

毛诗四个地名完全平行,句与句、地与地之间不相闻问,也造成一个后果:诗意不曾推进、转换,只在原地兜圈子,好像走夜路的碰见了鬼打墙。类似的印象,读毛的其它作品时,都不同程度地遇得到,它使人觉得毛的写作过于平面化,缺少纵深感。单讲《长征》,那样地兜圈子,愈会加重刻板的能量。而且,他把四个地名偏挤在中间两联里,尤其要算失察。律诗那两联非得对仗,这种格律形式本来便僵硬,毛没有想办法避免格律的弱点,反而雪上加霜。毛那两联的句意都密得碰鼻子挤眼睛,不用虚字调剂,不但雪上加霜,霜雪更凝固为冰,越影响变化生动之感。黄庭坚写律诗的时候,常常一联疏一联密、一联虚一联实、或者一联写景一联抒怀发议论,使诗更为流利不死滞。他认识到律诗那两联对仗会带来先天胎里病,因而力图后天补救。毛看不起宋人,也许便看不到宋人的苦心、好处。

毛把中间两联写得那样浓得化不开、密得拆不散、板得挖不动,相衬之下,首尾两联便越觉疏薄。首联两句词意密度很小,因为下句只重复了上句。末联也稀疏,阅读时,我们先受了中间两联那样密重的压力,到末联时压力猛的卸掉,我们心里上会闪个趔趄,越觉末联轻飘了。当然,也许有人会这样讲,咱们在末联忽的飘起来,正中毛的下怀,他所求的恰是这个效果,好拍合他行军完成的轻松之感。人各有见,我不争辩,只指出一点,这个看法见木不见林,无以开脱中间两联笨拙的板滞。统起来看,中间两联使得通篇不很均衡。古来传统里做七律的常法,总是倾力于中间两联,因此易于把首尾两联写得弱些。我记得现代一个人——他是画家或是书家,也能做旧诗的,可惜名字忘掉了——他自述旧诗的写作经验,讲他做律诗时先把中间两联做好,再补上首尾两联;这个例子表明作者轻视首尾两联,从它看得到写作传统带来的过于极端的影响,同时也揭露出这个传统可能蕴含的短处;事物总是在极端情形下才显出它真正的底蕴。而这个传统的形成有律诗格律上天然的根由,它中间两联太难做了,逼得大家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中间两联上;它中间两联一旦做得好,效果便太突出了,勾引得大家只想在那里卖劲儿。这个传统也会影响阅读心理,使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时,对首尾两联稍弱的情况不敏感,大半视为正常。所以,在这个写作、阅读的传统下,如果毛不排头用地名,中间不显得那样地压迫首尾,均衡问题也便无妨忽略;只可惜毛那两联太过度了,你想闭眼不见,它都还要来打眼、打开你的眼的。讲文章的常语有所谓“凤头、猪腹、豹尾,”毛诗的中间确像吃饱撑鼓的猪腹;至于头,也许不必借书病所谓“蚓头鼠尾”来指为“蚓头”,可是,我们终觉它的尾有点儿像“虎头蛇尾”里那条蛇尾。

⑶ 《杂剧·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原文 平阳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义兵将起,公主与绍并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 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绍即间行赴太原。公主乃归户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 人,起兵以应高祖。时有胡人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未有所属。公主遣家僮马三宝说以利害,潘仁攻户县,陷之。三宝又说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 等,各率众数千来会。时京师留守频遣军讨公主,三宝、潘仁屡挫其锋。 公主掠地至周至、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者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令间使以闻,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遣绍将数百 骑趋华阴,傍南山以迎公主。时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会于渭北,与绍各置幕府,俱围京城,营中号曰“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 异于他主。 六年,甍。及将葬,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太常奏议:以 礼,妇人无鼓吹。高祖曰:“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 得无鼓吹!”遂特加之,以旌殊绩。 略译 唐高祖(李渊) 的第三个女儿,地位低微时嫁给了柴绍。唐高祖率兵起义,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我想投奔起义军,一起离开不可行,我独自走后又害怕 你有危险,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妻子说:“你最好赶快离开。我一个妇女,到那时自己会有办法的。”柴绍立刻秘密的赶往太原。于是妻子回到酃县,拿出家里的 积蓄,组建一支军队来呼应唐高祖,士兵有七万人之多,和李世民(她的哥哥)一齐包围了京城,自称是“娘子军”。京城攻下后,被封为平阳公主

⑷ 唐初程咬金诗前句“日月如梭天天天”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是错误的,正确的是:“人生在世天天天”,下一句是“日月如梭年年年”。

⑸ 刁与2写的小说唐砖里程咬金作树杈子诗是那一章

第十卷~斗杀~第六章~杀猪般作诗。

我翻了好半天目录爱找到……

给个采纳吧!

⑹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讲程咬金控地穴的故事

观音灵签八七签、中签申宫:【咬金探地穴】 人行半岭日衔山,峻岭崖岩未可安回;仰望上天为护佑答,此身犹在太平间。
诗意:此卦淘沙见金、人处险境之象。凡事有贵人之兆也。(西有作衔。本作不明符)。
解曰:凿石见玉。淘沙见金。须要著力。只是劳心。困厄之境。无处安身。求神庇佑。祈可放心。(故事与签诗不合。)
故事:为庆战功。程咬金于演武杨摆宴。忽地裂一洞。深不可测。大家拈字抽签。咬金抽得。租绳缚身入穴。见石造之门桌椅桥等。桌上还有龙袍玉带。咬金穿著出洞。做了三年混世魔王。

⑺ 唐初程咬金诗前句是:日月如梭天天天,后句是啥

可能是:日月如梭天天天,寒来暑往年年年。
有完整的:
人生在世天天天,日月如梭年年年,富贵之家有有有,贫困之人寒寒寒
升官发财得得得 两腿一蹬完完完
这是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单田芳的典型开场诗。

⑻ 穿越到大唐还给程咬金写了首诗

青青园中葵⑵,朝露待日晞⑶。
阳春布德泽⑷,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⑸,焜黄华叶衰⑹。

少壮不努力⑻,老大徒伤悲⑼

⑼ 形容程咬金的词语

半路杀出个程咬来金源

程咬金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投瓦岗寨。失败后归顺唐朝,西平突厥,功劳赫赫。此人憨厚耿直,手执板斧,常伏于半路杀出,故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之说。
程咬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小说人物。他原名程(粤音咬)金,后称程知节,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说《隋唐演义》中,写成程咬金。他是一个带兵官,在隋末曾跟从李密、王世充等,后来跟随李世民,讨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时,官至大将军,其长子袭卢国公爵。在小说中,他是一员福将,用一对板斧为武器,武艺不太好,但运气却好。打仗时,遇到不强的对手,三板斧已经奏功;遇到强的对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无法取胜,便拍马逃去。现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谚语,便出自这历史小说人物。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