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古诗
① 赞美小兵张嘎的诗句
小兵张嘎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应该我们学习的榜样。
② 两首古诗的解释
第一首古诗:
《房兵曹胡马》——(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是说马的,先点明了这是一匹大宛城的名马,然后开始描写这匹马的特征。第二句和第三句描写了这匹马很瘦,每根骨头都能扎人一样,它的耳朵尖尖的如同削开的竹子。老师说过这正是好马的象征。往后,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兵曹,骑着这匹马前去为国家出力。想象着马在沙场上跑起来能四蹄生风,跑到的地方所向无敌,一切顺利,不管走多远也不怕。
诗人以马言志,向往着能为国家出力的生活,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
第二首古诗:
《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这也是一首马诗,不过在全诗中也没有出现“马”字,更多的是以马言志了。与前一首不同的是,它的前两句描写了周边的景色,后边直接抒情。上一首是先写马,再抒情。这是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大漠沙如雪”是在夜晚的大沙漠中,月光把沙子照成了一片白,如同雪一样。燕山顶上的月亮像一个大钩子一样挂着,给了人一种深深的悲伤感情。我什么时候能够也戴上金子做的马笼头,这是把马的感觉用到了自己身上,能戴上金笼头的马都是被重用的,诗人也希望自己被重用,为国家办事出力,但国家不用他,诗人于是用诗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③ 丽丽每天背古诗若干首,背了10天,小兵比丽丽多背5天,多背了25首,小兵百度作业
假设丽丽一天背十首,十天就一百首。
10x10=100 小兵也背10首。10x5=50因为她比李丽多背5首
100+【50-5x5】=25
④ 写出这首诗最深刻的诗句《我们的方阵》
我们的方阵
我们
吹着小号,
踩着鼓点,
走向内
天安门广场。
耳边容仿佛
又有礼炮声响,
我们的心儿又和
鸡毛信一起,
穿过封锁线,
迎来
黎明的曙光。
那胸前的红领巾,
飘扬着
红缨枪的威风,
我们的步伐,
迈着
小兵张嘎的自豪,
迈向
儿童团员的向往。
我们
从历史中走来,
穿过漫漫长夜,
踏平坎坷,
走出沼泽。
春天的故事,
唱绿了
华夏的希望。
我们的方阵
就像
春天的苗圃,
滋润雨露,
沐浴阳光;
生长着
茁壮的童话,
描绘着
绚丽的风光。
我们的方阵,
像那
欢腾的海洋,
理想和鲜花
一起挥舞,
歌声和白鸽
一起放飞,
向着
辽阔的蓝天,
向着
新世纪的太阳。
我们
从历史走向未来,
有一面旗帜
在前面高高飘扬,
指引我们
走向成熟,
走向新的辉煌……
⑤ 关于抗日战争的诗句
1、《赞陈纳德将军和他的飞虎队》 现代 诗 作者:艾国斌
远渡重洋匡正义,长天飞虎斗倭狼。
昆明空战奇勋树,重庆鏖兵浩气扬。
穿越驼峰连国脉,奔袭日阵卫滇疆。
将军事迹传千古,日月同辉姓字香。
译文:远渡大海显示正义,飞虎与日本狼作战。昆明空战奇勋树,重庆战役失去了气势。士兵们通过驼峰保卫国家,进攻突袭日军保卫云南。一般的事迹传遍了各个时代,日月同辉姓字香。
2、《和董必武同志七绝其一》现代诗 作者: 朱德
敌后常撑亦壮图,
三师能解国家忧。
神州尚有英雄在,
堪笑法西意气浮。
译文:计划打击敌人的宏图壮志,海陆空三军能为国解忧。神州大地英雄咋,笑话法西斯敌人的浮躁。
3、《和董必武同志七绝其三》 现代诗 作者: 朱德
朋辈志同意自投,
团成砥柱止中流。
肃清日寇吾侪事,
鹬蚌相争笑列侯。
译文: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意气相投,团结起来形成抗战的中流砥柱,肃清日寇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4、《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着飞到了天边。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
六盘山上高峰挺拔,烈烈的西风吹卷着红旗。现在革命的武装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5、《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⑥ 小明的爸爸带小明去外地,小兵拍拍他的肩膀,说(填古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⑦ “小兵,做成诗句
小兵立志创伟业,
神舟必须遨太空。
小兵成大业,
骏马善远行。
⑧ 关于李广的诗句有哪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⑨ 谁知道这是哪一首诗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完美!
⑩ 小兵会背25首古诗,小贝会背9首古诗,问小兵和小贝会背多少首不同的古诗
这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集合问题,应该丢了一个条件(如果有:小兵会背的小贝有3首会背),则算式为
25+9-3=3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