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花椒诗句
A. 描写夏日摘花椒的诗句
摘花椒
最热不过三伏天,
头戴斗笠汗透衫。
颗颗美人羞赧色,
针刺手麻放一边。
2016-7-25
B. 关于花椒的诗句有哪些
《花椒》
朝代【宋】作者【刘子翚】
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
采处倒含秋专露白,晒属时娇映夕阳红。
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
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
《拟吴侬曲(三首)》
朝代【明】作者【于谦】
忆郎忆得骨如柴,夜夜望郎郎不来。
乍吃黄连心自苦,花椒麻住口难开。
《摘花椒》
朝代【无】作者【佚名】
最热不过三伏天,头戴斗笠汗透衫。
颗颗美人羞赧色,针刺手麻放一边。
《陇南花椒赋》
朝代【现代】作者【陈郑云】
大红袍兮味中王,温而辛兮麻又香;
烹菜肴兮增美味,治疾病兮促健康;
花椒名兮誉中外,销东亚兮扬国光;
利经济兮高效益,广种植兮致富强!——出自
《木皮散人鼓词》
朝代【清】作者【贾凫西】
你看那远在儿孙又报应,五国城捉去的是谁的根芽?
康王南渡吓破了胆,花椒树上的螳螂爪儿麻。
C. 形容花椒的诗词
俗语: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花椒
年代:【唐】 作者:【刘子翚】
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
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
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
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
三峡花椒”的传说
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大禹疏通了三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爷爷念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爷爷见了点头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姑娘”。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为“花椒”。
据《武阶备志》记载:红女祠初建于唐代。相传很久以前,此地有一女,如花似玉,勤劳善良,名叫红女,是王母娘娘的小女下凡,她心灵手巧,剪鸟能飞入云端,画花会引来蜂蝶。但不幸的是丈夫年幼无知,婆婆、小姑子又常常虐待她。日子长了,红女想娘,就央求小姑子:“你上楼去问问婆母,我想看回亲娘,让去不让去?”小姑子捎话:“娘叫你种完三石六斗椒籽再去。”红女就天天早出晚归去种。谁知种完后,婆婆却改口说:“叫种南山,谁叫你种北山?”逼红女一颗颗捡出来改种到南山。红女就每天跪在地里,边捡边哭诉,感动了观音菩萨,立时:遮天盖地的寒雁、喜鹊、鸽子,都来帮她捡,改种到南山。婆婆又说:“等菜籽花儿遍地开了,满山黄了,花椒红了,纺断铁锭再去。”红女就白天劳动,晚上纺线,不住地哭着。忽然看见穿红肚兜的善财童子端坐梁脊,口中念念有词,一眨眼锭儿就断了。婆母觉得奇怪,自言自语道:“莫非谁在暗中帮她,一哭就帮,一哭就了事?”便不怀好意地说:“你爱哭就哭满三缸眼泪。”红女一听,越想越伤心,不由泪如连珠,哭着哭着,哭困入梦时,天空出现了脚登祥云的龙女,她飘然而来,给她拭泪,把泪水用手指对着三口缸轻轻一弹,缸就满了。红女梦醒一看,缸真的满了。婆母翻着白眼,瞪了大半天说:“去!”。谁知语音未落,小姑子又拿来一根铁扁担,让她担断了再走。红女无奈,跳崖自尽。坠崖时忽然天昏地暗、雷雨大作,红女随风飘落于五凤山麓石岩洞中(现水濂洞正殿),坐化成神,青黄龙伴护。王母知女转世,特使云霄、琼霄、碧霄迎接红女复归碧落,红女说:“我久居俗世,人间多灾多难,不忍永落苦海,求住人间拯救万民。”王母恩准,三霄助红女福佑四方,后人立祠祀女,塑造出慈祥英俊的菩萨永坐水濂洞。后来,人们发现,在五凤山出现了满山遍野的花椒树苗。这种因红女点种而得名的大红袍花椒,具有叶青、皮红厚、口黄籽黑、油重味麻、香鲜等特点
很久以前,有位美丽孝顺的女孩姓花名娇,为救治重病的父亲上山找药.路遇一白胡子老者指点,攀越只有老鹰才能飞过的悬崖绝壁,穿越毒蛇才能穿越的荆棘丛林,以及经受饥饿与孤独,狼群嚎叫等的折磨,好容易才从虎豹护卫的神山上找到了一种香料,将其拌如菜中,救治了父亲.可随着患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加之香料又被损坏,善良且孝顺的花娇从此立志不嫁,修炼成仙化作香料树,拯救了病中之人,让其重获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变把这棵树叫做花娇.随着时间的流逝,花娇的故事广为流传,花娇渐渐变成花椒.
之所以花椒的味道是麻的,那是因为漂亮的花娇在修炼时,历经岁月和风霜的洗礼,让她变成了麻子.传奇的花椒,既除六肺寒冷又暖胃止疼,而且做菜味道好极了.于是做菜放花椒在四川流行开来.
花椒古今(转帖)
??
??案:周末于窗外种了三棵花椒树,正处于兴奋中。然兴奋之余味尚未散去,无意间又于“中华文史网”中看见署名为林蒲田之《花椒古今》一文,于是未犹豫便打开网页一看,读后很有些收获,其文字简明扼要,其内容丰富多彩,颇符合吾之口味,故转帖留作资料。此文转录于“中华文史网”,作者林蒲田,文章后有注明“资料来源:《农业考古》2004年第1期”字样,无需质疑,原文最初当是刊登于此的。
很高兴为你解答
关于秋天的谚语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关于秋天的古诗句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宋】范仲淹 望采纳,谢谢
E. 描写干燥的诗句
描写秋天的谚语
八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
八月冷,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雨)
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去,大雁来。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白露砍高梁,寒露打完场。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白露下雨,路干即雨。(不干路)
雷打秋,冬半收
雷打秋,冬半收
立了秋,把扇丢
立了秋,把扇丢。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立了秋,挂锄钩。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三天,遍地红。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秋十天遍地黄
朝立秋,冷飕飕
吃了重阳糕,夏衣打成包。
风风凉凉,晴到重阳。
过了白露节,夜冷白天热。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家家吃萝卜,疾病哪会有!
九月九,大夫抄着手,
九月九,无事不在河边走。(风大)
九月雷收口。
九月阴一冬温,九月晴一冬冰。
描写秋天天气的谚语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甘薯
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萝卜青菜保平安、上床萝卜下床姜
不劳医生开处方,秋天萝卜寒人参
补冬不如补霜降
秋冬耕地如水浇,开春无雨也出苗
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
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丰收年
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关于立秋的谚语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F. 有关夏天摘花椒的诗词
然冒出了这句话。我们把教室里搞得一团乱,还好最后收拾好了,要不然第二天也不知道怎么跟杨老师解释。
就这样,那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我心里可依旧忐忑不安。我要做一个自律的人,老师在和不在都表现
G. 关于辣的诗句有哪些
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王维《辋川集·椒园》
注解:
①椒:花椒。
②桂:肉桂,常绿乔木,其皮可做香料。“桂尊”指盛桂酒(切桂泡酒即成桂酒)之尊(樽)。帝子:《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相传湘夫人为尧女,故称“帝子”。
③杜若:香草名。《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④椒浆:《九歌·东皇太一》:“奠桂酒兮椒浆”。王逸注:“以椒置浆中也。”浆,薄酒。瑶席:形容席子光润如玉。
⑤下:使下。云中君:云神。
2.丹刺罥人衣,芳香留过客。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裴迪《辋川集二十首·椒园》
作者简介:
裴迪(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裴迪的诗作虽然不多,但他是裴氏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以他的作品丰富了盛唐诗坛。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这首号称“诗中有画”的诗篇就是闲居辋川时王维答赠裴迪的。其中《漆园》一首:“好闲早成性,果此谐宿诺。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
3.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掬。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国风·唐风·椒聊》
翻译:
花椒子一串串,繁多采满一升。他那个人儿呀,高大与众不同。一串串花椒呀,香气远远飘动。
花椒子一串串,繁多采满一捧。他那个人儿呀,体态粗壮厚重。一串串花椒呀,香气远远飘动。
4.酒饮清光滑辣,果餐软美香甜。——王哲《西江月》
翻译:对着月光饮酒感觉酒很辣,吃着果子感觉非常香甜。
5.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苏轼《新酿桂酒》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H. 搜集有关描写秋天的古诗、谚语、文章、
关于秋天的谚语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关于秋天的古诗句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21、《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禾苗枯槁 野田禾苗半枯焦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3、好段:
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飞掠过山谷离开。
再过一两夜,秋霜在月下布满山谷,然后退回到北面群山那边稍作停留,好让金黄的初秋温柔地抚慰大地。轻微的茴香气息弥漫在天空中。还有金菊的芬芳气味。雾气翻腾,被九月的月色冲破,露出一片蔚蓝色的天空。
秋天,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突然翻脸而露出险恶的颜色,热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潜流着,复苏的草原又泛起点点苍苍的颜色。然而,台风暴雨一闪而过,强烈的气流依然抖动着耀眼的波光。这时,只有北来的候鸟知道这张温暖的床眠,那飞翔的天鹅、鸿雁和野鸭,就像一片阴深的云朵,使这儿显得更苍郁了。
不知道从多久起,仿佛一场紧张的拼搏终于渐渐地透出了分晓,田野从它宽阔的胸膛里透过来一缕悠悠的气息,斜坡上和坝子上有如水一般的清明在散开,四下里的树木和庄稼也开始在微风里摇曳,树叶变得从容而宽余。露水回来了,在清晨和傍晚润湿了田埂,悄悄地挂上田间。露岚也来到了坝子上,静静地浮着,不再回到山谷里去。阳光虽然依旧明亮,却不再痛炙人的脊梁,变得宽怀、清澄,仿佛它终于乏力了,不能蒸融田野了,也就和田野和解了似的;……秋天来了!
扑入车窗的景色,使我生发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触。那碧天的云,蛮荒的山,被秋霜洗黄的野草,俨然像一位饰着金色丽纱的处女,裸露着奶黄色的胴体,在萧瑟的秋风中婆娑起舞,展现着消魂的倩姿。伫立在山颠的秋阳,宛如一尊威武的战神,抖落血染的战袍,溅在草丛中,渗入山下的小溪,泛着数不清的涟漪,呜咽地向外流淌,从古流到今,从辽远的过去流向那茫茫的未来。
秋,不是常说是金色的吗?的确,她给大自然带来了丰硕的果实,给包括人在内的众多生物赏赐了无数得以延续生命的食粮。
秋雨打着她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
秋夜,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清冷的月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茂密无边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此唱彼应地响着秋虫的唧令声,蝈蝈也偶然加上几声伴奏,吹地翁像断断续续吹着寒茄。柳树在路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
……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两三枝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世间里。
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朵朵霞云照映在清澈的嘉陵江上;鱼鳞的微波,碧绿的江水,增添了浮云的彩色,分外绚丽。
凉爽清明的秋夜里,明亮而发红的火星在星空中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和趣味。近来每晚八点钟以后,火星就从东南方的地平线升起。它比附近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星星都亮,不论你在哪里,都很容易找到它。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罢。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也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描写秋天的文章
金色之秋
它如同一个信使俏无声息的来到了人间。霎时间植物开始转向凋零,没有了夕日的绿色,然而却老
练了许多,似乎向人们展示着丰收在望的秋景。瞧,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了红红的脸颊,稻海
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冬瓜披上了白白的纱布,茄子披上紫色的袍子,这时菊花含苞待
放,正准备给秋天增添生机色彩。树叶黄了,秋风一吹飘飘悠悠在空中飞舞,好象一位位少女在跳舞,又
好象报告人们秋天来了。这时农民全身心投入秋收之中,大雁派着整齐的队伍在蓝蓝的天空中向南飞去。
秋天的月色更令我魂牵梦索。当夜幕完全降临时侯,明镜般的月亮已垂悬在天空上,如冰的冰清
瀑布般倾泻在广袤大地上。夜空像一只深蓝色的玉盘。几颗时隐时现的小星星像钻石般点缀在玉盘四周。
月光下,树木,房屋,田野和山峦,都仿佛变成了襁褓中的婴儿,温顺地躺在硕大无比的摇篮里。
秋月轻盈地升起,像一位披着轻纱的仙女。在几朵洁白云絮里,飘飘悠悠的穿来穿去;又像是小
姑娘,羞羞答答地在云絮里躲来躲去„„
啊!秋天真是丰富多采的的。哦,秋天又是另人难忘的!!!
秋天的声音(1)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了秋天。
我喜欢阅览秋天的景色。更喜欢倾听秋天的声音。
只要你仔细一听,就能听见许多你不知道的声音。比如青蛙刨土做窝的声音,表示它要去冬眠了。听,麦田上,拖拉机的隆隆声,一捆捆麦子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方;一捆捆希望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
方;一捆捆理想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方。农民们在田地说笑着。
听,果园里,一车又一车的苹果运出了村庄,一车又一车的葡萄运出了村庄。农妇们一边打着水果,
一边说说笑笑。
听,天空中,小鸟在嬉戏,大雁在南飞,老鹰时隐时现,还不时发出叫声。
听,树林里,熊在沙沙吃着东西,以便冬眠时不被饿死;松鼠也在忙碌着,它们在准备过冬的食物,
还不时发出“叽、叽”的叫声来。树上树下,树叶沙沙落地,好象在说:“树妈妈,谢谢您把我养大,明
年春天再见。”
听,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天上,地下,水里,以及人们居住的村庄里。
秋天的声音是美妙的,是高亢的,但是,同时又有低沉的音乐衬托着。一首首动听的小曲,交织在一
起,形成了一首秋天的赞歌。
啊,秋天的声音,我喜欢,我赞美!它使这个金黄的、忙碌的、丰收的世界显得更富有生机。
啊,我喜欢秋天,我更喜欢秋天的声音!
秋天的声音(2)
秋,是一个繁花凋零,安静的季节。诗人笔下的秋,有时是凄凉的,有时是欢快的。安静,是秋的主
旋律,但秋,又是热闹的。
在秋天的校园中,成熟的果子从高不可攀的大树上“啪”的一声落下来,给金秋添了份收获。在秋天
的任何一个角落,秋叶慢慢从各种树上缓缓飘落,从此开始了飘零的生活。轻轻的声音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却是秋日乐曲的主旋律,给凄秋添了份伤感。晚秋时,菊花绽放的声音在这偌大的世界响起,它与落叶开
始了二重奏,它给晚秋带来份美丽。
落叶,总是引发人惆怅的东西,见到落叶,就总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虽然诗人李清照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但放在秋天,总觉也不为过吧。
落叶的声音,我总也听不够。我喜欢叶落时声音的轻巧,也同样喜欢花开时的身影的清丽。
菊花,一种时而给人以高贵,时而还人以清高的花朵。民间流传着“梅兰竹菊四君子”
这样一句话。梅兰竹都有一种坚韧的性格,但菊花开放在秋日不像梅花在严冬绽放;生长在花盆与花园里,
不像兰花在石缝间不屈;只需盛开,也像竹子一样冲破层层难关。但菊花更多地能展现她的清雅与她的美
丽。
菊花开放的声音,嘘!听,很轻,很轻,喂喂!同学,我是要你用心去“听”。用心去“听”在这喧
嚣世界上用耳朵所听不到的声音,就像果实落地,秋叶凋零,菊花绽放,还有许多许多。
来吧!同学们!春天,让我们聆听小草破土的声音;夏天,让我们倾听荷花开放的声音;冬天,让我
们探听雪花落在你身上的声音。用心去听,会听到更加生动的声音
!
I. 关于花椒的诗词,歌赋,谚语,俗语等等
俗语: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花椒
年代:【唐】 作者:【刘子翚】
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
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
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
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
三峡花椒”的传说
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大禹疏通了三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爷爷念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爷爷见了点头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姑娘”。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为“花椒”。
据《武阶备志》记载:红女祠初建于唐代。相传很久以前,此地有一女,如花似玉,勤劳善良,名叫红女,是王母娘娘的小女下凡,她心灵手巧,剪鸟能飞入云端,画花会引来蜂蝶。但不幸的是丈夫年幼无知,婆婆、小姑子又常常虐待她。日子长了,红女想娘,就央求小姑子:“你上楼去问问婆母,我想看回亲娘,让去不让去?”小姑子捎话:“娘叫你种完三石六斗椒籽再去。”红女就天天早出晚归去种。谁知种完后,婆婆却改口说:“叫种南山,谁叫你种北山?”逼红女一颗颗捡出来改种到南山。红女就每天跪在地里,边捡边哭诉,感动了观音菩萨,立时:遮天盖地的寒雁、喜鹊、鸽子,都来帮她捡,改种到南山。婆婆又说:“等菜籽花儿遍地开了,满山黄了,花椒红了,纺断铁锭再去。”红女就白天劳动,晚上纺线,不住地哭着。忽然看见穿红肚兜的善财童子端坐梁脊,口中念念有词,一眨眼锭儿就断了。婆母觉得奇怪,自言自语道:“莫非谁在暗中帮她,一哭就帮,一哭就了事?”便不怀好意地说:“你爱哭就哭满三缸眼泪。”红女一听,越想越伤心,不由泪如连珠,哭着哭着,哭困入梦时,天空出现了脚登祥云的龙女,她飘然而来,给她拭泪,把泪水用手指对着三口缸轻轻一弹,缸就满了。红女梦醒一看,缸真的满了。婆母翻着白眼,瞪了大半天说:“去!”。谁知语音未落,小姑子又拿来一根铁扁担,让她担断了再走。红女无奈,跳崖自尽。坠崖时忽然天昏地暗、雷雨大作,红女随风飘落于五凤山麓石岩洞中(现水濂洞正殿),坐化成神,青黄龙伴护。王母知女转世,特使云霄、琼霄、碧霄迎接红女复归碧落,红女说:“我久居俗世,人间多灾多难,不忍永落苦海,求住人间拯救万民。”王母恩准,三霄助红女福佑四方,后人立祠祀女,塑造出慈祥英俊的菩萨永坐水濂洞。后来,人们发现,在五凤山出现了满山遍野的花椒树苗。这种因红女点种而得名的大红袍花椒,具有叶青、皮红厚、口黄籽黑、油重味麻、香鲜等特点
很久以前,有位美丽孝顺的女孩姓花名娇,为救治重病的父亲上山找药.路遇一白胡子老者指点,攀越只有老鹰才能飞过的悬崖绝壁,穿越毒蛇才能穿越的荆棘丛林,以及经受饥饿与孤独,狼群嚎叫等的折磨,好容易才从虎豹护卫的神山上找到了一种香料,将其拌如菜中,救治了父亲.可随着患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加之香料又被损坏,善良且孝顺的花娇从此立志不嫁,修炼成仙化作香料树,拯救了病中之人,让其重获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变把这棵树叫做花娇.随着时间的流逝,花娇的故事广为流传,花娇渐渐变成花椒.
之所以花椒的味道是麻的,那是因为漂亮的花娇在修炼时,历经岁月和风霜的洗礼,让她变成了麻子.传奇的花椒,既除六肺寒冷又暖胃止疼,而且做菜味道好极了.于是做菜放花椒在四川流行开来.
花椒古今(转帖)
案:周末于窗外种了三棵花椒树,正处于兴奋中。然兴奋之余味尚未散去,无意间又于“中华文史网”中看见署名为林蒲田之《花椒古今》一文,于是未犹豫便打开网页一看,读后很有些收获,其文字简明扼要,其内容丰富多彩,颇符合吾之口味,故转帖留作资料。此文转录于“中华文史网”,作者林蒲田,文章后有注明“资料来源:《农业考古》2004年第1期”字样,无需质疑,原文最初当是刊登于此的。
全文转录于下:
花椒古今·林蒲田
花椒。以其独特的香味和麻味,并且有去除异味的作用,而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生活申的重要调料。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人们就知道食用花椒了。
花椒,古名椒、椒聊等,属芸香料,是我国原产的一种干、枝、叶、实具浓郁辛香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最初野生于我国中西部,现在广泛分布我国南北各地。果皮名椒红,种子名椒目。由于果皮暗红,密生粒状突出的腺点,犹如细斑,花椒之名由此而来。《诗经》中就有“有椒其馨”的诗句。
我国花椒的利用,最初是作是敬神的香物。这见于《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谷旦于逝,越以酸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诗里讽刺那带着饭锅远行的女巫,竟不务以椒供神之业,而将花椒赠送人。直到战国时期《离骚》:“巫咸将夕将兮,怀椒糈而要之。”说的是巫咸神将于今晚降临,我准备花椒饭供他。说明当时楚人仍然习用花椒亨神。同时楚人又首开椒酒之风,并用花椒合泥涂室,取其温暖又能消除恶气。这就是《九歌·东皇太一》云:“奠桂酒兮椒浆”和《九歌·湘夫人》所记:“播芳椒兮盛堂”的情景。
以椒入酒。是荆楚风尚。汉代崔寔以《四民月令》载:“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癸己无日》诗中写道:“西地东风劝椒酒,山头今日是春台”。以椒涂室,亦是古楚民朴素利用之举,但到汉代,汉室后宫用花椒涂四壁,大修“椒房”,《汉官仪》记载:“皇后以椒涂壁称椒房,取其温也。”椒房从此得名,另有一说,是取花椒多子之意也。明代和尚宗林《花椒》诗云:“欣欣笑口向西风,喷出玄珠颗颗同;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宫中;鼎餗也应加此味,奠教姜桂独成功。”上半首写花椒树结实情况,下半首是赞美花椒的香气,一是可以涂在皇室后宫的壁上,二是作调料能与生姜、肉桂媲美。
花椒作为济世药物和调味佳品,首见于三国时代陆玑《毛诗草木疏》:“椒聊之实……蜀人作茶、昊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状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肠最佳香。”花椒入药最早见于成书于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认为花椒可以“坚齿发”、“耐老”、“增年”。李时珍曾用“椒红、茴香、枣肉”治愈一位年高七旬老妇的腹泻病,这位老妇有五年的病史,“百药不效”。
将花椒叶、实作为不可代替的调味品,还见于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其叶及青摘取,可以为菹,干而末之,亦足充事。”明代米捕《救荒本草》:“采嫩叶煤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颗(粒)调和百味俱香。”由于花椒作调料能可以增添菜肴的淳香,去腥增鲜,使菜肴味道格外香美,自古至今,花椒与我国人民的生活一直紧密联系。民间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出巡到山东孔府,午餐时食欲不振,当时满桌山珍海味的菜他都吃不下,随行人员急得团团转,恰好这时有人送来一些新鲜的绿豆芽,厨师在无可奈何之下,随即炒了一盘“油泼花椒豆芽”献上去。方法是先将鲜嫩绿豆芽用开水焯一下,而后用几粒花椒爆锅,再把豆芽下锅炒几下即起锅。乾隆从未见过这黑色的花椒粒,就问随行人员道:“这黑色的东西是何物?”答曰:“是花椒,用来提味的。”乾隆出于好奇,随手用筷子夹了一些尝了尝,顿觉这道菜清香淡雅,脆爽可口,马上胃口大开,食后,大加称赞。从此,“油泼花椒豆芽”便成为孔府一款开胃名菜。另外,四川麻婆豆腐和麻辣豆腐,主要调料之一是花椒。
花椒作为一种香料,是烹饪中著名的调味佳品,因其用量极大,名扬海内外,为中国传统的重要出口物质,到明代我国花椒内销日盛,并因郑和下西洋,而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我国花椒以栽培种为主的现代分布格局,即因之而逐步地形成。法国潜水员雅克。丘马,在毛里求斯海岸的一次潜水中,发现了一艘366年前沉没的荷兰船,很巧,船仓里有花椒、肉豆蔻等香料。把它们打捞上来一闻,嘿!它们至今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香味。所以说,花椒的香味,至少可保留366年。
花椒抗干旱、耐瘠薄,根系发达,适应能力强,是山区造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具有显著的保持水土作用。花椒树生长周期短,一般定植2—3年即可开花结果,一般栽种三年的花椒树,如管理得当,每株可年产花椒O.5公斤以上,经济效益可观。由于花椒属于灌木和小乔木,树形为丛状,树冠小,根系浅,枝条密,病害少,又不分泌对果树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而且树体上下密长着坚硬的刺,做果园绿篱墙最为经济合适,它既能与果树同步生长和结果,又不与之争水、争肥、争光,况且少互传病虫害,不用精心管理,就可得到经济和防护效果。
花椒除了果皮是小餐大宴不可缺少的调味佳品外,种子黑亮清香,可榨油,椒油既可食用,又能作为肥皂、油漆、润滑等工业用油。顶尖、幼叶、嫩枝还可采摘下来作蔬菜,是当今走俏的纯天然食品。花椒树干质地坚硬,突起别致,是制作手杖、伞柄、雕刻工艺品的珍奇选材。花椒树根,芳香耐朽,是难得的根雕艺术上乘用材。若独出心裁用花椒树制作盆景,则别具风韵。上盆2—3年便可在观赏者面前展示枝叶繁茂,树青果红,似花团锦簇的神采,既与众不同,又具自我保护能力。
J. 有关立冬的诗句或谚语
《立冬》
唐代: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早冬》
唐代: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立冬》
宋代: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代: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立冬闻雷》
宋代:苏辙
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代: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日作》
宋代: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
宋代:程公许
金鲫鱼犹涵藻涧,玉蕤香未破梅花。
人生转眼皆泡幻,勘破须饶老作家。
《立冬夜舟中作》
宋代:范成大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増。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立冬后风雨》
宋代:刘敞
冷雨欲成雪,高风催过云。
流光随衮衮,吹萚共纷纷。
此去天地闭,向来金石焚。
敝貂宁独恨,四序欲平分。
《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宋代:葛绍体
已过重阳种菊花,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立冬道中》
宋代:高登
黄茅时节瘴烟深,人在山凹第几重。
梁竦负才徒感慨,嵇康赋性本疏慵。
此生自断天休问,吾道频年世不容。
会脱帻巾还自隐,鹿门妻子惯相从。
《立冬日赠张直夫》
宋代:吕本中
参差寒叶树,林鸟独依栖。
发变心同素,年迟日向西。
一水通晨夕,三山隔海溪。
尚忆鲁儒席,南楼携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