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的诗歌
Ⅰ 关于一叶知秋的诗句
1、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望阙台》明代:戚继光
解释: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2、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沁园春·丁巳重阳前》清代:纳兰性德
解释:只有未亡人的回忆、愁绪还在不断的滋长吧!看着曾经一起流连过的“春花秋叶”,又一次勾起了莫名的伤感。
3、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长信怨》唐代:王昌龄
解释: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4、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唐代:李颀
解释: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
5、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和长孙秘监七夕》唐代:任希古
解释:初秋时分携带者美丽侍妓,七月七的晚上盼望得到仙女的巧技。
Ⅱ 古诗一叶知秋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Ⅲ 一叶知秋整首诗
《惜日如金》
花到三春无骄娆,
阳过正午明媚少。
岁月如梭转瞬逝,
光阴似箭催人老。
人生苦短花上露,
一叶知秋无春貌。
漫漫三万几多日?
流年惜时不徒劳。
Ⅳ 一叶知秋尽,多情乃佛心。三千红尘梦,与君素手斟。诗词的出处是
一叶知秋尽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回唐庚《文录》引唐人答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多情乃佛心"与"三千红尘梦,与君素手斟" 出自诗词: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以上诗词出处可以看出来,本诗词(如果可以看做是诗词的话)写的是爱情的蹉跎与内心的矛盾冲突.
Ⅳ 一叶知秋的爱情诗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搜索“微诗词”后关注,可以求藏头表白诗、打油内诗、容爱情诗、祝福诗等等。
诗是诗人对当时情景及所处环境感受的表达方式。无论是离骚体、古诗体、近代诗还是现代诗都不过是诗的一种形式。
最优美之处在于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来闪现出诗的时代光环。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最高体现。诗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称。
Ⅵ 带有“一叶知秋”的诗句有哪些
秋原被兰叶,春渚涨桃花。--《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柳宗元
解释:秋天的原野兰叶纷披,洲渚的桃花与春水争妍。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白居易
解释:萧索的风吹拂,沿着高耸的栈道盘旋曲折登上剑阁。峨嵋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没有了光彩,日光黯淡。
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寓意诗五首》白居易
解释:一日成了灰烬,叶子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白居易
解释:在天上愿意做比翼双飞的鸟,在地上愿做枝干相连的连理枝。
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陵园妾》白居易
解释: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了吗?
夕歇攀村树,秋行绕野塘。--《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白居易
解释: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绕过池塘。
二毛生镜日,一叶落庭时。--《新秋》白居易
解释:二毛在镜中看见了,叶子落在亭子里很久了。
东南门馆别经岁,春眼怅望秋心悲。--《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放怀追越游见寄》白居易
解释:在东门看一年又一年,看着秋天心理越发的惆怅。
千花高下塔,一叶往来舟。--《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白居易
解释:很多花在高塔下,一叶扁舟来来往往。
Ⅶ 一叶知秋诗句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出自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释义:
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出自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释义: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出自宋代朱熹的《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释义: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4、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出自唐代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释义: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5、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出自清代赵翼的《野步》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释义:
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出自唐代王绩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释义: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Ⅷ 诗歌:《一叶知秋》的含义
悲秋之曲,大多感叹韶华易逝、岁月艰辛。作者借秋之落叶与箫声,寄托时光逝去回,自己却彷徨在答人生的迷局中。“悠扬而凄美 婉转而迷离”,“翠绿的容颜
”隐喻自己的青春与美好,“飘荡”“远方”“看透”则反映了自己的不知所错。
Ⅸ “一叶知秋,秋随江水流”是那首诗里的句子啊
【成语】:一叶知秋 【拼音】:yī yè zhī qiū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近义词】:见微知著、落叶知秋 【语法】:紧缩式;作定语;指从局部推知未来 起源: 《惜日如金》 花到三春无骄娆, 阳过正午明媚少。 岁月如梭转瞬逝, 光阴似箭催人老。 人生苦短花上露, 一叶知秋无春貌。 漫漫三万几多日? 流年惜时不徒劳。 诗歌:《一叶知秋》